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7,605贴子:73,696,853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谁也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劝降这种方式,关键讲究里应外合:里面游说,外面施压。里应的人倒没问题,外合的出了问题。
其实对李成梁来说,降不降无所谓。
投降最好,自己部队少些伤亡;不降的话,干掉他们也不费劲。身为辽东的统帅,李成梁根本没把这帮蛮夷放在眼里。
可有人有所谓,急于立功,这个人叫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到底姓啥,记载很少。我查了半天,也没找到靠谱的说法,反正说他姓佟佳氏肯定不靠谱。后来我干脆放弃,因为没必要。说到底,尼堪外兰属于小人物,如果放在电视剧里,连个配角都算不上,顶多算个临时演员。只不过,碰巧他有几句台词,而且有幸跟男主角演了两集对手戏。除此之外,和路人甲没啥区别。你只需要记住有这么个人,代号尼堪外兰,足矣。
小人物的奋斗。
急于建功的尼堪外兰在寨外喊话:“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归降,任命他为新的城主。其余投降者,既往不咎。”也不知道他从哪论的,管李成梁叫太师。据我所知,好像最后李成梁也只被加封为太傅,而且那时候尼堪外兰早已经挂了,不可能知道。或许他以为太师是最大的官,而李成梁是他见过最大的官,由此可推证,李成梁是太师。
所有承诺的这些条件,“太师”没有答应过。
然而,里面的人当真了。不久,城寨中的一个小兵,一刀结果了阿台,并且大声喊话:“我杀了阿台,是新城主,开门投降!”
守寨的士兵一听阿台已死,军心大乱,纷纷倒戈,打开城门,迎接明军。
迎来的,除了明军,还有屠杀。
城寨外的明军,看到城门大开也很意外,没想到尼堪外兰的喊话如此有效。别忘了,尼堪外兰是女真人,喊话用的肯定是女真话,后来叫满语。这种语言目前已经失传,能懂的人几乎绝迹。当时的明军,肯定不懂。在他们看来,尼堪外兰比较神奇。他喊得那句话,大概相当于“芝麻开门”。
门开之后,里面的人一涌而出。对于突如其来的状况,明军难辨敌友,二话不说上去便砍。古勒寨的人本想出城投降,看到明军砍过来,以为自己上当,也抄起家伙拼命。
如此看来,学习一门外语真的很重要。语言不通,有时候要害死人的。
火拼的结果,明军大胜。跟李成梁想的一样,毕竟实力在那摆着呢。然而,杀红眼的明军,开始大肆屠杀古勒寨中的男女老幼,结果导致两千多无辜部众被杀。于是,最不幸的意外发生了:无辜的两千多人里,有两个最不该杀的——觉昌安和塔克世。
有人可能想问:“那时候努尔哈赤在哪?”
答案,还在李成梁那边。
前面我们提过,古勒寨第一次被攻破时,王杲逃跑,可努尔哈赤没来得及跑,被李成梁俘虏,做了仆役。事到如今,努尔哈赤已经混的不错,最起码混个脸熟。据记载,当时一片混乱,李成梁的妻子注意到努尔哈赤,觉得他赤相貌与众不同,偷偷将他们哥俩放跑(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如果确有其事,能被主子注意,也说明努尔哈赤当时并非一般的奴隶。
就这样,努尔哈赤踏上了回家的路。在路上,他得知爷爷和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悲痛万分。他下定决心,此仇必报。
然而,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和一份更加伟大的事业。


IP属地:辽宁31楼2018-07-09 13:46
收起回复
    楼主加油!先收藏为敬


    IP属地:江西32楼2018-07-09 23:45
    收起回复
      (2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二章 复仇
      回到赫图阿拉,这个让努尔哈赤爱恨交加的地方。不过,一切已成往事,如今剩下的只有仇恨。
      然而,努尔哈赤只能稍作停留,因为这里只是他父亲的家,而不是他的。现在这里自然属于他的后妈,反正不属于他。上面这些话,现在的孩子恐怕难以理解。老一辈的人大概能知道,有一个词儿,叫作“分家”,意思是孩子成年以后离开父母单独生活。当然,除了个别能力较强的主动提出之外,什么时候分家,完全取决于父母。
      当年在那拉氏的强烈要求之下,努尔哈赤自然早早地从家里分出去,而且只得到非常微薄的财产。
      如今努尔哈赤只好另起炉灶,在赫图阿拉西北角不远处,后来叫做佛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沟村)的地方。
      努尔哈赤翻箱倒柜,收拾出家里仅有的十三副铠甲,准备起兵。之前每当读到这段时,总让我想起某京剧选段的一句台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努尔哈赤应该比胡司令强点儿,有限(百十来人)。
      幸运的是,努尔哈赤没有被追得晕头转向,也不需要阿庆嫂,因为他遇到了一生中比较得力的帮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比如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段话我就不细翻译了,想必中学的时候都学过。里面提到的人,很多人也认识,子房就是张良。
      说白了,其实有点风凉话的感觉,或者成功者的吹嘘: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能行的人都给我打工,靠他们,我取得了天下。
      单就带兵打仗的水平而言,跟刘邦比起来,努尔哈赤可以说相当行。而且,后来我们知道,他的兄弟、子侄当中大多能征善战。然而,为了他那份伟大的事业,老天爷本着不怕多的态度,另外给了他几个猛人。


      IP属地:辽宁33楼2018-07-10 10:02
      收起回复
        有没有关于民国的书介绍


        34楼2018-07-10 10:26
        收起回复
