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好多楼主的分享。写一篇回报一下楼主,顶顶帖子,也算是书友交流啦

读《围城》与《我们仨》
这一阵子读钱钟书的《围城》,刚好看到楼主写杨绛《我们仨》的书评,就拿来同时看了起来。结果先看完了《我们仨》,然后才又再度回到《围城》。《围城》和《我们仨》都好看,我同时读了这两本书,还有种两者相辅相成之感。
记得读到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杨绛是第一个读者。钱钟书某天突生创作欲,跟杨绛说他想写本小说,杨绛很赞成,并支持他的创作。不过,钱钟书似乎是那种写完以后,对所生出的作品也就不太在意的那类人(完全只是满足创作欲就结束了?)。对于《围城》还有其他创作底稿,杨绛比他本人还上心。杨绛不只是第一读者,还帮忙转录,整理和保存底稿,还经常催促小说的进展(因为她想看,笑)。这种不以出版为出发点的写作,在我看来,就像是他跟杨绛之间的的一种“闺房之乐”,也是一个人创作需求的真正表露。在那使人压抑不安的年代里,钱钟书突然有了创作的念头,两人便经常一起讨论,一起写稿(转录底稿),每写完和读完一章,两人便就小说内容哈哈大笑。这不是闺房之乐是什么?这不是钱钟书个人脑力才能的抒发是什么?
这样的乐趣和作为人在生活里的抒发在杨绛的《我们仨》里也处处流露。比如说他们一起留学英国牛津的时期,杨绛写着这是他们最快乐,最自由的日子。我最有印象的居然是钱钟书养成了每天早晨用“利普顿”的茶包煮奶茶的习惯,天天做给杨绛喝。这令我觉得钱钟书其实有很呆萌的一面(或在杨绛眼中是这样的)。她所写的这段日子和回国以后钱钟书和老家的父亲发生的一些事情,都让我想起了《围城》里描述方鸿渐家里的种种。虽说钱钟书总要在其他地方强调,不要将小说里的人物与现实对号入座,但也能看出作者的体悟和观察的确其来有自。
从杨绛的眼睛来看他们所度过的人生里,留学时期是充分享受着自由与快乐,即使当时也有困难和吃苦受累之处。回国以后的生活多半因战争和解放而漂泊挣扎,因家族和背景的因素而遭遇压抑和受难,但这些却是自己当初最诚挚而无悔的选择。她的文字和口吻都近似平淡,但最重要的是三人之间总能相互扶持陪伴,人在哪,家就在哪。《我们仨》是一部用与挚爱的家人的死别,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只剩下孤伶伶的独自一人的境况来做前后呼应,包裹着中间他们三人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当一起走过的人离开以后,人生里所能得到最好的寓所,也只不过像是过路人的客栈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