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4贴子:97,597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能解决O型血短缺的问题吗?研究人员发现如何将A型血和B型血转化为O型血
研究人员称,他们也许找到了一种肠道细菌,可以把A型血和B型血转化为O型血。
Rh阴性O型血的人被认为是万能供血者,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给任何血型的人输血。
因此这种血型的人在发生紧急医疗情况和自然灾害时非常紧俏。
但由于只有6.6%的美国人的血型为Rh阴性O型——而且只有不到10%的美国人献血——血库深深供应不足。
不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在人体肠道内发现的一种酶可以把其他血型转化为O型——这有可能终结O型血大量短缺的情况。
人类有四大血型:A型、B型、O型、AB型。血型与头发和眼睛颜色一样,遗传自父母。
可以通过被称为抗原的糖来分辨血型,抗原可以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每种血型的Rh因子(一种蛋白质)要么呈阳性要么呈阴性,因此共有8种血型。
美国红十字会称,必须以特定方式献血,以确保安全。
如果A型血的人被输入B型血,他们体内的抗原就会攻击新的血细胞,引发排斥反应,导致出现高热、畏寒、肌肉酸痛和恶心等症状。
AB型血的人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这意味着他们只能把血捐助给其他AB型血的人,但却是万能受血者。
A型血和B型血的人只有一种抗原,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将血捐助给同血型的人。
但O型血的人,尤其是Rh阴性O型血的人,由于缺少A抗原和B抗原,是万能供血者。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教授斯蒂芬·威瑟斯说,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利用酶来转化血型的方法。
他说:“如果能去除这些只不过是糖的抗原,就可以把A型血和B型血转化为O型血。”
为确定哪种酶是最佳选择,威瑟斯和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元基因组学的技术,该技术涉及对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群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
威瑟斯说:“元基因组学要求从某一环境中搜集所有的有机物,并从这些混合在一起的有机物中提取总的脱氧核糖核酸。”
该团队将目标锁定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工作就是分解糖。
这些微生物被嵌入一系列大肠杆菌,以确定为分解糖的酶编码的基因。
研究人员在去除黏蛋白中的糖的酶中发现了理想选择,黏蛋白是附着在肠壁上的蛋白质。
他们接下来测试了这种酶从A型血和B型血中去除抗原的效力,结果发现它们的效力比之前测试的酶高30%。
威瑟斯表示,希望在更大范围内测试这种酶,以便开始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周二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化学学会年会暨展会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8年8月21日报道;2018年8月24日一期(第2174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194楼2018-08-24 12:53
回复
    椰子油是如何从健康食物沦为“毒药”的
    记者:谢丽尔·维施霍弗
    过去十几年来,椰子油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产品,既可作为食物,又可作为个人护理产品。美国古普公司至少在168篇文章中提到它,甚至建议用它当性爱润滑剂。主流媒体也大肆推荐它。它成为了所谓的干净饮食运动的宠儿。
    不过刚刚有一位教授宣称“椰子油纯粹是毒药”,“是人类所能吃到的最糟食物之一”。这是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副教授、德国弗赖堡大学预防与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所主任卡林·米歇尔斯7月份在德国作讲座时所指出的。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似乎是第一家偶然发现这次讲座的媒体。讲座视频在YouTube网站上的浏览量已经接近100万次。
    这并不是椰子油的健康益处首次遭到质疑,米歇尔斯只不过是瞄准椰子油以及更普遍的饱和脂肪的健康效果打了持久战中的最新一枪。
    椰子油含有大量饱和脂肪,这种脂肪一直被认为与心脏疾病存在关联。2017年6月,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表了一份有争议的声明,就饱和脂肪发出警告,遭到椰子爱好者和营养科学家的共同反对。这份声明重申了该协会几十年来的立场,即人们应该减少这种脂肪的摄入量,因为其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
    这份声明特别提到了椰子油,它指出:“椰子油会增加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这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且就目前所知椰子油并没有可以抵消此后果的益处,因此我们建议不要使用椰子油。”
    ——美国《沃克斯》杂志网站2018年8月23日报道;2018年8月25日一期(第2174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195楼2018-08-27 11:35
    回复
      科学家发现隐藏在我们免疫系统中的新“微器官”
      发表在英国期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们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微器官”。
      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结构,它能“记住”过去的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且充满了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能够回应身体以前遇到过的病原体。
      研究人员称,这种结构位于淋巴腺的外侧,这样就能及早发现感染。研究团队使用一种被称为“三维显微镜”的先进成像技术发现了这种结构。
      研究团队的带头人特里·潘向《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我们利用一种被称为活体双光子显微镜的先进技术发现了这种(微器官)。有了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活体动物的淋巴结内采集数以百计的‘切片’来完成实时三维成像,其方式与我们对病人进行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类似。”
      他说:“通过将切片重组成三维模式,以及观察细胞移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新结构。”
      人们早就知道,接触过某种感染的人之后往往会具备一定的免疫力。但这一机制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人们对这一点仍有疑问。
      这种微器官薄而扁平,只有当动物接触到以前碰到过的感染时才会出现。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SPF,他们在小鼠和人类中均检测到这种结构。
      当研究团队使用显微镜技术来观察人体中的SPF时,他们看到其含有“记忆B细胞”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记忆B细胞携带的信息涉及抗击感染的最佳办法。至关重要的是,科学家观察到记忆B细胞正在转变成浆细胞。
      潘说:“SPF的具体作用是快速生成大量浆细胞,以产生抗体,防止我们再次被感染。”这个微器官所处的位置也非常适合抗击感染。