          (2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二个猛人,安费扬古。
          安费扬古,觉尔察氏,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世代居住在瑚济寨。
          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他的父亲觉尔察·完布禄就在队伍中。期间,有一些人劝说完布禄,跟着努尔哈赤没有前途。他并没有听信所谓的“忠言”,坚定自己的选择。
          此时的安费扬古跟努尔哈赤同岁,正值年轻气盛。不过,他的行事作风比较老成,遇事善于思考,随机应变。
          他的战略思想为:平时以正为上,军中以智巧谋略。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者不谋而合。
          他不仅善于谋略,在忠诚度方面,也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一心追随努尔哈赤,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尽头。
          另外还有三个猛人,分别是栋鄂·何和礼、瓜尔佳·费英东、佟佳·扈尔汉。此时他们还没加入努尔哈赤的队伍,大家不妨先记住名字。关于他们的介绍,后面出场时,我们再补充。


          IP属地:辽宁36楼2018-07-11 19:25
          收起回复
            (2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然而,三军未动,后院起火。
            以爱新觉罗·龙敦为首的一帮族人,对努尔哈赤“起义”的行为很有意见。
            这帮人还有个通称,叫五城族人。前面说过,福满的子孙,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四周建城,环卫而居,被称为宁古塔(六个)贝勒。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作为继承者居住赫图阿拉,剩下的五个支系居外围。虽说同属一族,但地位上有所区别,由此得名五城族人。
            一般情况,有意见,可以提。而他们的方式比较极端,直接派人暗算。不是吓唬,玩真格的。连努尔哈赤的贴身保镖帕海,也为此光荣牺牲。
            龙敦的父亲,是索长阿。前面我们提到过,索长阿是觉昌安的大哥,也就是塔克世的大爷(读轻声,东北叫法儿)。这样算起来,龙敦和塔克世的关系自然就是叔伯兄弟。因为龙敦稍长一岁,又在自家男丁中排行老四,所以,塔克世管他叫四哥。
            这样的话,努尔哈赤要叫龙敦四大爷。
            那么,四大爷为啥要找努尔哈赤的麻烦呢?
            其实也好理解,虽然觉昌安和塔克世去世了,但整个家族的长辈还都在,什么时候轮到你个孙子辈的出头?更何况,如果报仇的话,势必会招惹朝廷。建州女真这些年遭受的迫害已经够多,好不容易过两天好日子,这小子又出来折腾,还让不让人活?既然你不让我好好活,我就代表女真消灭你。
            所有的矛盾,大概就这么个逻辑。
            额亦都、安费扬古时刻提高警惕,不敢放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活捉了一个刺客。而且,刺客对主谋、目的供认不讳。出人意料的是,努尔哈赤却说:“放了他吧,一家人不要结怨(纵之,毋植怨也)。”
            面对族人的挑衅,努尔哈赤也处处谦让。
            由于努尔哈赤的这份真诚,打动了五城族人,他们决定暂时放弃刺杀行动。当然,从后来的发展看,他们并没有彻底死心。
            不管怎样,后顾之忧总算暂时解除。
            有了装备(十三副铠甲),有了好帮手(不多),有了安定的后方(表面上),努尔哈赤誓师起兵,宣布要干掉那个仇人——尼堪外兰。
            这一年,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18-07-11 21:31
            回复
              (2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于是,临时演员再次出场。
                出场的方式,逃跑。
                其实,努尔哈赤想找尼堪外兰很简单,直奔他的老巢图伦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北部)即可。然而,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因为等努尔哈赤到那里时,发现尼堪外兰已经拖家带口跑路。排除努尔哈赤突然脑子抽筋,提前把进攻计划通告给对手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有内鬼。
                内鬼名叫伊尔根觉罗·诺米纳,萨尔浒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附近)主卦喇的弟弟。
                诺米纳是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来归附的,和他一起来归的还有嘉木湖寨主噶哈善哈斯虎(额亦都的玩伴,继承父业),沾河寨主郭络罗·常书及其弟扬书。
                对于他们的到来,努尔哈赤相当重视,就如同今天公司起步时一起创业的老员工,来之不易。努尔哈赤特意杀牛祭天,与他们歃血为盟。不仅如此,努尔哈赤将自己同母的亲妹妹嫁给噶哈善哈斯虎。
                盟誓之后,诺米纳率先违约。
                按说诺米纳与努尔哈赤远日无怨、近日无仇,没有必要出卖他。如果真和努尔哈赤过不去,干脆不来投靠,何苦落个背信弃义的骂名。之所以还要违背誓言,因为诺米纳有个弟弟叫奈喀达,而奈喀达有个朋友名叫龙敦。
