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4贴子:97,597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专家警告,如果高强度操作,试管婴儿有患心脏病的风险
科学家们对进行高强度试管婴儿操作的风险提出了警告,因为研究发现,这会提高婴儿患心脏病的风险。
使用强效药刺激排卵的“高刺激”法是英国生育诊所常用的方法。但专家们现在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做法会导致后代比正常出生的婴儿血压更高、血管更厚。这些特征会增加婴儿成年后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一警告将在近日于伦敦召开的辅助生殖温和技术国际协会大会上提出。
这一警告基于瑞士一项65名通过试管婴儿手段出生的学前儿童和57名正常出生的学前儿童的比较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前一群体中的儿童往往会患有“全身性血管功能障碍”。
另一项对英国所有在生育治疗后出生的婴儿分析的研究表明,一次性取出母体超过18个卵子后通过试管技术出生的婴儿身体状况略差。
美国试管婴儿先驱人物舍曼·西贝尔今天对《每日邮报》记者说:“过度刺激(促排卵)是疯狂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很多质量低劣的卵子。”
这些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标准不严的生育机构可能与儿童健康状况不佳有关。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8年4月8日报道;2018年4月16日一期(第2161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57楼2018-04-16 13:16
回复
    久坐或影响中老年人记忆力
    或许是时候抛弃桌椅了:一项最新研究称,久坐与中老年人的记忆问题有关联。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坐着不动——比如整天不离开办公椅——与成人大脑中对记忆至关重要的部分的变化有关联。
    早前已有研究称,久坐会使中老年人罹患心脏病、糖尿病和早逝的风险增加。4月12日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久坐不动对大脑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表声明称,具体而言,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久坐与内侧颞叶变薄有关联。内侧颞叶是大脑中参与形成新记忆的区域。研究人员还说,大脑相关区域变薄可能是中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和痴呆的前兆。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35名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的人。研究人员询问了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和他们在前一周里平均每天有几个小时坐着不动。
    然后,研究人员扫描了参与者的大脑。研究论文称,科学家们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技术,获得了每个参与者内侧颞叶的详细图像,确定了该区域的厚度、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和他们坐着不动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无论一个人的身体活动水平如何,长时间坐着与内侧颞叶变薄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说,换言之,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久坐是(内侧颞叶)变薄的重要预报因素,身体活动即使处于很高水平也不足以抵消久坐的有害影响”。
    参与者宣称他们平均每天坐3至7个小时,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每坐一个小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厚度都会出现能观测到的下降。
    尽管这项研究并未发现身体活动水平与内侧颞叶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表示,“为改善阿尔茨海默症风险人群脑部健康而进行的干预活动或许可以把减少久坐作为一个目标”。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并未证明坐着不动将导致大脑相关结构变薄,而是发现长时间坐着不动和大脑相关结构变薄之间存在关联。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8年4月13日报道;2018年4月17日一期(第2161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59楼2018-04-17 16:34
    回复
      “吃塑”酶或成消除塑料污染利器
      【路透社伦敦2018年4月16日电】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说,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吃塑料的酶,未来可能有助于人类对抗污染。
      这种酶能够分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这是20世纪40年代获得专利的一种塑料。现在使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塑料瓶数量惊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能够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目前全球大片陆地和海洋都受到这种材料的污染。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和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一种天然酶的结构后取得这一发现。人们认为,这种天然酶演变自日本的废弃物回收中心。
      这项研究的带头人之一、朴茨茅斯大学教授约翰·麦吉汉说,研究人员在发现这种酶帮助细菌分解或消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后,决定通过增加一些氨基酸来“微调”它的结构。
      这种“微调”改变了这种酶的活动,使其吞食塑料的能力变强。
