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吧 关注:19,844贴子:101,062

回复:对现存几种雍正继位疑点的驳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满文档案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允禵奉召自甘州(今甘肃张掖)赴京奔丧途中,在陕西双山堡,与奉命前来署理大将军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延信告称:“查仓事毕,我等于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南苑)奏闻。是日,见到主子,主子面询仓务,我等良久方散。看得主子气稍虚弱,颜面亦瘦些。翌日(十一月初七日),主子就回畅春园住了。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初十日又去(畅春园)给主子请安。奉旨:‘尔等不要再来。’自此,我们没有再去。十四日方闻此事……”满文奏折,延信奏,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723年10月14日(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捷克籍传教士严嘉乐(Karel Slavíek)从南昌寄给本国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京城北京的南边是用围墙围起的广大的皇家猎场,猎场里有三座夏宫,一座在南、一座在东,另一座在西。皇帝(指康熙帝)常去那里打猎取乐……1722年12月初皇帝又外出打猎。12月13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六日)晚8时许忽然刮起冰冷的北风,使皇帝感到严寒彻骨,体力不支,他被移送进夏宫。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他的统治、他的打猎取乐以及他的生命都结束了,死前他没有召见一个欧洲人来为他做洗礼,送他进天国。他在临终之前宣布他的第四个皇子继承皇位……”([捷克]严嘉乐著、[中]丛林、李梅译:《中国来信》(1716—1735),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按,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康熙帝去世前患病原因的最早记载,时距康熙帝去世仅十个月。)
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录中写道:“1722年初,我被指定担任皇帝的钟表匠安吉洛神甫(Father Angelo)的翻译和指导。我们全天都在京城内务府钟表处工作,这里距离我们在畅春园的住地,有两个多小时路程。所以,有关官员命令我们,在法国(籍)或葡萄牙(籍)耶稣会士的居所下榻……
在这期间,正在历代乡间御苑——海子(行猎)的陛下,突然感染炎症。由于气候不同,这种病在中国北方并不像在意大利南方那样流行……由于患病,皇帝返回被称为海淀的畅春园。一两天后,欧洲人(指传教士们)来到这里,对皇帝的健康状况表示问候……
1722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佟)国舅(位于畅春园附近的)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只见一条通衢蜿蜒墙下。我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活。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做为继承人。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不过杨珍认为马国贤所闻康熙帝去世之际情况,是雍正帝继位后仓促炮制的说法,存在漏洞。那就见仁见智了。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6-04-06 19:28
收起回复
    其他皇子最大的失误在于试图通过制造舆论来影响康熙的决定,通过拉拢王公大臣给康熙施压,其实反而引起了康熙的反感。胤禛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以博得康熙的欢心为最大的目标。一废太子后,康熙对他逐渐重视,夸赞和差事也多了起来。康熙谕令胤禛清查京通各仓,表示若派其他人不一定能办成,体现了他的能力和康熙对他的信任。同时他友爱兄弟,在康熙心力交瘁于储位之争时,经常请康熙到他的园子里游玩,尽享天伦之乐,都赢得了康熙的好感。康熙说过:“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康熙有大权独揽的一面,这时不争就是争,比赤裸裸的争聪明得多,雍正表面上参禅悟道,富贵闲人一个,实际上他所有的优点和能力都展示了,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促使康熙在最后时刻做出了选择和决定。按照礼制,皇帝崩逝于紫禁城外,奉其遗体还宫,嗣皇要先行作为前导,在宫门前跪迎大行皇帝,还要就治丧的相关程序作详尽的安排,其他人是没资格作安排的,也不能贸然护送遗体回宫。所以在畅春园老四已经确立了嗣皇的身份,康熙在驾崩前已经指定他继位,权利不可能出现真空,否则导致诸皇子为争夺皇位而产生纷争,出现停尸不顾,束甲相争的局面这是康熙万万不想看到的后果。嗣皇的确定也是严肃的,绝不是小小的隆科多能一手遮天的。


