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57贴子:6,157,026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抄
转眼二十世纪初了,衣袋里插墨水笔书桌上摆打字机的黑白照片是文林景观。摄影师拍摄海明威背着晨曦敲打“下木牌”打字机海明威看了说“I don't work like this”,谁都不相信。萨冈趴在地毯上打字的倩影成了沙龙名作。福克纳坐在好莱坞寓所阳台赤膊打字写剧本的老照片也长寿,老福克纳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报刊上登了又登。秋翁收藏古董打字机也多,我从小打到老的雷明顿最后归了他,送回小型奥林匹亚给我用。乔安娜说他们家书房里至今挂着一张黑白老照片,纳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在纽约州绮色佳家里跟夫人维拉的合照,纳博科夫戴着老花眼镜一边看资料一边口述,维拉坐在一旁打字记录。秋翁说打字机字键打出字母的声音是文化的脚步声,打完一行那轻轻一声铃声是文明史上最细腻的叮咛:“电脑时代我们从此连耳语都久违了!”
姑父回忆年轻时代他爱读莱斯利的书,全是学校里老师熏陶,像读中学沉迷龚定庵沉迷李慈铭,《龚自珍全集》、《越缦堂日记》几乎翻霉了。辞出姑父寓所暮霭沉沉,有点冷雨,我和傅枚沿着坚尼地道拾阶走下春园街到湾仔一家酒楼跟有朋会合。春园街真好,上半截老树森森,古趣苍茫,傅枚想起韦庄《台城》七绝,一脸轻愁:“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我说我家珍存一册申石伽册页,画唐人诗,一九五三年旧作,比手掌稍大些,第一页画的恰是《台城》,疏朗清润得很。“明天记得找出来让我瞧瞧!”街灯下傅枚一瞟而过的眼神分外古秀,不输唐诗。
琴翁常说绘画和诗文一样,有的大见本色,有的句句文采。本色是情意,文采是辞藻。沈周诗和画经营的是本色,倪瓒诗和画着力的是文采。本色讲自然,文采讲深邃。有一天,师母做了牛骨熬杂菜汤还做了河虾蒸水蛋。琴翁说菜汤是本色,水蛋是文采:“少年文章多文采,老去下笔见本色”。
那么巧,上个月我在整理夏先生几封长信,美国旧书店卡洛琳来电邮说找到那本Anne Manning写的《莫尔家事》,一九零六年版本,皮装封面嵌莫尔女儿玛格丽特弹鲁特琴画像,著名插画家C.E.Brock画彩图二十四幅。夏先生借给我那本好像只配黑白插图,没那么讲究。卡洛琳很快寄来给我,匆匆温习,还是好看。夏先生说作家分两类,一类亲切,一类不亲切,《莫尔家事》写得亲切,读了很想结交写书的人。美国作家塞林格名著《麦田捕手》也说他读丹麦女作家迪内森的非洲故事很想跟迪内森通电话聊聊天,毛姆《人性枷锁》写得好,读完他却不想打电话给毛姆,情愿打给老哈代。读沈从文的书我也想打电话跟沈先生聊天,周作人文章了不起,想打电话跟他聊天的人恐怕不多。情愿打给张恨水。一天午后,我陪夏先生经过兵头花园走去他家,走到喷水池边他说他忘了夏太太吩咐他买的药,要我陪他走回中环药房,“不要介意,”他说,“节外生枝多走一趟是小说,有条不紊一程到家是论文。”买了药穿过花园暮色渐浓,花木阑珊,百鸟喧闹归巢:“不骗你吧?”夏先生高兴透了。“看看这满园契诃夫,多好!”夏先生不到学院里教文学糟蹋了。


