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3贴子:73,680,500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对于这样的失败,大明朝廷并没有太过惊讶,而且也承认,只派那么点人参战,确实有点轻敌。再者说,也显示不出大明的威严。于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朝廷调集兵力四万有余,再次出征朝鲜。
虽然人数比上一次翻了几番,但也不到日军的四分之一,仍然略显不足。不过,在此次带兵的将领看来,这些人足够用,甚至还有点多。
这次远征的主将,名叫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在接受此次援朝任务之前,他的官职是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一听官名就知道,并非闲职,他奉命剿灭宁夏前副总兵哱拜的叛乱。
那边“讨逆”任务才刚结束,他就受到万历皇帝的召唤,马不停蹄赶到辽东,就任东征提督,统辖蓟、辽、冀、鲁诸路军。
后代史书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倭国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还有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也就意味着,万历年间,总共三大战役,李如松同志就干了两场,而且都是主帅。
足见皇帝对他相当器重。
能够受到如此重用,除了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李成梁的大儿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一般情况下,这句话是真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李成梁的另外一个儿子,很快会用自己的行动颠覆这句真理。不过,至少目前来讲,它还算正确的。
就这样,李如松带兵前往朝鲜,拉开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的序幕。
言归正传,回到努尔哈赤这边。大明此次远征,对他来讲,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根据可靠资料显示,努尔哈赤不仅知道这一情况的,甚至还主动要求出兵增援明军。只不过,大明朝廷根本没把日本那个“外夷”放在眼里,更不可能接受他这个“内夷”的帮忙,所以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当然,这也在努尔哈赤意料之中,之所以还这么做,无非想向朝廷表个忠心,并没有真的想要在这时候出兵。毕竟他的那点兵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IP属地:辽宁69楼2018-08-11 11:35
收起回复
    (5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机会,终于来了。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出兵攻打孟格布禄,正式对哈达动手。
    其实叶赫与哈达的恩怨已久,从祖辈开始,就仇杀不断。直到哈达部王台统治时期,矛盾才稍有平息。不是两边讲和了,而是因为王台太强了。前面我们提到过,王台的势力相当大,一度相当于海西女真名义上的领袖,甚至在整个女真部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再强大的人,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再说的直接点儿,就是死亡。
    王台去世以后,哈达便陷入了内部纷争之中。他总共有五个儿子,包括四个亲生,一个私生。四个亲生之中,老二、老三已经先他而去,当时剩下的只有老大扈尔干和小儿子孟格布禄。
    孟格布禄当时还小,只有十八岁。
    虽然说那个时候十八岁并不算小,早已能弯弓射箭,跃马扬鞭,但对于统治部落而言,如此年纪,还稍显稚嫩。因为要搞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威望。作为大儿子,扈尔干当仁不让,继承汗位。
    自古以来,继承人问题总会有些纷争。这次也不例外,有人反对。大家也能想到,反对的人就是那个私生子,名叫康古鲁。
    当然,反对无效。
    当康古鲁提出异议时,立刻遭到了扈尔干训斥:“你一个私生子神气个啥?再不***远点儿,小心我弄死你!”(汝,我父外妇子也,宁得争父业乎?不避我,我且杀汝!)
    虽然扈尔干脾气有点不好,用史书上的词儿,暴戾,但话粗理不粗,即便按现在的道德标准,康古鲁似乎也没资格继承。
    康古鲁倒也识相,真的滚了,只不过,滚的不远,投奔到邻居叶赫部。当时叶赫部的两位老领导清佳砮和杨吉砮还活着,并且清佳砮将女儿许给他为妻。就这样,康古鲁摇身一变成了叶赫的女婿。
    在老丈人的支持下,康古鲁意气风发,准备杀回哈达,找扈尔干雪耻。可惜,还没等他动身,就永远失去了机会,因为扈尔干也死了。
    当然,对于康古鲁来说,这算好事,而且,他还应该感谢努尔哈赤。
    前一章中提到,努尔哈赤刚起兵时,族人李岱带领哈达兵偷袭瑚济寨。这里“哈达兵”的领导就是扈尔干本人。当然,我们也知道,结果被安费扬古打得很惨。
    对于这个结果,扈尔干相当愤怒。一气之下,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看来,脾气不好,没什么好处。
    略懂中医的人,都喜欢劝人莫生气。生气实际上是发怒时的一种状态,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怒伤肝”。现代医学也承认,生气是百病之源,伤的不仅仅是肝。


