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56贴子:953,214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持极平常,利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8楼2017-11-04 21:33
回复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性,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教家持论教义,先讲真谛、俗谛,就是先明空、有之义。最后才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的——空亦不可得,有亦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义理。
    ——元音老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9楼2017-11-05 08:49
    回复
      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切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0楼2017-11-06 11:40
      回复
        印光大师:杂行杂修 难得实益!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复邓新安居士书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1楼2017-11-07 20:38
        回复
          进入三昧入定是什么样子?与睡觉是一样吗?
          睡觉是什么也不知道,昏沉了,智慧门关上了。三昧叫正定,这个定并不是睡觉,但是也不动了。他坐在这个地方,时间过了多久他并不知道;但是他心里很清楚的,你有什么动静、什么情形,他都明明白白的。睡觉,就像那个水被搅浑看不清楚了;三昧,是水澄清了,就像方才说的“澄垽其下”,现出种种的光来。
          睡觉是昏沉,他的头会搭拉下来,好像在叩头似的。入三昧定,他的头是直直的;不会这么、那么地歪来歪去,也不会往前俯或向后仰。入三昧,这一定就像水澄清了似的;如果很浑看不清楚,那是睡觉呢!不是那个水睡觉,就比方是睡觉。水澄清了,就是三昧,得到三昧了。
          入三昧的人坐在这个地方,不论是坐十个、二十个钟头,或坐一天、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一百天,都是这么丝毫不动的;不会像睡觉那样,要翻翻身。入了三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前前后后有什么事情他还是知道的,不会像睡觉那样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入定那时候只是专一了,一念也不生了;一念不生了,那时候就和太虚空合成一个了,所以他就定上了。
          这个境界,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打打坐,就换腿子;或者坐一坐,就像堆在那个地方那么萎靡不振;或一坐就要睡着了的人所能成功的。这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坐,腿痛了不管它,就痛死也不管它。不要说还没有痛死,就算这个腿真痛死了,我也不管它。更不必说腿痛,就是有人拿把刀来要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动的,还是在这儿打坐,那才算呢!那真是大英雄、大豪杰了,再也没有什么英雄能比这种英雄再伟大的了,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比这种力量再大的了。这个时候,就是什么境界来了,他也不动的,那就是定。
          ——佚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2楼2017-11-08 09:25
          回复
            问:既云真心绝迹,理出有无,云何教中,广说无生无相之旨?
            答:一心之门,微妙难究,功德周备,理事圆通,知解罕穷,分别不及。目为无相,实无有法可称无相之名;詺作无生,亦无有法以显无生之理。
            《发菩提心论》云:菩萨观一切善不善、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世谛真谛、正定邪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有法以为无相,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是名真实智慧。
            《释》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真实;不可坏印者,一切有无内外等法,不能破坏故。于此印中,亦无印相者,万法皆空,亦无所印。所印之法既无,能印之智非有。如是通达,名为真实智慧。
            古德云:顾此法,众生之本原,诸佛之所证,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永明延寿禅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3楼2017-11-08 09:30
            回复
              楼主打坐念佛号,越专注 越用力,气就上脑,怎么办?


              IP属地:广东374楼2017-11-08 19:38
              收起回复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
                此心虽然妙明,但被种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嗔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恶鬼,下品十恶堕**。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著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它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8楼2017-11-11 12:11
                回复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闭眼打坐。若你那么想,改变它!稳定地修行是行、住、坐、卧时,都保持修行的态度。当结束坐禅时,不要以为禅修就此结束,应思惟这只是改变姿势而已。若如此思惟,就会有平静。无论你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有稳定的觉知。
                  若你放纵情绪,一整天都让心恣意游荡,下次坐禅时,得到的将是一天下来,漫无目标思考的残留印象。平静根本无从生起,因为你已让它冷却了一整天。若如此修行,心会离修行愈来愈远。
                  有时我问弟子禅修进展如何,他们说「哦,现在都没了!」你了解吗?他们也许可以保持一个月左右,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为何会这样?因为在修行中未掌握到这个要点。他们一结束坐禅,就放弃定,坐禅的时间开始变得愈来愈短,直到只要一坐下来就想结束,最后甚至不想坐禅。
                  拜佛的情况也是如此,起初他们每晚临睡前都会虔诚地礼拜,但过了一阵子后,开始分心,很快就完全不想礼拜了,只是匆匆点个头,最后连点头都免了。他们将修行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摘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0楼2017-11-13 08:31
                  收起回复
                    您好,请问打坐时意念在丹田可以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381楼2017-11-13 12:37
                    收起回复
                      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
                        虽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
                      ——刘素云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2楼2017-11-14 09:07
                      回复
                        年轻人还没有觉悟到世间的苦。人生的短暂,哪一天两脚一伸,便不知下辈子是什么样?你们要努力修学,珍惜生命,一定要找回自己,便可以自在无事。
                        悟后起修,唯有找回了自己,才能真正修行,利益众生。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忙瞎窜。如果开悟了,就会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
                        ——本焕长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4楼2017-11-15 20:31
                        回复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6楼2017-11-16 16:07
                          回复
                            《妙法莲花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实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7楼2017-11-17 14:00
                            回复
                              《心经》里所有修法,第一步教我们照见色、受、想、行、识空,教我们转变成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教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要我们把六根六尘转变了。不要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一切法是空的。
                              第二步说:不光是世界上世俗法是空,出世法也是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十二因缘法也观空了。假使执着了十二因缘法,就是不肯修菩萨法。
                              不光是十二因缘法,就是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也观空。苦集灭道四谛能使我们证得阿罗汉果,发菩提心的阿罗汉就是登七地。因地呢?我们修行的人,一步步向上,先世间法空,出世间法空,然后到菩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空。
                              假使菩萨执着了六度万行,我是菩萨,你是众生,我度你,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连菩萨法最后也空,无智亦无得。
                              不光菩萨法空,连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观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是名字有,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心经》上最后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如此,佛呢?“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阐明了《心经》的功德。
                              最后还说:这个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观空,以智慧力量观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观空,以悲心的力量,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后一段咒子,把《心经》总结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经》也总结了,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是印度梵语,汉译为“法”或“出离”。
                              第一个揭谛,一切恶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出离一切恶法,修一切善法。第二个揭谛,断烦恼,证解脱,断惑证真。第三个揭谛,是波罗揭谛,止恶修善,断惑证真,一定要到究竟彼岸,烦恼未断尽,问题还没有解决,止恶修善不能彻底解决。
                              做到波罗揭谛了,是不是修完了?没有!波罗僧揭谛,自己证解脱,要度一切众生解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到彼岸了,要度一切众生到彼岸。
                              到了彼岸,菩萨修万行是不是圆满了?要成佛才能够彻底圆满菩萨万行,所以“菩提萨婆诃”,最后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清定上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8楼2017-11-18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