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7,686贴子:73,698,816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十四章——杨业之死
败局已定,宋太宗急忙下令中、西两军撤回,中路军退守定州,西路军屯守代州,并要潘美与杨业等人遣军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
在封建社会时期,国力想要发达主要是靠农业生产为主,一座空城的价值远远不如一城百姓,所以百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另外,带百姓撤,同时也可以收获民心,毕竟应州是中原就有的领土,将百姓带回中原,将来再对应州出战也有了正当理由。
当时云州、应州的宋军守兵大多都已经弃城逃走,契丹军乘胜突入寰州,杀守城吏卒一千余人。


IP属地:广东345楼2018-07-10 16:47
回复
    杨业见耶律斜轸已经占据寰州,兵势大振,就想避其锋芒,说出了自己的对策:
    云州在最北边,离宋最远,应该先叫云州的百姓撤,由远到近这样来撤;
    第二是声东击西,杨业主张用军队吸引辽军的主力,让辽军的主力集中在军队上,掩护百姓撤退;
    第三是在朔州的南边,有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叫石碣谷,在这里埋伏上三千弓箭手,再配置一些骑兵,等辽兵从那儿经过的时候,打辽兵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这些都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


    IP属地:广东346楼2018-07-10 16:48
    回复
      监军是官家派来监督整个部队的军事行动的,通常担任监军的人都是官家信任的宦官或是近臣,监军在形式上是和主帅潘美是同等地位,但是比主帅有更多的权利。
      王侁反对说:“率领数万精兵却害怕软弱到这种程度。我军只管直奔雁门北川中,击鼓前进。”护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的主张。
      杨业觉得这样必败,王侁便阴阳怪气地挖苦道:“你不是一直号称无敌么?如今看见敌人就停止不前、屈服不战,莫非是别有用心?”


      IP属地:广东347楼2018-07-10 16:48
      回复
        杨业又指着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在那里摆下步兵弓箭手,作为左右翼用来增援,等我转战到这里,立即夹击敌人救援我。不然,我带的士兵就会全部阵亡。”
        杨业明白这是一场苦战,是一场死战,但还是选择带领麾下的千余名士兵奔赴前线,潘美便与王侁在谷口列阵等待。


        IP属地:广东349楼2018-07-10 16:49
        回复
          对于素有骁勇之称“杨无敌”的杨业来战,即使只带了千余名士兵,契丹军士还是颇为忌惮的,所以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带兵前来,命萧挞凛埋伏在路边,自己又亲自带兵出战。
          早上的时候杨业果然到了,耶律斜轸佯装退却,把杨业引进埋伏圈。这个时候伏兵杀出来,耶律斜轸也调头来攻,杨业败走,退到狼牙村。
          王侁等人从凌晨三四点等到上午九十点钟,派人查看情况,一直都没有看到契丹兵的影子。


          IP属地:广东350楼2018-07-10 16:49
          回复
            其实王侁他也深知杨业骁勇过人,之前挖苦杨业怕死不过是出于嫉妒贪贪一时口舌之快罢了,这么久了都没看到契丹兵的影子,王侁就以为契丹兵已经被杨业打跑,想赶着去宋太宗面前争军功,于是就领军离开谷口。
            主将潘美无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动,自己也跟着撤离谷口。或许是王侁有都监这一层身份,潘美也是着实惹不起,只能唯唯诺诺,作了一次毫无主见的主帅,但他跟着王侁离开的行为就这样让他背上了千古的骂名,成了小说、戏曲、民间故事中永远的反面角色。


            IP属地:广东351楼2018-07-10 16:50
            回复
              而杨业自上午力战到傍晚,且战且退,终于退到陈家谷口,身边的士兵只剩下一百多人,却未见半个援兵的影子,又气又恨却也无可奈何。
              已陷入绝境的杨业仍心怀大仁,决心战死的他对剩下的士兵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战死无益于事,可各自分散逃命。”
              士兵们都被杨业的忠义感动,都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死战,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


