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吧 关注:19,844贴子:101,067

对现存几种雍正继位疑点的驳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既然是历史疑案,该质疑的就质疑,但不能下定论,这才是公正严谨的态度,所以此贴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雍正一定是正统继位,而是分析正统继位的可能性,对现存几种雍正继位疑点进行驳斥。


IP属地:河北1楼2016-03-16 19:10回复
    基于史实对雍正皇位提出质疑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雍正拿不出康熙的亲笔手谕也没有隆科多以外的第二个人证;二是康熙帝生前并没有加意培养胤禛,以目前留存的奏折来看,由三阿哥胤祉领头和单独上的有471封,十四胤禵365封,四阿哥胤禛3封。OK,我承认这两项都是事实,但我要论证的就是在这两项事实都成立的基础上,胤禛仍然有正统继位的可能性。


    IP属地:河北3楼2016-03-16 19:14
    回复
      首先关于康熙是否留有手谕的问题,我先偷一下懒,直接将吧主景叶儿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复制粘贴过来。
      景叶儿:一种是确实没有手谕,一种是有手谕但是被嗣皇帝给毁了。这里我要证明的是第一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康熙在二废以后实行的是秘密立储,虽然没有形成制度,但是秘密立储的思想已经成型那么何为秘密?就是康熙在不想让众人在他不想让大家知道的时候知道。有一个词叫临终。那么这个秘密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公布呢?此时还没有定式。有一个词叫末命,还有两个词:手谕,口谕。
      其次,并非没有遗诏,只是那个遗诏里没有大家最关心的继位人而已,但那确实是康熙所认为的遗诏,打好了草稿只差一句而已。
      所以康熙的遗诏本身就具有它的特殊性。
      当时群臣也都迫切想知道继位人是谁,也在旁敲侧击的问有没有什么没说没写的?康熙还挺生气。我想这大概能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确实还没想好。二是,想好了但是不想说。个人觉得像是后者。因为一个立遗诏的人还没想好继承人是谁我觉得也不太能说的过去。当然了,不到最后一刻这些都有变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打算说的态度很坚决,重病如此仍三缄其口,临终再宣布继承人的可能性再次无限扩大。
      再说手谕的问题。清初几帝都有手谕么?也没有的好吧。每朝具体情况不同,之前之所以举例清初是想说手谕传位并非定式,也并无先例。故而康熙朝也并非一定会出现手谕与必须有手谕。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康熙要有手谕才正常呢?首先康熙确实重视手书,其次,康熙曾经留下后妃安置问题的手谕,而且康熙帝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以上也是我觉得按照一般情况下是会留下手谕的,但是不要忘记,保密问题康熙也很看重,奏折上也都有提到这个问题,继位人这个问题有多秘,不言而喻,写出来就会有被看到的可能!他对周围的环境就那么放心吗?不见得吧。
      “命近御侍卫吴什等、传谕诸大臣侍卫、及官兵人等曰、允礽为皇太子时、有所使令尔等敢不遵行。但其中岂无奔走逢迎之辈。今见皇太子废斥、恐为朕访知、或旁人首告、必至诛戮、日夜危惧、靡有宁时。朕以胤礽凶戾、势不得已、始行废斥。断不辗转搜求、旁及多人。若将从前奔走之人、必欲尽行究处、即朕宫中宦侍、将无一人得免者。今事内干连人等、应正法者、已经正法。应充发者、已经充发。事皆清结、余众不更推求。嗣后虽有人首告朕亦不问。毋复疑惧。”
      即“朕宫中宦侍,将无一人得免者”。这就是现状。这时还仅仅是一废时呢。经历那么多事情,您觉得他是更放心了呢还是更不放心呢?谁能保证他写了手谕不被这些人窥测到呢,当时还没有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说呢。
      提到这个,也可以反证秘密立储的初期探索阶段,操作的问题还是很大的。不管是正位还是篡位,都表明初期并不完善。但是探索阶段嘛,不完善也很正常!后继者完善就可以了。最后就是一个状况的问题了,康熙帝他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预知自己的生死,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怎样离开,所以有一个词叫状况,还有一个词叫意外。 那么问题来了。综合临终、手谕、口谕、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秘密立储制度不完善,以及会有状况、意外等一系列未定因素,加之圣心难测等一系列因素,自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喽。
      Queenasoleil: 我能不能想成正是圣祖爷不写手谕给世宗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世宗为了下一任嗣皇帝避免经历传位问题的纠葛而完善秘密建储制度发明了提前写下手谕藏置於正大光明匾之后呢?其实制度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渐渐完善起来的吧,木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是不是.
      景叶儿: 回复 Queenasoleil :嗯,是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性存在的。反之也同样具有可能性。所以制度在形成之前给圣祖爷定条条框框的并不科学。
      盛京副都统:如果秘密立储成立,以康熙谨慎的作风,必然会在极为隐秘的状态下写下传位诏书并且藏好,就康熙晚年我想旁人知道这事的可能性极低,那么再假设雍正篡位成立,那么老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老皇帝留下的传位遗诏迅速销毁并不留下蛛丝马迹?
      以下是个人观点:如果真的有传位手谕的存在,那么康熙的贴身近侍们应该最清楚藏在哪里,就算他们不知道传位手谕的内容,也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存在,雍正也没有把康熙身边的人全都灭了口,但无论在康熙生前还是死后,近侍们都没有透露过关于传位手谕的半点口风,所以没有人见过传位手谕的可能性极大。近侍们应该比雍正和隆科多更清楚手谕藏在什么地方,雍正必须通过近侍们才能发现手谕,毁掉手谕的话必须要把那些见过手谕的人灭口。
      冯尔康观点(仅供参考):如果真有传位给14的诏书,篡位者雍正焉敢把真命天子容留于世,不仅在位不杀他,遗诏不讲杀他,从容使嗣子乾隆得以封其为王,终其天年,这才是怪事呢!


