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吧 关注:19,844贴子:101,062

回复:对现存几种雍正继位疑点的驳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诏嘛,也许有也许没有,就算康熙生前真的写过手诏,临终前也是可以改变心意的,太子都可以明着两立两废,秘密立储的手诏更是可以随时更改,没有什么东西是铁打不变的。若康熙生前没写手诏,那么临终时体力不支可能想写也写不动了,只能传口谕。假设康熙生前写过手诏传位给某皇子,但临终末命却是另一位皇子,那么之前写的手诏自然也就作废了。现代法律也是一样,后遗嘱胜过先遗嘱,假设我立了一份书面遗嘱要把遗产留给甲,但我临终时改变了心意想把遗产留给乙,又立了口头遗嘱给乙,那么之前的书面遗嘱自然也就作废了,口头遗嘱有两位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证明人就可以成立,或者有录音也可以,可惜古代没有录音,雍正只有隆科多一个口头遗嘱的见证人,所以隆科多传的口头遗嘱是否真实有效关键还是要看隆是否具备抢占先机控制畅春园的能力,隆科多只是负责畅春园的外围警卫,负责康熙贴身警卫的领侍卫内大臣一共六位,其中有四人是倾向八爷党的,康熙的总管太监魏珠也是倾向八爷党的,胤禛本人被康熙派去祭天,非奉召不能擅自离岗,身边还有八爷党吴尔占跟随,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不占优势,要想抢占先机是不容易的。


IP属地:河北44楼2016-04-11 20:42
回复
    胤禛人在祭天,但每天派侍卫数次给康熙请安,所以康熙这边如果有什么动静他还是有条件知晓的,假设康熙突然猝死,他派去给康熙请安的人及时得到了消息去通知他马上回来也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康熙身边的太监和侍卫们更有条件去及时通知其他皇子啊。


    IP属地:河北45楼2016-04-11 21:00
    收起回复
      康熙有可能突然猝死,有可能突然陷入昏迷,也有可能突然发病但神志还是清醒的,还能够传口谕,医学上有回光返照的说法,就是说很多人在弥留之际会有一段清醒的时间,但回光返照的具体时间每个人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时间长有的人时间短,如果康熙有回光返照的清醒时间,那么他就有条件派人把正在祭天的胤禛召回,也可以召大臣,隆科多就住在畅春园附近(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录可以证明隆的别墅就在畅春园附近),所以他有条件最先赶到可以聆听末命,其他的大臣如果住的远还没来得及赶到康熙就去世了或是陷入昏迷了,也就没有机会听口谕了,所以就只有隆一个人成了顾命大臣,当然畅春园还有值班的侍卫头子,他们也够资格做顾命大臣,但康熙也许因为他们是八爷党的原因有顾虑,所以要召中立派的大臣(例如马齐之类的)。
      当然这些是在没有足够证据之下的一种假设推断,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吧。


