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973贴子:73,756,675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然而,一场小胜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同年九月,不甘心失败的叶赫部贝勒纳林布禄,纠集了其他三部:乌拉、哈达、辉发;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尔察;长白二部:讷殷、硃舍里,九部联军,共三万多人,再次向建州袭来,直扑努尔哈赤老窝佛阿拉城,大有一举消灭的架势。
努尔哈赤得到消息,赶紧派武理堪前去侦查。
武理堪,瓜尔佳氏。原本老家在哈达部的费德里(在今辽宁西丰县境),后来追随努尔哈赤,忠心耿耿。
按照指示,武理堪首先向东侦查。他快马加鞭,一口气走出一百多里地,始终不见敌人踪影。于是,他登高远望,见不远处一大群乌鸦栖息。走近,乌鸦四散飞走,刚离开,又重新聚集起来。武理堪心知不好,根据经验,大军过处,鸟兽必惊,如今沿途飞禽走兽竟然如此安详,说明侦查方向肯定不对。他赶紧疾驰回去,将想法告知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对武理堪的判断力给予肯定,并再次派他出去侦查,这次的路线是从扎喀关(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上夹河镇五龙村)向浑河地区,一路向北。武理堪不敢耽误,一口气飞奔到浑河岸边,已经傍晚时分,见对岸火光密布。
现代人野外露营的都是吃饱了撑的,过去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般吃不饱,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老百姓有旅游的雅兴。
探明了对方虚实,武理堪再次狂奔回来,当时已经将近凌晨三点。他顾不得领导正在休息,赶紧将情况告知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并不惊讶,只让武理堪传令下去,所有人都准备好,天亮出战。之所以不立即行动,一则怕惊扰部中百姓,二则估计怕大家休息不好,影响战斗力。
布置完工作,努尔哈赤倒头接着睡。
当时侍寝的妃子名叫衮代,富察氏,努尔哈赤的继妃。此时,努尔哈赤的元妃、东果格格的生母——佟佳·哈哈纳扎青(佟氏),已经去世。她大福晋的位置,暂时由富察·衮代接替。
衮代对努尔哈赤的表现倒是颇为惊讶,实在忍不住,推醒他问:“大敌当前,怎么还能睡觉?难道害怕了?”
努尔哈赤轻笑一声:“我就听过吓得睡不着觉的,怎么你还听说过有谁害怕,怕得想睡觉?正因为我不怕,所以才能安睡。之前我听说他们要打过来,人来的还不少,心里稍有些不安。如今他们已经来了,人数也知道大概,我就放心了。”
说完,接着睡。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努尔哈赤便带领诸将到堂子祭天神。女真部落当时信奉萨满教,堂子是他们祭天神的场所。祭天神的仪式一般很隆重,只有新年或者重大事件时才会举行。此时祭祀,说明努尔哈赤对这场仗,倒还相当重视。如今这种仪式已经失传,而今很多人普遍认为,“跳大神”就是萨满教的传统仪式。我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至少努尔哈赤还不至于在大战之前领着大伙听人唱什么“日落西山黑了天”或者“哎嗨哎嗨呦”之类的东西。
祭完天神,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出征。


IP属地:辽宁59楼2018-08-02 20:05
回复
    (4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大军行至托索寨渡口处,努尔哈赤进行战前动员:“你们可以将手臂和颈项的护甲都摘下来,暂时放在这里。否则,两军交锋之时,有护甲在施展不开,反而影响发挥。如果大战之时真的伤到这两处,那没办法,算咱倒霉。如若不然,我军轻装上阵,必然大获全胜!”