      IP属地:河北4楼2016-03-16 19:15
      回复
        康熙在五十七年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当时西征之役意义重大,涉及到清朝今后安危,大将军之位实际也是众皇子逐鹿的对象,而14担任此职务则是破格的措施,出发前,康熙还亲自行礼,举行仪式。康熙还曾对青海蒙古部落首领说过,大将军确系良将,有带兵之才,因此让他掌生杀重任,足可见康熙对14的重视,这不得不让人对此有想法,认为胤禵便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康熙只把十四子当作惟一可以托付的皇嗣,对四皇子胤禛则是不甚感冒,胤禛没有担任过固定的差使,建言征讨策妄阿拉布坦,亦被人认为谋求出任领兵大将军,但没有成功。当时社会上盛传胤禩、胤禟、胤禵三人中将有一人立为太子时,胤禛的心急如焚和懊丧情绪是可以想见的。康熙五十六年,远在福建的戴铎向他提出谋求退路的主张,戴铎说台湾远在海洋之中,沃野千里,而台湾道兼管兵马钱粮,我不如谋调这个职务,“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戴铎的悲观估计,多少反映出胤禛当时争夺储位中的不利处境。
        但是,康熙到晚年,对胤禛的差遣、与他的接触明显地增多了,特别是在祭祀上。胤禛曾先后有22次参与了祭祀,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关于祭祀,根据《清圣祖实录》和康熙朝的《起居注册》的记载统计,胤禛参加二十二次,胤祉二十次,胤褆十七次,胤祺十五次,胤裪十二次。而在胤禛参预的祭祀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就有十起。康熙自即位以来,“凡大祀皆恭亲行礼”,实不得已,才派人代祭,比较起来,胤禛代表康熙进行的大祀多,仅冬至祭天就有两次,为胤祉和其他皇子所无。康熙曾多次召胤禛共商军国及重要大事,像废太子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西北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谋反,负责办理康熙登基六十年隆重庆典中最为重要的盛京三陵大祭,等等。
        康熙59年胤祉祭天,康熙61年派胤禛祭天。康熙晚年多次驾临胤祉和胤禛在京城和热河的园子,一共驾临胤祉的园子18次,驾临胤禛的园子13次,不过最后一年康熙61年只驾临胤祉的园子一次,而驾临胤禛的园子三次;从最后一年康熙61年来看康熙似乎更倾向胤禛一些,之所以最后一年发生这种微妙的变化肯定与弘历有关,康熙在既没见过弘历又不喜欢弘时的前提下肯定会更倾向胤祉的,因为胤禛子嗣单薄,唯一成年的儿子弘时又明显不被康熙所喜爱,而胤祉的世子弘晟却很受康熙的重用,不过康熙61年春天胤禛把弘历推荐给康熙,弘历受到康熙垂青可以说是弥补了胤禛在子嗣方面的这一劣势,康熙带弘历回宫养育,让两位妃子照顾弘历,其中佟佳贵妃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妃子,和妃是宠妃,这种待遇不是每个内廷行走的皇孙都能享受到的。虽然很多皇孙都有在康熙御前承欢膝下的机会,但基本上都是嫡子或无嫡的长子,只有弘历是非长非嫡的普通庶子。
        儿子是主因,孙子是辅因,就算儿子再出色但孙子不争气也会大打折扣,康熙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考虑到第三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康熙本人八岁登基,十二岁大婚,十四岁亲政,时年虚岁十二岁的弘历资质如何康熙是完全看得出来的。


