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8贴子:613,498

回复:【国学】深度解局《易经》原始面貌--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嚣”这个字误释为有四个轮子,演绎出了黄帝的名称“轩辕”,黄帝的族属“轩辕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黄帝发明车子。对“嚣”字四个“〇”中间的“页”字,也被误释为一种叫做“轩冕”的头上戴着的帽子。在图画载体时代,“嚣”字四个口是四个圆圈的“○”,这四个“〇”分布在“页”字下面的时候,被后人指认为“车轮”、“轩辕”,这四个“〇”分布在“页”字上面的时候,又被人指认为“黄帝四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17-06-05 15:37
回复
    “嚣”字的字源是什么?我们在上文通过对史料与出土文物中的“日中金乌”的认识,已经解决了“〇”是什么的问题。仰韶文化彩陶、原始岩画、青铜纹饰上大量的形式多样的“〇”图像,考古工作者认为“图案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天体有关的日珥纹、太阳纹和飞鸟纹等,日珥纹围在光芒四射的太阳周边、太阳纹有的直接将太阳画作圆圈,周边绘出射线,有的还在中间加一圆点,有的将射线用阴纹表示”。“太阳纹有的直接将太阳画作圆圈”,即“周而复始之〇”图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楼2017-06-05 17:13
    回复
      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〇”图案成为彩陶图案纹饰中的重要对象。彩陶上的“〇”图案有时和变体多足鸟纹画在一起。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出土的大量彩陶上也有多种“〇”图案,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〇”由多个同心圆构成,“〇”的左右还刻画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飞的双鸟,被学者称为“双鸟太阳图或双鸟朝阳图”,实质上是“双鸟之〇”,即《乾》卦的“乾”字左边部分,寓意是候鸟的周而复始。与有学者们认为的“这种将鸟形或鸟纹与太阳的画面纹饰连在一起,应是先民将鸟信仰与太阳信仰糅合一体的独特展示”没有任何关系,其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周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17-06-06 04:36
      回复
        出土文物金沙遗址金箔饰图案,着重点在于表现候鸟。无论是内层圆圈与圆圈周围12道等距分布的弧形旋转芒,还是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都是在强调候鸟在一年四季的季节中飞一个轮回的圆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17-06-06 21:26
        回复
          “圆圈”的表意是圆周,是周而复始,不是太阳,不是“日”,也不是四个“口”、四个轮子、“四张脸”,而都是“周而复始”的“周”,是“周易”的“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17-06-07 11:04
          回复
            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伏羲本人并未能够完成对以鸿雁为主体的候鸟的全程追踪观察记录,伏羲完成了对《周易》理论上的创建,故而称做“周易”,未完成的部分,称做“不周”,“不周”所缺少的部分是“山”。这也是“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的原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17-06-07 21:00
            回复
              女娲“补天”,是补伏羲遗愿,补伏羲未能够完成的观察飞在天空的候鸟到南方去途中以及在南方生活的情形。鸿雁在北方的生活繁衍后代部分,称做“地”,是“仰观俯察”的“俯察”部分。鸿雁南飞在空中远途飞翔以及在南方的生活情景记录内容,属于“天”、“天书”部分,是“仰观俯察”的“仰观”部分。继伏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之后,全程完成对候鸟鸿雁的追踪观察与记录的是黄帝玄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17-06-08 16:22
              回复
                《周易·大有》卦九二爻爻辞中只讲“大车以载”,并没有讲“中”的重要性,到了《象传》,才说大车“中间位置”的重要性。嚣字中间的这个“页”字,被《象辞》作者理解为“积中”,大车上满载货物,把货物集中放到大车的中间,车上的货物才不会败坏。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17-06-08 22:00
                回复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初制冕服。(《易·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礼》疏引《世本》:‘黄帝作冕旒。’)”“嚣”字周围的四个“〇”是“周易”的“周”,就是候鸟周而复始在四季中的情境。“嚣”字中间的“页”,与我们今天“书页”的“页”是一个意思,表示的是记录、记载,是系列成册的完整完备的体系记述。也就是表示四季周而复始的四个“〇”,被后世误读为黄帝发明车子,四个“〇”上面的“页”字,被后世误读为黄帝发明了冕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4楼2017-06-09 10:25
                  回复
                    太昊伏羲这位“夸父”、“大人”首次追踪鸿雁,在《乾》卦九三爻之时,“道渴而死”于九四爻长江深渊之前。《乾》卦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能够渡过长江深渊而“无咎”的,是黄帝追赶鸿雁的大队人马,是这一批第二次追踪鸿雁者。“嚣”字的读音是“喧嚣”的“嚣”,指事也是“喧嚣”的“嚣”,是因为黄帝完成对候鸟鸿雁全程追踪、观察、记录的形式,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去完成的,是与蚩尤、炎帝大战之后,调动整个大军涉过千山万水去完成的,因此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壮观的喧嚣着的巨大文化实践运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7-06-10 10:39
                    回复
                      少昊玄嚣指挥的是一支庞大的军队,有帝鸿、帝均、重、黎、共工等,都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的“君子”。一支庞大的军队追踪鸿雁,大雁在天上飞,人们在地上徒步奔跑。他们从中原的虞渊起步,以接力赛的方式追随着大雁到得南方栖息地,又从南方追随着飞在天上的大雁回到北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7-06-11 09:29
                      回复
                        《乾》卦用九:“用群龙无首,吉。”大队人马,出发的时候是同一个地点,即中国的中原。从大雁在南方的栖息地追着大雁回到北方后,这支队伍随着飞回北方的大雁的归宿地的不同,在东北今天的韩国、朝鲜,西北到新疆这样一条漫长的地域上散开。《周易·乾》卦用九所讲“群龙无首吉”,是因为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疆土面积,形成了今天我们在考古中发现的中华民族上古文化中鸟图腾文化的广阔的地理范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7-06-11 19:37
                        回复
                          有了前面知识的讲解,下面我们讲《乾》卦爻辞释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7-06-12 21:23
                          回复
                            初九:潜龙勿用。
                            龙:《周易》概念中关于什么是“龙”,从古至今争议很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7-06-12 22:01
                            回复
                              《说文》载:“龙,鳞虫之长。”
                              《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讲:“孟春之月……其虫鳞。”高诱注:“东方少阳,物去太阴,甲散为鳞。鳞,鱼属也,龙为之长。”
                              《礼记集说》:“鳞虫,木之属。”
                              《说文》的意思是说龙是一种爬行类动物,并且是爬行类动物中最大的一种。
                              高诱注《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讲龙是水中鱼类,是鱼类中的最大的。
                              《礼记集说》既说龙是鳞虫,又说是“木之属”,大概是考虑到了天干地支中十二地支中辰主季春,木主春,生肖说又以龙配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17-06-14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