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8贴子:953,295

回复:禅净双修——我的打坐经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智度论》:如何正思维除遣瞋心?
问曰:
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
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着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复次,若人能知诸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
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着鞾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0楼2017-10-29 10:59
回复
    明月影千江
    清风漫娑婆
    灵台处处在
    徐徐事上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1楼2017-10-29 21:26
    回复
      梁山缘观禅师座下,有个园头,是管菜园子的,种菜供大家吃。他是个开悟的人。有一天,有个僧人去挑逗他,要他露个消息。说他:“你怎么不去问堂头和尚?问一、二则话,结结缘嘛。”园头说:“除非我不去问,我要去问,须教堂头和尚下禅床立地在!”
      第二天,梁山禅师上堂,园头站出来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就是说,妄念纷飞,不可收拾的时候,怎么对付?梁山说:“识得不为冤。”意思是,你既已知道妄念纷飞,不必睬它,任它自生自灭,不跟它跑。跟它跑是流浪,压制它是“搬石头压草”,都不行。跟它跑、压制它,都是用的冤枉功夫,认识清楚,不跟它跑,就不冤枉了。园头说:“识得后如何?”认识清楚了,怎么处理这妄念啊?梁山说:“贬向无生国里!”本来无生,有就是没有,不睬它就是了,久久妄念自然不起,这就是贬向无生国里。
      园头说:“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么?”意思是,妄念不起就是安身立命处吗?这样就究竟了吗?梁山说:“死水不藏龙。”意思是,死住于念头不起的境界,是走了错路。死定就像一潭死水那样,不藏龙——没有什么用处。园头说:“如何是活水里龙?”梁山说:“兴波不作浪。”什么事都可以做,就是“兴波”。但毫无挂碍,一点也不往心里挂,做了就等于没有做,这就是“不作浪”。园头接着说:“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倾湫倒岳,把山岳都冲倒了,好大的波浪啊!就是说忽然大发脾气,怎么样啊?
      梁山果然从法座上走下来,一把抓住园头,说:“阇黎!莫教湿着老僧袈裟角。”发脾气只是“菩萨心肠罗刹面”,吓吓对方,教育他人而已,毫无嗔怒之心。看似倾湫倒岳之势,还不曾弄湿袈裟角呢!看他古人一问一答,相续得恰如其分,如箭锋相拄。若非见地透彻,焉能如是?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2楼2017-10-30 08:15
      收起回复
        佛说三藏教,谓诸修行人修因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时期,才能成功。独禅门修证很快,可以“不历僧祇获法身”。两相比较,前者要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真是为难。后者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顿断无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
        其实条条蛇都会咬人,不论小乘大乘,渐教顿教,想真正到家都不容易。诸位千山万水,来到云居,都是为办道讲修行而来,总以为打了叫香,在蒲团坐下来,止了静就叫修行。开静的鼓声响了去睡觉,打三板起来上早殿,又是修行。开梆吃粥后,坐早板香,又是修行。打坡板出坡,掘地种田,搬砖挑土,屙屎放尿,认为打闲岔,就忘记修行了。
        《坛经》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单以坐香上殿为修行,出坡劳动时功夫往那里去了呢?坐香上殿时功夫又从何处跑回来呢?以出坡劳动为打闲岔,有一处不能用功,则处处都不是话头,都不能用功了。
        古人说:“道向己求,莫从他觅。”我年轻时,在外面梯山航海,踏破铁鞋,也是为了修行办道看话头。心中只求贪多,如猿猴摘果一般,摘了这个,丢了那个,摘来摘去,一个都不到手。现在眼光要落地了,才知道以前所为都是不对。楚石老人净土诗云:“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抛却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人生七十,古来已稀,更难望人人百岁。几十年中,所作所为,人我是非,今日回想过去的事,尽觉全非。何以觉得非呢?