        IP属地:河北8楼2016-03-16 19:25
        回复
          清代档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康熙六十年六月,四川总督年羹尧入京办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罗瞎子推算某事。年听说这个罗瞎子为人四处招摇,且有病在身,就没去找他算。皇帝在他汇报此事的折子上批道:"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掌故丛编·年羹尧折》)康熙不但给儿子们全都算过命,也看过弘历的生辰八字。
          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时人批语。内容如下:
            乾隆八字:
            辛卯(康熙五十年)
            丁酉(八月)
            庚午(十三日)
            丙子(子时)。
            批语: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冲,又美伤官,驾煞反成大格。
            书云: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经邦,为人聪秀,作事能为。连运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制为奇,俱以为美。
          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上述"乾隆八字"以及批语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上面有"今岁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祯祥,喜福安宁"这段话可以为证。
          正是这年春年,弘历首次谒见康熙,弘历的生辰八字亦当在这次由康熙携回。现存"乾隆八字"的批语即当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据说有人曾在故宫档案"乾隆八字"批语上见过康熙的批语"此命富贵天然"一段,但《掌故丛编》"乾隆八字时"并未以按语或加注的形式说明康熙曾亲自批语,因此"乾隆八字"批语极可能是康熙命精于相术者所批。批语中说"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云云,已囊括了古代所谓"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从命相看,这个皇孙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又有"子息极多"这样的占语,宜乎康熙对其另眼看待。而"幼岁总见浮灾"难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圆明园之行。乾隆被养育宫中,当从此开始。


