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面君(二)
尚书府自是个恢弘的所在,飞檐斗拱、碧瓦朱甍,七进大院,坐北朝南,占地数十亩。巍峨的府门前,两尊威严的瑞狮雄踞左右,一旁高耸的旗杆上旌旗飘扬,右首排设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柱。
门庭高大,中柱之间,两扇高七尺许的红漆木门厚实平整,缀以金沤浮钉,宛然世族。凡地方官员路过府前,必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四人一入府,一众婢女家仆即刻鞍前马后地忙开了,接包卸马、煮水备茶。圣上驾临,门户大开,四人径由大管家领着,穿过青石铺就的甬道,步入古朴典雅的府邸正厅。大厅前门乃六扇描金漆画屏门,后门乃六扇镂空雕花屏门,灰砖铺地,明间正中设有金丝楠木条几、八仙桌并数把太师椅,椅上各置红布软垫。
泽北在上首坐定后,接过下人奉上的青瓷盖碗,刮去浮沫,轻呷一口略一品咂,茶香馥郁持久、茶味回甘绵长,乃上好的铁观音,龙颜大悦,信口问曰:“仙道,你可知这铁观音的由来?”
“一说是乾隆六年,王士让进京奉诏,献茶于内廷。乾隆饮后甚喜,观茶形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因而赐名‘铁观音’。”
“不错,不愧是饱学之士。”语毕,泽北又略啜了一口,这才将茶碗搁回茶托。
藤真见泽北似是颇爱今日之奉茶,斜眼瞥了瞥尚立在一旁听差的大管家,手腕轻轻一摆,大管家当即会意,径自退下,且去将府中的这款茶又细细挑选了一遍,只拣那珍中极品放入大漆茶盒,外用黄色丝绸包好,差人送进宫去。这点小插曲莫说仙流二人,就连泽北也丝毫未曾察觉。
“藤真。”
“臣在。”
“你之前快马送来的折子,朕看了,禄县县令之事处置得不错。只是吏部本就在你治下,你也不能说是毫无责任,功过相抵,朕就不予追究了。”
“谢圣上。”
“倒是仙道,这件事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学生以为禄县县令虽不过是个案,但亦足以窥见一斑,所以问题还得从根本上说起。”
“哦?接着说。”
“捐纳制度致使朝中上下贪官惰吏充斥,乃万恶之源,学生以为唯有停止捐官,才能重整吏治,否则撤了一个高县令,还有千千万万个高县令正拿钱买官,等缺候补。”
“仙道,你眼下无官无爵,张嘴就要整顿吏治,你可知捐纳古来有之,非本朝特兴,汉武帝肃边的钱、康熙帝伐准噶尔的钱,都是哪儿来的?”
“是,圣上明鉴,学生正因无官无爵,才敢斗胆直言。历朝历代若逢灾荒、战乱,国库空虚,难免卖官鬻爵。可学生以为,此乃权宜之计,绝不可作长久计。”
“呵,停止捐官,仙道,此乃牵一发动全身之大事,若凭你寥寥数语,就把这事给办了,莫说朝上众臣答应不答应,且问问藤真,他是何意见?”
“圣上,这……”话递到藤真这里,他却面露迟疑。
“直言便是。”
“臣以为仙道所言有失偏颇,眼下虽无战事,但河工、赈灾、军需、土木,样样开支极大,捐纳所得的银两实在不可或缺。”
“这就对了,今日早朝,工部启奏汴河旧道壅塞,须疏通漕运,户部又在喊穷,竟然还需内务府拨款,简直岂有此理!”
“圣上息怒。”藤真劝慰道。
“可是圣上,若是因此就放任捐纳之风,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开源节流不止这一条路可走,不如厉行节俭,上下化之为宜。”仙道仍旧不依不饶。
“那依你看,若废除捐纳,之后又如何整饬吏治?”
“学生恳请圣上多用科道官。所谓捐纳,说到底就是拿钱买官,这就和做买卖一样,先下本,等到任了,就拼命往回捞本,这等捐纳官又如何会将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若是可能,学生还有一言。”
“讲。”
“请圣上开恩科取士。”
“恩科……仙道,朕知道你乃科举出仕,也是先皇钦点的头名状元,更是寒门学子。但仙道,朕问你,康熙在位多少年?”
“六十一年。”
“开了几次恩科?”
“一次,康熙五十二年,为庆康熙帝六旬万寿,开癸巳恩科。”
“既是如此,你自当知道这恩科岂能轻开?”