      麦吉汉说:“我们获得了天然酶的改良版。这的确令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这种酶。”
      研究小组目前正致力于进一步改良这种酶,看看能否让它在工业规模上分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研究结果今天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麦吉汉说:“未来数年很有可能看到在工业上切实可行的一套流程,它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塑料)——重新变成最初的基础材料,以实现可持续的再循环。”
      没有直接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这一结果令人兴奋。不过他们提醒说,把酶作为污染问题潜在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化学专家奥利弗·琼斯说:“酶不具毒性,可生物降解,能通过微生物大量生产。通过分解一些最常用的塑料,这种技术在解决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方面有很大潜力。”
      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分析学教授道格拉斯·凯尔说,预计人们会为了进一步提升酶的性能而继续展开研究。
      他还说:“总体而言,这一进步让我们朝着可持续性回收利用聚合物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2018年4月18日一期(第2161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60楼2018-04-18 14:58
      回复
        科学家提出饮酒安全剂量(一)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2018年4月17日电】在英国心脏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酒精摄入剂量。
        每周摄入纯酒精的上限为100克,相当于5瓶酒精浓度为4%的啤酒,或875毫升浓度为13%的葡萄酒,超过这一剂量就会损害人体。
        研究人员表示,超量摄入会缩短寿命。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负责人安吉拉·伍德表示:“这项研究主要告诉我们:如果你喝酒,那么减少酒精摄入量就可以活得更久,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18年4月23日一期(第2161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64楼2018-04-25 13:42
        回复
          科学家提出饮酒安全剂量(二)
          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周摄入酒精不得高于100克,这是医学杂志《柳叶刀》周刊14日刊登的最新研究结果。
          该研究指出,每周酒精摄入量超过100克,会增加罹患中风和心脏疾病的风险,也会减少饮酒者的寿命。
          各个国家酒精饮料的标准不同。在英国,摄入100克酒精相当于喝6品脱啤酒;在美国相当于喝7罐12盎司啤酒,或者7杯5盎司葡萄酒,或者7杯1.5盎司朗姆酒、杜松子酒及其他蒸馏酒。
          该研究提出的建议明显低于许多国家制定的酒精摄入指导标准。美国政府目前建议女性每周饮酒不超过7杯(约含98克酒精——本报注),男性不得超过14杯。德国建议女性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12克,男性不得超过24克。
          早先的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男性体重通常大于女性。但《柳叶刀》的研究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应该对男性和女性的酒精摄入量制定不同标准。
          这个国际专家小组分析了80多项研究,研究对象覆盖来自19个国家、年龄在30至100岁之间的60万人。
          研究发现,每周摄入酒精100至200克的饮酒者平均减寿6个月,摄入200克至350克者减寿两年,摄入350克以上者减寿4年。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018年4月15日报道;2018年4月23日一期(第2161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65楼2018-04-25 13:44
          回复
            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
            科学家们首次在细胞内发现了一种被称为“I-基序”的新型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此前“I-基序”从未在活细胞内被直接见到过。这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但与我们已经知道的脱氧核糖核酸有所不同。
            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这一新发现今天发表在英国《自然·化学》月刊上。
            在体细胞的深处是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编码中的信息决定了我们身体的构成及运作方式。
            自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后,“双螺旋”就成为了人们对于脱氧核糖核酸形态的代表性认为。但现在已知一小段脱氧核糖核酸可以以其他形态存在,至少是在实验室中,而且科学家们还认为,这些不同形态的脱氧核糖核酸在脱氧核糖核酸编码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种新的形态与双螺旋结构完全不同。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加文医学研究所抗体治疗实验室负责人丹尼尔·克莱斯特说:“我们大多数人在想到脱氧核糖核酸时会想到双螺旋结构。这一新的研究提醒我们,存在完全不同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而且这些结构对我们的细胞来说可能还十分重要。”
            研究报告的另一位主要作者、加文医学研究所金霍恩临床基因组学中心负责人马塞尔·丁格说:“‘I-基序’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四链结。在这种结构中,同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链上的C相互缠绕,因此这是一种与‘双螺旋’有很大差异的结构。”
