历史吧 关注:4,083,074贴子:73,769,981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朝世界上最繁荣 宋朝世界上最先进 明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643楼2018-07-11 14:32
回复
    李元昊一向同兴平公主感情不合,兴平公主抑郁而亡,兴平公主死亡的消息西夏过了很久才报知辽国,辽兴宗认为这是西夏对辽国的轻视。这时夏辽双方又经常因为党项部族叛逃问题产生纠纷,导致辽国与西夏的关系趋于恶劣。
    李元昊此时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开始遣使臣前往宋朝议和。辽国得知后欲破坏宋夏议和,遭到宋朝拒绝,辽兴宗于是决定出兵讨伐西夏,要把西夏打得服服帖帖,不准西夏与宋朝议和。


    IP属地:广东644楼2018-07-11 14:32
    回复
      辽重熙十三年,也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辽兴宗亲自率十万骑兵分三路渡过黄河攻打西夏,长驱直入四百里。李元昊率军迎战于贺兰山北,后来李元昊兵败退守于贺兰山中。
      李元昊心生一计,向辽兴宗谢罪求和。在辽兴宗没答应求和的时候,李元昊下令军队向后撤退一百里,接着又退,撤退三次共向后退了三百里,每次后退必派兵去毁辽军粮草。
      辽兴宗被激怒,率士兵追杀李元昊,不料却中了埋伏,辽军死伤惨重,驸马都尉萧胡覩等近臣数十人被擒,辽兴宗狼狈地逃回了辽国。


      IP属地:广东645楼2018-07-11 14:35
      回复
        五十四章——与辽、西夏议和
        李元昊在取得同辽作战的胜利之后,立刻遣使去辽国讲和,仍旧向辽国纳贡称臣,同时又向宋朝献俘。
        宋夏使臣从庆历三年起经过了一年多的频繁往来,在岁赐、割地、称臣、双边贸易、自立年号、改兀卒称为吾祖等问题上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IP属地:广东646楼2018-07-11 14:35
        回复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节日还要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庆历和议本质上就是北宋花钱买和平,李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但在西夏境内仍然称帝如故,行驶君权。每次北宋使臣前来,李元昊都不允许使臣进入西夏都城只准使臣居住在宥州,以避免自己要用臣子之礼接待宋使,在西夏百姓面前暴露自己对宋朝臣属的地位。


          IP属地:广东647楼2018-07-11 14:37
          回复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圣宗的儿子辽兴宗亲政。辽兴宗见宋朝在宋夏战争中屡吃败战,想着趁此机会向宋朝要回关南十县,后来听从辽国宰相张俭的建议,于重熙十一年(宋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辽国一面在边界重兵压境,一面派使臣与宋朝交涉,他们带去了辽兴宗写给宋仁宗的一封信,信中对宋朝提出了诸多指责。
            在提出各项指责后,辽兴宗在信中提出宋朝应当将原属北汉的领土及关南十县归还,辽兴宗还威胁道:“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言下之意就是不照做的话别怪我翻脸。


            IP属地:广东648楼2018-07-11 14:37
            回复
              不过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宋朝已经买到了辽兴宗提出各项要求的信息,同时对辽国聚兵幽蓟准备入侵也早有防范,这让宋朝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商量对策,但局面仍然是宋朝处于被动。
              宋仁宗令吕夷简选择出使辽国的官员,吕夷简不喜欢富弼,因而推荐他。
              富弼出使辽国后,辽方要求割还北汉领土及关南十县,富弼拒绝;辽方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还关南十县,富弼拒绝;辽方要求宋给辽的岁币要称“贡”,富弼坚持称“赠”。


              IP属地:广东649楼2018-07-11 14:38
              回复
                双方经过反复交涉,于同年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且要改为“纳”的名义。宋仁宗也委曲求全答应了,同时提出条件让辽国约束西夏与宋朝谈和。
                后来辽国不但没有约束西夏与宋朝谈和反而还阻止西夏与宋朝谈和。在“贡”和“纳”字上,《辽史》和《宋史》各执己见,但不管是贡还是纳,辽兴宗都成功的实现了自己以上国自居的想法。