      他在一份声明中说:“SPF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细菌正是在这里重新进入人体。SPF将各种免疫细胞聚集在一起以制造抗体——所以它能充分发挥快速抗击再感染的作用。”
      研究人员说,科学家们以前从未发现过这种微器官,用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只查看组织的二维切片——很难发现它,因为它很薄,而且只在特定时间出现。
      潘在声明中说:“所以这个结构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真正发现它,因为他们手上没有合适的工具。这一发现提醒人们,人体内部仍然隐藏着许多谜团——尽管300多年来我们的科学家一直在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最新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如何开发更有效的疫苗。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018年8月23日报道;2018年8月25日一期(第2174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196楼2018-08-27 12:00
      回复
        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中风风险
        新研究显示,以母乳喂养宝宝的母亲以后患中风的风险最多可降低48%。
        一项研究发现,选择母乳喂养的黑人女性在70多岁时罹患中风的风险可降低48%,而白人女性的风险可降低21%。
        尽管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此前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会改变女性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女性减掉在孕期增加的体重。超重是导致心脏病发病风险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莉塞特·雅各布森博士说:“如果您已怀孕,请考虑将母乳喂养作为您分娩计划的一部分。请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以便让您和您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好处。”
        研究人员分析了80191名妇女,并跟踪了1993年至1998年间绝经女性的健康状况。
        所有参与者都至少生了一个孩子,其中58%的人选择了母乳喂养。
        结果显示,母乳喂养能使女性整体中风风险降低23%,无论她来自何种族。
        雅各布森博士说:“一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能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和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她说:“最近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对降低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也有好处。”
        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上。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8年8月22日报道;2018年8月26日一期(第2174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00楼2018-08-29 11:43
        回复
          顶顶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01楼2018-08-30 08:58
          回复
            科学家终于看见“上帝粒子”衰变
            【法新社巴黎2018年8月28日电】在追踪了希格斯玻色子(赋予物体质量的亚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6年后,物理学家周二表示,他们“终于”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被称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实验室宣布,预测到的衰变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观察到的。该大型强子对撞机因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并且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超环面仪器(ATLAS)科学合作团队在谈到目前记录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难以捉摸的交互作用”时说:“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早期的准备阶段,我们质疑这一观测结果能否实现。”
            由于希格斯玻色子本身难以被发现,而且其他粒子也会衰变成底夸克,所以一直很难追踪到那些专门由希格斯玻色子衰变而引起的衰变现象。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期待已久的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即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控制宇宙的力量的主流理论。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根据这一理论,夸克和轻粒子是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夸克共有6种类型,底夸克(也被称为美夸克)是其中质量最大的粒子之一。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在大约60%的时间里希格斯玻色子会衰变为成对的底夸克。
            但研究小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夸克的发现经过了“超环面仪器迄今为止进行的最严格的分析”。
            研究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的性质和原理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任何不符合标准模型预测的东西。
            这是因为该模型无法解释暗物质或暗能量,而且似乎与引力理论不相符。因而需要一些其他的“新物理学”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
            被提出的替代模型包括,存在额外维度的模型和“超对称”模型,后者假设对于每个已知的标准模型粒子都存在同等质量的兄弟粒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说法。
            与超环面仪器合作的紧凑渺子线圈(CMS)团队表示,最新的观察结果与标准模型“吻合”,但它“仍然为新物理学的研究发展留有余地”。
            物理学家波利娜·加尼翁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这是关于标准模型的另一种观点。”
            虽然这是一项重大科学突破,但这一发现也“令(物理学家)失望,因为标准模型尚未被证实”。
            物理学家们在过去几年里筛选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拼凑出1964年首次预测到的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轮廓。到目前为止,他们已观察到它的质量、旋转情况和寿命。
            紧凑渺子线圈合作团队说:“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收集更多的数据,并提高精度,以弄清希格斯玻色子是否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存在。”