    IP属地:辽宁71楼2018-08-13 22:24
    回复
      (5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扈尔干的突然离去,让本来就混乱的哈达,在继承人问题上,更加复杂。
      首先,孟格布禄成为王台硕果仅存的亲儿子,自然具有继承的资格。而扈尔干的儿子岱善则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虽说当时的女真应该没有这种传统,但并不影响他这样认为。就像某位德国女诗人的逻辑,“我爱你,与你无关。”
      另一个觊觎汗位的,便是在叶赫做女婿的康古鲁。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杀回哈达。
      理论上,孟格布禄和岱善应该站在一条战线,毕竟是亲叔侄俩,枪口要一致对外。但实际情况,孟格布禄却支持康古鲁。理由既复杂也简单,源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温姐姓叶赫那拉,而且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清佳砮,一个叫杨吉砮。换句话说,叶赫的两位领导是他舅。这样算来,康古鲁的媳妇,也就是孟格布禄的表姐,还得管孟格布禄的母亲叫姑。
      俗话说,“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当然,并非说“姑表亲”就比“叔伯亲”更亲,这里面肯定还有许多更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管怎么说,结果只有一个,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孟格布禄在他舅的怂恿下,帮助他姐夫康古鲁,侵害他的侄子岱善,并攻击自己的同胞。
      这一结果,拉开了纷争的帷幕,造成了哈达长期的混乱,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佳砮、杨吉砮为此而死。由于掺和的太深,难以自拔,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按朝廷的意愿,最好能息事宁人。然而,两人坚决不同意。在百般规劝无效的情况下,被李成梁就地正法。
      第二,康古鲁到死也没能真正成为王台的继承者,因为明朝廷支持岱善,虽然康古鲁大权在握,名义上也只能辅佐岱善。
      第三,因为不满儿子孟格布禄彻底(焚其所居)投靠叶赫,温姐跟娘家断绝往来,郁郁而终。
      我们知道,孟格布禄投靠叶赫之后,跟随纳林布禄兄弟参与了征讨建州的行动,结果他的队伍先后两次被努尔哈赤一顿胖揍。不过,孟格布禄倒还算硬气,并未向努尔哈赤服软,也没有像其他部落一样跟建州的关系走的很近。然而,令他郁闷的是,背后的靠山纳林布禄变了,居然低下头跟努尔哈赤结盟。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结盟也并非出于真心,但在他看来,纳林布禄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必须与之划清界限。
      再说纳林布禄这边,也感觉到跟孟格布禄之间紧张的气息,本就郁闷的他,心里更不是滋味,常想:“打不过努尔哈赤,我还收拾不了你?”
      于是,终于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出兵讨伐孟格布禄。
      事实证明,孟格布禄的军事实力远没有他的脾气强硬,很快力不能支,屡战屡败。走投无路的孟格布禄,只好放下架子,并再次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向建州求援,还送上自己的三个儿子作为人质。


      IP属地:辽宁72楼2018-08-14 20:41
      回复
        (5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当即同意孟格布禄的请求,并派亲信费英东和噶盖带兵两千驰援哈达。
        事实上,这次援助,并未产生正面冲突。因为得知建州出兵的消息,叶赫部识相地选择提前撤退。然而,令孟格布禄惊讶的是,叶赫退兵以后,完成任务的费英东并没有马上离开,反而在他们家门口安营扎寨,明显有在此常住的意思。
        原来,因为觉得机会难得,在他们出发前,努尔哈赤便下达命令:协防哈达。
        所谓协防,实质上就是驻军。
        对于这种严重侵犯哈达主权的行为,孟格布禄颇为愤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也无可奈何。
        得知这样的结果,比孟格布禄更震惊的,是叶赫的纳林布禄。他急的直跳脚,很可能也深情地问候了努尔哈赤的父母及祖先。但冷静之后,他发现自己也毫无办法。
        对待打算长期滞留的小股部队,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吧,没理由,毕竟人家在哈达的地盘,跟叶赫没半毛钱关系,孟格布禄都不撵,其他人有啥资格;不打吧,提心吊胆,虽然对方人数不多,但配置很高,领军的是努尔哈赤手下两个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
        费英东自然不必说,五大臣之一,前面重点介绍过。噶盖也不得了,伊尔根觉罗氏,深得努尔哈赤信任,就在此前不久,刚刚主持创造了“满文”。而在此之前,女真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他是这个民族文字的创始人之一,可谓文武双全。