    众人听命,当即卸去部分盔甲。
    建州部队继续前行,来到扎喀关(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苇子峪镇青龙山附近)。守将迎上前来报告:早上七点多钟,叶赫部队已经来过,只不过多次攻城没有成功,现在已经去往黑济格城(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上夹镇古楼村西北)方向。
    努尔哈赤随即命令部队徐徐向黑济格城靠拢,并派武理堪快马加鞭前往打探。
    很快,得到回报,敌人攻黑济格城同样不利,已经停止进攻,安营扎寨。除了这个消息之外,武理堪还带回一个叶赫部的逃兵。
    据逃兵交代,敌军总共三万人,其中叶赫贝勒布斋、纳林布禄统兵一万;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统兵一万;蒙古科尔沁贝勒翁阿岱、明安、莽古,以及珠舍利、讷殷二部,共统兵一万。
    九部联军,已经集结,直逼建州。
    有些将领听到这个消息,有点紧张。
    紧张也很正常,因为当时努尔哈赤的兵力不足一万。这些将领虽然武将出身,而且身处边远山区,文化课可能不怎么及格。不过,简单的算术应该没问题,一个打三个,胜算的确不怎么高。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再次表现出他过人的见识和蛊惑人心的能力,向这些将领们完美地总结了建州必胜的三点原因:
    第一 敌人虽多,但领导也多。打仗贵在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惟命是从。领导一多,指挥必然混乱,执行就更加混乱。
    第二 但凡作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两次攻城不利,士气低落,我军虽少,全力一战,定能取胜。
    第三 致胜法宝:擒贼先擒王!(屡试不爽)
    当然,打仗也不能光靠鼓舞士气。其实,努尔哈赤心中早已想好了用兵的方向,黑济格城对面的古勒山(辽宁抚顺市新宾县上夹镇古楼村西北)。
    之所以选择古勒山,不仅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关键还在于山下的隘口,以及上山的必经之路,崎岖狭窄,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展开作战。这正是努尔哈赤想要的效果,这样一来,九部联军人多的优势便难以发挥。
    那么,如此险要的地形,怎么能让联军乖乖地跑过来进攻呢?不用说,这更是努尔哈赤所擅长的伎俩——诱敌深入。鉴于自己多次使用此计,恐怕敌人有所防备,于是,他决定换人出场,派额亦都前去充当诱饵。当时,从战斗力来讲,额亦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IP属地:辽宁60楼2018-08-04 19:27
    回复
      (4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二天一大早,努尔哈赤赶到古勒山,依山之险要,部署军队。
      大部队埋伏完毕,就该轮到额亦都出场了。他只带百十来号骑兵,径直冲向敌军阵营。
      此时,九部联军仍在攻打黒济格城,仍然毫无进展,突然望见一小股建州骑兵向自己奔来。联军将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虽然几次攻城都不怎么顺利,但就派这么几号人来支援,也太瞧不起人。
      于是,联军放弃攻城,朝额亦都扑来。
      两军交锋,还没打几下,额亦都便表现出寡不敌正的架势,开始且战且退。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联军的首领们明显对额亦都不怎么了解。如果他们知道这人一生几乎没吃过败仗,就会明白他的败退肯定有问题。
      至少也该想想,有什么样的领导,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下属。
      可惜,他们没想那么多。
      就这样,前面跑,后面追,一直到了古勒山下。
      纳林布禄还算见过世面,眼看山势险要,立即下令部队停止追击,改为包围。随后赶来的联军士兵,黑压压一片,将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按照纳林布禄的想法,毕竟自己人多,就算有埋伏也不怕,只要自己不上去,难道他们还能永远不下来?
      纳林布禄刚想一个开头,还没仔细往下想。
      没想到,额亦都又冲了出来。
      原来,他发现敌人没有追上来,便知道事情不妙。如果敌人不上当,反而把古勒山团团围住,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刻勒马调头,率领仅有的百十来个骑兵再次冲向敌阵。这一次,纯粹玩真的。以百人敌上万,额亦都此时估计抱着必死的决心,没成想,经过奋力拼杀,杀死数个敌人不说,居然在包围的“人墙”中打出一道缺口,反倒使得敌人退却。(叶赫兵稍退)
      这样一来,其实任务也算失败了。额亦都也很尴尬,对此一筹莫展。
      布斋愤怒了。
      让人家那么几个骑兵,在万军丛中,来去自如,作为九部联军名义上的首领,顿时感到颜面扫地。他再也顾不得许多,策马奔腾,第一个冲了过来。身边的士兵见领导冲锋,也只好紧随其后。
      额亦都喜出望外,带领再次队伍后撤。当然,这回也确实有点招架不住,毕竟对方那么多人呢。
      九部联军由于光追着领导前进,也忽略了自己脚下的路已经越走越窄。如果这样继续走下去,最终将走向彻底失败的结局。
      然而,一个意外,使得节奏提前了。
      由于布斋冲得太猛,坐骑突然被木桩绊倒,连人带马重重地摔在地上。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该在哪里爬起来。然而,布斋这一倒下,就再没能起来。
      有个落后的建州兵看见,敌人的带头大哥突然摔倒在自己不远处,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他虽然不认识布斋,但也知道肯定是个不小干部。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个士兵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跟前,一刀结果了布斋。
      作为部落首领,就这么被一个无名小卒干掉,确实有点窝囊。
