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7贴子:953,407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闭眼打坐。若你那么想,改变它!稳定地修行是行、住、坐、卧时,都保持修行的态度。当结束坐禅时,不要以为禅修就此结束,应思惟这只是改变姿势而已。若如此思惟,就会有平静。无论你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有稳定的觉知。
若你放纵情绪,一整天都让心恣意游荡,下次坐禅时,得到的将是一天下来,漫无目标思考的残留印象。平静根本无从生起,因为你已让它冷却了一整天。若如此修行,心会离修行愈来愈远。
有时我问弟子禅修进展如何,他们说「哦,现在都没了!」你了解吗?他们也许可以保持一个月左右,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为何会这样?因为在修行中未掌握到这个要点。他们一结束坐禅,就放弃定,坐禅的时间开始变得愈来愈短,直到只要一坐下来就想结束,最后甚至不想坐禅。
拜佛的情况也是如此,起初他们每晚临睡前都会虔诚地礼拜,但过了一阵子后,开始分心,很快就完全不想礼拜了,只是匆匆点个头,最后连点头都免了。他们将修行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摘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0楼2017-11-13 08:31
收起回复
    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
      虽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
    ——刘素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2楼2017-11-14 09:07
    回复
      年轻人还没有觉悟到世间的苦。人生的短暂,哪一天两脚一伸,便不知下辈子是什么样?你们要努力修学,珍惜生命,一定要找回自己,便可以自在无事。
      悟后起修,唯有找回了自己,才能真正修行,利益众生。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忙瞎窜。如果开悟了,就会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
      ——本焕长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4楼2017-11-15 20:31
      回复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6楼2017-11-16 16:07
        回复
          《妙法莲花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实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7楼2017-11-17 14:00
          回复
            《心经》里所有修法,第一步教我们照见色、受、想、行、识空,教我们转变成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教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要我们把六根六尘转变了。不要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一切法是空的。
            第二步说:不光是世界上世俗法是空,出世法也是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十二因缘法也观空了。假使执着了十二因缘法,就是不肯修菩萨法。
            不光是十二因缘法,就是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也观空。苦集灭道四谛能使我们证得阿罗汉果,发菩提心的阿罗汉就是登七地。因地呢?我们修行的人,一步步向上,先世间法空,出世间法空,然后到菩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空。
            假使菩萨执着了六度万行,我是菩萨,你是众生,我度你,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连菩萨法最后也空,无智亦无得。
            不光菩萨法空,连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观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是名字有,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心经》上最后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如此,佛呢?“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阐明了《心经》的功德。
            最后还说:这个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能观空,以智慧力量观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观空,以悲心的力量,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后一段咒子,把《心经》总结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经》也总结了,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是印度梵语,汉译为“法”或“出离”。
            第一个揭谛,一切恶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出离一切恶法,修一切善法。第二个揭谛,断烦恼,证解脱,断惑证真。第三个揭谛,是波罗揭谛,止恶修善,断惑证真,一定要到究竟彼岸,烦恼未断尽,问题还没有解决,止恶修善不能彻底解决。
            做到波罗揭谛了,是不是修完了?没有!波罗僧揭谛,自己证解脱,要度一切众生解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到彼岸了,要度一切众生到彼岸。
            到了彼岸,菩萨修万行是不是圆满了?要成佛才能够彻底圆满菩萨万行,所以“菩提萨婆诃”,最后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清定上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8楼2017-11-18 16:50
            回复