      IP属地:河北46楼2016-04-11 21:23
      回复
        如果康熙就是没写手诏,拿不出来手诏也不是雍正的错。


        IP属地:河北47楼2016-04-11 22:00
        收起回复
          雍正是否合法继位,质疑之一就是康熙没有留手谕,隆科多传的康熙口谕是否合法没证据。
          一是经过太子二立二废的事,康熙对立太子的事情已有心理阴影,在继承人这事上就不再按照以往程序出牌:
          不再明立太子,不暗示自己倾向于哪个皇子,即使大臣多次要求,也不说出自己心中对储位的安排计划(如何传位,有没有事先写好的手谕),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公布继承人结果。但最后关头他是否考虑了他突然急病如中风不能写手谕的情况,也不清楚。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6-04-13 00:32
          回复
            康熙不按常理出牌是他对身边的人已不信任造成的,继承人的人选只有藏在他的心里才保险。那时秘密立储制度还未成熟完善,康熙还没采用将传位手谕藏在“正大光明”之后的方法。
            以康熙的不按常理交接皇位的情况,怎么能要求这个皇位交接一定是手续齐全,一定会有手谕呢?
            我认为不相信隆科多传位口谕,要求雍正拿出自己合法继位的证明的人,该做的事应该是拿出充分证据,证明康熙临终一定会留下传位手谕,然后再去要求雍正吧!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6-04-13 00:33
            回复
              二是关于隆科多传的康熙口谕是否合法的事,现有史料找不到有身份的人证,那没有身份的人证呢,如总管太监、侍卫、太医、太监等,这些见证人分量不够,被史料忽略了,没有记载而已。
              老四的出线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皇子们及其背后的大臣肯定是通过康熙身边的这些近侍得到了证实,才会没有反对质疑隆科多的传位口谕吧。
              因此老三会带头磕头承认了老四的皇帝身份,就是八党的老九、老八也只是表达了不服,并没有质疑。
              大臣们也没有异议,畅春园没有异常。
              直到雍正登基,都没有人当面提出过质疑,可以说,雍正是顺利登基并平稳过渡政权了。
              明知道隆科多的传位口谕存在很多疑点,老四有可能非法得位,或者自立得位,八爷党及其背后的大臣们还不质疑反对,争取自己翻盘的机会,那才是不正常的现象呢。
              三是雍正对八党的处罚,就一定是心虚吗?我想说要是八党真掌握了老四非法得位的证据,那八党得到的就不是流放软禁了,而是杀人灭口吧。
              八党不服老四上位,那老四惩罚他们已立自己威信,是理所应当的事,搁着八党上位也会是如此的。
              四是关于妃子的安排,这事与继承者这个敏感话题无关,康熙早早写好备着就可以了,就如康熙写的那个没有继承人名字的遗诏一样。
              但是继承人人选是康熙不能公开的秘密,和妃子的安排不是一个密级的。所以关于妃子的安排可以有手谕,关于继承人的安排未必有手谕(没打算留,或者来不及留)。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6-04-13 00:34
              收起回复
                贴点关于京城军事力量的历史知识,吧友空谷足音人对这方面颇有研究,我越俎代庖贴在这了。
                京城主要驻军数量及战斗力情况,从内至外依次是:侍卫处,660人,由上三旗六位领侍卫内大臣统辖;亲军营,688人,同侍卫处,主要挑自上三旗满洲、蒙古固山;内府三旗护军营1200人,各设护军参领统带;内府三旗前锋营120人,由本旗护军统领统带;内府三旗骁骑营,5000余人,由本参领兼骁骑参领统带;八旗护军营,约15000人,各设护军统领统带;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共24骁骑营,约3万人,各设骁骑参领管理,本都统统带;左右翼前锋营,约1700人,各设前锋统领统带;火器营,约6500人,特简总统大臣统带;另有虎枪营、善扑营、上虞备用处、养鹰狗处、御鸟枪处等御用营处及銮仪卫,但人数不多;最外围为步军营及巡捕三营,其中步军营约21000人、巡捕营约5100人,均由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统带。这些营官长中,总统大臣、统领、参领均由皇帝特简,主要营种战斗力依次为护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步军营。这些营中,近御的主要是侍卫处、亲军营、内府护军营、内府骁骑营、上三旗护军营,要有事时必须先搞定这些力量,其它营在外围,有个信息掌握与反应速度问题,一旦主要人物进入大内,就基本被这些营兵控制而与外界隔离,即使平日与外围营官长交好,一时也无从联络。步军营在最外围,值守九门巡捕营在九门之外,负责外城及京郊。除骁骑营、前锋营外,其它近御营还应在紫禁城内外。畅春园在九门之外,除随扈的侍卫、亲军、护军、骁骑外,主要外围警戒力量是巡捕中营,兵力约为2760人,设副将一员统辖,驻海甸。