      幸好,历史给这个小卒留了名,叫吴谈,听起来有点“干咳”的感觉,不管怎样,至少让布斋死在了有名小卒的手上。


      IP属地:辽宁63楼2018-08-05 22:07
      收起回复
        (4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看到布斋的惨状,最痛苦的莫过于纳林布禄,当场晕了过去。面对亲人的瞬间离去,绝望和悲伤完全可以理解。当然,也不排除里面有惊吓的成分。
        最忙碌的当属叶赫部的士兵,他们一边要护送毫无知觉的纳林布禄逃跑,一边还要抢夺布斋的尸体。
        不管怎样,也不能让领导抛尸荒野。
        随后赶到的其他部落首领,目睹了抢夺尸体的场景,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跑。其中,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比较倒霉,心爱的坐骑陷在泥里出不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马,光靠两条腿跑,肯定要下去陪布斋。
        幸好,蒙古人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有个优良传统,骑兵的战马都有备份,多的甚至三四匹。以便他们在急行军的时候,轮换使用,歇马不歇人。
        明安赶紧随手抓过一匹马,骑上就跑。那匹马比较弱,又没有马鞍,一走三颠。他也顾不上抱怨,管它黑马白马,能逃命就好马。
        突如其来的变故,多少打乱了努尔哈赤的部署。不过,倒也无所谓,胜利已经向他招手,只需随机应变,把原来的围歼改成追击即可。
        于是,他率领主力部队,全面出击。
        转眼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此一战,史称“古勒山大战”。
        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斩杀九部联军士兵四千余人。当然,这些人可能也不全都是被建州兵所杀。可以想象,当时现场一定也发生了踩踏事件。有一部分,说不定是被自己人踩死的。缴获战马三千余匹,铠甲一千余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俘虏了乌拉部贝勒布占泰。
        刚才这些战争结果,主要是从努尔哈赤的角度来计算的。如果从九部联军这边算,更为惨重,你想啊,光死亡的就四千多人,那么,像什么负伤的、逃跑的、失踪的、被俘的、投降的、不知道去哪的更不计其数。由此可见,真正逃回去的,其实没有多少人。可以说,九部联军,至少扈伦四部,损失相当惨重。
        古勒山一战,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州和海西的力量对比。扈伦四部的贝勒们从此失去了与努尔哈赤抗衡的能力(至少心理上),而且,提前好几百年证明了那个经典的理论,NO ZUO NO DIE(不作不会死)。


        IP属地:辽宁64楼2018-08-06 22:23
        回复
          倭国


          IP属地:辽宁65楼2018-08-08 19:40
          回复
            朝鲜


            IP属地:辽宁66楼2018-08-08 19:45
            回复
              (5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IP属地:辽宁67楼2018-08-08 22:55
              回复
                (5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那么,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啥大明朝廷放着自己家里的事不管,偏要去管外人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简单介绍一下中原王朝和朝鲜的关系。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存在,就连换个国王,都得向宗主国请示。到了大明统治时期,两国关系更为紧密。用朝鲜国王的话来说,彼此应称为“父子之国”,他们愿意把自己比作大明朝廷的“儿子”。
                不过,这“儿子”似乎被惯坏了,平时不怎么听话,有事儿才想起还有个“老爹”,而且总给“老爹”添麻烦。
                关键大明这个“老爹”还不能不管,往大了说,边境危险,唇亡齿寒;往小了说,就像咱自己家的孩子,再怎么不好,也轮不着外人教训。
                于是,在关键时刻,连平时不怎么管事的万历皇帝也出来发话,必须得管。
                有了皇帝的指示,下面办事自然积极,立刻派出了援军。领军的人,名叫祖承训,是当时辽东的副总兵。
                这里要介绍一下。
                祖承训,字伟绩,号双泉,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市)人。他原来是李成梁手底下的小兵,一直跟着李成梁混,在万历十年就混成了副总兵。可见李成梁有多猛,连手下的小兵丁都能叱咤辽东。
                当然,这里介绍祖承训,还有重要个原因,他有个儿子,名叫祖大寿。
                他这个儿子后面还要隆重出场,故事比他老子还精彩。他不仅跟努尔哈赤能扯上关系,纠缠了努尔哈赤祖孙三代,绝对堪称明清之际的重要将领之一。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带着皇帝的嘱托,祖承训同志带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朝鲜方面相当重视,派遣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宰相)柳成龙出城好几里地迎接。当柳成龙看到祖承训的队伍时,以为他是先锋,也没客气,直接便询问主力部队何时赶到。
                祖承训也很惊讶,因为自己就是主力部队。
                得知这一答复,柳成龙惊讶乘二次方,差点晕过去。
                既然双方都如此惊讶,那么祖承训到底带了多少人呢?