        这么两个人往那一摆,着实让人难受。
        即使换成今天,如果哪个国家突然把自己的大军区司令派到边境驻防,即便他只带一个团的兵力,邻国估计也得紧张得够呛。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纳林布禄决定再利用一下孟格布禄。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他才能将建州兵赶回去。不过,鉴于自己刚跟对方撕破脸,现在跑去讲和,难免碰一鼻子灰不说,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小。于是,纳林布禄花大价钱买通了开原城的一个通事,作为中间人与孟格布禄联系。
        通事是个官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翻译官。
        通过翻译官,他写信给孟格布禄说:“你把那俩带头的抓起来(汝执建州来援之将),换回你儿子(挟赎质子),其建州兵全干掉(尽杀其兵),这样的话,我以前答应给你的女人,照样给你(汝昔日所欲之女,吾即与之为妻),咱俩还想原来一样,还是兄弟(二国仍旧和好)。”
        一般人看了这样的信,估计不能答应,第一反应就是,“早干嘛去了?”而且按照孟格布禄的性格,更不应该同意。
        然而,孟格布禄居然同意了。
        前面我们也一再强调过,想要理解他们的关系,需要记住,无论叶赫,还是哈达,他们都姓“那拉”。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只能算外人。更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孟格布禄也不愿意建州兵在他的地盘上长期驻扎。
        另外一点,也是纳林布禄高明的地方,让大明的通事送信,等于传达一种信号,暗示大明朝廷支持他们。


        IP属地:辽宁73楼2018-08-16 19:48
        收起回复
          (5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既然同意和解,总要坐下来谈谈。不过孟格布禄不敢亲自去叶赫,只派两个妃子前往谈判,地点定在开原。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除了带兵打仗之外,努尔哈赤最擅长的莫过于搞侦查。无论女真诸部,还是大明边关,到处都有他的密探。以至于后来的袁崇焕也认为,想要战胜努尔哈赤,第一要务既不是修城,也不是练兵,而是清除城内的奸细。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努尔哈赤的眼睛。
          之所以没有行动,无非等一个结果。
          历史后时候很残酷,有些人精心筹划的一切,却成为别人消灭他的借口。
          得到确凿的证据,同年九月,努尔哈赤以弟弟舒尔哈齐为先锋,亲帅大军,讨伐哈达。
          舒尔哈齐率领一千铁骑,一路长途奔袭。按照他的设想,哈达人如果见到建州兵,必定望风而逃,而他需要做的,只是接收一座空城,再建一功。然而,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哈达兵非但没逃走,反而主动出城来“迎接”他们。
          舒尔哈齐没有心理准备,立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没过多久,努尔哈赤率主力赶到,见前军按兵不动,便上来责问。
          舒尔哈齐赶紧说:“我看敌兵居然敢出城迎战,想必有所准备,说不定还有埋伏。”
          实际上,舒尔哈赤对孟格布禄缺乏了解,并不知道这个人的脾气比能力大得多。之所以出城迎战而非坚守,无非想证明自己不畏惧、不服气。至于“不服”之后咋办,那几乎不在他考虑的范围。
          不过,努尔哈赤倒十分了解自己这个亲弟弟,听了他的报告,立刻讥笑道:“咱们来干啥来了?不就为了打仗的吗?难道你还指望人家奉上一座空城给你?”
          眼看自己的心思无意间被当场戳穿,舒尔哈齐非常尴尬,一时语塞,愣在那里。
          努尔哈赤见不得他那个怂样儿,怒斥道:“让你的人退后,别当我路”说罢,策马前行,留下不知错所的舒尔哈齐。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努尔哈赤属于典型的军事天才,打仗是把好手,但与人沟通方面略有欠缺。尤其在战场上,他根本没有耐心听其他将领解释太多,无论亲疏远近,一旦做错,训斥起来,毫不留情面。或许在他看来,为了胜利,这都属于正常的业务交流。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被训斥的人,难免在心里记恨他。事实上,努尔哈赤跟许多人的关系,包括他的干儿子、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也都是这样闹僵的。
          “古来贤者皆寂寞”,大概也有这层含义吧。
          虽说先锋队伍人数不多,毕竟也有一千多人,一时也难以调整。更何况,舒尔哈齐也不敢真的下令后撤。努尔哈赤更没工夫跟他们废话,带领主力绕过前军,继续进攻。
          此时,哈达兵确实也已经收缩回城,全力防守。
          努尔哈赤下令围城,但并不怎么顺利,遭到了城上哈达兵的射箭反击。
          双方互射,箭如雨下,损失也颇多,战斗转入僵持。


          IP属地:辽宁74楼2018-08-17 21:36
          回复
            (5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就这样昏天黑地的打了七天,眼看建州的部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突然,有个将领一马当先,带兵冲破哈达营寨,乱军之中,如若无人之境,直接活捉了正准备逃跑的孟格布禄。