    IP属地:浙江29楼2016-04-07 12:57
    收起回复
      看到各种黑四爷的帖子,虽然不是四爷的粉丝,但也不能忍,拜托有点常识好吧,弑父之说都出来了,且不说四爷从小所受的忠孝的教育,当皇帝身边没人了?皇帝的吃食药物都要经过太监的试用检查,魏珠是总管太监,受康熙信任,老皇帝在一天,他受一天的庇护,不可能贪小利而帮助别人做这种谋逆的大罪。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大臣带领侍卫亲军二十四小时轮流在皇帝身边值班,任何异常的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不然你以为皇帝能平安活到寿终正寝?!有人说康熙是猝死,假如如此,也轮不到胤禛抢占先机。隆科多只负责外围警戒,负责皇帝贴身警卫的是领侍卫内大臣,不知道当天值班的是谁,但是六人中有的出差或生病不当班,而且他们几乎都因结交八爷党和立储的事受到过康熙的斥责惩罚,只有马尔赛和各皇子保持距离,算中立派。魏珠也和八爷党交好,如果康熙猝死,总管太监和值班领侍卫内大臣是最先知道消息的几个人。这些人都不可能最先通知胤禛,反而八爷党更容易抢占先机。那天胤禛远在天坛斋宫,旁边又有吴尔占盯着,行动不自由,没有谕旨不可能擅离职守。而其他皇子没有差事在身,畅春园附近就有别墅,谁能抢占先机?!


      IP属地:浙江30楼2016-04-07 12:58
      收起回复
        最关键的是隆科多没有控制畅春园和紫禁城的能力,一个步军统领就想翻天?那他自己就可以篡位了,何苦冒着凌迟处死的危险给别人铺路?他在官场多年,也算老油条了,利害关系还搞不清吗,他是承诏人,不管哪个皇子继位,只要忠实执行遗命,他就有大功劳,即使不权倾朝野,荣华富贵少不了他,有必要冒天大的风险矫诏吗?!有人说为什么只有隆科多一位大臣承诏,虽然他早年有结党的记录,但是后来洗心革面小心谨慎,又赢得康熙了信任,他是外戚,但不是各皇子的亲舅舅,不偏不倚吧,又掌京城治安,对政权的平稳过渡作用重大,而其他大臣比如各位大学士很多都因立储的问题受到过康熙的斥责惩处,康熙不愿意他们承诏也是有理由的。八人面谕可不可信?个人认为合理,作为父亲临终前交待后事,口授遗嘱,告诫各皇子辅佐新皇有问题吗?有人说胤礼不在门外,是雍正编造的,那是理解错误,后来关于隆科多的罪行中说圣祖仁皇帝生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这个御前指的是雍正,雍正在康熙去世后派隆科多回京城安排相关事宜,在西直门大街遇到胤礼,胤礼很可能在康熙去世前返回大内值班了,从隆科多口中知道康熙去世和雍正绍登大位的消息,他的反应也在正常范围。


        IP属地:浙江31楼2016-04-07 13:01
        收起回复
          有人说为什么胤禛在康熙去世当天几次面见康熙,康熙都没有告诉他立他为新君的事?康熙说过若有遗诏,无非此言,他一直希望死后再宣布嗣皇,该交待的都和隆科多他们交待了,临终前精力也不济,不说也有合理之处。为什么雍正继位初年没有提八人面谕?因为没有必要,大臣确实只有隆科多一人承诏,皇子们只是聆听遗嘱,属于家事,朝廷重臣们都心知肚明,是康熙遗命,雍正没必要在上谕里说得那么详细,后来谣言太盛,不得不解释,所以就公开了,比如本朝你只知道谁是继承人,权利交接的过程会向大众公开吗?雍正已经破例了,因为被冤枉的心理使他太想为自己辩解了。