          IP属地:河北9楼2016-03-16 19:26
          回复
            关于康熙帝的死因,传教士的记载是说“康熙帝因'寒颤'而病倒,病因系血液凝结,‘医治无效’。如果因为走的很急仓促间来不及召集众多皇子和大臣恭听遗命只就近宣召隆科多传了口谕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弟兼内弟,在康熙眼中也算中立人士,值得信任。也有人解释说康熙怕的就是有众多朝臣支持的八爷党会里外联合在宫内宫变,胤禛无力还手,所以只召隆科多一个人。 大家愿意相信哪一种说法都可以。
            十四阿哥的折子中表明,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荐过隆科多:“皇父前有谕旨:总管隆科多应为将军之人,臣先前未与伊议,不晓其能。皇父指派臣后”,既然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荐过隆科多,那就证明隆科多在康熙眼中应该属于中立人士,因为如果隆科多原本就是八党十四党的人,康熙就没有必要再把他推荐给14了,如果隆科多是四阿哥的人,康熙也决不会把四阿哥的人推荐给14,所以隆科多只能算是中立派,实际上佟家更倾向于八爷党,他父亲佟国维就保奏过八阿哥为太子,佟国纲之子鄂伦岱也是八爷党。如果没有康熙的遗命,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隆科多要帮助当时并无优势的四阿哥篡位,要帮也应该帮助八爷党啊。隆科多被治罪前曾给雍正上了一个折子,其中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隆科多原本可能内心更倾向于八爷党,在康熙临终前“白帝城受命”传口谕给四阿哥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退一步讲,就算隆科多真有帮助皇子篡位的这个心,但他真的有这个实力吗?当然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职务确实与畅春园的警卫保安有关联,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癸巳《康熙实录》记载:“兵部议覆。步军统领隆科多疏言,畅春园汛守之地共六十八处,请增设马步兵防守,应如所请。”但关键在于隆科多真的有能力越过领侍卫内大臣控制整个畅春园的内廷侍卫封锁消息吗?他手上步军营只有两万而已,在京城兵力中战斗力最弱,兵力最分散。当时八旗中精锐在前锋、护军二营,而且内廷侍卫归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权利再大也不能越过领侍卫内大臣直接管辖内廷侍卫。领侍卫内大臣上三旗每旗两个,至康熙五十七年起康熙就陆续将京城八旗为众皇子所领,镶黄都统是十二,正黄老十,正蓝老七,前锋营左翼老三的儿子。算算隆科多到底在哪方面有资格逼宫?步兵营只是其中一支守的是京城九门,紫禁城有另由其他的军队守卫,如:护军营守禁门,更深处还有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管理这是真正贴身的侍卫。城内八旗禁旅主力是前锋营,还有其他的各类火器营等。康熙出巡视应是前锋营开路的,护军营上三旗守皇宫。隆科多在人数和地理位置方面没有优势,北京城内的权贵一大把,离了康熙他能唬住谁?除了皇帝谁有翻天覆地之能控制京城所有军队?


            IP属地:河北13楼2016-03-16 19:36
            回复
              《永宪录》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甲午戌刻。上崩於畅春苑。上晏驾后。内侍仍扶御銮舆入大内。相传隆科多先护皇四子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次日至庚子。九门皆未启。又上大渐。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
              根据李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的记载:
              远接使金演,迎勑而归,以闻于译舌者,言于户曹判书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应为隆科多之误)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像,必封为太子。’仍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戒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其夜以肩舆载尸,还京城,新皇哭随后,城中一时雷哭,如丧考妣。十三日丧出,十五日发丧,十九日即位,其间日字虽多,【此非秘丧也】,新皇累次让位,以致迁就。即位后处事得当,人心大定。遗诏二十七日除服,而新皇以太短,不忍遵教。康熙后宫德妃,以新皇之所生母,尚今生存。十四王,拥重兵西征,素有威名者,而新皇之同母弟也。【新皇即位后,即命召还,必无跋扈之虑云云】。”台佐略举梗槪,陈达于今日筵中曰:“此言虽不可尽信,而康熙之临终处事,则可谓善矣。斯言岂其然乎?彼以夷狄之君,又不豫定国本,其诸子之觊觎争立,其势十八九矣。又以其非秘丧,人心大定等语推之,适足以弥增疑惑也。”


              IP属地:河北15楼2016-03-16 19:42
              收起回复
                持合法说:
                冯尔康《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释》——(《历史档案》1981年第四期)
                冯尔康《清世宗本叫胤禛并未盗名》——(《南开学报》1982年第一期)
                李宪庆和白新良《康雍之际继嗣制度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二期)
                杨启樵《康熙遗诏与雍正篡位》——(《清史论丛》1992年号)
                吴秀良《康熙朝储位斗争纪实》——(1979年出版)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1981年出版)
                冯尔康《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和胤禛的胜利》——(1981年)
                冯尔康《雍正传》——(1985年出版)
                杨启樵《雍正文、允禵武最佳搭挡两昆仲——康熙在接班人安排中有这样企图吗?》(1993年)
                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2002年再版)
                杨启樵《雍正篡位再论》
                冯尔康《雍正继位之谜》
                史松《康熙朝皇位继承斗争和雍正继位》