            虽然此前研究人员也看到过“I-基序”,并仔细研究了它,但那是在体外,是在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下,而不是在活细胞内。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8年4月23日报道;2018年4月25日一期(第2162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66楼2018-04-26 14:36
            回复
              人类适应寒冷的结果是出现更多偏头痛
              有些人适应了在寒冷极地气候中生活——但这是有代价的。帮助我们对付寒冷的那种基因突变,似乎同样也会增加我们患偏头痛的风险。
              伦敦大学学院的艾达·安德烈斯、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费利克斯·凯和他们的同事研究了与一种名叫TRPM8的蛋白质有关的基因。已知TRPM8蛋白质在寒冷气温中具有活性。
              这种基因有两个变体类型。其中比较古老的变体是人类与黑猩猩共有的,它们常见于非洲人的体内。但是新一些的变体在北方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体内更常见。
              这个研究团队筛查了从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采集的基因信息数据库,查看每一种基因变体在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的常见程度。费利克斯·凯说:“我们发现在这种基因的出现频率与纬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他们发现该基因的新变体存在于大约88%的芬兰人体内,但在尼日利亚人体内出现的比例只有5%。
              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这种新变体在人类开始从非洲移居到其他大陆之前就已出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尤尼弗西蒂帕克分校的马克·施赖弗说:“这真的很棒。这很可能是感官基因(的适应)第一次被与环境联系到一起。”
              TRPM8基因还被认为与偏头痛有关联。据认为其中较古老的变体可以防止偏头痛,而新的变体则会增加患偏头痛的风险。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偏头痛在北方国家更常见。不清楚为什么对寒冷的感知会导致偏头痛,尽管一些人确实会出现寒冷引发的头痛。施赖弗说:“快速吃下冰激凌后出现的那种头痛是极其强烈的。”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8年5月3日报道;2018年5月5日一期(第2163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70楼2018-05-06 13:11
              回复
                激光可以让电脑提速100万倍
                每秒运算10亿次并不酷。知道什么是酷吗?每秒运行1000万亿次。
                这是一种新的计算技术的前景,它使用激光脉冲制造一个基本计算单位比特的样本,在开和关或“1”和“0”之间切换,每秒1000万亿次。这是现代计算机速度的约100万倍。
                根据5月2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红外激光以脉冲方式输送到蜂窝状的钨和硒晶格上,使得硅晶片从“1”变为“0”状态,就像正常计算机处理器一样——只不过快了100万倍。
                这是一个关于电子在蜂窝晶格中如何运行的技巧。
                钨硒晶格周围只有两条轨道供受激发电子进入。用同一方向红外线照射晶格,电子就会跳到第一条轨道上。用不同方向红外线照射它,电子就会跳到另一条轨道上。理论上,一台计算机可以将这些轨道视为1和0。当轨道1上有一个电子时,那就是1。当它在轨道0上时,那就是0。
                重要的是,这些轨道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连的,电子在推动能量之前不需要在它们上面运行很长时间。用红外线向晶格输送脉冲,电子会跳到轨道1上,但研究指出,它只会围绕它“几飞秒”,然后在靠近原子核的轨道上返回到它的非激发状态。飞秒是千万亿分之一秒,甚至不足以让一束光穿过一个红细胞。
                因此,电子在轨道上停留的时间不长,但一旦它们进入轨道,额外的光脉冲就会让它们在两条轨道之间来回撞击,然后才有机会回到不激发状态。这种来回的碰撞,1-0-0-1-0-1-0-0-0-1-0-0-0-1——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闪光中一次又一次碰撞——就是计算的内容。但研究者们指出,在这种材料中,这种碰撞可能发生得比在当前芯片中快得多。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他们的晶格可以在室温下用于量子计算的可能性。研究人员表明,从理论上讲,有可能把这个晶格中的电子激发到量子计算所需的轨道1和轨道0“叠加”状态,或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处在两条轨道上的模糊状态。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8年5月14日报道;2018年5月16日一期(第2164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85楼2018-05-16 12:49
                回复
                  问与答
                  问:金属在太空中会锈蚀吗?
                  答:令人惊异的是,会的。地球大气层在距地面700公里的高度仍含有氧。在这一高度,氧以单原子而非分子的形式存在,其活性更大。因此,在低轨道太空,铝和不锈钢由于在表面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层而不会锈蚀,但银和铁会迅速锈蚀。但在外层空间,缺氧则意味着不会发生锈蚀现象。
                  ——英国《焦点》月刊2018年5月号文章;2018年5月19日一期(总第2164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89楼2018-05-21 12:36
                  回复
                    问与答
                    问:胎记是遗传的吗?
