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康熙是否留有手谕的问题,我先偷一下懒,直接将吧主景叶儿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复制粘贴过来。
景叶儿:一种是确实没有手谕,一种是有手谕但是被嗣皇帝给毁了。这里我要证明的是第一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康熙在二废以后实行的是秘密立储,虽然没有形成制度,但是秘密立储的思想已经成型那么何为秘密?就是康熙在不想让众人在他不想让大家知道的时候知道。有一个词叫临终。那么这个秘密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公布呢?此时还没有定式。有一个词叫末命,还有两个词:手谕,口谕。
其次,并非没有遗诏,只是那个遗诏里没有大家最关心的继位人而已,但那确实是康熙所认为的遗诏,打好了草稿只差一句而已。
所以康熙的遗诏本身就具有它的特殊性。
当时群臣也都迫切想知道继位人是谁,也在旁敲侧击的问有没有什么没说没写的?康熙还挺生气。我想这大概能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确实还没想好。二是,想好了但是不想说。个人觉得像是后者。因为一个立遗诏的人还没想好继承人是谁我觉得也不太能说的过去。当然了,不到最后一刻这些都有变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打算说的态度很坚决,重病如此仍三缄其口,临终再宣布继承人的可能性再次无限扩大。
再说手谕的问题。清初几帝都有手谕么?也没有的好吧。每朝具体情况不同,之前之所以举例清初是想说手谕传位并非定式,也并无先例。故而康熙朝也并非一定会出现手谕与必须有手谕。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康熙要有手谕才正常呢?首先康熙确实重视手书,其次,康熙曾经留下后妃安置问题的手谕,而且康熙帝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以上也是我觉得按照一般情况下是会留下手谕的,但是不要忘记,保密问题康熙也很看重,奏折上也都有提到这个问题,继位人这个问题有多秘,不言而喻,写出来就会有被看到的可能!他对周围的环境就那么放心吗?不见得吧。
“命近御侍卫吴什等、传谕诸大臣侍卫、及官兵人等曰、允礽为皇太子时、有所使令尔等敢不遵行。但其中岂无奔走逢迎之辈。今见皇太子废斥、恐为朕访知、或旁人首告、必至诛戮、日夜危惧、靡有宁时。朕以胤礽凶戾、势不得已、始行废斥。断不辗转搜求、旁及多人。若将从前奔走之人、必欲尽行究处、即朕宫中宦侍、将无一人得免者。今事内干连人等、应正法者、已经正法。应充发者、已经充发。事皆清结、余众不更推求。嗣后虽有人首告朕亦不问。毋复疑惧。”
即“朕宫中宦侍,将无一人得免者”。这就是现状。这时还仅仅是一废时呢。经历那么多事情,您觉得他是更放心了呢还是更不放心呢?谁能保证他写了手谕不被这些人窥测到呢,当时还没有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说呢。
提到这个,也可以反证秘密立储的初期探索阶段,操作的问题还是很大的。不管是正位还是篡位,都表明初期并不完善。但是探索阶段嘛,不完善也很正常!后继者完善就可以了。最后就是一个状况的问题了,康熙帝他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预知自己的生死,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怎样离开,所以有一个词叫状况,还有一个词叫意外。 那么问题来了。综合临终、手谕、口谕、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秘密立储制度不完善,以及会有状况、意外等一系列未定因素,加之圣心难测等一系列因素,自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喽。
Queenasoleil: 我能不能想成正是圣祖爷不写手谕给世宗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世宗为了下一任嗣皇帝避免经历传位问题的纠葛而完善秘密建储制度发明了提前写下手谕藏置於正大光明匾之后呢?其实制度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渐渐完善起来的吧,木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是不是.
景叶儿: 回复 Queenasoleil :嗯,是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性存在的。反之也同样具有可能性。所以制度在形成之前给圣祖爷定条条框框的并不科学。
盛京副都统:如果秘密立储成立,以康熙谨慎的作风,必然会在极为隐秘的状态下写下传位诏书并且藏好,就康熙晚年我想旁人知道这事的可能性极低,那么再假设雍正篡位成立,那么老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老皇帝留下的传位遗诏迅速销毁并不留下蛛丝马迹?
以下是个人观点:如果真的有传位手谕的存在,那么康熙的贴身近侍们应该最清楚藏在哪里,就算他们不知道传位手谕的内容,也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存在,雍正也没有把康熙身边的人全都灭了口,但无论在康熙生前还是死后,近侍们都没有透露过关于传位手谕的半点口风,所以没有人见过传位手谕的可能性极大。近侍们应该比雍正和隆科多更清楚手谕藏在什么地方,雍正必须通过近侍们才能发现手谕,毁掉手谕的话必须要把那些见过手谕的人灭口。
冯尔康观点(仅供参考):如果真有传位给14的诏书,篡位者雍正焉敢把真命天子容留于世,不仅在位不杀他,遗诏不讲杀他,从容使嗣子乾隆得以封其为王,终其天年,这才是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