                绕来绕去,还是家里那点事儿。
                不管怎么样,来都来了,该打还得打。在额亦都等人凶猛的攻势下,努尔哈赤最终拿下图伦城,得胜而归。
                然后,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尼堪外兰逃到甲版城。
                再然后,尼堪外兰得到消息,努尔哈赤要攻甲版城。
                不用问,诺米纳保持了一贯性,帮人帮到底,再次走漏风声。尼堪外兰再次带着妻子和部众外逃到鹅尔浑城(今辽宁抚顺市抚顺县东部)。努尔哈赤再次扑空,只好收拾尼堪外兰的残部和辎重后,再次返回。这一段用了好多个“再次”,只想表达一个问题,努尔哈赤很憋屈,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努尔哈赤相信这句话,但如何能做到事不过三,他自然有自己的方法。
                话说诺米纳自知犯错,而且不止一次。虽然努尔哈赤没有兴师问罪,但他心里没底,于是,他主动邀请努尔哈赤一起攻打家门口的把尔达城(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东南部),以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努尔哈赤欣然前往,与其合兵巴尔达城下。
                攻城之前,努尔哈赤对诺米纳说:“兄弟,你先上,我掩护。”
                诺米纳有些犹豫,以己度人,因为自己曾出卖过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也有可能出卖自己。所谓“掩护”,也许会变成“抄后路”。
                努尔哈赤似乎看出诺米纳的犹豫,主动热情地对他说:“你有难处的话,就我先上,你掩护。”
                诺米纳没想到努尔哈赤如此真诚,反而觉得不好意思。本来自己犯错在先,人家如此积极。他开始惭愧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答应:“好,就按你说的办。”
                听了他的话,努尔哈赤倒有些犹豫,说:“我先上,倒没问题,可你看我手下人这些装备,是不惨点儿?”
                诺米纳说:“有点儿惨,不过不要紧,用我的。”
                接下来,双方进行了武器交接,互相握手,互道珍重。
                诺米纳兴奋地说:“万事俱备,可以进攻!”
                努尔哈赤平静地说:“不必了,敌人已经缴械。”
                还没等诺米纳反应过来,事先准备好的额亦都等人冲出来,控制住了诺米纳和他弟弟奈喀达。
                处理结果,杀。
                只有死人,才能再不犯错。
                随即,努尔哈赤调转马头,进攻诺米纳的老窝萨尔浒城。
                萨尔浒城的部众知道头目已死,无心反抗,干脆投靠了努尔哈赤。


              IP属地:辽宁39楼2018-07-13 12:36
              收起回复
                关于努尔哈赤的神话故事——
                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给李成梁当儿子,有一天李成梁的小妾给李成梁洗脚,发现他脚上长了三颗黑痣,很是好奇。李成梁得意地说:“就是因为有这三颗黑痣,我才做到现今这个位置。”小妾就问:“那脚心长了七颗红痣又是什么意思呢?咱家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的脚心就长了七颗红痣。”
                七颗红痣是天子之兆——李成梁脸色大变,回房便调集兵马去抓努尔哈赤。但小妾已经猜出了他的意图提前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逃走。李成梁就把气撒在小妾身上,活活打死后扒光衣服吊起来示众——从此满人祭祖时都要祭拜这位小妾,祭祖时还要关灯,意为为小妾遮羞。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8-07-14 14:48
                回复
                  (2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然而,得胜后的努尔哈赤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后方传来消息,瑚济寨被人打劫。
                  安费扬古怒了,竟然有人敢偷袭他的老家。
                  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必须收拾他们。
                  安费扬古主动请缨带领十二轻骑,快马加鞭,追赶劫匪。追上之后,却只夺回了部分财物,并没有更激烈的冲突,因为安费扬古选择了冷处理。之所以如此处置,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对方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第二,双方互相认识。
                  原来劫匪的领头人名叫康嘉,爱新觉罗氏。康嘉的父亲,名叫宝实。如果大家还记得,宝实在“宁古塔贝勒”中排行老六,而且有个四哥叫觉昌安。好吧,又来了,宝实是努尔哈赤的六爷爷,而康嘉则是努尔哈赤的堂叔。
                  还有个带路人,名叫李岱(履泰),爱新觉罗氏,兆佳城主(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这个来头更大,李岱(履泰)的父亲叫索长阿,四弟叫龙敦。李岱是索长阿的长子,努尔哈赤的大伯父。