                IP属地:河北20楼2016-03-22 16:20
                回复
                  持不合法继位说:
                  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1935年发表,收于《清代史》中1960年出版)
                  王钟翰《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第三十六期1949年)
                  王钟翰《胤祯西征考实》——(《燕京学报》第三十八期1950年)
                  王钟翰《清圣祖遗诏考辨》——(1986年发表,刊于《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一期)
                  金承艺《从胤禵问题看清世宗夺位》——(《近代史研究集刊》第五期1976年)
                  金承艺《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近代史研究集刊》第六期1977年)
                  金承艺《胤禛,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近代史研究集刊》第八期,1979年)
                  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新探》——(《清史论丛》第四辑,1982年版)
                  陈捷先《清世宗继统与年羹尧之关系》——(《成功大学学报》第十号1975年)
                  薛瑞禄《溥杰关于雍正杀弟的口碑资料》——(《清史研究通讯》1983年第二期)
                  杨珍《满文档案中所见允禵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杨珍《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储计划》——(《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一期)
                  杨珍《允禵储君地位问题研究》——(《清史论丛》1992年号)
                  黄培《清世宗与年羹尧的关系》——(《大陆杂志》16卷第5期1958年)
                  金恒源《雍正帝篡位说新证》——(《史林》2004年第三期)
                  田露汶《略论雍正与年羹尧关系的演变》——(《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杨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清史论丛》第六辑,1985年版)
                  击发《清世宗拘禁十四阿哥允禵始末》——(《大陆杂志》第49卷第2期)


                  IP属地:河北21楼2016-03-22 16:22
                  收起回复
                    满文档案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允禵奉召自甘州(今甘肃张掖)赴京奔丧途中,在陕西双山堡,与奉命前来署理大将军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延信告称:“查仓事毕,我等于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南苑)奏闻。是日,见到主子,主子面询仓务,我等良久方散。看得主子气稍虚弱,颜面亦瘦些。翌日(十一月初七日),主子就回畅春园住了。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初十日又去(畅春园)给主子请安。奉旨:‘尔等不要再来。’自此,我们没有再去。十四日方闻此事……”满文奏折,延信奏,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723年10月14日(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捷克籍传教士严嘉乐(Karel Slavíek)从南昌寄给本国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京城北京的南边是用围墙围起的广大的皇家猎场,猎场里有三座夏宫,一座在南、一座在东,另一座在西。皇帝(指康熙帝)常去那里打猎取乐……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猎。12月13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晚8时许忽然刮起冰冷的北风,使皇帝感到严寒彻骨,体力不支,他被移送进夏宫。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的统治、他的打猎取乐以及他的生命都结束了,死前他没有召见一个欧洲人来为他做洗礼,送他进天国。他在临终之前宣布他的第四个皇子继承皇位……”([捷克]严嘉乐著、[中]丛林、李梅译:《中国来信》(1716—1735),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按,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康熙帝去世前患病原因的最早记载,时距康熙帝去世仅十个月。)
                    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录中写道:“1722年初,我被指定担任皇帝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Father Angelo)的翻译和指导。我们全天都在京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有两个多小时路程。所以,有关官员命令我们,在法国(籍)或葡萄牙(籍)耶稣会士的居所下榻……
                    在这期间,正在历代乡间御苑——海子(行猎)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由于气候不同,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由于患病,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一两天后,欧洲人(指传教士们)来到这里,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
                    1722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佟)国舅(位于畅春园附近的)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我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活。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为继承人。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不过杨珍认为马国贤所闻康熙帝去世之际情况,是雍正帝继位后仓促炮制的说法,存在漏洞。那就见仁见智了。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6-04-06 19:28
                    收起回复
                      我之前在25楼说过,我也不认为康熙是因为看中了弘历而传位给老四,只是说弘历给他父亲加了分而已,我也说过儿子是主因,孙子是辅因。一般很少有因为看中某个孙子而传位某个儿子的,但是孙子的好坏可以给儿子加分或减分,如果康熙决定传位给老四,那么弘历在其中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康熙既然喜欢给儿子们算命,那么算算孙子的命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肯定弘历的八字批语是康熙61年,所以康熙给弘历算命的可能性最大。如果生辰八字特别好自然会让康熙另眼相看,但同时本人的表现如何更重要,本人表现好生辰八字也好自然更加重筹码。《朝鲜李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记载康熙皇帝临终遗言曰:“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像,必封为太子。”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吧,当时距离康熙驾崩只有一个月,雍正也没说过要立弘历为太子。


