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吧 关注:19,843贴子:101,067

回复:对现存几种雍正继位疑点的驳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恸哭仆地,良久乃起,趋至御榻前,抚足大恸,亲为圣祖更衣。遵用孝庄文皇后制赐御服,上皆敬加于首,然后进御。时诸王大臣恭议殡殓大礼,宜奉大行皇帝还宫。于是命淳郡王允祐守卫畅春园,固山贝子允祹至乾清宫敷设几筵,十六阿哥允禄、世子弘昇肃护宫禁,十三阿哥允祥、尚书隆科多备仪卫、清御道。上亲安奉大行皇帝于黄舆,攀依号哭,欲徒步扶辇随行。诸王大臣以大行皇帝付托至重、神器攸归,当此深夜,执事繁杂,请上前导以行。上乃前导,哭不停声,至隆宗门,跪接黄舆,亲扶而入,安奉大行皇帝于乾清宫。
《雍正实录》中这段独有的扶灵回宫的记载与传教士马国贤日记高度吻合:“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IP属地:吉林143楼2017-04-14 13:02
收起回复
    康熙去世当晚值班的领侍卫内大臣是马尔赛,这是根据《雍正实录》和《永宪录》推断出来的。
    《雍正实录》乙未(十四日),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告祭奉先殿。
    壬寅。诸王大臣等具奏、请遵大行皇帝遗诏。二十七日释服。·····加封故大学士三等公图海、为一等公。致祭一次。仍遣官修理坟茔。以其孙领侍卫内大臣三等公马尔赛为一等公。·
    《永宪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十四日)午刻传大行皇帝遗诏,命领侍卫内大臣总理銮仪卫事嗣三等公马尔赛,提督九门巡捕三营统领兼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马齐辅政。
    正位说可以认为马尔赛和隆科多忠实执行康熙遗命而被雍正重用,非正位说也可以认为马尔赛和隆科多达成密谋帮助雍正夺位。


    IP属地:吉林144楼2017-04-14 13:47
    收起回复
      节选自《明清禁卫军密档》 作者:王镜轮
      第一章 清代兵制的特点
      清朝皇宫与京师守卫的模式是:
        皇宫侍卫专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设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守卫;由各旗子弟组建的诸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协作承担宿卫、清跸、宫门启闭和皇城夜巡之职;内务府三旗也选拔兵丁编为本府前锋、护军、骁骑三营,分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步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此外,清廷设有特种兵:火器营、健锐营,用于对外作战,使用枪炮、搭设云梯攻城;虎枪营、善扑营、上虞备用处等军事侍从机构,掌管随侍皇帝游猎。
        《清朝文献通考》中赞道:"我朝八旗统兵不袭古制,而自与古会。""国家建旗之制,包举无外。诸营并列,棋布星罗而悉统之以八旗。其稽核有法,其选擢有方,其番值有期,其训习有道,分职设官,练材于素,有事则守折冲之效,无事则备翊卫之班。"
        1.领侍卫内大臣统领的侍卫亲军
        清朝紫禁城内,执行宿卫任务的禁卫人员,分为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种,第一种是禁卫军护军营和前锋营将士,第二种便是侍卫。
      清宫侍卫机构称为侍卫府或侍卫处。侍卫处的首领是领侍卫内大臣,平行设6人,其下是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领侍卫内大臣从满洲都统、内大臣或各省满族将军中选授;内大臣从散秩大臣、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或护军统领中选授;散秩大臣的人选没有定限,由皇帝从年轻的宗室成员或中级武官中选授。
        侍卫995人组成侍卫亲军。其管理层,设主事、笔帖式、协理事务侍卫班领、侍卫班领、侍卫什人长、亲军校等。侍卫的等级有四等,一等侍卫设60人,二等侍卫设150人,三等侍卫设270人,蓝翎侍卫设90人。一等侍卫一般充任协理事务侍卫班领或侍卫班领等职。侍卫中的宗室成员另设名额。宗室一等侍卫有9人,二等有18人,三等有63人。每10人设一什人长。
       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领侍卫亲军,在内大臣、散秩大臣的协作下承担翊卫扈从之职。6名领侍卫内大臣分成6班,率领各班侍卫轮番更值。6班中,每班分为两翼,共12班,每班设班领1人,署班领24人。按轮值的门户所在位置又分为内班、外班。在内廷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值班的为内班,在外廷太和门值班的为外班。6个侍卫班组,每12日为一个周期,在这12日内,前4日在圆明园值宿,后2日在紫禁城值宿,剩下的6日则是休沐之暇。乾清宫前面的两排房舍中,各有一间是侍卫的值班室。
        宿卫紫禁城主要是由护军营承担,侍卫亲军在重点门户宿卫。例如在乾清门执宿,属于内班,10名侍卫昼坐门禁,夜守扃钥,由一名散秩大臣掌领。在属于外班的太和殿,以领侍卫内大臣一人掌领。内大臣、散秩大臣二人随班入值。中和殿,由侍卫什人长带领侍卫亲军30人宿卫。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楼2017-04-14 21:13
      收起回复
        2.御前大臣与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
          在皇帝身边日常侍从、值宿的高级侍卫,称为御前侍卫、御前行走,稍次一级的是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这类高级侍从的首领称为御前大臣。御前大臣在宗室王公中选任,无定员,在3到6人之间,掌翊卫近御并兼管奏章事务。在以往朝代,这项职责都是由皇帝宠信的宦官首领担任的,只有西汉的大将军曾享有这种职能。清代为了防止宦官干政,兼采西汉大将军制度,于康熙年间设立了御前大臣这一高级侍从之职。雍正以后,御前大臣常以军机大臣兼任。
          御前大臣领导的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员额没有限定,职责是在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见的官员入殿、扈从皇帝出行。这类高级侍卫都属于高级武官,而非普通卫士,御前侍卫居武官二品,许多满洲将相都是从御前侍卫做起的。御前侍卫、御前行走都侍从于皇帝近前,乾清门侍卫则侍立于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而非专门守卫乾清门。乾清门侍卫是从一等优秀侍卫中的满族成员中选拔的,乾清门侍卫中的贵戚子弟或俊才,可以提升为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以外的侍卫亲军中的侍卫,一概称为大门上侍卫,或三旗侍卫。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7楼2017-04-14 21:21
        收起回复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升散秩大臣觉罗外山、为领侍卫内大臣。这个领侍卫内大臣后来到哪去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17-04-14 23:08
          收起回复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17-04-15 09:24
            收起回复
              节选一个网友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由此可见,胤禛登上帝位,很显然最大的依仗就是玄烨临终前将身边的军权,特别是把大内侍卫、护军营、前锋营的兵权交托在老四手中,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御前大臣和身边的大学士、尚书向老四效忠。或者说胤禛如果是篡位,主要是通过得到以上兵权才得到帝位,而不是隆科多麾下的步军营。”
              康熙身边不是没有大臣,他二十四小时都会有人负责他的安保工作,近身值守的若干御前大臣、御前侍卫,还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二三名。胤禛要想顺利登位,就要获得这些皇宫守卫头子的支持,而这些皇宫守卫头子们听从的只是康熙皇帝的指示,所以在康熙去世后,胤禛能以继任者的名义发号施令,是这些头头们得到康熙的指示,承认了胤禛的合法身份才会听从胤禛的命令。或者胤禛把他们都收买了,这种情况难度极大了。
              这也不仅仅是针对胤禛是这样,不管是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十四子胤祯,要想顺利登位,都得如此。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17-04-15 10:16
              收起回复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17-04-15 21:25
                收起回复
                  那么我这里再谈谈对八人同受面谕的真实性的看法。有人说,如果八人同受面谕是真的,那可是一个好莱坞式的完美结局。我不这么认为,相对于历史上一些老皇帝病重之时找重要大臣来托付托付,康熙只找了七个儿子和一个大臣,这就是不完美的。而且就其本身而言,雍正“八人同受面谕”这份证言也是有缺陷的。因为这个完成版本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雍正七年,那八个人里面有三个已经死了,胤祥是他的亲信,剩下四个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打压。
                  但是,这份证据又有一定证明力。在这后四个人中,胤祉和胤祐虽然雍正朝就死了,但在颁布大义觉迷录的时候还有人身自由和政治地位,会为雍正发表证言时所顾忌。十阿哥虽然雍正朝被圈禁,但是乾隆时被放出来,客观来讲,他是有机会反驳的。胤裪则是两者均沾。(您别说他们不敢,弘旺都敢发表反面证言。)所以,八人同受面谕又有一定的证明力。如果说,雍正都到了可以厚颜无耻肆无忌惮的把没有听过康熙遗言的人硬说成听到了,那他为什么不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让更多王公大臣来给他作伪证呢。他在提出一个有缺陷的证据,恰恰说明他不愿意造假或者完全造假,也即八人同受面谕的说法有真实基础。