              我们做功夫,就是要先断人我见,次断法我见。人我见,就是有人和我的区别。法我见,还有个法在。法我是什么呢?像罗汉,他们知道肉身、色身是不可得的,世界是虚幻的,要离苦得乐应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于中又生了一个法我。他们以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同时又以佛性的四大种性——地、水、火、风为我。我们的佛性本有七大种性,就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种性中以地、水、火、风最为主要。世界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他们修道发悟不执著肉身,改执佛性中元素——地、水、火、风为我,以为这是真的,而肉身子是假的。殊不知佛性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只是佛性的部分元素而非全体,如我人之有眼、耳、鼻、舌,非整个人体。今误认为我有个物在,故为法执,而不得究竟。所谓种性者,乃“种子”能生义。譬如稻种种下去能生出稻子来,麦种能生出麦子一样。我们这个肉体既是四大种性生起的,世间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四大种性。罗汉和辟支佛经过佛法的洗炼,知道了由四大生起的色相都是假的,不可执取,但又误认四大种性为实我,殊不知一有住执,即非真实,何况四大种性乃佛性部分元素,并非全体。所以他们未真见性,被佛呵为焦芽败种。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9楼2017-11-19 10:03
              回复
                念佛必须认真念,才能念出功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希望。如已证得一心不乱,则了生脱死,可操胜券。倘若未能,必须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所以念佛一定要认真的念!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字字分明,同时自己的心中,观想的清楚,耳中也听的明自,这就是认真的念。
                这第一句佛号念的好,再认真的念第二句、第三句、以至无数句。句句佛号,都要从最虔诚,最恳切的心中念出来,这样才算认真,才算用功,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念佛平时须相续。
                第一、初勿贪多,但求相续: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数目,在家居士方不致因事忙而忘念佛。这要依各人的因缘,每日念数千声,数万声都好,但每日至少须念十念,否则,就不能往生了。
                至于念佛的声音,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者默念,在家里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别人烦恼。
                第二、渐次加多,以求进益:每天十念,从不间断,这就是功夫。但不可以此为足,仍须尽自己的力量,将佛号的数目渐次加多。因为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应当尽心尽力,以求进益。
                前面说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现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晚上念佛,最好是在临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无恶梦的好处。
                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间断;再进一步,就要用念珠,早晚各念百八声;更进一步,把百八声算作一百声,早上念三百,晚上念三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若时间不够分配,可以早起迟睡各一小时,不会影响身体。
                至于走路时、坐车时、休息时、散步时,皆须随心念,不必记数。若有多的闲时间,念佛的数目,仍需加多,每日加至三千声,五千声,一万声,三万声,乃至十万声。
                ——道源长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0楼2017-11-20 08:35
                回复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小慧之流,每弃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
                  吾人但当深信佛言,固守净宗之旨,当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见明了为亲证也。
                  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谬见,贡高我慢,藐视念佛者,亦复不少。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为能证得也。
                  ——印光大师《复郑慧洪居士书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2楼2017-11-20 19:16
                  回复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
                    一般社会人士静坐的宗旨,不外乎让心灵得到轻松、舒适、轻安,让精神和谐统一而已!甚至把身体调好,延年益寿,甚至练丹运气,使自己长年百岁,这一连串的静坐之法,是世间法,甚至有些宗教家静坐以求感应生天等等,这依佛法而言是不了义的,治标不治本,无法达成解脱(梵语vimoksa),不得证悟菩提(梵语bodhi)的。
                    佛门中所谓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别的,静坐未必包含坐禅,坐禅有包含静坐,出世法有含概世间法,世间法未必含概出世法,但出世法不离世间法,离世间法则出世法不可得,何以故?世间法觉悟即是出世间法,出世法不能觉悟,出世法则是世间法。
                    坐禅与静坐亦复如是,那么,什么叫做坐禅呢?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贵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道者的大前题,坐禅不见性,纵得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坐禅,更有何异!