              IP属地:广东352楼2018-07-10 16:50
              回复
                于是杨业率领着百余名士兵重新杀入契丹兵阵中。
                杨业的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等人都战死。王贵已经是个七十三岁的老将,仍然张弓射杀了几十个契丹士兵,箭射尽了,又挥着空弓杀了十余人,最终因为力气用尽而死于乱刀之下,场面何其悲壮!
                杨业身上受伤十多处,帐下的士兵都已经全部战死,最后只剩他一人也仍然坚持着杀了几十个敌兵。因为战马也受了重伤不能再行走,杨业藏在树林里被耶律奚底一箭射中,落下马被擒。
                据辽史记载,杨业被俘后箭伤发作,无法进食,三日后不食而死。


                IP属地:广东353楼2018-07-10 16:51
                回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身为武将,战死沙场,远比死于奸臣之手来得壮烈。为国家为民族大义而死,青史留名,万民景仰,何其幸运哉!
                  是以,杨令公,你永远活在后人的景仰之中,永远是大家心目中的杨无敌。


                  IP属地:广东354楼2018-07-10 16:51
                  回复
                    在宋代以前,任何一个身为将帅的人都有随身的护卫,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更不止这个数。护卫们习骑射,善刺击,随从主将出入大阵,为其心腹,所以主将不至于遭遇到危险。
                    但宋代的将帅们却不敢设置护卫,而在杨业陷入敌阵后,就因为身旁没有护卫,单人独马,才轻易被敌人所获。
                    杨业之死,监军王侁是逃不了主要责任的,作为主帅的潘美,在王侁激令杨业领兵出战,在后来王侁离开时没有制止而且还跟着王侁离开,民间小说将他塑造成一个卑鄙小人,其实也不冤。我们翻开《宋史·潘美传》会发现,云应四州的主要功劳,是记在潘美头上的,而《辽史》则记载云应四州的主要功劳是杨业,不过还是王侁最小人,田仁朗也曾被他告黑状。
                    后来回朝后,潘美被连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被除名。


                    IP属地:广东355楼2018-07-10 16:52
                    回复
                      三十五章——杨家将、杨门女将
                      杨业死讯传来,宋地军民都扼腕叹息,契丹人也对“一代战神”杨业十分钦佩。传说萧太后特令人于燕京之北的古北口修建杨业庙,名杨无敌庙或杨令公祠,以示旌(jīng)表。
                      此后,辽、宋订立合约,宋朝使臣出使辽国途径古北口时,都会进庙祭拜,留下诗作抒发感慨。比如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刘敞奉命出使契丹太后生辰,有诗《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IP属地:广东356楼2018-07-10 16:52
                      回复
                        还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颂奉命出使贺契丹主生辰,有诗《和仲选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pí),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奉遗祠。


                        IP属地:广东357楼2018-07-10 16:53
                        回复
                          杨业没有到过古北口,战死的地方又是朔州附近,所以有人对古北口有杨业庙感到奇怪。据传,杨业死后人头曾被送到萧太后、辽圣宗的行营,当时正是在古北口。
                          由于北方草原民族有敬奉被自己所杀死的敌方战将为“贵神”的说法,因此,杨业的头颅很可能被埋在古北口,所以才会在古北口修庙用于祭拜杨业。


                          IP属地:广东358楼2018-07-10 16:53
                          回复
                            已收藏


                            来自iPhone客户端359楼2018-07-10 16:55
                            回复
                              杨业的悲壮就义,一千年来一直都令人扼腕也让人肃然起敬。后人有感于他的英勇以及忠心,以杨业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与小说。《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就是最为出名的例子,更衍生出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百岁高龄挂帅、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戏剧。
                              《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本姓折,名赛花,山西大同人,名将杨业之妻。杨家将在电视剧和戏曲中,佘太君百岁高龄挂帅出征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清朝以前的史料从未提及佘太君。
                              在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时期的《山西通志》只记载了杨家三代,没有佘太君,反而是到了清代,佘太君被写入史料。所以历史上是否有佘太君其人,众说纷纭,一直难有定论。


                              IP属地:广东360楼2018-07-10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