                  总结起来,这次行动由康嘉牵头,兆佳城主李岱带路,各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的。
                  还有个奇怪的问题,大家都是“五城族人”,怎么会需要带路?答案是,各单位中有外人——哈达部。
                  这就有点过分了,之前再怎么有矛盾,也只能算家族内部矛盾。现在他们居然找外人来掺和进来,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绝对不能容忍。
                  然而,能不能容忍是一回事,能不能处理又是另一回事。
                  这种局面,让我想起了《建国大业》里面孔令侃对蒋经国说的那句话:“扬子公司都是孔家的产业,你有本事连我父亲也抓了啊?!”
                  中国式的家族关系,弄来弄去最后就剩三个字,没法弄。
                  努尔哈赤不是蒋经国,他真有本事。
                  于是,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向兆佳城进发,直指李岱。实质上,也在敲打他后面的五城族人。
                  天公不作美。
                  北方的冬天,本来就天寒地冻,又赶上下大雪,走到刚哈岭,山险路滑,难以行军。众部将劝努尔哈赤先回去,改日再来。
                  努尔哈赤说:“李岱,本属我同姓族人,居然勾结外人来陷害我,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教训他,怎么可以轻易饶恕?”
                  这一番话,足矣说明努尔哈赤的智慧。一家人,无论打成什么样,都属于内部矛盾,都可以原谅(纵之,毋植怨也)。不过,关键时刻必须一致对外。如果有人勾结外人,吃烙饼卷炸丸子——架炮往里打,就必须收拾,以儆效尤。
                  别说下大雪,就算下刀子,也得去。
                  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来到兆佳城下。
                  然而,又拜龙敦所赐,李岱早有准备。他的部众擦亮了弯刀,吹起号角,准备迎战。
                  当然,这一切也在努尔哈赤的意料之中,敢打就不怕他有准备,非要当面锣对面鼓教训他一顿。努尔哈赤亲自督战,正面攻城,很快便攻克了兆佳城,并活捉了城主李岱。
                  这是《清实录》的官方说法。
                  另有一说,努尔哈赤和安费扬古趁着雪夜,夜黑风高,摸进兆佳城,活捉李岱,并且劝降了他的部下。
                  按努尔哈赤平时打仗的风格来看,官方的说法显然比较靠谱;以安费扬古的性格,偷袭也有肯能。不过不管怎样,都只是方式方法问题,结果只有一个:攻占城池,活捉城主。不过,念在同族的份上,努尔哈赤没有杀李岱。


                  IP属地:辽宁41楼2018-07-14 16:52
                  回复
                    (2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努尔哈赤的亲妹夫、额亦都的发小,噶哈善哈斯虎半路中了埋伏,被人杀害。
                    历史有时候像一部机器,而其中的人,更像零件。一旦机器开始运作,零件只能跟着运动。究竟向着什么方向发展,零件根本无法决定。努尔哈赤原本只想为父亲和爷爷复仇,结果起兵之后,一仗接着一仗的打,越打似乎越偏离初衷,可似乎又不打不行。
                    杀害噶哈善哈斯虎的凶手叫章佳·萨木占,是努尔哈赤继母的弟弟,相当于努尔哈赤的舅舅。有人可能疑惑,前面我们说,努尔哈赤的继母姓哈达那拉,怎么弟弟姓章佳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继母只是王台(哈达那拉·万)的养女,哈达那拉自然是后改的姓。
                    表面上看,这属于继母家族同努尔哈赤的早年恩怨,而实际上,萨木占的背后,依然有一个人的影子,叫做龙敦。看来,这位四大爷一门心思跟努尔哈赤作对,乐此不疲。之所以努尔哈赤一直没有收拾他,一来可能不想直接撕破脸,二来因为族里反对人太多,龙敦又一直暗箱操作,有些事也许确实也没发现由其主谋。
                    不过,对于亲妹夫的死,努尔哈赤非常愤怒。他咬牙切齿,发誓要手刃仇人。可当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妹夫的尸体还在人家那边。
                    虽然女真人不像中原汉人那么多礼数,但绝没有暴尸荒野的习惯,也知道入土为安、叶落归根。
                    努尔哈赤决定先把尸体寻回来再说。
                    许多亲戚知道其中原委,两边都不想得罪,不愿一同前往。努尔哈赤只好带着几个随从前去寻找。途中遇到一位族中长辈,劝他说:“族人如果跟你没矛盾,怎么会***夫?(族人若不怨汝,焉肯杀汝妹夫)我劝你还是别去,省着让人害了性命。(汝勿往,恐被人害)”我看好多书上写这段,可能引用同一出处,都说长辈出于好心,怕努尔哈赤被害。可我总觉得这位长辈明显想挑事儿,至少属于看热闹不怕事大。仔细分析,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夫被杀是有原因的。
                    第二,你敢去,就弄死你。
                    杀人还杀出道理来啦,努尔哈赤彻底愤怒到了极点,披甲跃马,冲上城南山岗,拉满弓箭,环顾四周,随即冲进族人城内大吼道:“跟我有仇,不用玩阴的,谁想杀我,赶紧来,我就在这等着!!”(有杀吾者可速出)
                    结果,当然没人敢出来。