IP属地:辽宁372楼2017-01-14 16:56
回复
    2016年1月15日
    开始阅读罗杰.克劳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1453年之前的1123年中君士坦丁堡被围攻了大约23次。但它只被攻破一次,不是阿拉伯人或者保加利亚人,而是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基督教骑士占领。而城市的城墙则从未被攻破过,直到1453年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兵临城下之时。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个时刻之前与之后的故事,罗杰这本书很早就在读书圈子中传开了。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勇气与残忍、技术上的聪明才智、幸运、怯懦、偏见和奥秘的故事。它也涉及了一个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世界的其他很多方面:火炮的研发、攻城战的艺术、海战策略、宗教信仰,以及中世纪人们的神话和迷信。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关于地理的故事,关于海流、山岭、半岛和天气,关于土地的起伏和海峡如何将两个大陆分割开—但两个大陆又如此接近,“几乎能够互相亲吻”,强大的君士坦丁堡就屹立于此,受到险峻的岩石海岸的保护,但地质的特殊条件使得它在攻击面前又特别脆弱。这个故事讲述了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无限可能,它给贸易、防御和生计带来的好处,正是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命运的关键所在,也吸引了诸多军队来到它城下。
    这本书当年在《经济学人》的书评专栏评价很高,而且很快翻译成中文,匆匆看了一章,感觉翻译的不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看完的书,吸引人。


    IP属地:辽宁373楼2017-01-15 16:40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74楼2017-01-15 16:41
      收起回复
        作为地中海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罗杰克劳利开了一个好头,这本书叙述的很有条理,前后连贯。再加上译者流畅的翻译,使得这本书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口碑很好。书不厚(除去注释部分,363页),但是基本上把1453年前后发生的这场改变世界历史方向的大战讲清楚了,而且是用引人入胜的文笔与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的。
        全书十七章,前三章简述了君士坦丁堡建城以来经历的围城战,处于两大文明交界线上的这座城市可能经历了最多的刀光剑影。669年伊斯兰世界第一次尝试围城,最后由于拜占庭人使用最新的技术—“希腊火”,阿拉伯舰队覆灭,穆阿威叶被迫与拜占庭人签订合约。40年后阿拉伯人第二次尝试攻取这座上帝之城,8万穆斯林士兵围城,结果遭到严冬的摧残(当时阿拉伯人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气候研究不多),再次失败。攻打君士坦丁堡最坚决的可能不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阿瓦尔人626年兵临城下,保加尔人8、9、10世纪曾多次对君士坦丁堡进攻,还有俄罗斯的伊戈尔王子在941年也“造访”此地。
        君士坦丁堡1000年来几乎没有被攻破过(1204年基督教兄弟十字军除外)。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地理位置。城市周界12英里中,8英里面向大海,所以想攻破君士坦丁堡,没有强大的舰队是不可能的,1204年之所以攻破,除了内应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威尼斯的舰队。第二君士坦丁堡的城防是罗马人军事工程学结晶的体现,狄奥多西墙横亘在从北面的金角湾到南面的马尔马拉海的狭窄陆地上,从陆路攻击第一个障碍就是这道巨墙,巨墙分内外壕沟三层防御,史料记载壁垒塔楼多达192座,互相簇拥,以至于一位十字军战士说一个七岁男孩,能把一个苹果从一座塔楼投掷到另一座。整个城防布局合理,纵深200英尺,从壕沟底部到塔楼顶部足有100英尺,不夸张说在前火药时代,狄奥多西墙凝结了罗马人所有的筑城技术。投石机,攻城弩一类的器械是无法撼动次城。第三拜占庭非常擅长的政治攻略,策反敌人内部,联合西欧基督教国家,控制北部的金角湾,保持物资输送通畅也是拜占庭不倒的原因。还有内部的相对稳定也很重要。但是1453年出现的奥斯曼人以及历史的阴差阳错把上面的条件一一打破。这些就是本书第二部分叙述的重点。
        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叙述了攻城战,如果从4月6日大炮第一声轰击城墙开始算,到5月29日晨六时奥斯曼攻入城中,“拜占庭人”区区8000人坚守了54天,而对方则是20万上下(关于奥斯曼兵力多少,各方众说纷纭,从16万到40万都有,但是我采取近距离观战的近卫军战士米哈伊的说法),其中士兵大约6万,其余主要是后勤。克劳利也描写的非常生动—浩瀚如繁星的军队、世界末日般的号角、双方拼杀的鲜血螺旋、以及紧锁的城门。我在看这本书时,脑子里想到1204年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情形,相比于200多年前的围城战,我认为不看结果,双方谁胜谁负都正常。先说奥斯曼这边,穆罕默德二世战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除了和匈牙利签订合约,许诺热那亚殖民地加拉塔的安全之外。他首次尝试大规模火炮攻城(69门包括有名的巨炮乌尔班),这对传统工程学下的城墙是一种挑战,事实证明火炮是奥斯曼赢得此战的第一功臣,拜占庭人不得不无休止的修城。第二穆罕默德二世选择主攻的地点很好,狄奥多西墙虽然坚固,但是并不是没有死角,北部金角湾与陆地结合处与中部地势较低的圣罗曼努斯门是突破的希望之地。第三由于穆罕默德二世将一部分船只用滑轮从双柱港拖到金角湾,从而分散了拜占庭舰队铁链一侧的兵力,并且使得海墙的守军无法去支援陆墙。所以海战经验并不多的奥斯曼人先败后胜,切断了拜占庭人理论上的粮道。加上守军人数确实少,奥斯曼人轮番进攻消耗,最后取胜不奇怪。再说守军这边,其实拜占庭人打的很顽强,敌人的大炮没有使战士退却,攻城塔、钻地道等等手段用尽了,也没有接近城墙,甚至穆罕默德二世在最后企图撤军,但是不幸的是,城里的拜占庭人成分太多,派系太复杂。导致立场有时不坚定,偷袭舰队失败那次就是例子,我觉得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所以陷落,固然是西欧不派援兵,城内守军人数少造成的,但是放开历史的视角,失败的种子早已埋下了。拜占庭这个词是近代人的发明(1853年开始使用),而所谓的拜占庭人称呼自己为罗马人,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拥有一半塞尔维亚血统和四分之一意大利血统,士兵们则由希腊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加泰罗尼亚人、克里特人、土耳其人甚至一名苏格兰人组成。对面的奥斯曼军营里也有一堆基督徒,比如挖坑的工人就来自德意志。所以我不愿意把这场战争简单归纳成拜占庭与奥斯曼,这场战争其实是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几百年对抗的总体爆发,最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之所以作为“地中海三部曲”第一部的意义就在此处。地中海历史对于现代历史的塑造也基于此,借用布罗代尔的话说“这片大海耐性地为我们重演过去的景象,将其置放在蓝天之下、厚土之上,我们能亲眼看见这天与地,它们如同很久以前一样。只消集中注意力思考片刻或者瞬间的白日梦,这个过去栩栩如生地回来了。”而罗杰克劳利将这影响后世关键的54天栩栩如生地记录了下来似乎是像这位年鉴学派的前辈致敬。