          IP属地:浙江32楼2016-04-07 13:02
          收起回复
            我之前在25楼说过,我也不认为康熙是因为看中了弘历而传位给老四,只是说弘历给他父亲加了分而已,我也说过儿子是主因,孙子是辅因。一般很少有因为看中某个孙子而传位某个儿子的,但是孙子的好坏可以给儿子加分或减分,如果康熙决定传位给老四,那么弘历在其中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康熙既然喜欢给儿子们算命,那么算算孙子的命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肯定弘历的八字批语是康熙61年,所以康熙给弘历算命的可能性最大。如果生辰八字特别好自然会让康熙另眼相看,但同时本人的表现如何更重要,本人表现好生辰八字也好自然更加重筹码。《朝鲜李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记载康熙皇帝临终遗言曰:“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像,必封为太子。”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吧,当时距离康熙驾崩只有一个月,雍正也没说过要立弘历为太子。


            IP属地:河北34楼2016-04-08 11:09
            收起回复
              另外不管是祭祀也好,出征也好,都不能作为培养储君的确凿证据,只能作为参考。也有康熙粉曾说过储君建功立业、树立威望都是老子死后的事,如果老皇帝活着的时候储君就要树立威望对老子来说可是大忌。我本人并不排除3、4、14任何一位成为储君候选人的可能性,我也非常赞同maudlin2008的观点,选择储君有点像是今天的HR招人,有一个相对最满意的,打算给offer的,但也有几个在 waiting list 里面,一旦这个相对最满意的候选人体检不过关,或是要的薪酬过高,或是其他原因他不愿意来了,那么就联系waiting list 上面的人。就我个人而言,哪一位的可能性更高关键还是要看在哪一个时间段,我不止一次说过,我觉得康熙在没见过弘历之前肯定是更倾向老三的,见过弘历之后和老四走动更多一些,当然也不能说走动多了就一定喜欢4超过3了,但不排除这种倾向性吧。至于14呢,如果14西征彻底结束回到京城之后康熙再去世,那么他传位给14的可能性也许会更高一些,但临终时如果明明知道14来不及赶回来还非要传位给14的可能性也许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如果康熙是突然猝死没有宣布继承人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IP属地:河北35楼2016-04-08 11:10
              回复
                实录中有德妃坚辞朝贺,不接受太后封号,不肯搬离永和宫等等一系列举动的记载,但同时也有“上哀恸不已。毁瘠过甚。圣母皇太后、屡传谕劝进饮食。上泣奏曰。若能进饮食臣必稍进。以慰慈衷” 的记载,所以说德妃虽然有某些反常的举动但也有关心儿子的举动,康熙突然去世德妃伤心过度,14没得到皇位德妃也会有伤心失落,有些反常举动也不奇怪吧。至于德妃的死因没有证据我不敢断言,但我推测德妃原本身体就不太好,雍正派14去守陵德妃心里肯定难过,病情也肯定会不断加重的。
                之前我忽略了母妃们无一人“遣人”问安,母妃是不用自己去的,所以收回尴尬没面子的话,也觉得没有人问安这其中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在里面,但是否和继位问题有关也不好下结论,因为康熙究竟传位给谁母妃们也没有证据,不过可以作为一个疑点来质疑。