            这个将领名叫扬古利,舒穆禄氏。前面也提过,他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女婿”中,他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最不要命的,而且有点认死理儿。他幼年随父亲归顺建州,个人经历跟额亦都差不多,很小时父亲被仇人所杀,十几岁亲手杀死仇人报仇。
            只不过,他这个仇报的,比额亦都更生猛。
            因为在他父亲被杀后不久,他的仇人也归顺了努尔哈赤。 “仇人”转眼间变成 “自己人”,便不能想杀就杀。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里,生杀予夺都归努尔哈赤说了算。否则“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样一来,只要努尔哈赤不点头,恐怕“杀父之仇”没法再追究。
            扬古利不管那一套,操起马刀便要去和仇人拼命。
            他的额娘(母亲)坚决反对。
            扬古利的母亲,前面我们也介绍过,比较通情达理,为了努尔哈赤还跟何和礼的老婆交过手。她十分清楚,在人家的地盘上杀人,得请示老大。于是,她死死拽住扬古利的衣服,不让他去。
            结果扬古利抱着“不报仇,毋宁死”的态度,硬是把仇人干掉了。
            据传说,他不仅把仇人杀了,还给吃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难道以为这样可以毁尸灭迹。
            努尔哈赤得知消息,也小吃了一惊,但并没有太生气。在战场之外,他还算通情达理,明白“杀父之仇”也有情可原。
            再一个,毕竟才难得,而且一个有血性的男人,在战场上必然能奋勇杀敌。
            因此,努尔哈赤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提拔他为侍卫,表示对他充分信任。随着接触的愈多,愈发对其恩宠有加,之后还将女儿嫁给他。
            这次战斗中,扬古利果然不负努尔哈赤的厚望,在其他人已经疲惫时,越战越勇,率先打破僵局。不过,除了对仇人、对敌人比较冲动之外,平时他还可以稍微冷静一些,不敢擅自处置孟格布禄,直接押到努尔哈赤面前。
            上一次两人正面交锋,大概可以追溯到六年以前,双方都因为“马有失蹄”差点命丧对方手里。如今努尔哈赤稳稳地骑在马上,看着跪倒在地上的孟格布禄,感慨良多。
            众将士异口同声,劝努尔哈赤杀了孟格布禄。
            努尔哈赤却力排众议,斩钉截铁地说:“勿杀”。
            他不仅放过孟格布禄,还将自己的貂皮大衣赐给这个手下败将。倒不是努尔哈赤大度,还是那句话,追求不同。杀死孟格布禄易如反掌,但收服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哈达部绝非易事。留着孟格布禄,就是这场“收购”的最大砝码。
            像《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努尔哈赤挟哈达贝勒,之后“尽收其国而回”。


            IP属地:辽宁75楼2018-08-20 22:37
            回复
              (5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当然,所谓“尽收其国”,不过只有孟格布禄所控制的部分,还算不上整个哈达。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证明孟格布禄的价值只有一个。等到努尔哈赤彻底吞并哈达之后,觉得留着孟格布禄完全没用,便找了个借口,将他处死。为此,还搭上了建州的重要将领、老满文的创始人噶盖。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孟格布禄和噶盖的罪名是“通谋欲篡位”。而《清史稿》里说,孟格布禄要谋反,而噶盖知情不告,因此将他们一同诛杀。
              这两种说法,光从表面上看,就不怎么靠谱。
              即便努尔哈赤真的死于非命,无论孟格布禄,或者噶盖,都不可能继承大位。既然这样,何来篡位?
              如果说孟格布禄谋反,那么谋反成功之后呢?他将何去何从?
              回哈达吗?不可能,哈达早已不存在。
              投奔叶赫?也不现实,同样寄人篱下,跟在努尔哈赤这边有啥区别,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再说,噶盖为何要帮孟格布禄造反,或者隐瞒?他深受努尔哈赤器重,在建州地位也不低,何苦要放弃现有的一切,帮助一个“丧家之犬”。
              难道努尔哈赤冤枉他们?也不应该。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除掉孟格布禄,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何必搭上噶盖,牺牲有点大。
              如果上面的记载都属实,那么就细思极恐了。因为只能有一种可能,他们背后有更高层人士支持,而这个人必定有资格继承汗位。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资格,也有想法,嫌疑最大的人,莫过于舒尔哈齐。
              如果有人问我,亲兄弟,为了一个汗位有必要弄成这样吗?