        拿我来说,自初发心,为明自己的事,到诸方参学,善知识教我发大乘心,不要作自了汉,于是发心中兴祖师道场,大小寺院,修复了十几处,受尽苦楚烦恼磨折。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为人为法,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不是结冤仇,就是闹是非,脱不了烦恼。在众人会下,又不能不要脸孔,鹦鹉学语,说几句古人典章,免被人见笑,而自己一句也做不到。现在老了,是业障缠绕逃不脱,仍然开单接众造业。说了住茅蓬,又搅这一套。就是说得到,做不到,放不下,话头又不知那里去了,脱出那个牢笼,又进这个罗网。
        寒山大士诗曰:“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夏天冰未释,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放不下。即如前几天总组长为了些小事闹口角,与僧值不和,再三劝他,他才放下。现在又翻腔,又和生产组长闹起来,我也劝不了。昨天说要医病,向我告假。我说:“你的病不用医,放下就好了。”
        我这些话只会说他人,不会说自己,岂不颠倒?修行虽说修了几十年,还是一肚子烦恼,食不下,睡不着,不知见什么鬼,误了自己还是误谁。临插秧他就去了。我自己也不是的,说易行难,莫造来生业,回头种福田,前生没有脚踏实地做功夫,没种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到对头,都来相聚了。年轻人要留心,不要学我放不下。我痴长几岁,有点虚名,无补真参实学。各位要种好因,须努力自种福田。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3楼2017-10-31 12:39
        回复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
          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
          ——印光大师(净土指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4楼2017-11-01 19:46
          回复
            雪峰义存禅师,为道辛勤,曾三上投子、九到洞山,得法于德山宣鉴,后在鳌山成道,是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禅宗“一花开五叶”,共有五宗。他的后代子孙就创立了云门、法眼两宗。雪峰禅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
            有一次,他问来僧:“甚处来?”来僧答:“近离浙中。”雪峰禅师接着就问:“船来?陆来?”你是坐船从水路来的呢,还是走道从旱路来的?来僧答:“二途俱不涉。”这两条路与我都没关系。看来这僧却识得机锋,不是个“石头人”。雪峰禅师说:“怎得到这里?”那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来僧说:“有什么隔碍?”还有什么间隔、什么分别吗?雪峰禅师便打,这僧挨了打,跑掉了。
            十年后这僧又来了,雪峰禅师还是问他:“甚处来?”他答:“湖南。”雪峰禅师接着问:“湖南与这里,相去多少?”他答:“不隔。”这与十年前的问答同一个意蕴。雪峰禅师竖起拂子,问:“还隔这个么?”这一问是什么意思呢?禅宗的宗旨,赤裸裸、净洒洒,一法不立。因为学人不知不觉地就落入光影、落入概念之中,一有落处就有隔碍、就有分别了。所以说:“挂得一丝,不名解脱”。这是考他是否还有落处。这僧答:“若隔,即不到也。”若有隔碍,我就不会来到这里了。这明明是在强调无隔碍,不知不觉地落到“不隔”里去了。雪峰禅师又打,他又跑掉了。
            这僧后来也坐了道场,见人就骂雪峰禅师。他的一个同参为此登门专访,问他:“雪峰有何言句?便如是骂他。”这僧便把上述“不隔”的公案举出。同参狠狠地批评了这僧一顿,并点破了“不隔”的落处。这僧以后常常悲痛流泪,常在半夜向着雪峰道场的方向烧香礼拜忏悔。
            近代有一位无穷禅师,是镇江金山寺挂牌开悟的和尚,曾在四川成都闭“生死关”。有人举上述“不隔”公案问无穷禅师:这僧过(过就是过错)在什么处?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还有个“不隔”在,就是还有东西没销干净啊!你若肯了他这个不隔,就是“宾看宾”。明眼祖师正是在此时行棒行喝。他若真彻,必有转身处;他若不彻,必死于棒下(就像“不隔”公案里的那僧)。这时行棒行喝是极妙的手段,一下子就检验出真假来了。
            再讲一则发生在汉阳对岸的古公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意思是,没有开悟以前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若真的了彻,便没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种种隔碍、种种分别。应该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不别不隔,浑然一体。答:“此去汉阳不远。”这个答语不彻。虽然不远,也还有一江之隔,这“一江”却是“天堑”哪!被人称之为“机锋”的禅宗语录,是活泼泼的佛性现量,丝毫也不粘滞于古人的窠臼,当下就截断学人的思维葛藤,引导学人契入佛性。“不隔”公案里的那僧是粘滞于“不隔”,去问无穷禅师的人是粘滞于公案。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若问者伶俐,当下便可透了这个公案。进而,如何使问者顿契自己的佛性呢?
            有人将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的公案举问师公大愚阿阇黎,愚公改答:“过在一问!”直下截断问者的思维葛藤。若能在愚公语下透得出,不妨是“英灵的汉”,从此“天堑变通途”;若透不出,即使以后坐得道场,也只能是“魔魅好人家男女”。不别、不隔,要真的无分别、无隔碍才行。还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等差别,早已“隔”了也。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5楼2017-11-02 08:38
            回复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告诫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
              “敦伦尽分”,犹为重要。大家要知道它的含义。
              “敦”就是敦厚,做人一生一世就是要敦厚。再说白一点,就是要厚道,做人不厚道,到头来会自食其果。
              “伦”,就是伦理。此话还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信佛未必要出家。
              敦伦的“伦”,就是说,你是一个在家信佛的人,当媳妇的,就把媳妇当好;当婆婆的,就把婆婆当好;该煮饭的煮饭,该上班的上班;该干啥,就干啥。
              千万不要脱离现实生活,非要跑到庙里去信佛。不要背离人类正常的生活规律,关键是修好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
              什么叫“尽分”呢?这里头就又有因果了。
              “尽人事而知天命”。人都会死的,每个人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是他迈向死亡的起点。
              我们活在世间,要努力随缘,随缘努力,尽人事而知天命。该我努力的事情,我就努力去做。
              比如说,对爹妈的尽孝事宜。我告诉大家,应该“尽孝不守孝,尽心不伤心”。爹妈总会死,他们活着的时候,我有一个馒头分一半给他们吃,他们的需要,我尽心尽力地去办。决不让他们操劳、担心、伤心,要让他们生活得安心、顺心、放心、开心。每个人能力有大有小,尽到我们的孝心即可,这就是“尽心不伤心”。
              “闲邪存诚”也十分重要。
              邪者,邪念、邪心、邪行。闲者就是把邪念、邪心、邪行摒除。
              那些不真实的想法,想了也是白想。那些虚妄的社会行为,做了等于白做,忙也是瞎忙。因为它只会开花,不能结果。
              “存诚”二字,含义更深了。我们都可扪心自问一下,我对佛的心诚不诚?又如,我学儒学,从内心深处,真的与孔子相应吗?按孔子的教导去做了吗?我信佛,心里真的清楚明白佛法吗?