                IP属地:河北36楼2016-04-08 11:12
                收起回复
                  回复 水长东GP :这个不好说,但我觉得十四的可能性比较低。属于八爷党的阿哥可能性都不大,因为康熙不喜欢结党。个人分析。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16-04-08 14:09
                  收起回复
                    关于康熙希望十四阿哥“结人心”的话语,确实康熙说过多次,这里找到一例
                    2. 胤祯奏闻四川总督年羹尧等献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
                    朱批:知道了。杨如松朕原认识。亦曾随行朕围猎。甚属好汉。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为可悯。尔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
                    奏折后面还有一句,说此话不能让汉人知道,显然是康熙在军事方面对汉人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
                    作为派出的大将军王,前线的工作已经交给了十四阿哥,因此康熙希望十四阿哥得到人心,无论是隆科多还是其他与之共同作战的大臣将领,十四阿哥只有笼络了他们,才能让他们为自己所用,有利于西北战事,康熙此时肯定是希望十四阿哥在前线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的。至于是不是把十四阿哥当作太子,康熙不太可能在十四阿哥面前表达的那么明显。结合康熙对十四阿哥言“结人心”的语境来看,康熙更像是就事论事,而不是把十四阿哥视为准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8楼2016-04-08 20:22
                    收起回复
                      康熙不只是对十四阿哥一个人强调过人心,作为出征将军而言,康熙都会强调得人心的重要性,三藩作乱时康熙就曾多次对出征将领们强调过人心的重要性。
                      ○谕安远靖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等、王辅臣标兵反叛、贝勒董额等、已退守汉中、今当【人心惶惑】之时、若克复岳州、【则人心自定】、稍有迟缓、则所在摇动、倍多可虞。贝勒等何日决战、宜酌定必得之机、其速定议以闻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上谕兵部、湖南百姓、遭乱以来、困苦万状。贼粮匮势穷、恣行劫掠。百姓罹其荼毒、如在汤火。今大兵克期进发、正解民倒悬之日。其令大将军等、遣贤能官、同地方官、宣布抚民敕谕。凡恢复城池后、勿妄杀掠、【以辑人心】、以绥地方  (康熙十二年二月)。
                      抚远大将军都统大学士图海疏言、陕西提督、原驻平凉。固原与平凉密迩。且为秦省形胜之区。应令王进宝移驻固原、即兼管固镇事务。其西宁为边陲重地。距固原甚远、难于遥制。固原总兵官朱衣客、向在西宁、熟谙形势。调驻西宁、殊有裨于地方。又庆阳一郡、幅员辽阔、素为贼薮。当此反侧初安。亟需弹压。宜令随征总兵官陈奇谟、暂镇庆阳、【安辑人心】。从之(康熙十五年八月)。
                      ○丁丑。原任广东广西总督金光祖疏言、臣前窥察众情、多有猜疑、随将臣总督两广关防、暂行秘藏、托言失去。今虽用原藏关防为信、【绥辑人心】。然受两粤重寄、不能预筹保固、一旦被陷、贻误封疆、臣罪难逭。得上□日、金光祖身膺两粤总督重任、不能保守封疆、致地方陷贼。前奏关防已失、今又称收藏、如果收藏、前具题失印之时、何不以此情密奏。观此明属巧饰、本应革职、从重治罪。念其与平南王尚之信、密谋反正、复定粤东。著革职、仍留原任、戴罪图功  (康熙十六年七月) 。
                      ○壬戌。勇略将军云南贵州总督赵良栋疏言、李芳述、邹九畴、系投诚后遵上□日设立领兵之总兵也。值仁怀合江失守、泸州复陷、贼正鸱张、势在危急、逆孽狡谋、乘隙摇惑。该总兵等、矢心报国、不为饵诱、擒绑逆差、【镇靖人心】。又随征之副将蒋荣德、及投诚伪总兵未经受职之瞿洪等、同心协力、保守孤城、奋志灭贼。请加恩典、以示奖励。下部议叙  (康熙十九年九月)
                      所以出征的将军们要安定人心,对他们而言人心也很重要。对十四阿哥而言,他在那里的目的是做到让西北地方归顺,让他们听话,让他的手下也听他的话,所以人心当然重要了,康熙帝曾谕十四阿哥勿惦念家事 ,写到:
                      为尔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办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 这话一点都没错,十四阿哥在前线,安定人心,团结人心是最重要的。