                五千。
                是的,你没看错,就五千人,可能还有水分。可是,我们刚才说过,日本方面有二十万人。五千对二十万,兵力相差四十倍。这仗还有得打?理论上,日本人根本不用使用武器,只要全军列队,向前正步走,就能把明军硬生生推进鸭绿江。
                不过,大明朝廷认为可以打。因为根深蒂固的“T朝”思想,压根就没把小小的倭国放在眼里。
                没想到,后来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对于这种思想继承的更加深刻,结果被西方列强打得那叫一个惨。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当然,现在的大明朝廷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至少目前在他们看来,这些人足够了。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话还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仗打不打,还得祖承训说的算。只要祖承训不轻易出手,应该不会吃亏。可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祖承训也认为可以打。如果一开始就认定自己是送死来的,他不可能表现出那么自信满满的态度。
                那就啥也不用说了,开打吧。
                结果,祖承训轻敌深入,在平壤遭到日军伏击,全军覆没。副将以下全部战死,只有他一人逃回国。


                IP属地:辽宁68楼2018-08-09 19:56
                收起回复
                  (5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对于这样的失败,大明朝廷并没有太过惊讶,而且也承认,只派那么点人参战,确实有点轻敌。再者说,也显示不出大明的威严。于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朝廷调集兵力四万有余,再次出征朝鲜。
                  虽然人数比上一次翻了几番,但也不到日军的四分之一,仍然略显不足。不过,在此次带兵的将领看来,这些人足够用,甚至还有点多。
                  这次远征的主将,名叫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在接受此次援朝任务之前,他的官职是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一听官名就知道,并非闲职,他奉命剿灭宁夏前副总兵哱拜的叛乱。
                  那边“讨逆”任务才刚结束,他就受到万历皇帝的召唤,马不停蹄赶到辽东,就任东征提督,统辖蓟、辽、冀、鲁诸路军。
                  后代史书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倭国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还有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也就意味着,万历年间,总共三大战役,李如松同志就干了两场,而且都是主帅。
                  足见皇帝对他相当器重。
                  能够受到如此重用,除了个人能力比较突出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李成梁的大儿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一般情况下,这句话是真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李成梁的另外一个儿子,很快会用自己的行动颠覆这句真理。不过,至少目前来讲,它还算正确的。
                  就这样,李如松带兵前往朝鲜,拉开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的序幕。
                  言归正传,回到努尔哈赤这边。大明此次远征,对他来讲,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根据可靠资料显示,努尔哈赤不仅知道这一情况的,甚至还主动要求出兵增援明军。只不过,大明朝廷根本没把日本那个“外夷”放在眼里,更不可能接受他这个“内夷”的帮忙,所以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当然,这也在努尔哈赤意料之中,之所以还这么做,无非想向朝廷表个忠心,并没有真的想要在这时候出兵。毕竟他的那点兵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IP属地:辽宁69楼2018-08-11 11:35
                  收起回复
                    (5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机会,终于来了。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出兵攻打孟格布禄,正式对哈达动手。
                    其实叶赫与哈达的恩怨已久,从祖辈开始,就仇杀不断。直到哈达部王台统治时期,矛盾才稍有平息。不是两边讲和了,而是因为王台太强了。前面我们提到过,王台的势力相当大,一度相当于海西女真名义上的领袖,甚至在整个女真部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再强大的人,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再说的直接点儿,就是死亡。
                    王台去世以后,哈达便陷入了内部纷争之中。他总共有五个儿子,包括四个亲生,一个私生。四个亲生之中,老二、老三已经先他而去,当时剩下的只有老大扈尔干和小儿子孟格布禄。
                    孟格布禄当时还小,只有十八岁。
                    虽然说那个时候十八岁并不算小,早已能弯弓射箭,跃马扬鞭,但对于统治部落而言,如此年纪,还稍显稚嫩。因为要搞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威望。作为大儿子,扈尔干当仁不让,继承汗位。
                    自古以来,继承人问题总会有些纷争。这次也不例外,有人反对。大家也能想到,反对的人就是那个私生子,名叫康古鲁。
                    当然,反对无效。
                    当康古鲁提出异议时,立刻遭到了扈尔干训斥:“你一个私生子神气个啥?再不***远点儿,小心我弄死你!”(汝,我父外妇子也,宁得争父业乎?不避我,我且杀汝!)