            ——2018年8月30日一期(第2174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02楼2018-08-31 10:34
            回复
              日本科学家确定睡眠相关基因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研究团队成功通过基因操作制造出了睡觉时不做梦的老鼠。科学家找到了与人类睡眠也关系密切的基因,这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睡眠障碍等的药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8日出版的美国《细胞报告》杂志上。
              睡眠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和大脑都休息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种是身体睡着但大脑醒着的“快速眼动睡眠”。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能够做梦和巩固记忆。
              理化学研究所生命机能科学研究中心的团队负责人上田泰己等科学家发现,“Chrm1”和“Chrm3”这两种遗传因子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缺少其中一种遗传因子的老鼠,每天的睡眠时间比正常老鼠短82至118分钟。
              通过详细调查脑电波等发现,正常老鼠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为72分钟,而没有两种遗传因子的老鼠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几乎为零。缺乏“Chrm1”遗传因子的老鼠,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都减少;而缺乏“Chrm3”的老鼠,只有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
              未快速眼动睡眠的老鼠虽然记忆力比正常老鼠差一些,但生活上没有影响。人类也有这两种遗传因子。上田泰己表示:“期待该项发现能够推进治疗睡眠障碍药物的开发。”
              ——日本《朝日新闻》2018年8月29日报道;2018年8月30日一期(第2174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03楼2018-08-31 11:49
              回复
                两颗“热木星”类系外行星被发现
                【埃菲社圣地亚哥2018年8月24日电】智利天文学家发现了两颗“热木星”类型的新系外行星。“热木星”是类似于太阳系行星(木星)的巨大气态星球。
                这两颗系外行星被称为K2-237b和K2-238b,分别位于蛇夫座和水瓶座,距地球约1500光年。
                K2-237b在公转轨道上每2天绕其恒星转一圈,而K2-238b每3天绕其恒星转一圈。
                这两个系外行星的质量都略大于木星。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研究人员、智利大学天文学博士马里察·索托说:“据估计,这两个行星主要由氢和氦构成。”索托是这项研究的牵头人。
                索托介绍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细节:K2-237b是膨胀的星球,也就是说,它的规模要比理论模型的数据大得多。K2-237b是研究价值很高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气态星球。这一发现“为研究行星膨胀提供了证据”。
                据科学家们介绍,有关行星的理论认为,膨胀是由恒星投射在行星上的热量造成的。恒星的热量穿透至行星内部并使其像气球一样膨胀。
                索托说,10多位科学家将研究K2-237b和K2-238b的大气层。
                索托说:“这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工作,但我们希望收集用于这一研究目标的数据。”
                在发现这些系外行星的过程中,研究团队运用了智利境内的多台天文望远镜,其中大部分是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望远镜。这些设施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
                ——2018年8月26日一期(第2174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04楼2018-08-31 12:47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1206楼2018-08-31 17:56
                  回复
                    山羊也能读懂人的表情
                    【法新社巴黎2018年8月28日电】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山羊能够区分人的不同表情,它们更喜欢微笑的面孔而不太感冒愤怒的表情。
                    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发表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克里斯帝安·纳夫罗特解释道:“此前我们知道山羊很关注人类的肢体语言,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们对愤怒和幸福之类的人类表情会有什么不同反应。”
                    这位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物学家表示:“我们第一次证明,山羊不仅能够区分人类的表情,还表现出更愿意与有幸福表情的面孔互动。”
                    山羊并不是惟一能识别人类情绪的哺乳动物。从史前时代就开始被驯化的狗能够很清楚地识别人类的表情。最近,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马也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记住。
                    纳夫罗特牵头进行的研究强调说,狗和马“被驯化的目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人合作,如狩猎、护卫及交通出行”,能读懂人面部表情可能是这两种动物在“这些合作的场景下”逐渐适应的结果。
                    与其不同的是,“山羊被驯化的惟一目的是向人类提供不同的产品”。挑选山羊的标准主要是看身材、繁殖能力和产奶能力等等。
                    研究团队选了20只山羊研究,观察它们面对人的不同表情的反应。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男一女的面部表情并多次试验,每次给山羊出示同一个人的分别显示高兴和愤怒的两张黑白面部照片。山羊显然更喜欢与微笑的面孔互动,互动时间比与愤怒面孔互动的时间多50%。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领导该研究项目的阿兰·麦克利戈特总结说:“这项研究对于如何对待畜养动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动物识别人类情绪的能力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强。”
                    ——2018年8月31日一期(第2174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08楼2018-09-02 12:31
                    回复
                      研究:定期休假的人更长寿
                      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医学人员介绍了一项新研究成果,其结论是“休假可以延长寿命”。该研究同时在《营养、健康与老龄化》期刊上发表。