              我只能说,有此一问,就该放下问题,再去多读些历史。标准答案是,请把那个“吗”去了。
              不相信的话,百度搜索关键词“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看看那两位“太宗”的具体操作。
              其实,从后来舒尔哈齐的命运,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孟格布禄为什么要帮他,我也不怎么理解。有些书上说,舒尔哈齐娶了孟格布禄的妹妹。对此,我没找到可靠的记录。不过,我隐约记得,当年索长阿的女儿嫁给王台,两家连上了姻亲。索长阿有个儿子叫龙墩。龙墩跟孟格布禄、舒尔哈齐之间,也许有某种联系。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真相只有一个,已经和当事人一起永远埋葬。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暂时解决了哈达的问题,挖掉了扈伦四部的墙角。这样的行动,也完全符合他一贯坚持的“伐木理论”: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好比伐大树。慢工出细活,要一点一点的锯。
              树,当然还要继续砍。
              不过,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认定,扈伦四部(现在可以叫三部)已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征服他们,只是早晚的事。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
              目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搬家。


              IP属地:辽宁76楼2018-08-21 18:44
              回复
                (6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然而,一个意外,再次打破了来之不易的平静。而引发意外的,既不是努尔哈赤,也不是海西各部,而是来自更远处的东海女真。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正月,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敖城主策穆德黑进见努尔哈赤,表示愿意归顺。
                努尔哈赤有点为难,因为这个蜚敖城原本在布占泰的控制之下,而布占泰又是他在海西女真中唯一的坚实盟友。
                不仅如此,他前几年娶了布占泰的侄女(满泰的女儿)阿巴亥,而且跟她的感情一直不错。自从失去爱妃孟古哲哲之后,内心空虚的努尔哈赤,逐渐把大部分的爱意转移到了她身上。
                不管从哪方面讲,也不值得为这点小利跟布占泰撕破脸。更何况,努尔哈赤觉得,在布占泰的控制下,就等于归他所有。按照现代商业的逻辑,乌拉部相当于努尔哈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布占泰相当于他认命的总经理。蜚敖城又属于乌拉部的全资子公司,那么,它自然也属于努尔哈赤集团。
                但策穆德黑坚持认为不一样【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坚持要归顺,还痛哭流涕地讲述布占泰对他们的欺凌(彼甚虐吾辈),仿佛努尔哈赤如果不收留,他们只能选择集体自杀。
                努尔哈赤只好应允。
                策穆德黑又提出,希望努尔哈赤能派人去接他们的眷属归来,否则布占泰一定不许。
                事已至此,努尔哈赤也只能愉快地答应了。反过来想,去一趟也行,如果布占泰看到他的旗号,大概能明白他的意思,应该不会阻拦。因为他相信,以自己对布占泰的恩情,别说一座小城,即便整个乌拉,布占泰也一定会拱手相让。
                当然,也正因为他这次过于自信,才导致了意外的最终发生。
                对方远道来归,为表隆重,努尔哈赤派出了重量级的迎接代表团。
                代表团团长舒尔哈齐,随行人员有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次子代善,还有费英东、扈尔汉和扬古利等重要大臣,全团总共三千多人。
                其他名字大家想必都已经耳熟能详,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努尔哈赤的儿子。
                再生育方面,努尔哈赤比较高产,一生总共有十六个儿子。之前我们介绍努尔哈赤的帮手时,重点以那些将领、大臣为主,基本没提到他的儿子。而事实上,他的儿子们,包括侄子,对他的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远远大于那些将领。之所以前面没提,因为那时他们还小。
                当初努尔哈赤起兵时,老大褚英只有四岁,老二代善就算刚出生。别说上战场打仗,就连抱着看打仗都有些困难。如今,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也是他和阿巴垓的第一个儿子阿济格已经诞生。算起来,长子褚英也已经有二十八岁。
                出于对将来的考虑,努尔哈赤也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儿子多跟将领们接触,出去走走,增长见识。然而,他没料到,这次本该平静的旅程,却因意外,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军事实战课。


                IP属地:辽宁78楼2018-08-24 22:31
                回复
                  (6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话说代表团深入东北,迎接新归附的部众。为了显示明人不做暗事,避免产生误会,努尔哈赤特意要求代表团声势稍大一点。