                      IP属地:河北34楼2016-04-08 11:09
                      收起回复
                        另外不管是祭祀也好,出征也好,都不能作为培养储君的确凿证据,只能作为参考。也有康熙粉曾说过储君建功立业、树立威望都是老子死后的事,如果老皇帝活着的时候储君就要树立威望对老子来说可是大忌。我本人并不排除3、4、14任何一位成为储君候选人的可能性,我也非常赞同maudlin2008的观点,选择储君有点像是今天的HR招人,有一个相对最满意的,打算给offer的,但也有几个在 waiting list 里面,一旦这个相对最满意的候选人体检不过关,或是要的薪酬过高,或是其他原因他不愿意来了,那么就联系waiting list 上面的人。就我个人而言,哪一位的可能性更高关键还是要看在哪一个时间段,我不止一次说过,我觉得康熙在没见过弘历之前肯定是更倾向老三的,见过弘历之后和老四走动更多一些,当然也不能说走动多了就一定喜欢4超过3了,但不排除这种倾向性吧。至于14呢,如果14西征彻底结束回到京城之后康熙再去世,那么他传位给14的可能性也许会更高一些,但临终时如果明明知道14来不及赶回来还非要传位给14的可能性也许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如果康熙是突然猝死没有宣布继承人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IP属地:河北35楼2016-04-08 11:10
                        回复
                          实录中有德妃坚辞朝贺,不接受太后封号,不肯搬离永和宫等等一系列举动的记载,但同时也有“上哀恸不已。毁瘠过甚。圣母皇太后、屡传谕劝进饮食。上泣奏曰。若能进饮食臣必稍进。以慰慈衷” 的记载,所以说德妃虽然有某些反常的举动但也有关心儿子的举动,康熙突然去世德妃伤心过度,14没得到皇位德妃也会有伤心失落,有些反常举动也不奇怪吧。至于德妃的死因没有证据我不敢断言,但我推测德妃原本身体就不太好,雍正派14去守陵德妃心里肯定难过,病情也肯定会不断加重的。
                          之前我忽略了母妃们无一人“遣人”问安,母妃是不用自己去的,所以收回尴尬没面子的话,也觉得没有人问安这其中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在里面,但是否和继位问题有关也不好下结论,因为康熙究竟传位给谁母妃们也没有证据,不过可以作为一个疑点来质疑。