                    六祖慧能大师云:“于念念中,见诸境界心不乱,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祖道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4楼2017-11-21 09:48
                    回复
                      南怀瑾老师讲述:修持达到初禅定的四个因缘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现在讲入定,就是四禅八定,前面已经讲过入定的条件,入定的境界,入定的定义。现在讲由四个因缘达到初禅,乃至到达有顶天。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佛说过,从有顶天丢一块石头,要经过六万四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达我们这个地球,距离有那么远。大自在天主有三只眼,穿白衣,是十地菩萨以上的地位。所以观世音(观自在)菩萨的法门,是与大自在天天主的法门合一的。换句话说,你们要研究《三界天人表》才行,学佛的始终忽略它,这是最笨的事,也是最罪过的事,因为一切修持都与三界天人有密切的关系。
                      色界天人有光色音声,没有肉体,色界天还是有情世界,超越色界天,才进入无色界。得初禅定的人,再努力进修,可证罗汉果,果位在色界天。大阿罗汉则寄住在三界中。所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是凡圣同居之天。“初静虑”修持没有到家,或者修持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所谓“天上人间任意寄居”,可以修到有顶天去住。有顶天像我们的头顶,超过有顶天,外面是空空的,那是无色界了,所以叫有顶天。
                      换句话说,怎么能够得定呢?初禅就不容易得了,大家尽管讲修持,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在我个人的看法,世界上修持的人,到今天,真正得到初禅定的人,几十年来还没有看到过一个。难啊!那怎么得到呢?要有“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这四种因缘,才可能得初禅,这是原理性的说法。
                      【“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
                      “因力”就是有前因,也有现在的因。前世有过修持,已经有接近初禅境界的功力了,这一生再修就快了,这是过去的因。另有现在的因,因这一生发心用功,曾经瞎猫碰到死老鼠,或者一两次接近过,或碰到过入定境界的影像。“等”是进入定境所有方法、方便都知道。譬如念佛,为什么很少有人真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呢?因为不懂得加行方便,任何的修持都必须要懂加行方便。这是讲因力的原则,下面还有种种解释。
                      【“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
                      大家特别注意!这一句是说,前生虽然没有修持,没有前因的累积,但这一生得方便之力,懂一切方法,一切加行。虽然没有接近定的境界,但是现在努力精进,昼夜六时,没有间断地努力在修,所以能够进入一切定的境界。
                      因力是前生带来的,所谓再来人,他修起来很容易。如果说自己前生没有因力,今生再修就来不及吗?先不说来不来得及,如果今生不修,来生怎么办?所以这一生还是要努力修。不过,这一生修持也不只是专为来生做因力而已,要注意他的话,尤其出家的同学,应该随时提起警觉。“由数习无间修力”,注意这一句,只要不间断地修习,就“能入诸定”。
                      【“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
                      这一段很重要,解释“说力”,修行要能与好的同参道友、善知识住在一起,随时以道互相勉励,研究经典,研究修行的方法,这就是“说力”。普通学校同学,比较好的也会坐在一起闲谈,像有些女孩子在一起,一谈也是三四个钟头,这也是“说力”。关于修定做工夫的各种方法,不管它显教密宗,哪一宗哪一派,各种加行方便都要懂得。“多闻任持”,多学,多听,多练习,一切方便都要学,就是要多研究,为了要成就自己的道业,无所不学,也要无所不知。这个求知不是求知识,而是一个目标——如何使我能够证果。“即依此法”,得了方法以后,不再放逸,要专修了。放逸的种类多得很,譬如修行人容易罣碍,什么事情没有办完,放不下啦!家庭、家人放不下啦!乃至说我这个寺庙放不下,佛事没有做完,经没有念完,我的愿力很要紧等。以修持之路来讲,这些理由都是藉故放逸的话,天下没有不了之事,要“离诸放逸,勇猛精进”才是。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维,能入静虑,及诸余定。”】
                      修行要善知识,要明师。老师有三种,一是亲教师,譬如释迦牟尼佛,燃灯佛给他授记,是亲教师。二是教授师,对一切诸佛都供养请法。三是轨范师,属于榜样之师,与师一起生活,学习他的榜样、规范。这就是善知识的各种名称。“于随一余尊长所”,要依止这些善知识、明师们的地方去修持。不一定是佛教制度之下的处所,像某大名山,或某大寺中,某大和尚,大禅师等,而是找一位真有道的人,依止他修持,在他那里得法。“无倒教授”,这是说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把他正修行路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这是最难的。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这一节是小结论,由上面所讲的这个道理,显示四个标准可以观察修行人,一观察他有无因力、宿根,过去世修持之根;二有没有得方便的方法;三这个人是不是利根;四这个人是不是钝根。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5楼2017-11-21 19:24
                      回复
                        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
                        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却使不行。
                        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纵无恶业,亦不免人道往还。即有善因,其争奈天福易尽。