              很多人,在形式上很下功夫,岂不知,更重要的是一念心要诚,诚到感天动地。老百姓很淳朴,信奉“心诚则灵”。对人对事,心都要诚,心诚则灵,所言不虚。
              最后,还得“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话,虽然很简单,但它是利钝全收,万般理和事都难以超越其中。它是公开的秘密神咒。
              有空就念“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当下就是妙药,当下就得清凉自在。
              反之,如果你没有念佛的心,没有念佛的念,不提醒自己念佛的话,心地就会长草。闲下来就会东长西短说是非,白白荒废时间。
              由于平时不明佛法,不用功,到临命终的时候,财、色、名、食、睡放不下,面对死亡的逼迫,自然就会心烦意乱。
              ——妙华法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6楼2017-11-03 08:37
              回复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
                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后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
                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于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圆瑛法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7楼2017-11-04 09:27
                回复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持极平常,利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8楼2017-11-04 21:33
                  回复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性,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教家持论教义,先讲真谛、俗谛,就是先明空、有之义。最后才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的——空亦不可得,有亦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义理。
                    ——元音老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9楼2017-11-05 08:49
                    回复
                      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切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0楼2017-11-06 11:40
                      回复
                        印光大师:杂行杂修 难得实益!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复邓新安居士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1楼2017-11-07 20:38
                        回复
                          进入三昧入定是什么样子?与睡觉是一样吗?
                          睡觉是什么也不知道,昏沉了,智慧门关上了。三昧叫正定,这个定并不是睡觉,但是也不动了。他坐在这个地方,时间过了多久他并不知道;但是他心里很清楚的,你有什么动静、什么情形,他都明明白白的。睡觉,就像那个水被搅浑看不清楚了;三昧,是水澄清了,就像方才说的“澄垽其下”,现出种种的光来。
                          睡觉是昏沉,他的头会搭拉下来,好像在叩头似的。入三昧定,他的头是直直的;不会这么、那么地歪来歪去,也不会往前俯或向后仰。入三昧,这一定就像水澄清了似的;如果很浑看不清楚,那是睡觉呢!不是那个水睡觉,就比方是睡觉。水澄清了,就是三昧,得到三昧了。
                          入三昧的人坐在这个地方,不论是坐十个、二十个钟头,或坐一天、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一百天,都是这么丝毫不动的;不会像睡觉那样,要翻翻身。入了三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前前后后有什么事情他还是知道的,不会像睡觉那样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入定那时候只是专一了,一念也不生了;一念不生了,那时候就和太虚空合成一个了,所以他就定上了。
                          这个境界,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打打坐,就换腿子;或者坐一坐,就像堆在那个地方那么萎靡不振;或一坐就要睡着了的人所能成功的。这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坐,腿痛了不管它,就痛死也不管它。不要说还没有痛死,就算这个腿真痛死了,我也不管它。更不必说腿痛,就是有人拿把刀来要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动的,还是在这儿打坐,那才算呢!那真是大英雄、大豪杰了,再也没有什么英雄能比这种英雄再伟大的了,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比这种力量再大的了。这个时候,就是什么境界来了,他也不动的,那就是定。
                          ——佚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2楼2017-11-08 09:25
                          回复
                            问:既云真心绝迹,理出有无,云何教中,广说无生无相之旨?
                            答:一心之门,微妙难究,功德周备,理事圆通,知解罕穷,分别不及。目为无相,实无有法可称无相之名;詺作无生,亦无有法以显无生之理。
                            《发菩提心论》云:菩萨观一切善不善、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世谛真谛、正定邪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有法以为无相,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是名真实智慧。
                            《释》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真实;不可坏印者,一切有无内外等法,不能破坏故。于此印中,亦无印相者,万法皆空,亦无所印。所印之法既无,能印之智非有。如是通达,名为真实智慧。
                            古德云:顾此法,众生之本原,诸佛之所证,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永明延寿禅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3楼2017-11-08 09:30
                            回复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
                              此心虽然妙明,但被种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三途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嗔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恶鬼,下品十恶堕**。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
                              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著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它好饮食,它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
                              ——虚云老和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8楼2017-11-11 1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