                    努尔哈赤找到噶哈善哈斯虎的尸体,带回自己家中,将其入土安葬并举行隆重葬礼。
                    期间,额亦都表示沉痛哀悼。的确非常沉痛,这次打击直接让他生了一场大病。不过,为了送儿时的伙伴最后一程,他仍坚持出席,并再三恳请努尔哈赤,务必要报仇。
                    #世界杯冠军夜#


                    IP属地:辽宁42楼2018-07-15 16:08
                    回复
                      (3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同年(公元1583年)六月,努尔哈赤出兵讨伐萨木占,为妹夫报仇。当部队直抵马儿墩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上夹河镇的东部)时,却发现这仗不太好打。
                      马儿墩寨是山寨。
                      今天我们听到“山寨”两个字,第一反应会想到假货,第二反应想到土匪老窝,而马尔墩的这个“山寨”,没有任何引申义,就直截了当的字面含义:靠山的寨子。根据记载,山也不是一般的山,山势陡峻,易守难攻。
                      果不其然,努尔哈赤亲自督战,连攻三天,毫无进展。
                      通常情况,打仗讲究顺势而下,冲击力比较大,容易成功。凡自下而上的,大都比较艰难。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战争电影里出现一个场景:营长抄起电话,对着话筒大吼:“我命令你,下午三点前拿下某某某高地,否则我枪毙了你!”连长接到命令,组织战士,不惜一切代价往上冲。高地一旦被拿下,整个战斗基本就宣告结束,因为再从高处冲锋,接下来的胜利,仿佛顺理成章。
                      萨木占及其同党讷申等人,对此也有同样的认识。
                      然而,我刚才说的是通常情况。这次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有一点,萨木占他们并不了解,努尔哈赤可能读过《三国演义》,而且属于精读,知道马谡是怎么死的。【详情请参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根据“兵书”——《三国演义》的指导,努尔哈赤下令包围了马儿墩寨,并且切断了山寨的水源。
                      据说,如果没有水,人只能活三天。然而,比断水更可怕的,是对断水的恐惧。因此,仅仅一天,城寨里就人心惶惶。
                      《围城》有条理论:“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有个结果:相对于城外的人想进城而言,城里的人更渴望逃出来。
                      很快,安费扬古细心地发现,有些马儿墩寨的部众偷偷地顺着一条隐蔽的山间小路逃出城寨。安费扬古沿着原路返回,不费吹灰之力便摸进山寨。
                      就这样里应外合,马儿墩寨被一举攻下,萨木占被就地正法。同伙讷申溜得快,逃往界凡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章党乡高丽营子村东部)。
                      逃跑只是暂时的,努尔哈赤这么执着的人,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正如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比如尼堪外兰,表面看来,努尔哈赤并没有对他步步紧逼,而事实上,一直暗地里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只不过手头的事情太多,在没有把握一举完成那个重要任务之前,先要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
                      这就如同管理学上常讲的有关“重要”和“紧急”的讨论:做事如果只做重要的,当然最完美,不过,现实中,经常会有些紧急的情况出来干扰。比如,当你正在写一篇非常重要的商业计划,突然发现有架飞机正朝你所在的大楼撞过来。这个时候,你跑还是不跑?正常人一定会选择跑,因为如果不跑,那篇商业计划似乎失去了价值。
                      找尼堪外兰报仇,自然是努尔哈赤当前最重要的事,然而过程中出现新的仇恨、新的敌人,努尔哈赤也要先摆平。否则,极有可能,他再也见不到尼堪外兰。
                      而在追逃讷申之前,努尔哈赤也有些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其中一件,来自他的邻居栋鄂部。


                      IP属地:辽宁43楼2018-07-16 21:00
                      回复
                        (3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前面【引文】中我们提过,从祖辈开始,努尔哈赤所在的部落和邻居栋鄂部一直有摩擦,谁也不服谁,直到觉昌安一辈的时候,问题才得到了初步解决。解决的方式,一方被打服。当初觉昌安跟哈达部联合,沉重打击了栋鄂部。
                        口服心不服。
                        正好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跟哈达部因为济湖寨的事,已产生矛盾。即便没有矛盾,哈达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哈达。因为努尔哈赤的那个后老爷、与“宁古塔”家族有着不解之缘的哈达部领袖王台,此时已经去世。哈达内部,正为领导权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心思管外人的事。