                        莫云自有主宰,业果所牵,诚难回避。莫道本无生死,识心未尽,总属轮回。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事为轻,错过此生,沉沦永劫。
                        是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时,总作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
                        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须下死功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草庵禅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8楼2017-11-23 18:40
                        回复
                          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所感。人人念佛,则此业可转。如只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然其消除业障之力,实亦极其巨大也。而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尤须明白因果,自行化他。今日之非圣非孝、蔑道废伦、杀父公妻等等邪说,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轮回,以致生此恶果。如人人能明白因果道理,则断无人敢倡此谬说也。
                          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所以教化最为紧要。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只要加以教化,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唯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今日中国社会之所以如是紊乱者,皆无教化之故也。但教化须在幼小时起,所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若小时不教,大则难以为力矣。何则?习性已成,无法使之改易也。
                          故念佛之人,须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人人如是,则灾难自消!
                          ——印光大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0楼2017-11-25 16:31
                          回复
                            心乃本体,为主。意乃妄想思虑,属客。此心意之辨也。今要心正,须先将意根下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一念不生,则心体纯一无妄。故谓之贼,盖心邪由意不诚。今意地无妄,则心自正矣。故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知与意,又真妄之辨也。意乃妄想,知属真知。真知即本体之明德,一向被妄想障蔽,不得透露。故真知暗昧受屈,而妄想专权,譬如权奸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要斩奸邪,必请上方之剑,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窃。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乃真主,一向昏迷不觉。今言致者,犹达也。譬如忠臣志欲除奸,不敢自用,必先致奸邪之状,达于其主,使其醒悟,故谓之致。若真主一悟,则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此一知字,是迷悟之原。以迷则内变真知为妄想,故意不诚。不诚故不明,外取真境为可欲,故物不化,不化故为碍。是则此一知字,为内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人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是也。今拨乱反正,必内仗真知之力,以破妄想。外用真知之炤,以融妄境。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且知有真妄不同,故用亦异,而格亦有二。以妄知用妄想,故物与我相扞格。此格为斗格之格,如云与接为构,日与心斗是也。以真知用至诚,故物与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如云格其非心是也。且如驴鸣蛙噪窗前草,皆声色之境,与我作对为扞格。而宋儒有闻驴鸣蛙噪,见窗前草而悟者,声色一也。向之与我扞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
                            问:真知无物可对,如何感格于物?答:真知其实内外洞然,无物可对。而感物之理,最难措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知体也。天下之故,外物也。感而遂通,格物也。感通云者,不是真知钻到物里去,以真知荡然,无物当前故也。真妄心境,不容两立。外物如黑暗,真知如白日。若白日一升,群暗顿灭,殆约消化处说感通耳。以暗感明,则明成暗。今以明感暗,则暗自谢而明独立。故虽感而本不相到,而重在明也。物体本虚,以妄取着,故作障碍。今以真知独炤,则解处洞然,无物可当情矣。以寂然不动之真知,达本来无物之幻物,斯则知不待感而自炤,物不待通而自融。两不相解,微矣微矣。故学人独贵在真知。真知一立,则明德自明,元无一毫造作。大学工夫,所以言明,言知,而修齐治平,皆是物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1楼2017-11-26 11:11
                            收起回复
                              在三人宿舍住,依然早起打坐,室友也很是理解,其中一位室友原来对佛学已有一定了解,但只是把它当成哲学,并没有开始修行;另外一位室友也乐意听我给他讲佛学的东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5楼2017-11-27 1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