                    虽然扈尔干脾气有点不好,用史书上的词儿,暴戾,但话粗理不粗,即便按现在的道德标准,康古鲁似乎也没资格继承。
                    康古鲁倒也识相,真的滚了,只不过,滚的不远,投奔到邻居叶赫部。当时叶赫部的两位老领导清佳砮和杨吉砮还活着,并且清佳砮将女儿许给他为妻。就这样,康古鲁摇身一变成了叶赫的女婿。
                    在老丈人的支持下,康古鲁意气风发,准备杀回哈达,找扈尔干雪耻。可惜,还没等他动身,就永远失去了机会,因为扈尔干也死了。
                    当然,对于康古鲁来说,这算好事,而且,他还应该感谢努尔哈赤。
                    前一章中提到,努尔哈赤刚起兵时,族人李岱带领哈达兵偷袭瑚济寨。这里“哈达兵”的领导就是扈尔干本人。当然,我们也知道,结果被安费扬古打得很惨。
                    对于这个结果,扈尔干相当愤怒。一气之下,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看来,脾气不好,没什么好处。
                    略懂中医的人,都喜欢劝人莫生气。生气实际上是发怒时的一种状态,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怒伤肝”。现代医学也承认,生气是百病之源,伤的不仅仅是肝。


                    IP属地:辽宁71楼2018-08-13 22:24
                    回复
                      (5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扈尔干的突然离去,让本来就混乱的哈达,在继承人问题上,更加复杂。
                      首先,孟格布禄成为王台硕果仅存的亲儿子,自然具有继承的资格。而扈尔干的儿子岱善则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虽说当时的女真应该没有这种传统,但并不影响他这样认为。就像某位德国女诗人的逻辑,“我爱你,与你无关。”
                      另一个觊觎汗位的,便是在叶赫做女婿的康古鲁。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杀回哈达。
                      理论上,孟格布禄和岱善应该站在一条战线,毕竟是亲叔侄俩,枪口要一致对外。但实际情况,孟格布禄却支持康古鲁。理由既复杂也简单,源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温姐姓叶赫那拉,而且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清佳砮,一个叫杨吉砮。换句话说,叶赫的两位领导是他舅。这样算来,康古鲁的媳妇,也就是孟格布禄的表姐,还得管孟格布禄的母亲叫姑。
                      俗话说,“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当然,并非说“姑表亲”就比“叔伯亲”更亲,这里面肯定还有许多更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管怎么说,结果只有一个,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孟格布禄在他舅的怂恿下,帮助他姐夫康古鲁,侵害他的侄子岱善,并攻击自己的同胞。
                      这一结果,拉开了纷争的帷幕,造成了哈达长期的混乱,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佳砮、杨吉砮为此而死。由于掺和的太深,难以自拔,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按朝廷的意愿,最好能息事宁人。然而,两人坚决不同意。在百般规劝无效的情况下,被李成梁就地正法。
                      第二,康古鲁到死也没能真正成为王台的继承者,因为明朝廷支持岱善,虽然康古鲁大权在握,名义上也只能辅佐岱善。
                      第三,因为不满儿子孟格布禄彻底(焚其所居)投靠叶赫,温姐跟娘家断绝往来,郁郁而终。
                      我们知道,孟格布禄投靠叶赫之后,跟随纳林布禄兄弟参与了征讨建州的行动,结果他的队伍先后两次被努尔哈赤一顿胖揍。不过,孟格布禄倒还算硬气,并未向努尔哈赤服软,也没有像其他部落一样跟建州的关系走的很近。然而,令他郁闷的是,背后的靠山纳林布禄变了,居然低下头跟努尔哈赤结盟。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结盟也并非出于真心,但在他看来,纳林布禄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必须与之划清界限。
                      再说纳林布禄这边,也感觉到跟孟格布禄之间紧张的气息,本就郁闷的他,心里更不是滋味,常想:“打不过努尔哈赤,我还收拾不了你?”