                      IP属地:河北39楼2016-04-09 21:21
                      收起回复
                        再说一下我个人比较新近的思考吧。首先我个人是认为康熙传位问题是存在疑点的,是不是传位四阿哥不能完全确定,因为雍正继位后关于其继位的说法,官方描述就有矛盾的,解释不清楚的地方。但是就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应当注意的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有限,)尚不能明确康熙皇帝对皇储的明确倾向。康熙皇帝将十四派往西北,与当年培养大阿哥征讨噶尔丹一样,是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但我修正一下我的观点,就是康熙皇帝对较有能力的皇子(三,四,十四等)都是抱有一定期望在培养的,至于是培养成帝王良佐,还是皇帝,这需要更多材料来证明。现有材料都无法下一个定论。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0楼2016-04-09 21:54
                        收起回复
                          @水长东GP
                          谢谢邀请我来讨论,我现在很少来这里了,所以没注意私信,还请见谅:)
                          我的态度总体是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铁证表明谁是康熙所定储君,虽然我个人倾向于十四。
                          我看了这个帖子吧友的讨论,想回复几点。
                          1.有吧友认为隆科多没有动机去改变康熙传旨内容。因为无论谁即位他都是荣华富贵。
                          这点我不认同,首先,十四身边已经有朝中和军营里一堆权贵,亲信,下属,兄弟支持者,他即位后隆科多能排老几?大部分人认为很可能康熙属意十四,那么这是康熙的旨意,康熙的大恩,隆科多只是执行自己应尽的职责,让十四超越对待其他亲信去对待隆科多,恐怕很难说吧。
                          其次,人与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是风险偏好者(比如雍正后面实施的政策和改革其实说明他其实风险偏好大于风险厌恶),有的人是风险厌恶者,隆科多如果是个安分守己,忠诚如铁的风险厌恶者。那一废时就不会参合党派的事,而雍正即位后已经大富大贵还搞出那么多事儿来。
                          再次,有很多谋杀案的凶手,都是家庭优渥,前途光明的人士,和受害人也并无深仇大恨,只是些正常人看来很小的问题,为何他们会舍弃美好的一切乃至生命做出常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呢?
                          综上所述,不是为了证明隆科多做了手脚,而是想说明隆科多肯定无动机这种说法未免阅历过浅。我一直很喜欢看破案纪实类的东东,真是觉得动机这个东西人和人真是千差万别。


                          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6-04-10 07:58
                          收起回复
                            我之前也许表达的不清楚,我说隆要帮也应该帮助八爷党并非指14,14不在京城如果能帮八爷上位不是也很好么,八爷在自己没有机会上位的前提下会支持14,但如果自己能有机会上位不是更好么,想冒险想立功也不是只有老四这一个选择,既然有能力帮助四爷上位也就会有能力帮助八爷或其他皇子上位,能把八爷扶上皇位也是大功一件啊,至少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四阿哥和隆科多有什么亲密交情,就算官方史料特意隐讳,但民间笔记和传教士方面也没有四阿哥和隆科多交往过密的记载,四阿哥和亲信戴铎年羹尧之类的都有私下书信往来为证,但和隆之间也没有书信为凭,不过隆在康熙眼中应该属于中立派,至于他本人心里到底倾向谁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法下结论,不过佟佳氏家族还是倾向八爷党的人多。还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头脑正常的人都知道帮皇子篡位的下场是杀人灭口,这种功劳永远也见不得光,绝不是宋太祖陈桥兵变和明英宗夺门之变那种拥立之功的性质。不过如果有人就是觉得隆的性格喜欢冒险,并且和四阿哥早就私下有勾结,精心策划了一场凶杀案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正如同某些人也可以就是觉得隆没有动机一样,在没有证据之前,每个人都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IP属地:河北42楼2016-04-10 11:39
                            收起回复
                              其实,在隆科多是否帮助老四取得帝位的问题上(注意:不一定就是篡位,因为至少还有一个“自立说”),是依然存在逻辑学方面的问题的,那就是,如果谁说隆科多帮助老四篡位了,那是需要拿出证据的;同样的,如果要证明隆科多就是康熙选定的唯一的顾命大臣,那也是需要拿出证据的。


                              43楼2016-04-10 12: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