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368

回复:【国学】深度解局《易经》原始面貌--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女娲“补天”,是补伏羲遗愿,补伏羲未能够完成的观察飞在天空的候鸟到南方去途中以及在南方生活的情形。鸿雁在北方的生活繁衍后代部分,称做“地”,是“仰观俯察”的“俯察”部分。鸿雁南飞在空中远途飞翔以及在南方的生活情景记录内容,属于“天”、“天书”部分,是“仰观俯察”的“仰观”部分。继伏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之后,全程完成对候鸟鸿雁的追踪观察与记录的是黄帝玄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17-06-08 16:22
回复
    《周易·大有》卦九二爻爻辞中只讲“大车以载”,并没有讲“中”的重要性,到了《象传》,才说大车“中间位置”的重要性。嚣字中间的这个“页”字,被《象辞》作者理解为“积中”,大车上满载货物,把货物集中放到大车的中间,车上的货物才不会败坏。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17-06-08 22:00
    回复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初制冕服。(《易·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礼》疏引《世本》:‘黄帝作冕旒。’)”“嚣”字周围的四个“〇”是“周易”的“周”,就是候鸟周而复始在四季中的情境。“嚣”字中间的“页”,与我们今天“书页”的“页”是一个意思,表示的是记录、记载,是系列成册的完整完备的体系记述。也就是表示四季周而复始的四个“〇”,被后世误读为黄帝发明车子,四个“〇”上面的“页”字,被后世误读为黄帝发明了冕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4楼2017-06-09 10:25
      回复
        太昊伏羲这位“夸父”、“大人”首次追踪鸿雁,在《乾》卦九三爻之时,“道渴而死”于九四爻长江深渊之前。《乾》卦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能够渡过长江深渊而“无咎”的,是黄帝追赶鸿雁的大队人马,是这一批第二次追踪鸿雁者。“嚣”字的读音是“喧嚣”的“嚣”,指事也是“喧嚣”的“嚣”,是因为黄帝完成对候鸟鸿雁全程追踪、观察、记录的形式,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去完成的,是与蚩尤、炎帝大战之后,调动整个大军涉过千山万水去完成的,因此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壮观的喧嚣着的巨大文化实践运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7-06-10 10:39
        回复
          少昊玄嚣指挥的是一支庞大的军队,有帝鸿、帝均、重、黎、共工等,都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的“君子”。一支庞大的军队追踪鸿雁,大雁在天上飞,人们在地上徒步奔跑。他们从中原的虞渊起步,以接力赛的方式追随着大雁到得南方栖息地,又从南方追随着飞在天上的大雁回到北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7-06-11 09:29
          回复
            深奥,过瘾。


            157楼2017-06-11 09:51
            收起回复
              《乾》卦用九:“用群龙无首,吉。”大队人马,出发的时候是同一个地点,即中国的中原。从大雁在南方的栖息地追着大雁回到北方后,这支队伍随着飞回北方的大雁的归宿地的不同,在东北今天的韩国、朝鲜,西北到新疆这样一条漫长的地域上散开。《周易·乾》卦用九所讲“群龙无首吉”,是因为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疆土面积,形成了今天我们在考古中发现的中华民族上古文化中鸟图腾文化的广阔的地理范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7-06-11 19:37
              回复
                有了前面知识的讲解,下面我们讲《乾》卦爻辞释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7-06-12 21:23
                回复
                  初九:潜龙勿用。
                  龙:《周易》概念中关于什么是“龙”,从古至今争议很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7-06-12 22:01
                  回复
                    《说文》载:“龙,鳞虫之长。”
                    《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讲:“孟春之月……其虫鳞。”高诱注:“东方少阳,物去太阴,甲散为鳞。鳞,鱼属也,龙为之长。”
                    《礼记集说》:“鳞虫,木之属。”
                    《说文》的意思是说龙是一种爬行类动物,并且是爬行类动物中最大的一种。
                    高诱注《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讲龙是水中鱼类,是鱼类中的最大的。
                    《礼记集说》既说龙是鳞虫,又说是“木之属”,大概是考虑到了天干地支中十二地支中辰主季春,木主春,生肖说又以龙配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7-06-14 11:53
                    回复
                      对于爻辞的解释,传统解释为“潜,隐也。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曰勿用”。如马融:“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沈驎士:“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潜伏,故言勿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7-06-14 11:54
                      回复
                        初九爻爻辞解释:大雁在天空飞行,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我们今天称作“雁阵”,在《周易》中,把这种在天空有序飞行的“雁阵”称作“雁龙”。“雁阵”称“雁龙”,“龙”即“拢”字,是“一拢一拢的大雁飞在天上”的意思。潜,不是“藏”的意思,指南飞的大雁出发前在水中。大雁在水中吃饱喝足,以便高飞远行。初九爻整句爻辞的意思是说大雁高飞远行之前还在水中做最后一次的捉鱼捉虾及饮水,这时候还不用开始追赶鸿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17-06-14 19:26
                        回复
                          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不一定是一件事情 四极废,(过去人们道德败 坏 诗 书 礼 仪)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 说明当时世俗天 是一块很大的大陆 发生了一件事情 大陆塌陷 也就是大陆下沉~火炎炎而不灭火 值得是火山大面积爆发 天火从天而降 (这里的天火值得是火山爆发的熔岩液 ) 水泱泱而不息(值得是水淹没了很多大陆)


                          167楼2017-06-15 07:45
                          回复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17-06-15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