                        于是,栋鄂部的头领们为此开会商量。其中有人提出:“当初宁古塔贝勒向哈达借兵,占领我们好几处营寨,现在他们之间闹得不愉快,我们应该趁此机会,干他一票,夺回失去的营寨,一雪前耻!”
                        大伙异口同声,都说好,歃血为盟,同仇敌忾。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栋鄂内部也不和谐,本来商量好好的,到真操作的时候,你多他少,谁指挥谁,各种矛盾,最终头目们不欢而散。
                        如果到此为止,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不会有什么影响。可惜很不巧,他们的计划被另一个人知道了,那个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得到消息后,努尔哈赤决定先发制人。
                        努尔哈赤对手下的将领说:“栋鄂部本想攻击我们,结果还没出师,自己先乱了套。我们应该先下手为强,以免受制于人。”
                        有将领提出:“以往我们几仗,基本都在自家势力范围,轻车熟路,这次大部队要深入到人家地盘,取胜的话,还好说,一旦失败,恐怕很麻烦。”
                        努尔哈赤说:“我们如果不先动手,等他们内部协调一致,迟早还要打过来的。战火,还是在别人家点燃,比较好。”
                        众将都点头称是。


                        IP属地:辽宁44楼2018-07-16 21:31
                        回复
                          (3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栋鄂部的齐吉答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恒仁县北甸子乡南部)。刚一开始,进攻比较顺利。手下的士兵们或多或少都打过几场硬仗,对攻城拔寨颇有心得。按传统套路,木战车开路,架云梯登城,然后向寨内射箭,一般是火箭,目标为易燃物,趁着寨内着火,一片混乱,再由骑兵冲击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经过这一系列攻击,一般的城寨很难守住,齐吉答城应该也不例外。不过,就在眼看要攻破城池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天降大雪。
                          那或许是158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早了一些。
                          雪太大了,遮天蔽日。本来齐吉答城三面环水,一片开阔地。稍一起风,毫无遮挡,风卷积着雪花,打在脸上,睁不开眼。更严重的是,再大的雪花,终究要落下,要么融化,要么堆积,导致云梯湿滑,无法攀登;马蹄深陷,骑兵跑不动;就连搭弓射箭,也都很困难。努尔哈赤一看,这仗没法打,赶紧下令撤退。
                          当然,这属于官方的说法。我还看到过另一种说法,根本没下雪,这一仗损失惨重,没打下来。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有时候《实录》不见得实录,但凡涉及对皇帝名声不利的记录,都要经过篡改的。如果直接记载战斗失败,恐怕前面那段“先发制人”的经典对白,就得理解为皇帝不听劝阻,导致损兵折将。这种写法,严重有损开国始祖的光辉形象,必须修改。
                          当然,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由于当时没有天气预报,即便有,也没有记录,所以那场大雪的无从考证。
                          不过,不管真相如何,结局只有一个,齐吉答城没攻下来。
                          班师回城的途中,路过栋鄂部的另一座城寨,名叫翁科洛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业主沟乡附近)。此时大概雪已停,但努尔哈赤心里火却燃烧起来,想到自己如此兴师动众,哪能无功而返,干脆就地取材,直接拿它开刀。
                          基于这种认识,努尔哈赤整顿军马,向翁科洛城发动进攻。
                          还是老套路,战车、火攻、骑射。城寨周围的悬楼、房屋燃起来,一片火海。经过上一仗,努尔哈赤也打急眼了,亲自登上寨楼,向城内射箭。
                          以往时候,努尔哈赤打仗跟打猎一样,敌人跟猎物一样,想咋射咋射。
                          这次,略有不同。
                          正当努尔哈赤打得酣畅淋漓之际,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头盔,刺进了头骨。幸好头盔质量过关,头骨够硬,箭没有刺得太深。这事儿搁一般人,肯定赶紧找个僻静处检查一下伤势如何。努尔哈赤无愧于他的英勇,不是一般的猛,连看都不看,直接把箭拔出来,搭弓射回去,杀死一个敌兵。而且一般人,就算有惊无险,也会有所顾忌。可在努尔哈赤这里,压根儿就没有退缩二字,只能越挫越勇。
                          然而,俗话说,祸不单行。一转身的工夫,又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铠甲,刺进脖子。努尔哈赤依然勇猛,直接拔箭。
                          这一次,严重失算。