“圣上继位,国之大喜,开恩科,名正言顺。再者,圣上登基后尽除奸佞旧臣,如今朝中正值用人之际,开恩科可谓一箭双雕,一则鼓舞天下学子之心,二则为国选材、重塑官场。”
“仙道,朕见你不足一个时辰,便已然明了为何先帝赏识你,却又不重用你。你啊……令人头疼。这停捐纳、开恩科,皆是国之大事,贸然不得。”
“圣上,学生此言全是……”
“好了,不必再说了,朕心中有数,日后再作计较。仙道,你以前是翰林院修撰吧?”
“正是。”
“那就还回你的翰林院去吧,晋从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三日后上任。朕要编撰国家大典,你既满腹经纶、博闻强记,主持修书一事就交给你了。若是朕没记错的话,另一位掌院学士好像正是你的同科,日后就好好共事吧。”
“修书?圣上,这……”仙道还欲说点什么,却被人小心翼翼地扯了扯衣袖,微微一瞥,见藤真正一脸严肃地看着自己,复又轻摇了摇头。仙道会意,只得低叹一声,改口道:“学生仙道,谢主隆恩。”
这番话刚叙毕不多会儿,宫里便来了个公公,请泽北移驾回宫,说是有官员在御书房候着求见。
泽北起身便走,不料却被一直静坐在旁的流川叫住:“等等。”
“怎么?你还有话?”
流川不答,只三两下打开了一直没有交给下人的那个包袱,从层层叠叠的衣物里,取出仙道曾擅自窥看到的那方和田玉礼盒,递了出去。
宫里来的那位公公见流川如此不懂规矩,便走上前来正欲双手接了礼盒,查验后,再转呈圣上。孰料泽北却不胜在意流川的唐突,道:“薛公公不必麻烦了,这本就是宫中之物,不查也罢。”
语毕,泽北自行接过礼盒,细察了两眼盒身,心知确是往年宫廷贡品,恐是先皇之物,遂打开扫了一眼内里,复又轻轻阖上,道:“明日申时,御花园见朕。”
流川未及回话,泽北已将礼盒交由公公捧着,自己大步迳朝门外走去,没走两步,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回头问曰:“安西光义是你什么人?”
“师父。”
“这么算来,你还得叫朕一声师兄。”
尚书府自是个恢弘的所在,飞檐斗拱、碧瓦朱甍,七进大院,坐北朝南,占地数十亩。巍峨的府门前,两尊威严的瑞狮雄踞左右,一旁高耸的旗杆上旌旗飘扬,右首排设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柱。
门庭高大,中柱之间,两扇高七尺许的红漆木门厚实平整,缀以金沤浮钉,宛然世族。凡地方官员路过府前,必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四人一入府,一众婢女家仆即刻鞍前马后地忙开了,接包卸马、煮水备茶。圣上驾临,门户大开,四人径由大管家领着,穿过青石铺就的甬道,步入古朴典雅的府邸正厅。大厅前门乃六扇描金漆画屏门,后门乃六扇镂空雕花屏门,灰砖铺地,明间正中设有金丝楠木条几、八仙桌并数把太师椅,椅上各置红布软垫。
泽北在上首坐定后,接过下人奉上的青瓷盖碗,刮去浮沫,轻呷一口略一品咂,茶香馥郁持久、茶味回甘绵长,乃上好的铁观音,龙颜大悦,信口问曰:“仙道,你可知这铁观音的由来?”
“一说是乾隆六年,王士让进京奉诏,献茶于内廷。乾隆饮后甚喜,观茶形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因而赐名‘铁观音’。”
“不错,不愧是饱学之士。”语毕,泽北又略啜了一口,这才将茶碗搁回茶托。
藤真见泽北似是颇爱今日之奉茶,斜眼瞥了瞥尚立在一旁听差的大管家,手腕轻轻一摆,大管家当即会意,径自退下,且去将府中的这款茶又细细挑选了一遍,只拣那珍中极品放入大漆茶盒,外用黄色丝绸包好,差人送进宫去。这点小插曲莫说仙流二人,就连泽北也丝毫未曾察觉。
“藤真。”
“臣在。”
“你之前快马送来的折子,朕看了,禄县县令之事处置得不错。只是吏部本就在你治下,你也不能说是毫无责任,功过相抵,朕就不予追究了。”
“谢圣上。”
“倒是仙道,这件事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学生以为禄县县令虽不过是个案,但亦足以窥见一斑,所以问题还得从根本上说起。”
“哦?接着说。”
“捐纳制度致使朝中上下贪官惰吏充斥,乃万恶之源,学生以为唯有停止捐官,才能重整吏治,否则撤了一个高县令,还有千千万万个高县令正拿钱买官,等缺候补。”
“仙道,你眼下无官无爵,张嘴就要整顿吏治,你可知捐纳古来有之,非本朝特兴,汉武帝肃边的钱、康熙帝伐准噶尔的钱,都是哪儿来的?”