        IP属地:辽宁375楼2017-01-18 22:24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76楼2017-01-18 22:30
          回复
            书吧的扛把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7楼2017-01-18 23:01
            收起回复
              想问一下楼主是不是已经读过那些经典书中的经典之后才看这些书的,因为我没听过楼主推荐的这些,毕竟经典都没读完,想问一下楼主读书的路线是什么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8楼2017-01-18 23:19
              收起回复
                好顶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9楼2017-01-19 01:29
                回复
                  《傲慢与偏见》用了7天阅读完毕,有点想扇自己的冲动。 下一本书《枕草子》,希望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IP属地:广西380楼2017-01-19 01:44
                  收起回复
                    ez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81楼2017-01-19 11:32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82楼2017-01-19 11:32
                      回复
                        楼主的书都偏文艺,较为感性


                        383楼2017-01-19 12:04
                        收起回复
                          年前再刷一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84楼2017-01-19 17:27
                          收起回复
                            开始看咯。


                            IP属地:广西386楼2017-01-19 22:05
                            收起回复
                              昨天开始读《橄榄香》一天时间看完,嗯嗯,我其实可以半天看完,因为董桥的文章拿起来就不想放下来。文章非常的董桥—三两个字的题目不失精致,还是那么的会讲故事,乍看上去都是关乎书、字、画、扇,其实背后全是人。翻过十几二十多本董桥的书,已经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出这篇文章写的是哪个年代的董桥,因为董桥是一个念旧的人。他说:“不要让心中的故事在无情的岁月里化成尘封的记忆。在那个贫瘠、朴实而善感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浮荡着浓浓的关爱和深深的恳挚。”于是记忆就变成了念忆,恍似普鲁斯特吃烤面包蘸热茶,香气唤回的是童年往事。读董桥的趣味就在此处,当然我也喜欢看他炫学,很多版本知识不经意之间流露笔尖,而不是现在大多数凌空蹈虚的文章。


                              IP属地:辽宁387楼2017-01-20 23: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