                          铠甲依旧给力,脖子依旧坚挺,刺得也不太深。然而,箭的质量不行。当那支箭刺穿铠甲的同时,箭头儿已经弯曲,然后弯曲的箭头儿横着刺进了努尔哈赤的脖子。
                          拔箭倒也没问题,关键用力过猛。
                          弯曲的箭,像钩子一样,直接从努尔哈赤脖子上拽下一块肉。瞬间,血流如注。努尔哈赤明白这回玩大了,赶紧从寨楼上爬下来。稍作休息之后,又狂饮了几壶水,努尔哈赤不甘心,想继续战斗,怎奈失血过多,几度昏厥。无可奈何,只好退兵。
                          修养一段时间,感觉伤势已无大碍,努尔哈赤再度出征,兵锋直指翁科洛城。
                          这一次,没有意外,一举攻陷城寨。
                          努尔哈赤对上次的两箭念念不忘,派人对城中的俘虏进行背靠背调查,最终找到了那两个射箭的人,一个叫鄂尔果尼,另一个叫罗科。
                          当士兵们将已经绑成粽子的两个人带到努尔哈赤面前,准备邀功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努尔哈赤竟然亲手为他们松绑,而且握住两人的手说:“壮士们!你们好样的!”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四目相对,愣得不知如何接话。
                          可好事还没完,努尔哈赤当场宣布,授予他们“牛录额真”之职。
                          牛录额真,是“八旗制度”中的一种官职。这个时候“八旗制度”还没正式成型,等后面我们再详细介绍。大家只要知道,“牛录额真”作为最基层干部,一般管辖三百户,只不过,管辖的范围比较复杂,属于军政合一,大到出兵打仗,小到婚丧嫁娶都得管。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而言,这种编制大概相当于一个营。
                          两位“营长”经历由要死到生,再到升职,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简直太刺激,激动得热泪盈眶,赶紧跪谢努尔哈赤,并表示有机会一定戴罪立功。
                          机会,来得很快。
                          攻克翁科洛城之后,努尔哈赤马不停蹄,直奔齐吉答城。鄂尔果尼和罗科两人果然没有食言,奋勇攻城,射杀不少头目,最终还杀死了城主。攻下城池,努尔哈赤十分欣慰,把原城主的奴仆和财物都分给了他俩。
                          真正的强者不靠杀人来展现力量,而是明明可以置对方于死地的时候,选择宽恕。杀戮可以让人恐惧,而宽恕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IP属地:辽宁45楼2018-07-17 21:32
                          回复
                            (33)【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替妹夫报了仇,又收拾了惹事的邻居,努尔哈赤回到老家,满载着这一年的收获(城寨、人口和牲畜),怀着对下一年的期待,度过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春节。
                            过去的一年,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基本还算满意。虽然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杀尼堪外兰报仇),但作为一个创业初期的人,业绩已经相当不错。
                            也就在过去的一年,大概在努尔哈赤讨伐萨木占的时候,广东,东莞,一个小镇,一个人降生。
                            一个地北,一个天南,看似没有什么交集。
                            然而,四十多年之后,风云际会,努尔哈赤跟这个人终将相遇。
                            一个人的命运,在另一个人出生时,便已经注定。
                            这世上有种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博之不得,老子称之为“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常常说是天意。
                            我忍不住透露一下,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袁崇焕,大家暂且记住。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后面会很详细的道来。


                            IP属地:辽宁46楼2018-07-18 22:05
                            回复
                              (3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忙活完这些临时出现的状况,努尔哈赤终于有机会处理自己的深仇大恨。因为他得到可靠消息,尼堪外兰逃往鹅尔浑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东、浑河北岸)。
                              所谓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刚一得知仇人的下落,努尔哈赤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直奔鹅尔浑城。