                      于是,终于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出兵讨伐孟格布禄。
                      事实证明,孟格布禄的军事实力远没有他的脾气强硬,很快力不能支,屡战屡败。走投无路的孟格布禄,只好放下架子,并再次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向建州求援,还送上自己的三个儿子作为人质。


                      IP属地:辽宁72楼2018-08-14 20:41
                      回复
                        (5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当即同意孟格布禄的请求,并派亲信费英东和噶盖带兵两千驰援哈达。
                        事实上,这次援助,并未产生正面冲突。因为得知建州出兵的消息,叶赫部识相地选择提前撤退。然而,令孟格布禄惊讶的是,叶赫退兵以后,完成任务的费英东并没有马上离开,反而在他们家门口安营扎寨,明显有在此常住的意思。
                        原来,因为觉得机会难得,在他们出发前,努尔哈赤便下达命令:协防哈达。
                        所谓协防,实质上就是驻军。
                        对于这种严重侵犯哈达主权的行为,孟格布禄颇为愤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也无可奈何。
                        得知这样的结果,比孟格布禄更震惊的,是叶赫的纳林布禄。他急的直跳脚,很可能也深情地问候了努尔哈赤的父母及祖先。但冷静之后,他发现自己也毫无办法。
                        对待打算长期滞留的小股部队,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打吧,没理由,毕竟人家在哈达的地盘,跟叶赫没半毛钱关系,孟格布禄都不撵,其他人有啥资格;不打吧,提心吊胆,虽然对方人数不多,但配置很高,领军的是努尔哈赤手下两个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
                        费英东自然不必说,五大臣之一,前面重点介绍过。噶盖也不得了,伊尔根觉罗氏,深得努尔哈赤信任,就在此前不久,刚刚主持创造了“满文”。而在此之前,女真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他是这个民族文字的创始人之一,可谓文武双全。
                        这么两个人往那一摆,着实让人难受。
                        即使换成今天,如果哪个国家突然把自己的大军区司令派到边境驻防,即便他只带一个团的兵力,邻国估计也得紧张得够呛。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纳林布禄决定再利用一下孟格布禄。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他才能将建州兵赶回去。不过,鉴于自己刚跟对方撕破脸,现在跑去讲和,难免碰一鼻子灰不说,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小。于是,纳林布禄花大价钱买通了开原城的一个通事,作为中间人与孟格布禄联系。
                        通事是个官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翻译官。
                        通过翻译官,他写信给孟格布禄说:“你把那俩带头的抓起来(汝执建州来援之将),换回你儿子(挟赎质子),其建州兵全干掉(尽杀其兵),这样的话,我以前答应给你的女人,照样给你(汝昔日所欲之女,吾即与之为妻),咱俩还想原来一样,还是兄弟(二国仍旧和好)。”
                        一般人看了这样的信,估计不能答应,第一反应就是,“早干嘛去了?”而且按照孟格布禄的性格,更不应该同意。
                        然而,孟格布禄居然同意了。
                        前面我们也一再强调过,想要理解他们的关系,需要记住,无论叶赫,还是哈达,他们都姓“那拉”。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无论如何也只能算外人。更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孟格布禄也不愿意建州兵在他的地盘上长期驻扎。
                        另外一点,也是纳林布禄高明的地方,让大明的通事送信,等于传达一种信号,暗示大明朝廷支持他们。


                        IP属地:辽宁73楼2018-08-16 19:48
                        收起回复
                          (5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既然同意和解,总要坐下来谈谈。不过孟格布禄不敢亲自去叶赫,只派两个妃子前往谈判,地点定在开原。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除了带兵打仗之外,努尔哈赤最擅长的莫过于搞侦查。无论女真诸部,还是大明边关,到处都有他的密探。以至于后来的袁崇焕也认为,想要战胜努尔哈赤,第一要务既不是修城,也不是练兵,而是清除城内的奸细。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努尔哈赤的眼睛。
                          之所以没有行动,无非等一个结果。
                          历史后时候很残酷,有些人精心筹划的一切,却成为别人消灭他的借口。
                          得到确凿的证据,同年九月,努尔哈赤以弟弟舒尔哈齐为先锋,亲帅大军,讨伐哈达。