                      该研究历时40余年,有1222名受试者,他们都是1919年至1934年之间出生的男性高管。这些受试者在1974年被纳入了“赫尔辛基商人研究”,这是一项对临床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截至2014年的数据评估显示了睡眠时间、工作强度和假期长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那些经常休较长年假的受试者的死亡率低于那些每年休假不足3周的受试者。休假较少的人群在退休年龄前死亡的风险概率,比那些休假较多的人群高出37%。
                      此外,那些休假较少、工作更多的受试者,也面临更多压力,一般睡得也比那些休假较多的人要少。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即便生活方式很健康,也无法弥补休息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赫尔辛基大学的蒂莫·斯特兰德贝里教授说:“不要以为在其他方面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抵消工作强度太大、不休假的影响。休假可以成为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德国之声电台2018年8月31日报道;2018年9月4日一期(第2175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11楼2018-09-04 11:28
                      回复
                        科学家发现痴呆症会在夏秋季节好转
                        记者:萨拉·纳普顿
                        科学家有了一项有趣的发现,即痴呆症的症状会在夏秋季节好转,这预示我们有了对抗这种毁灭性疾病的新方法。
                        加拿大研究人员研究了平均年龄为77岁的3000多人后发现,在冬春季节,他们的心智功能衰退了4.8年。他们达到会被诊断为患有痴呆症的认知能力阈值的几率也提高了30%。
                        研究人员说,在冬春季节筛查可能是发现痴呆症的更好方法,因为在夏秋季节症状可能被掩盖。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安德鲁·利姆博士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杂志上撰文说:“我们发现,老年人不管是否罹患痴呆症,在夏末和秋初的思维能力和专注度都好于冬春季节。这些发现揭示了夏季认知能力得到季节性改善背后的机制,也为找到阿尔茨海默症的新治疗途径打开了大门。”
                        英国有超过85万人罹患痴呆症,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增至100万。但目前仍没有治疗方法或手段能停止或逆转症状。
                        科学家尚不清楚为何认知能力会在夏秋季节得到改善,但他们称,这表明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仍有能力好转。
                        除了认知能力的提高,研究人员还发现,脑脊液和大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蛋白质水平也发生了变化。
                        科学家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维生素D、性激素和褪黑素水平发生季节性变化造成的。
                        他们还猜测,光照增加和气温上升也会有所帮助,此外夏季的几个月里的社交互动更多。
                        研究报告的作者下结论说:“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光疗和温度改变等干预手段或许可以一整年有效地维持这一峰值。”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8年9月4日报道;2018年9月6日一期(第217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12楼2018-09-06 10:58
                        回复
                          蒙娜丽莎之谜源自疾病
                          记者:夏恩·麦克唐纳
                          很少有艺术作品像《蒙娜丽莎》这样引发如此的争论:从她微笑(或不苟言笑)的表情到有关她健康的问题,人们在谈到达·芬奇的这幅杰作时总是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
                          近年来,研究这幅画的风湿病学家和内分泌学家提出,这位几百年前作为画像模特的神秘女子由于血脂异常和心脏疾病而出现了皮肤损伤和肿胀。
                          不过最近,一项新的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造成了她独特的面容。
                          人们对意大利贵妇莉萨·盖拉尔迪尼的生活知之甚少,据信她是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
                          在画中,她的手显出肿胀的迹象,她的头发似乎正在变少。
                          医学专家还指出,她泛黄的皮肤以及可能的肿大——表现为脖子变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美国布里格姆妇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曼迪普·R·梅赫拉说,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解释这些症状。
                          甲状腺功能减退指甲状腺不能产生足量的重要激素,可导致头发稀疏、皮肤发黄和甲状腺肿大。
                          梅赫拉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希拉里·坎贝尔在写给编辑的一封信中说:“一个简单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疾病的医疗诊断就能解开蒙娜丽莎之谜。”这封信刊登在《梅奥诊所学报》杂志上。
                          两位医学专家说:“在许多方面,正是疾病不完美的吸引力让这幅杰作具有神秘的现实和魅力。”
                          虽然此前的分析结果显示盖拉尔迪尼可能患有其他疾病,但梅赫拉说,考虑到她活到63岁,她不大可能罹患心脏病和血脂异常。
                          鉴于16世纪医学的局限性,这些疾病很可能让她更早去世。
                          梅赫拉说,她在被画之前的一次怀孕可能导致了产后甲状腺炎。
                          据说盖拉尔迪尼在画像前不久刚生了孩子。
                          人们还知道当时的意大利饮食缺碘,这可以解释甲状腺肿大。
                          研究人员写道:“她可能患有产后甲状腺炎的亚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最后进入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慢性阶段。”
                          他说:“这一点加上那一时期佛罗伦萨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缺碘饮食,会典型地导致潜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继发表现。”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8年9月4日报道;2018年9月6日一期(第217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13楼2018-09-06 12:01
                          回复
                            不穿袜子试鞋真的会得败血症吗?