                    答: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有某种胎记。它们不是遗传的,但有时候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的特殊情况有关。一般而言,胎记的出现是由血管畸形或控制血管粗细的神经细胞所致,而且还可能是由过度生长的色素细胞集结在一起所致。
                    ——英国《焦点》周刊2018年5月号文章;2018年5月22日一期(第2164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93楼2018-05-23 21:42
                    回复
                      婴儿应与其他儿童多接触,以降低罹患白血病的风险
                      没有在生命的第一年接触到正确的细菌可能是导致儿童白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伦敦癌症研究所的梅尔·格里夫斯指出,通过使婴儿接触无害的细菌来启动婴儿的免疫系统,可能会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格里夫斯在对30多年研究的一个综述中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很可能是易感染这种疾病的儿童受到各种感染所引发的,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没有被正确地启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英国很罕见,每年英国2000个孩子中会有一例。这种病在富裕阶层中更为常见,各种可能的触发因素从接触辐射到化学污染都被提出过。
                      但是,格里夫斯认为,这种疾病是由遗传变化的一个两步过程引发的,这一变化导致儿童形成异常异常系统。
                      第一步是易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没有机会适当发展其免疫系统造成的。第二步的触发可能是一种常见感染,如季节性流感。历史记录显示,在流感高发季后半年,儿童白血病达到峰值。
                      如果生命早期很少接触细菌,将对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起关键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接受母乳喂养,在幼儿园不与其他孩子接触,剖腹产或者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有可能得这种病。
                      “卫生假说”非常出名,因为该学说认为现代生活意味着我们很少受到感染,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患上过敏和免疫系统紊乱等一系列疾病。但该假说经常被误解为,这表明富国“太干净”了。现在据信真正的问题是,接触多种相对无害的细菌的机会太少。然而,清洁对于防止“诺如”病毒和食物中毒等严重感染的传播仍非常必要。
                      皇家马斯登医院国民保健制度信托基金会的儿科肿瘤专家唐娜·兰卡斯特说:“这一新研究表明,早期接触感染可能对一些从基因上容易患儿童白血病的孩子是有益的。不过,这仍需进一步调研,而且让幼儿接触感染必须要权衡感染的风险。未来,可能有办法研制出一种模拟这一过程的免疫接种,以防止患上白血病。”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8年5月21日报道;2018年5月24日一期(第2164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94楼2018-05-24 10:26
                      回复
                        研究称周末补觉可降低早亡风险
                        很多人抱怨睡眠不足,他们感到担忧似乎是有道理的。研究人员发现,65岁以下成年人若一周七天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其死亡风险就会高于每天睡眠6~7小时的人。
                        不过,睡个懒觉可抵消之前几天睡眠不足的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一周内每天只睡短短数小时,而在周末好好补觉,其死亡率同每晚都睡6~7小时的人相比就不会上升。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压力研究所和卡罗琳医学院的托尔比永·奥克斯泰特说:“睡眠时间对长寿非常重要。”
                        该论文载于《睡眠研究杂志》,其依据是1997年在瑞典各地开展生活方式与医学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逾3.8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利用全国死亡登记数据,研究人员连续13年追踪了参与者的命运。
                        研究结果揭示,将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锻炼、倒班情况等因素考虑在内,61岁以下的人若一周七天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其死亡率就会比每天睡眠6~7小时的人要高65%。若在工作日睡眠不足5小时而周末睡眠8小时,死亡风险就不会上升。
                        但是,若一周7天每天睡眠8小时以上,死亡率就会比每天睡眠6~7小时的人要高25%。
                        研究还发现,睡眠模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在65岁以上的人当中并不存在。奥克斯泰特表示,这大概是因为老年人得到了所需要的睡眠。
                        周末睡眠时间和自称在醒来时感觉没睡够的人所占比例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牛津大学专门研究人体生物钟但并未参与上述研究的斯图尔特·皮尔逊说,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睡眠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健康和长寿,而这项研究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皮尔逊指出,睡眠需求因人而异,但“睡眠债”是要“偿还”的。
                        ——英国《卫报》网站2018年5月23日报道;2018年5月27日一期(第2165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97楼2018-05-27 13:29
                        回复
                          问与答
                          问:为什么一些云层下端是平的?