                          舒尔哈齐率领一千铁骑,一路长途奔袭。按照他的设想,哈达人如果见到建州兵,必定望风而逃,而他需要做的,只是接收一座空城,再建一功。然而,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哈达兵非但没逃走,反而主动出城来“迎接”他们。
                          舒尔哈齐没有心理准备,立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没过多久,努尔哈赤率主力赶到,见前军按兵不动,便上来责问。
                          舒尔哈齐赶紧说:“我看敌兵居然敢出城迎战,想必有所准备,说不定还有埋伏。”
                          实际上,舒尔哈赤对孟格布禄缺乏了解,并不知道这个人的脾气比能力大得多。之所以出城迎战而非坚守,无非想证明自己不畏惧、不服气。至于“不服”之后咋办,那几乎不在他考虑的范围。
                          不过,努尔哈赤倒十分了解自己这个亲弟弟,听了他的报告,立刻讥笑道:“咱们来干啥来了?不就为了打仗的吗?难道你还指望人家奉上一座空城给你?”
                          眼看自己的心思无意间被当场戳穿,舒尔哈齐非常尴尬,一时语塞,愣在那里。
                          努尔哈赤见不得他那个怂样儿,怒斥道:“让你的人退后,别当我路”说罢,策马前行,留下不知错所的舒尔哈齐。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努尔哈赤属于典型的军事天才,打仗是把好手,但与人沟通方面略有欠缺。尤其在战场上,他根本没有耐心听其他将领解释太多,无论亲疏远近,一旦做错,训斥起来,毫不留情面。或许在他看来,为了胜利,这都属于正常的业务交流。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被训斥的人,难免在心里记恨他。事实上,努尔哈赤跟许多人的关系,包括他的干儿子、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也都是这样闹僵的。
                          “古来贤者皆寂寞”,大概也有这层含义吧。
                          虽说先锋队伍人数不多,毕竟也有一千多人,一时也难以调整。更何况,舒尔哈齐也不敢真的下令后撤。努尔哈赤更没工夫跟他们废话,带领主力绕过前军,继续进攻。
                          此时,哈达兵确实也已经收缩回城,全力防守。
                          努尔哈赤下令围城,但并不怎么顺利,遭到了城上哈达兵的射箭反击。
                          双方互射,箭如雨下,损失也颇多,战斗转入僵持。


                          IP属地:辽宁74楼2018-08-17 21:36
                          回复
                            (5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就这样昏天黑地的打了七天,眼看建州的部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突然,有个将领一马当先,带兵冲破哈达营寨,乱军之中,如若无人之境,直接活捉了正准备逃跑的孟格布禄。
                            这个将领名叫扬古利,舒穆禄氏。前面也提过,他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女婿”中,他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最不要命的,而且有点认死理儿。他幼年随父亲归顺建州,个人经历跟额亦都差不多,很小时父亲被仇人所杀,十几岁亲手杀死仇人报仇。
                            只不过,他这个仇报的,比额亦都更生猛。
                            因为在他父亲被杀后不久,他的仇人也归顺了努尔哈赤。 “仇人”转眼间变成 “自己人”,便不能想杀就杀。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里,生杀予夺都归努尔哈赤说了算。否则“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样一来,只要努尔哈赤不点头,恐怕“杀父之仇”没法再追究。
                            扬古利不管那一套,操起马刀便要去和仇人拼命。
                            他的额娘(母亲)坚决反对。
                            扬古利的母亲,前面我们也介绍过,比较通情达理,为了努尔哈赤还跟何和礼的老婆交过手。她十分清楚,在人家的地盘上杀人,得请示老大。于是,她死死拽住扬古利的衣服,不让他去。
                            结果扬古利抱着“不报仇,毋宁死”的态度,硬是把仇人干掉了。
                            据传说,他不仅把仇人杀了,还给吃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难道以为这样可以毁尸灭迹。
                            努尔哈赤得知消息,也小吃了一惊,但并没有太生气。在战场之外,他还算通情达理,明白“杀父之仇”也有情可原。
                            再一个,毕竟才难得,而且一个有血性的男人,在战场上必然能奋勇杀敌。
                            因此,努尔哈赤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提拔他为侍卫,表示对他充分信任。随着接触的愈多,愈发对其恩宠有加,之后还将女儿嫁给他。
                            这次战斗中,扬古利果然不负努尔哈赤的厚望,在其他人已经疲惫时,越战越勇,率先打破僵局。不过,除了对仇人、对敌人比较冲动之外,平时他还可以稍微冷静一些,不敢擅自处置孟格布禄,直接押到努尔哈赤面前。