“是,圣上明鉴,学生正因无官无爵,才敢斗胆直言。历朝历代若逢灾荒、战乱,国库空虚,难免卖官鬻爵。可学生以为,此乃权宜之计,绝不可作长久计。”
“呵,停止捐官,仙道,此乃牵一发动全身之大事,若凭你寥寥数语,就把这事给办了,莫说朝上众臣答应不答应,且问问藤真,他是何意见?”
“圣上,这……”话递到藤真这里,他却面露迟疑。
“直言便是。”
“臣以为仙道所言有失偏颇,眼下虽无战事,但河工、赈灾、军需、土木,样样开支极大,捐纳所得的银两实在不可或缺。”
“这就对了,今日早朝,工部启奏汴河旧道壅塞,须疏通漕运,户部又在喊穷,竟然还需内务府拨款,简直岂有此理!”
“圣上息怒。”藤真劝慰道。
“可是圣上,若是因此就放任捐纳之风,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开源节流不止这一条路可走,不如厉行节俭,上下化之为宜。”仙道仍旧不依不饶。
“那依你看,若废除捐纳,之后又如何整饬吏治?”
“学生恳请圣上多用科道官。所谓捐纳,说到底就是拿钱买官,这就和做买卖一样,先下本,等到任了,就拼命往回捞本,这等捐纳官又如何会将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若是可能,学生还有一言。”
“讲。”
“请圣上开恩科取士。”
“恩科……仙道,朕知道你乃科举出仕,也是先皇钦点的头名状元,更是寒门学子。但仙道,朕问你,康熙在位多少年?”
“六十一年。”
“开了几次恩科?”
“一次,康熙五十二年,为庆康熙帝六旬万寿,开癸巳恩科。”
“既是如此,你自当知道这恩科岂能轻开?”
“圣上继位,国之大喜,开恩科,名正言顺。再者,圣上登基后尽除奸佞旧臣,如今朝中正值用人之际,开恩科可谓一箭双雕,一则鼓舞天下学子之心,二则为国选材、重塑官场。”
“仙道,朕见你不足一个时辰,便已然明了为何先帝赏识你,却又不重用你。你啊……令人头疼。这停捐纳、开恩科,皆是国之大事,贸然不得。”
“圣上,学生此言全是……”
“好了,不必再说了,朕心中有数,日后再作计较。仙道,你以前是翰林院修撰吧?”
“正是。”
“那就还回你的翰林院去吧,晋从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三日后上任。朕要编撰国家大典,你既满腹经纶、博闻强记,主持修书一事就交给你了。若是朕没记错的话,另一位掌院学士好像正是你的同科,日后就好好共事吧。”
“修书?圣上,这……”仙道还欲说点什么,却被人小心翼翼地扯了扯衣袖,微微一瞥,见藤真正一脸严肃地看着自己,复又轻摇了摇头。仙道会意,只得低叹一声,改口道:“学生仙道,谢主隆恩。”
这番话刚叙毕不多会儿,宫里便来了个公公,请泽北移驾回宫,说是有官员在御书房候着求见。
泽北起身便走,不料却被一直静坐在旁的流川叫住:“等等。”
“怎么?你还有话?”
流川不答,只三两下打开了一直没有交给下人的那个包袱,从层层叠叠的衣物里,取出仙道曾擅自窥看到的那方和田玉礼盒,递了出去。
宫里来的那位公公见流川如此不懂规矩,便走上前来正欲双手接了礼盒,查验后,再转呈圣上。孰料泽北却不胜在意流川的唐突,道:“薛公公不必麻烦了,这本就是宫中之物,不查也罢。”
语毕,泽北自行接过礼盒,细察了两眼盒身,心知确是往年宫廷贡品,恐是先皇之物,遂打开扫了一眼内里,复又轻轻阖上,道:“明日申时,御花园见朕。”
流川未及回话,泽北已将礼盒交由公公捧着,自己大步迳朝门外走去,没走两步,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回头问曰:“安西光义是你什么人?”
“师父。”
“这么算来,你还得叫朕一声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