                            据媒体报道,英国一名年轻女孩因为没有穿袜子就在商店试鞋子而受到了感染,并出现了败血症(一种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
                            据英国《太阳报》报道,这名来自英国威尔士南部的4岁女孩西耶娜·拉苏尔在光脚试鞋后的第二天就病得很重。她被诊断出患有败血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并在医院里进行了5天的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但是真的会因为光脚试鞋子而得败血症吗?
                            一位专家对“趣味科学”网站记者说,这似乎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情况,普通民众无需担心光脚试穿鞋子会出现这种感染。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资深学者阿梅什·阿达尔贾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穿袜子试鞋子不会导致他们患上败血症。”
                            尚不清楚西耶娜的确切感染源,但《太阳报》报道说,医生告诉西耶娜的母亲说,西耶娜可能是通过鞋子感染了细菌;她脚上的伤口或擦伤可以让细菌进入她的身体。
                            不过阿达尔贾强调说,鞋子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可以让人面临这种感染的风险。他告诉本网站:“鞋子里有细菌,就像任何地方都有细菌一样。”因此,没有理由认为这种细菌来自鞋子。他说:“鞋子只是转移了注意力。”
                            阿达尔贾说,实际上,在西耶娜试鞋时,这种感染可能已经出现在她的体内。换句话说,她可能已经感染,但尚未出现任何症状。
                            此外,阿达尔贾指出,出现严重感染的人往往具有遗传或医学上的易感染体质,尽管还不清楚西耶娜的病例中是何种情况。
                            但是,人们试鞋时不穿袜子的做法有问题吗?
                            阿达尔贾说,尽管有些人看到别人不穿袜子试鞋会觉得恶心,但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人们想穿袜子,或者店家要求他们在试鞋时穿袜子,那么他们可以穿;但如果他们通常不穿袜子,也不需要因为担心感染败血症而去穿袜子。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8年9月4日报道;2018年9月6日一期(第2175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14楼2018-09-06 12:45
                            回复
                              木星磁场有两个“南极”
                              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木星磁场与其他所有已知星球大不相同,它拥有两个磁南极,而非一个。
                              科学家利用2016年飞越木星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朱诺”号探测器分析了木星。探测器以前所未有的详尽方式测绘了木星磁场,木星拥有太阳系最强的行星磁场。
                              该研究主要作者、美国哈佛大学的行星学家金伯莉·穆尔说,在“朱诺”号测绘之前,“我们的木星磁场图非常类似于地球磁场图”。不过,上述新发现表明,木星磁场与地球磁场截然不同。
                              绘制星球磁场图的方法之一是,将星球上磁通量产生的地方涂为红色,将磁通量返回的地方涂为蓝色。根据这种涂色方式,地球北极附近颜色深红,南极附近颜色深蓝。
                              木星的磁场截然不同。根据这种涂色方式,木星北极附近一处地带颜色深红,但呈深蓝色的有两个点,一处接近南极,一处在赤道附近,被称为“大蓝点”。
                              科学家认为,星球磁场来自其“发电机”,即在星球内部热量的推动下翻腾不已的内核可导电液体。“发电机”的活动导致电子在液体内运动,从而产生电流,进而形成磁场。在地球上,这些液体是熔化的金属(比如铁和镍);在木星上,星球内部的压力和密度异常高,使氢气变成液态金属氢,与金属具有同等导电性。
                              研究人员认为,木星的独特性质或许源于其独特的内部结构。穆尔说,地球“发电机”在固体内核周围的单一均质液体外核中运转,而科学家认为,木星的核“或许已经溶解,并与星球内部融为一体”。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8年9月5日报道;2018年9月7日一期(第2175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15楼2018-09-07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