                              攻克城寨之后,结果并没有找到尼堪外兰。对此,努尔哈赤倒不意外,毕竟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扑空。不过他并不甘心,因为此时内鬼已经铲除,家族也比较团结,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机。更何况自己一路上片刻不敢休息,哪怕万一走漏风声,也应该比送信的人先到。
                              带着郁闷的心情,努尔哈赤登上城楼瞭望,发现城外不远处一群人正在逃窜。其中有一人,特别像尼堪外兰。根据科学分析,当你在急着找人的时候,人群中总有一个人,无论穿着、身形都跟你要找的人特别像,但当你走近时,结果往往不是你要找的人。
                              努尔哈赤来不及分析,第一时间选择出城追击。
                              结果,陷入重围。
                              大概由于复仇心切,努尔哈赤忘记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人为什么逃窜。
                              正因为努尔哈赤攻城,他们才逃离现场。现在又追出来,明显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这就犯了兵法大忌,穷寇莫追。俗话说,狗急了也会跳墙,何况四十多个大活人。而且,此时此刻,有一个让他们不得不“跳墙”的理由,追兵只有一个人。
                              看来,努尔哈赤不但来不及分析,甚至来不及多叫几个人。
                              如果让一个人追着四十个人跑,换做谁,都会觉得有些尴尬。为了避免尴尬,四十个人决定就地反击,将其团团围住。
                              这是对冲动,最好的惩罚。
                              围住努尔哈赤之后,其中一人放冷箭,射穿中努尔哈赤的肩膀,贯穿了铠甲。
                              面对绝境,努尔哈赤毫不畏惧,奋勇拼杀,以自己浑身上下重伤三十余处的代价,换取对方九人死亡,一举冲散了包围圈。只可惜,其中并没有尼堪外兰。
                              事后,据可靠消息,尼堪外兰已经逃进抚顺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附近)。这样一来,事情变得有点复杂,因为抚顺城已经离开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属于大明的地盘。当然,就当时来讲,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理论上也属于大明的地盘。只不过,在这里他至少有一定的自治权。而在抚顺城,别说权力,恐怕连“义务”都轮不上他。
                              不过,努尔哈赤仍然做了大胆的决定,让人捉来鹅尔浑城内几个受箭伤的汉人,把尚未愈合的伤口处又重新插上箭,然后让他们带上自己的亲笔信送进抚顺城。
                              信的大致内容:“我与尼堪外兰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他逃到了贵地,如果您能把他押送给我,则皆大欢喜。如若不然,我难免会采取过激的行动,到时伤了和气,大家都不好过。”
                              没过多久,抚顺使者便送来回复:“既然尼堪外兰已经到了我们的地界,送回去恐怕不可能,如果有仇,你可以自己过来报。”
                              努尔哈赤冷笑道:“让我过去?还能活着回来吗?”
                              使者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你自己不敢去,可以派人去嘛。”
                              话说到这个份上,努尔哈赤还真一点脾气也没有,显然抚顺方面并不怕他。而且如果真的让他进攻抚顺,恐怕也没这个实力。不过,他经常跟汉人打交道,知道大明的官员官僚作风严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肯定也不想惹他。
                              努尔哈赤面对现实,和大明官员达成默契,派侍卫斋萨带着四十多人混进城去杀尼堪外兰。
                              当尼堪外兰看到斋萨时,很意外。
                              斋萨没有意外,手很快,一刀斩杀尼堪外兰,并将人头带回给努尔哈赤。
                              大仇终于得报,努尔哈赤拿尼堪外兰的人头祭天,以告慰祖先。这一年,努尔哈赤二十八岁。然而,努尔哈赤十分清楚自己真正的仇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此时此刻,他的心底已经暗暗盘算,如何对付李成梁以及他身后的大明。
                              不过,努尔哈赤深知,现在的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如果想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此之前,他必须想办法完成另一件事——如何把一盘散沙聚成坚硬的石头。


                              IP属地:辽宁49楼2018-07-21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