                  153楼2017-04-16 21:57
                  收起回复
                    我这里再举出一个旁证,就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康熙朝《上谕档册》中讲,“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着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想必大家都看过。这份史料说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康熙遗诏》,是康熙死后雍正组织人员撰写的,打底稿的就是隆科多,所以它对雍正如何继位,其实没有什么证明作用,是一份无用证据。这个我想大家都能明白。但我是从中读出了另一层含义。


                    154楼2017-04-16 22:08
                    收起回复
                      所谓的“八人面谕”,我们可以首先从逻辑推理上来分析,如果八人面谕是真的,那康熙临终时却始终不告知继位者本人,这点是连冯尔康和杨启樵等继位派学者都认为于情于理都难以成立。


                      155楼2017-04-16 22:51
                      收起回复


                        156楼2017-04-17 21:36
                        收起回复
                          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都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认知能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7-04-17 21:43
                          收起回复
                            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予,静摄于畅春园,朕请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应于斋所虔诚斋戒,朕遵旨于斋所至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末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唯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贝子允,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谋,希冀储位,当兹授受之际,伊等若非亲承皇考付朕鸿基之遗诏,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


                            158楼2017-04-17 22:07
                            收起回复
                              在夺储斗争中,主角是诸位皇子,而协同皇子作战的还有那些把脑袋掖在裤裆上的朝野大臣们,臣下拥立皇子继承大统就好像“押宝”,押的都是身家性命,赢了封妻荫子、公侯数代;输了就可能丢官罢爵、祸及全族,当然赢得他们的支持拥戴也是皇子们的争位筹码,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捆绑关系,所以夺储斗争向来就是你死我活的集体斗殴,也没人输得起。客观地讲宫廷秘事本就多为人所关注,而康熙自五十一年(1712年)永久废黜皇太子允礽后多年未定储位,最终继位之人又非朝野所瞩目之选,最终导致了多年来围绕嗣统而明争暗斗的各种争储势力集团的斗争矛盾重心发生了转移,而雍正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众矢之的,这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然。换句话说,假设继位的不是雍正,继位之疑就不会再有了吗?既然继位之谜的关键之处是在于康熙皇帝没有公开的选立继位人,而只是临终时“口诉末命”,那这对任何继位人而言,都是给了失败者以口实,也使“末命”具有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哪怕是混淆黑白的那些有关继位的传言因此也有了市场。


                              159楼2017-04-17 22: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