                            上一次两人正面交锋,大概可以追溯到六年以前,双方都因为“马有失蹄”差点命丧对方手里。如今努尔哈赤稳稳地骑在马上,看着跪倒在地上的孟格布禄,感慨良多。
                            众将士异口同声,劝努尔哈赤杀了孟格布禄。
                            努尔哈赤却力排众议,斩钉截铁地说:“勿杀”。
                            他不仅放过孟格布禄,还将自己的貂皮大衣赐给这个手下败将。倒不是努尔哈赤大度,还是那句话,追求不同。杀死孟格布禄易如反掌,但收服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哈达部绝非易事。留着孟格布禄,就是这场“收购”的最大砝码。
                            像《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努尔哈赤挟哈达贝勒,之后“尽收其国而回”。


                            IP属地:辽宁75楼2018-08-20 22:37
                            回复
                              (5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当然,所谓“尽收其国”,不过只有孟格布禄所控制的部分,还算不上整个哈达。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证明孟格布禄的价值只有一个。等到努尔哈赤彻底吞并哈达之后,觉得留着孟格布禄完全没用,便找了个借口,将他处死。为此,还搭上了建州的重要将领、老满文的创始人噶盖。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孟格布禄和噶盖的罪名是“通谋欲篡位”。而《清史稿》里说,孟格布禄要谋反,而噶盖知情不告,因此将他们一同诛杀。
                              这两种说法,光从表面上看,就不怎么靠谱。
                              即便努尔哈赤真的死于非命,无论孟格布禄,或者噶盖,都不可能继承大位。既然这样,何来篡位?
                              如果说孟格布禄谋反,那么谋反成功之后呢?他将何去何从?
                              回哈达吗?不可能,哈达早已不存在。
                              投奔叶赫?也不现实,同样寄人篱下,跟在努尔哈赤这边有啥区别,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再说,噶盖为何要帮孟格布禄造反,或者隐瞒?他深受努尔哈赤器重,在建州地位也不低,何苦要放弃现有的一切,帮助一个“丧家之犬”。
                              难道努尔哈赤冤枉他们?也不应该。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除掉孟格布禄,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何必搭上噶盖,牺牲有点大。
                              如果上面的记载都属实,那么就细思极恐了。因为只能有一种可能,他们背后有更高层人士支持,而这个人必定有资格继承汗位。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资格,也有想法,嫌疑最大的人,莫过于舒尔哈齐。
                              如果有人问我,亲兄弟,为了一个汗位有必要弄成这样吗?
                              我只能说,有此一问,就该放下问题,再去多读些历史。标准答案是,请把那个“吗”去了。
                              不相信的话,百度搜索关键词“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看看那两位“太宗”的具体操作。
                              其实,从后来舒尔哈齐的命运,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孟格布禄为什么要帮他,我也不怎么理解。有些书上说,舒尔哈齐娶了孟格布禄的妹妹。对此,我没找到可靠的记录。不过,我隐约记得,当年索长阿的女儿嫁给王台,两家连上了姻亲。索长阿有个儿子叫龙墩。龙墩跟孟格布禄、舒尔哈齐之间,也许有某种联系。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真相只有一个,已经和当事人一起永远埋葬。
                              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暂时解决了哈达的问题,挖掉了扈伦四部的墙角。这样的行动,也完全符合他一贯坚持的“伐木理论”: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好比伐大树。慢工出细活,要一点一点的锯。
                              树,当然还要继续砍。
                              不过,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认定,扈伦四部(现在可以叫三部)已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征服他们,只是早晚的事。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
                              目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搬家。


                              IP属地:辽宁76楼2018-08-21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