                IP属地:广东650楼2018-07-11 14:38
                回复
                  富弼正式出使签订新的和约时,只有吕夷简口头传授国书还没有看国书的内容。出发后,富弼对他的随从官员说:“我身为使者却没有看过国书,万一国书的内容与说给我听的有差别会误大事的。”富弼拿出国书一看,果然不同。
                  富弼赶紧调头回京,对宋仁宗说:“中书(指宰相吕夷简)这样是要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但是这样对国家命运会有多么严重的影响!”
                  宋仁宗就问吕夷简,吕夷简从容地从袖子里拿出真正的国书说:“恐怕是误会,这就改正。”
                  富弼气得抓狂,说吕夷简是故意的。


                  IP属地:广东651楼2018-07-11 14:39
                  回复
                    宋仁宗就问枢密使晏殊怎么看,晏殊不敢得罪吕夷简,就说:“吕相公决不会故意这样做,应该真的是失误。”
                    晏殊实际上还是富弼的岳父,富弼气得破口大骂:“晏殊你这个奸邪小人,为了附会吕夷简来欺骗陛下!”
                    晏殊自幼聪颖过人,5岁就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14岁参加科举考试就进士及第。晏殊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IP属地:广东652楼2018-07-11 14:39
                    回复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因此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他有《浣西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玉楼东》里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等名句。
                      晏殊和欧阳修曾经彼此欣赏,但后来却互相嫌弃对方,这是为什么呢?


                      IP属地:广东653楼2018-07-11 14:40
                      回复
                        晏殊任枢密使时,西北还有战事未平。有一天下着大雪,晏殊设宴,欧阳修与陆经一同前往赴宴。酒兴正浓,欧阳修即兴赋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主人与国共休戚,
                        不唯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
                        四十余万屯边兵。
                        在漫天飞雪的良辰美景饮酒赋诗,本是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但欧阳修却语含讽谏,劝晏殊不要只顾饮酒作乐,要想想此时边关将士们正在寒风中戍守边关。晏殊就有点不高兴了。


                        IP属地:广东654楼2018-07-11 14:40
                        回复
                          欧阳修与晏殊西园之后,稍稍相失。晏殊有一天指着韩愈的画像跟客人说:“这人有点像欧阳修。我看重欧阳修文章,不看重他为人。”
                          欧阳修也跟别人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
                          当然,晏殊也并未因“西园赋雪事件”而彻底疏远欧阳修,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出任枢密使时,还主动向朝廷荐举欧阳修为谏官。不料却导致了两人关系裂痕的加深。


                          IP属地:广东655楼2018-07-11 14:41
                          回复
                            当时北宋与西北邻国西夏关系紧张,西夏拒不称臣,而且邀索无厌。晏殊不愿开战,主张妥协退让,但欧阳修认为应该抑其骄慢。
                            两人政见不合,晏殊觉得欧阳修很烦。庆历四年,朝廷派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孙甫、蔡襄上奏认为欧阳修应继续留任。而晏殊却坚持要遣欧阳修外任,孙甫、蔡襄就联名弹劾晏殊,晏殊因此而罢相。
                            于是晏殊与欧阳修彻底失和。


                            IP属地:广东656楼2018-07-11 14:41
                            回复
                              五十五章——北宋的茶与盐
                              自庆历元年(1041年)起,北宋的国家财政赤字每年都在300万贯以上。于是宋仁宗不得不采取措施,首先是从茶、盐专卖下手。
                              茶、盐专卖是指销售渠道被政府垄断,或者政府授权私人经营,茶、盐专卖是宋王朝摆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一种主要手段。
                              说到茶、盐专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茶叶对古人对重要性。
                              茶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饮品,古老的饮茶方法是烹茶法。这种烹茶法是先把水煮开,然后放入茶团或茶饼,另外还要放葱、姜、茱萸、大枣或是根据身体需要加入一些中药,最后,再放一些盐。
                              这种烹茶法由于加入了一些中药,所以还具有一定的治病效果。


                              IP属地:广东657楼2018-07-11 14: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