                IP属地:浙江54楼2016-04-13 19:55
                收起回复
                  关于篡位传闻,也有话要说。
                  既然对雍正继位合法性有疑问,认为他是篡位,认为他是自立,不是康熙合法传位。
                  那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去弹苛隆科多假传口谕?为什么不抓住这个能扳倒胤禛的机会?为什么一直等到雍正正式登基也没有采取正面质疑动作?
                  八党的实力可是远远强于老四的,所以八党对胤禛上位这事保持缄默和臣服绝不会是因为害怕,而是篡位那个传闻是上不得台面,见不得光,只能是传闻,或者说谣言。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6-04-13 23:54
                  回复
                    其一,《清圣祖实录》载,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九月初二日返回热河行宫。半个月后,踏上归途,二十七日抵京,驻跸畅春园。十月二十一日(1722年11月29日),又赴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日(1722年12月14日),“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戌刻,“上崩于寝宫”。(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97,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丁卯;卷298,康熙六十一年八月丙辰;卷299,康熙六十一年九月甲申、戊戌、庚戌,十月癸酉;卷300,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甲午。)
                    其二,《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上不豫。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甲午(十三日)戌刻,上崩于畅春苑。”萧奭:《永宪录》卷1,第48—49页。
                    其三,《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辛卯,上幸南苑。不豫,回畅春园。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上寿六十九龄。亥刻回都。隆科多受遗诏,内云……”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4下。按,此处“上幸南苑”日期有误,应为(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癸酉。
                    所以康熙去世的时间是可以确定的,十三日戌刻,只是临终前有大把时间完全是八人面谕中的说法,也就是雍正七年之后才有的说法。


                    IP属地:河北56楼2016-04-14 22:27
                    收起回复
                      隆科多控制大内的可能性有多大?
                      1、先搞清京城各军事力量的卫戍范围吧。
                      皇帝的近身警卫是侍卫处和亲军营。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护军、骁骑、前锋三营,由内务府大臣管辖,主要职责是守卫宫门和稽查出入。属于皇宫内部的警戒力量。
                      最外围为步军营及巡捕三营,均由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统带。清廷京城的卫戍部队和治安机关,按地段,分驻防区下设中、南、北、左、右五个巡捕营。按八旗方位驻防,负责整个京城社会治安,专司缉扑之事。属于皇宫之外的警戒力量。
                      2、步军营进入他人的卫戍范围会怎样?
                      各部队有自己的卫戍范围,保护目标,责任明确,活动的地方明确。因为是军事力量,制度管理也很严格,对“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很敏感。
                      步军营本是负责皇宫外围的警戒任务,却跑到皇宫跟前,就是越权,就存在谋反的嫌疑,守卫宫门的护卫营、骁骑营等部队就可以杀无赦,这是皇宫守卫的职责。
                      3、皇宫的制度管理
                      清代皇宫不仅警卫阵容庞大,宫禁制度也非常之多,如宿卫制度、门禁制度、门钥制度、合符制度、传筹制度等等,要求也非常严格,这些制度无疑对加强宫庭禁卫和皇帝的人身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隆科多不经皇帝宣召进不了皇宫,进了皇宫就得听从皇宫警卫的安排,不能自由行动,也与外界无法联系。
                      更何况分掌皇帝近身警卫的领侍卫大臣,六个人中有四个是亲近老八和十四的,隆科多想托人情也是找不到人的。
                      一个隆科多又能翻起多大的浪?!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6-04-15 00:03
                      收起回复
                        忽然想起一点,据杨珍说,大清会典里规定皇帝斋戒时,步军统领需在斋宫附近环卫值宿。康熙死前因为祭天正在斋戒(不亲自祭天也需斋戒)。其余的观点我已在质疑点那篇文章里有写,同时也表示不反对四阿哥有正常即位的可能性,毕竟其他方也没有直接证据。这里不再多叙述。


                        来自手机贴吧59楼2016-04-15 07:47
                        收起回复
                          畅春园在九门之外,除随扈的侍卫、亲军、护军、骁骑外,主要外围警戒力量是巡捕中营,兵力约为2760人,设副将一员统辖,驻海甸。
                          步军营即使负责斋宫的保卫工作,也是斋宫以外的区域,没有皇帝旨意,他是连宫门也进不了的。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6-04-15 09:00
                          回复
                            康熙难道真的狠得下心,不顾八阿哥他们的死活了?


                            62楼2016-05-13 16:54
                            收起回复
                              我觉得楼主讲的还是比较客观中肯的,尤其是康熙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那段话


                              63楼2016-05-17 21: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