                          答:随着暖气流的上升,看不见的水蒸气直到遇到足够的冷空气才会凝结成水滴。这一现象出现在云层的底部。如果更多的冷空气从下方补充进来,新的云层将在那里形成,并保持平底。原有的云层将被向上推升,形成蓬松的顶部。
                          问:气候变化会使航班在飞行中更颠簸吗?
                          答:2017年,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一架飞往曼谷的航班遭遇了气流颠簸。这一事件的余波令外界质疑气候变化会否让此类情况更加频繁发生。英国雷丁大学保罗·威廉斯博士的新研究显示,答案是肯定的。电脑模拟出的结果认为,全球变暖将在高层大气中制造更强劲的横风,令产生严重气流颠簸的可能性增大。
                          ——英国《焦点》月刊2018年5月号文章;2018年5月29日一期(第216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099楼2018-05-29 12:10
                          回复
                            新研究认为,冥王星恐怕实际上是一颗“巨型彗星”
                            虽然天文学家已经把冥王星的身份由行星改为矮行星,但是它也可能根本就不属于任何行星类别。
                            在《国际太阳系研究杂志》刊登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冥王星与欧洲航天局“罗塞塔”探测器研究的67P彗星存在惊人相似之处。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克里斯托弗·格莱因在新闻稿中说:“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假如冥王星由约10亿颗彗星聚合而成,或者由柯伊伯带其他化学成分与67P类似的天体聚合而成,那么它的含氮量才可能与其(冰川蕴藏的)实际含氮量一致”。
                            从冥王星的化学成分来看,它可能只是一颗“巨型彗星”,或者用格莱因的话说,是10亿颗彗星的聚合物。
                            200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冥王星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2015年7月,该探测器终于抵近这颗冰冷的矮行星,开始探测分析。
                            西南研究院的这项研究结合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探测器的数据与欧洲航天局“罗塞塔”探测器的数据。
                            虽然2006年重新确定冥王星地位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我们恐怕至今没有弄清冥王星的本质。可怜的冥王星。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2018年5月27日报道;2018年5月29日一期(第216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100楼2018-05-29 12:23
                            回复
                              最孤独的人群并非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是老年人,孤独对人体健康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老年人很孤独。由于伴侣可能已经离世,他们只好独自生活,年龄又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四处走动。
                              研究已经证明孤独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
                              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孤独如何推高人体应激激素的水平。心脏病、糖尿病和痴呆据认为都与应激激素存在关联。还有一项研究证明,孤独可以让人的寿命缩短概率增加50%。
                              老年人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原本就高,如果这个群体还容易陷入孤独,上面所说的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要是人们认为老年人独居,所以就更加孤独,那么实际情况恐怕不是这么一回事。
                              美国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的研究显示,最孤独寂寞的其实是青少年和青壮年。
                              霍尔特-伦斯塔德与同事分析了70项研究,发现65岁以下人群患与孤独有关疾病的风险超过65岁以上群体。
                              另外,美国全国社会生活、健康与老龄化计划说,只有30%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
                              霍尔特-伦斯塔德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我们研究孤独及社会隔绝的影响不应只关注老年人。我们应把这个问题扩大到所有年龄段。”《纽约时报》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孤独对健康的影响。
                              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社会交往是人类的根本需求,那么就不能低估社会隔绝的风险,即使人们没有孤独感。”
                              孤独与独来独往是两回事。虽然老年人在很多时候是独自一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不开心。
                              实际上,被别人众星捧月时反而可能让人心生孤独。许多孤独的人是已婚人士。
                              霍尔特-伦斯塔德说:“单身的确有很高的孤独风险,不过并非桩桩婚姻都幸福美满。我们必须考虑人际关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人际关系是否存在以及数量多少。”
                              众所周知,饮酒、饮食、吸烟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但是也不能忽视孤独这个因素,孤独不仅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损害身体健康。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018年5月26日报道;2018年5月29日一期(第216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101楼2018-05-29 1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