                  于是,一路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去的时候倒还好好的,没想到,回来的路上出问题了。
                  半路,代表团遭到了布占泰方面的堵截。
                  这些年来,布占泰虽然表面上感恩戴德,但心底并不服气,常常暗地里招兵买马。几年间,乌拉军力显著提高,兵马充足,器械精良。
                  其实,努尔哈赤虽然过于自信,但并不盲目。为了避免跟乌拉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他事先派使节访问朝鲜,向其“借道”,以便让代表团从朝鲜绕道回建州。这样的考虑,已经相当周到。即便布占泰真的不顾恩情和后果,想要阻拦代表团,也无能为力,因为迎接的队伍在朝鲜境内。作为一个地方武装,乌拉部应该不会无所顾忌,贸然进入他国领土。
                  只可惜,千算万算,到底失算。
                  布占泰不安套路出牌,公然闯入朝鲜境内,阻截建州代表团。
                  地点,乌碣岩(今朝鲜境内钟城附近)。
                  乌拉方面,为首的是布占泰的叔叔博克多,统兵一万有余,兵力已超过建州三倍。
                  大敌当前,舒尔哈齐的老毛病又犯了,畏葸不前。只不过,这次犹豫的原因跟上次不太一样。
                  主要因为他和布占泰的关系比较复杂。
                  舒尔哈齐先娶了布占泰的妹妹,后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布占泰。也就是说,他既是布占泰的妹夫,又是老丈人。如此复杂的关系,可能令他在关键时刻难以下手。
                  不过,同去的大将扬古利、扈尔汉等人没有这么多顾虑,立刻上山扎营,并留下重兵保护蜚敖城的部众。随后,他们身先士卒,只带领二百多骑兵,冲向敌阵,与乌拉的前锋部队正面火拼。
                  与此同时,褚英和代善各带五百军士,从两翼包抄,也冲向敌阵。他们虽然没什么战斗经验,但发扬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作风。
                  三月的图们江,天寒地冻,飞雪漫天。褚英等人轻骑快马,踏雪疾驰,寒气之中透着杀气。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们身上体现的比较完美,几乎没有例外。
                  之前也许只经历过小规模的“模拟测试”,如今两人突然面临“大考”,却毫不怯场。褚英在敌阵中奋勇厮杀,左冲右撞,如若无人之境。代善也异常英勇,竟然还亲手斩杀乌拉主将博克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的带领下,建州兵愈战愈勇。
                  与之相反,乌拉兵则节节败退,丢盔卸甲。甚至有一些士兵,在逃跑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件。最终,乌拉一败涂地,包括主帅博克多在内三千余人阵亡,损失惨重。
                  布占泰冲动的发动战争,可谓赔了叔叔又折兵。
                  乌碣岩大战结果,不用说,建州代表团完胜。
                  不过,据我猜测,乌拉兵可能并没有记载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因为历史记录的最终解释权通常归胜利者所有,难免对失败者有所贬低。当然,不管贬不贬低,失败的结果肯定客观存在。
                  我觉得,乌拉部失败的原因,简单说来,无外乎只有四个字,缺乏经验。
                  依然老生常谈,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算数,胜负往往跟人数多少无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著名的将领和兵法。如果人数能决定胜负,那干脆不用打仗,两军列队,当面报数就完了。战争是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许多名将都是从小兵干起,从堆积如上的尸体中爬出来,才有机会指挥千军万马。个人需要成长,由个人组成的部队,更需要成长。
                  乌拉虽然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但他们有个最致命的弱点,没有经过大战的洗礼。平时,他们充其量欺负一下周边的小部落,有时候可能不用动手,气势就让对方屈服了。
                  然而,建州兵的战斗力,新一代的乌拉士兵根本无法想象。


                  IP属地:辽宁79楼2018-08-29 14:38
                  回复
                    (6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乌碣岩之战,还有个成果,它让努尔哈赤看到了儿子们的实力。尤其褚英,表现非常出众,已经具备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条件。
                    努尔哈赤不失时机地让褚英参与军政大事,以便于其日后能独立处理政务。
                    眼看努尔哈赤要重点培养大儿子,舒尔哈齐表示非常不满。在他看来,建州的事业是他们兄弟二人共同打拼的结果。如果努尔哈赤有何不测,也应该“兄终及弟”。如今有意传给儿子,明显想吞噬他在建州的份额。
                    对于舒尔哈齐的不满,努尔哈赤也早有感觉,碍于兄弟之情,一直没跟他计较,正好也想借着这次机会,敲打他一下。
                    论功行赏时,不仅没有舒尔哈齐的份,还批评他临阵退缩。
                    舒尔哈齐当然不肯承认,争辩说,没有退缩。
                    努尔哈赤没有被他牵着鼻子走,不再继续争论,直接下令将他的手下郭络罗·常书等人正法。反正有人后退,不是你就是他们。
                    舒尔哈齐一听,当时就懵了,近乎咆哮的吼到:杀他们跟杀我有啥区别?不如连我一起也杀了吧?反正来个痛快的!
