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
蒋勋的这本书是起源于一次演讲—台湾联合文学,之后做了文字润饰,分别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而成的一本小书。
通本书读罢,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蒋勋属于狡猾的狐狸,他笔下的孤独,从来不许诺你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解说,因为这种写法固然可以有种学术的严谨,但是同样会禁锢住想象力的翅膀。而孤独,作为一个美学的概念,是需要这份想象力浇灌的。而蒋勋早年“胡乱”读书的经历恰恰给了他这份旁征博引的底气。六种孤独里我觉得思维的孤独是最大的孤独,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停止了思考,但是你却还在那里思考,就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不合时宜的东西就一定不好吗?一定没有价值吗?当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不会理解,甚至是谴责。而蒋勋说了孤独与思维恰恰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孤独是思维的起点。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的意义不如无无大。万物都从无开始,就像思维的开始是让自己走向孤独的领域。
书中很多例子与蒋勋的知识结构是有关的,比如书中经常举到《红楼梦》的例子,如果熟悉蒋勋的人,都知道他的那套《蒋勋说红楼梦》,这两套书也是有莫大的关联。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蒋勋的早年之作,蒋勋的文字很漂亮,但是论据稍微有点局限,5年前读感觉很冲击自己的思维,当我第二次翻阅时,觉得有些例子过于牵强,但是这些抹煞不了《孤独六讲》是一本适合在闲暇时翻翻,有益于开脑洞的作品。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如果你抱着过一把瘾就扔掉这本书的想法,你不会收获到什么,可以不读,因为蒋勋天南海北的说,读完一遍谁也不敢说你就掌握了他的观点,但是你是一个爱摘抄的人,这本书的很多句子确实会充实你的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