                          IP属地:河北36楼2016-04-08 11:12
                          收起回复
                            康熙不只是对十四阿哥一个人强调过人心,作为出征将军而言,康熙都会强调得人心的重要性,三藩作乱时康熙就曾多次对出征将领们强调过人心的重要性。
                            ○谕安远靖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等、王辅臣标兵反叛、贝勒董额等、已退守汉中、今当【人心惶惑】之时、若克复岳州、【则人心自定】、稍有迟缓、则所在摇动、倍多可虞。贝勒等何日决战、宜酌定必得之机、其速定议以闻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上谕兵部、湖南百姓、遭乱以来、困苦万状。贼粮匮势穷、恣行劫掠。百姓罹其荼毒、如在汤火。今大兵克期进发、正解民倒悬之日。其令大将军等、遣贤能官、同地方官、宣布抚民敕谕。凡恢复城池后、勿妄杀掠、【以辑人心】、以绥地方  (康熙十二年二月)。
                            抚远大将军都统大学士图海疏言、陕西提督、原驻平凉。固原与平凉密迩。且为秦省形胜之区。应令王进宝移驻固原、即兼管固镇事务。其西宁为边陲重地。距固原甚远、难于遥制。固原总兵官朱衣客、向在西宁、熟谙形势。调驻西宁、殊有裨于地方。又庆阳一郡、幅员辽阔、素为贼薮。当此反侧初安。亟需弹压。宜令随征总兵官陈奇谟、暂镇庆阳、【安辑人心】。从之(康熙十五年八月)。
                            ○丁丑。原任广东广西总督金光祖疏言、臣前窥察众情、多有猜疑、随将臣总督两广关防、暂行秘藏、托言失去。今虽用原藏关防为信、【绥辑人心】。然受两粤重寄、不能预筹保固、一旦被陷、贻误封疆、臣罪难逭。得上□日、金光祖身膺两粤总督重任、不能保守封疆、致地方陷贼。前奏关防已失、今又称收藏、如果收藏、前具题失印之时、何不以此情密奏。观此明属巧饰、本应革职、从重治罪。念其与平南王尚之信、密谋反正、复定粤东。著革职、仍留原任、戴罪图功  (康熙十六年七月) 。
                            ○壬戌。勇略将军云南贵州总督赵良栋疏言、李芳述、邹九畴、系投诚后遵上□日设立领兵之总兵也。值仁怀合江失守、泸州复陷、贼正鸱张、势在危急、逆孽狡谋、乘隙摇惑。该总兵等、矢心报国、不为饵诱、擒绑逆差、【镇靖人心】。又随征之副将蒋荣德、及投诚伪总兵未经受职之瞿洪等、同心协力、保守孤城、奋志灭贼。请加恩典、以示奖励。下部议叙  (康熙十九年九月)
                            所以出征的将军们要安定人心,对他们而言人心也很重要。对十四阿哥而言,他在那里的目的是做到让西北地方归顺,让他们听话,让他的手下也听他的话,所以人心当然重要了,康熙帝曾谕十四阿哥勿惦念家事 ,写到:
                            为尔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办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 这话一点都没错,十四阿哥在前线,安定人心,团结人心是最重要的。


                            IP属地:河北39楼2016-04-09 21:21
                            收起回复
                              我之前也许表达的不清楚,我说隆要帮也应该帮助八爷党并非指14,14不在京城如果能帮八爷上位不是也很好么,八爷在自己没有机会上位的前提下会支持14,但如果自己能有机会上位不是更好么,想冒险想立功也不是只有老四这一个选择,既然有能力帮助四爷上位也就会有能力帮助八爷或其他皇子上位,能把八爷扶上皇位也是大功一件啊,至少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四阿哥和隆科多有什么亲密交情,就算官方史料特意隐讳,但民间笔记和传教士方面也没有四阿哥和隆科多交往过密的记载,四阿哥和亲信戴铎年羹尧之类的都有私下书信往来为证,但和隆之间也没有书信为凭,不过隆在康熙眼中应该属于中立派,至于他本人心里到底倾向谁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法下结论,不过佟佳氏家族还是倾向八爷党的人多。还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头脑正常的人都知道帮皇子篡位的下场是杀人灭口,这种功劳永远也见不得光,绝不是宋太祖陈桥兵变和明英宗夺门之变那种拥立之功的性质。不过如果有人就是觉得隆的性格喜欢冒险,并且和四阿哥早就私下有勾结,精心策划了一场凶杀案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正如同某些人也可以就是觉得隆没有动机一样,在没有证据之前,每个人都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IP属地:河北42楼2016-04-10 11: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