                    在这样的时候,努尔哈赤当然不能公开跟弟弟决裂。于是,他保持了冷静,收回成命,只罚了常书他们银两和牛录了事。
                    事情过去了,但并没有结束。在此之后,努尔哈赤便逐渐剥夺舒尔哈齐的军事指挥权,将他排挤在最高领导层之外。
                    从此,舒尔哈齐在建州的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一个徒有虚名的领导。
                    不甘心失败的舒尔哈齐,带着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和少数部众,迁移到黑扯木(今铁岭东南与开原交界处),图谋另立门户,与大哥分庭抗礼。
                    任何历史时期,搞分裂都是不可饶恕的。
                    最终,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只好将其囚禁,并处死了他的长子和三子。
                    有关舒尔哈齐的结局,有说囚禁致死,郁郁而终,也有说被谋杀。不管怎样,都不重要,因为对于建州来讲,他已经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在这次变故中,舒尔哈齐的二儿子阿敏也险些被处死,幸亏皇太极求情,再加上他确实也没参与,才幸免于难。
                    不过,后来羽翼渐丰的阿敏居然也要搞独立,结果被皇太极幽禁致死。有关事情的经过,后面皇太极的章节里我们再细说。
                    在这里,只想说:
                    遗传这东西,有时候很可怕。
                    权力这东西,有时候更可怕。


                    IP属地:辽宁80楼2018-09-01 19:54
                    收起回复
                      支持,加油更


                      IP属地:上海81楼2018-09-01 20:13
                      收起回复
                        (6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拜音达里只好硬着头皮来见努尔哈赤,原本编好几个理由,准备狡辩。可当他面对目光如炬的努尔哈赤,顿时不知所措,一股脑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都吐露出来,并且跪下说:“我受了纳林布禄的欺骗,辜负了您的情意,我现在别无他法,只能斗胆请求您,赐一女与我为妻,我将终身以父汗之礼待您。”
                        努尔哈赤冷笑道:“怎么个意思?你交不出儿子给我,我还得送个女儿给你做人质?”
                        拜音达里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又连忙爬起来,边磕头边说:“不敢,不敢,万死不敢,实在是真心请婚,再不敢辜负汗王。”
                        努尔哈赤看着下面这个懦弱的人,只冷冷的说了四个字:“但愿如此。”
                        他并不喜欢拜音达里这种人,但仍然同意了他的请求。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努尔哈赤早已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变成如今的老谋深算。他知道,如果拒绝,或者干脆杀了拜音达里,就等于直接将辉发彻底推向叶赫。这么做,虽然出一时之气,但结果并不理想。如今的局面,还要尽可能争取能争取的人。而自己所要做的,只有伺机而动。
                        果然,拜音达里回去以后,很快又反悔,不肯娶努尔哈赤的女儿。
                        至于原因,大家也能猜到,纳林布禄又一次出价:除送还叛逃的部众外,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
                        这样的承诺,在正常人看来,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纯属扯淡。
                        这世上还有更扯淡的事吗?
                        有,拜音达里居然相信了。
                        一个人被石头绊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希腊格言
                        对于这个猪一样的对手,以及他墙头草式的作风,努尔哈赤彻底失去耐心,最终决定亲自出征将其一举歼灭。
                        这一次,努尔哈赤没有像以往一样,保留原原班人马做傀儡统治,而是将拜音达里和他的家臣全部杀死,并且屠杀了辉发全部有战斗力的士兵,收编了全城百姓。
                        不为别的,就图个清静。


                        IP属地:辽宁83楼2018-09-10 20:31
                        回复
                          (6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至此,扈伦四部之中,哈达、辉发已经被努尔哈赤所灭,乌拉基本也被控制,只有叶赫苦苦支撑。
                          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明朝廷难道没有反应吗?
                          虽然我们前面说过,万历不管事,而且对努尔哈赤持放任态度,但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朝中难免会有“有识之士”出来说两句吧。
                          事实上,也有人对女真的问题提出过异议,朝廷也派人下去调查,可不知为何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我猜测,有人在其中起了屏蔽作用,使得女真的真实情况反映不到朝廷,而朝廷对女真的政令也无法执行。
                          那么,谁会这样做呢?
                          我觉得,不是别人,正是努尔哈赤的“仇人”李成梁。
                          之前我们说过,李成梁遭到弹劾,离开了辽东。其实,早在几年前,他又被重新启用,已经回到这里。
                          那么,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到他呢?
