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7,894贴子:73,673,906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抛开功名利禄不谈,多读好书真的会让自己受益颇多。“三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古人又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就很没道理了,女子也是应该多读书的。
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多读书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也能陶冶情操,所以古人的话不可不听,但也不能全听。


IP属地:广东412楼2018-07-10 17:25
回复
    也是在这个全民学习时期出现了汪洙写的《神童诗》。《神童诗》在流传下来的几百年里,经历代编补修改,加入了多个朝代的诗歌,变得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与《三字经》成为了训蒙儿童的教材。
    《神童诗》里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IP属地:广东413楼2018-07-10 17:26
    回复
      由于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在宋代社会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在宋朝,人们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多少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多少个嫁给科举出身男子的女子。
      如此一来,这也促成了宋代的一种有趣的婚姻文化——榜下捉婿。
      因为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所以在发榜之日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所以戏称为“捉婿”。


      IP属地:广东414楼2018-07-10 17:26
      回复
        进士及第之后的士子,人品、家世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列,只要你是单身,千金小姐就是你的了。有时候年龄似乎都不是问题,曾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七十三岁才考中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诗:
        读尽文书一百担,
        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余年纪,
        四十年前三十三。


        IP属地:广东415楼2018-07-10 17:26
        回复
          虽然从宋太宗朝开始,科举取士的名额增多,实际上想要考中进士还是非常难的。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参加地方上的考试,这是乡试;通过后才有可能参加省试、会试。
          但是乡试名额是由朝廷分配给各地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分配到的名额自然会多一些。所以考生们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把户口迁到名额多的地方参加考试。


          IP属地:广东416楼2018-07-10 17:27
          回复
            “移民”状况一点就着,全国也都开始效仿,后来不仅有挂靠户口,甚至还有冒充的“黑户”。
            于是开封人口越来越多,科考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如此一来,老开封人不乐意了,多次要求朝廷惩治移民乱象。最后,朝廷为此特意出台了一条新政策:在开封住满七年才能拥有开封户口。


            IP属地:广东417楼2018-07-10 17:27
            回复
              不过,也有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真宗朝终身不娶不仕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他就是林逋(bū)。林逋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史书记载他性格孤傲,喜欢恬淡的生活,远离尘世,虽然孤独寂寞,却体现出一种清高的人格精神,也造就了几分清风傲骨。
              林逋一生都没有婚娶也没有子女,惟独喜欢种梅与养鹤,于是就说自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在杭州的时候常乘着小舟遍游西湖边上的寺庙,与高僧以诗交友。
              每当有客人去他家拜访,他的门童就会把鹤放飞,林逋看到鹤就会回家。


              IP属地:广东418楼2018-07-10 17:27
              回复
                四十一章——杨六郎
                咸平二年(999年)十月,辽军大举入侵。宋真宗任命镇州、定州、高阳关都部署傅潜领兵八万人出战。
                镇、定、高阳关在宋太宗时是三个行营,这次宋真宗将三个行营的兵权都交给了傅潜,是因为傅潜曾是宋太宗府邸的旧僚,并且在攻太原一役中傅潜作战很勇敢。
                可实际上傅潜却是个畏惧契丹的人,他闭营自守不敢出战,部下有将校请求出击还会遭到污言辱骂。


                IP属地:广东420楼2018-07-10 17:28
                回复
                  宋真宗屡次派人从小路来督促傅潜出兵合击敌人,傅潜也不听。殿前指挥使范廷召愤怒地骂道:“君怯懦得不如一名老妇!”钤(qián)瞎张昭允又屡次劝他,傅潜不得已才分兵八千交给范廷召,并答应兵援范廷召。
                  范廷召又求援于都部署康保裔,康保裔闻报当即领兵前往参战。随后康保裔在瀛洲(河北河间县)遇到契丹部队展开激战。
                  然而令康保裔没有料到的是,本来约定第二天合兵攻契丹军的范廷召在傍晚的时候见契丹军攻势很猛,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已经率领自己的士兵悄悄的离开了。
                  天亮时康保裔陷在契丹军的重重围困之中,箭尽兵穷,康保裔等多人被擒。


                  IP属地:广东421楼2018-07-10 17:29
                  回复
                    契丹乘胜进攻遂城,遂城城小,又没有什么守城装备,军民心中都在打鼓。遂城的守将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也没什么胜算,只能拼死守城了。他集合部下及城中百姓登上城墙抵御,等待援兵的到来。
                    恰巧天公作美,天气突然变得寒冷异常,杨延昭大喜,下令士兵提水浇灌在城墙上,顷刻间水就冻结成冰。这样一来,攀云梯爬墙的契丹兵就只能“望墙兴叹”了。
                    等了几日,天气也不见好转,契丹兵因衣物单薄,只好退去。


                    IP属地:广东422楼2018-07-10 17:29
                    回复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杨业的长子。出生于并州(山西太原),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已为官六七年,杨六郎童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
                      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契丹人就把杨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父亲杨业死后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雍熙北伐之后,杨延昭在景州(河北景县)、保州(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契丹军侵扰。在与契丹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IP属地:广东423楼2018-07-10 17:29
                      回复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县志里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南皮县凤翔乡万牛张村是杨六郎摆牦牛阵的地方。北宋时期,契丹兵屡犯边境,杨六郎奉旨抵御。
                        为了巧妙消灭来犯的敌人,杨六郎秘密遣人收买牦牛一万余头。用腹部装满饲料的草人穿上契丹兵的衣服,将牛的牛角绑上刀,然后引诱牛用牛角挑开草人的腹部吃饲料。
                        这样训练了几个月以后,牛一看到穿契丹兵衣服的人就用牛角猛挑。杨六郎见训练成熟,就下令将牛饿上三天三夜。然后派人去契丹军营挑战,等契丹兵追来,就把饿牛放出来。
                        饿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契丹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


                        IP属地:广东424楼2018-07-10 17:30
                        回复
                          从此,此地得名牦牛阵。后因村中多居张姓,1951年改为“万牛张”。1958年兴修水利时,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


                          IP属地:广东425楼2018-07-10 17:30
                          回复
                            所以宋朝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会武功,其余的皇帝在面对北方政权时,都是一幅畏惧怯懦的态度。尤其是宋真宗,父亲的箭伤在他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阴影,对辽国一直都是畏敌如虎,一听到辽国重兵压境就惊慌失措。
                            孙子兵法曾被宋真宗列为禁书,宋真宗为什么会把孙子兵法列为禁书?难道是孙子兵法不实用吗?恰恰相反,孙子兵法被禁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太实用了,宋真宗怕武将们学了孙子兵法,万一造反怎么办?适逢契丹入侵,宋真宗又下令让武将们赶紧多学学孙子兵法。


                            IP属地:广东427楼2018-07-10 17:31
                            回复
                              宋真宗就问宰相寇准他应该去金陵好还是去成都好,寇准说:“不知道谁给陛下谋划的这两个方案?”
                              宋真宗说:“卿姑且判断可否施行,不要问是谁提的方案。”
                              寇准说:“臣想要把进献计策的人斩首,然后以血衅鼓(古代祭祀时杀牲,用牲血涂在器物的缝隙上,叫做衅,衅鼓是出征前要举行的用牲血涂抹在战鼓鼓缝的仪式),然后北伐!陛下神明威武,文臣武将协和,如果大驾亲征,敌人自然会吓得逃跑,我方必操胜券无疑。如果舍弃宗庙社稷临幸楚蜀二地,这将使人心涣散,敌人就会乘胜深入内地,那时天下还能保有么?”


                              IP属地:广东428楼2018-07-10 1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