                          因为他对主角努尔哈赤的事业完全没有阻碍,有点插不上空档出场。
                          不仅没有阻碍,在潜移默化中,还提供了帮助。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翦除努尔哈赤周围的威胁,时不时还默默地拉一下偏架。
                          所以,在仇人两个字上,加了引号。
                          就在努尔哈赤扫平辉发的前一年,李成梁突然宣布,放弃宽甸六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一带),将那里的六万四千余户居民向内迁移,理由是六堡孤悬难守。
                          这就奇怪了,最初那里比较荒芜,正因为李成梁的建议,朝廷才从别处迁移人口过去搞建设。经过老百姓开拓耕种,如今人丁兴旺,沃野千里,而且每一堡相当于一处屯兵据点,扼住女真的咽喉。现在却因为一句“难守”,要将数年的建设打水漂,这不可疑吗?
                          更何况,所谓难守,应该有个前提,就是需要防守,或者说有人要来进攻。辽东是你李成梁的天下,有谁敢来攻?还是知道将来有人要来攻?
                          细思极恐。
                          老百姓当然不愿意走,李成梁居然出动大军,进行强拆,发生了很多恶性流血事件。
                          撤出宽甸六堡,使得大明和女真之间形成地理上的真空地带。
                          此后,努尔哈赤便在他的独立王国里自由驰骋。
                          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想问:why?为什么他要帮助努尔哈赤?
                          首先,可以排除他怕努尔哈赤。
                          东风吹,战鼓擂,李成梁同志怕过谁!
                          之前敢于挑战其威严的,都被他无情地剿灭。
                          那么,他收了努尔哈赤好处?
                          答案简直是一定的。
                          如果说他没有收过努尔哈赤的礼,估计没人相信。可问题是,他应该谁的礼都收过。整个辽东地区的部落首领,大概没有谁敢不给他上贡。即便努尔哈赤给的多点儿,他也没必要区别那么大吧。


                          IP属地:辽宁84楼2018-09-13 22:24
                          收起回复
                            (6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上有朝廷纵容,下有李成梁帮衬。
                            “这一年来,总的说来,高兴的事儿挺多。
                            身体不错,事业不错,心情也不错……”
                            就这样,顺利的来到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年景更不错。过完了生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努尔哈赤整好五十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此时,努尔哈赤并不知道,他的“天命”也即将到来,会赶在六十岁之前。不过,现在的他,在喜庆之余,想到最多的,还是他的“干儿子”布占泰。
                            于是,寿辰刚一过,他便派大儿子褚英和侄子阿敏率5000士兵,攻打乌拉部的宜罕山城(今吉林省吉林市东部,临松花江)。该城处于建州进攻乌拉的必经之路,可谓咽喉要道。
                            按理说,布占泰本该亲自带兵增援,但考虑到褚英等人的战斗力,最终没敢露面。
                            结果,此战建州大获全胜,斩杀数千人,缴获铠甲三百余副。
                            当然,按照原定计划,褚英并没有太过深入。只不过想给布占泰一个教训,让他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然而,适得其反,布占泰不仅没有领会精神,似乎还犯了精神病。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在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布占泰率兵攻打已属建州的虎尔哈路(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和牡丹江之间的地区)。他以为,这种偏远的地方,努尔哈赤不会太在乎,因此,在太岁头上动点土,也未尝不可。
                            以他的智商,当然不会理解努尔哈赤的战略布局。
                            最关键的,对于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努尔哈赤根本不能容忍。
                            同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率领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等人,亲征乌拉。大军沿着乌拉河一路前进,连克数城,兵锋直指布占泰的老窝。
                            布占泰再次明白自己并非努尔哈赤的对手,赶紧独自跑来认错。
                            努尔哈赤气不打一处来,当众宣读了布占泰的种种罪行。
                            当然,这些所谓罪行,在布占泰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不过,他现在不敢说,只好唯唯诺诺地答应。不管努尔哈赤说啥,他只会反复说:“我有罪,我该死,望父汗息怒”。
                            努尔哈赤原本打算一举将乌拉铲平,但看到布占泰的熊样,也没了脾气。痛斥之后,气也出完了,他便撤回部队,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
                            没想到,等努尔哈赤前脚刚走,布占泰立马变脸,拿两个妻子(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和舒尔哈齐之女额实泰)出气。把她俩当靶子,玩射箭游戏,随后,又将二人囚禁。


                            IP属地:辽宁86楼2018-09-23 12:21
                            回复


                              IP属地:辽宁87楼2018-09-23 12: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