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9贴子:613,466

淮阳子(6.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1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1-27 08:29回复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
    康德意识到战争不可能解决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必须有一个永久和平方案。但康德想象的“自由国家联盟”并没有超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概念,康德方案不仅对付不了后来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问题,甚至无法确保国际联盟的稳定可信性。
    追求排他利益最大化的国家与追求自私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是同构的,如果缺乏稳定可信的共同利益或互相依赖的生存条件,即使文化高度相似的国家联盟也是不可信或不稳定的。


    IP属地:河南2楼2025-01-27 08:31
    回复
      国际政治不但无力解决国际冲突,而且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击败对手的敌对策略。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必定改变政治问题。正是全球化的来临使国际政治的缺陷暴露出来,国际政治无力应对全球化导致的新问题。


      IP属地:河南3楼2025-01-27 08:33
      回复
        儒家哲学选择以家庭作为共在的基本单位,希望把家庭的共在性层层推广到更大规模的共在单位上,最终会形成四海一家的天下。世界内部化就是使世界成为容纳一切的天下,也就是“无外”的天下,从而使世界只有内部性而不再有无法克服的外部性,不再把他者识别为无法共同生活的异己。这是永久和平、普遍安全甚至普遍合作的必要条件。


        IP属地:河南4楼2025-01-27 08:36
        回复
          世界内部化之所以长期没有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因为在全球化之前,国家之间的互相依存尚未达到难舍难分的程度,也因此尚未形成超越国家利益的世界共同利益。全球化必定提出世界内部化的问题。


          IP属地:河南5楼2025-01-27 08:51
          回复
            在天下的概念里,人比地更重要。“得天下”的意思并不只是统治了天下之土地,而是获得世界万民的支持。古人相信,如果不得人心,占有了土地也无法利用,而且迟早会失去。民心决定了土地的真正归属,因此,天下不仅是地理性的,更是心理性和社会性的存在。


            IP属地:河南6楼2025-01-27 08:58
            回复
              周朝天下体系具有某些近乎互联网的网络性质:
              (1)每个局域结构都是总体结构的复制,每个局域都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完整系统,类似子集与全集的关系,而各国却又独立自治。宗主国负责维护天下制度、普遍秩序和体系的共同利益,高度自治的各国解决各自的内部问题,如果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困难,则由宗主国直接提供帮助或组织其他国家给予帮助。
              (2)整个网络系统具有无限开放性。在理论上说,天下体系与世界等大,其无限开放性意味着无限兼容性。
              (3)天下体系具有自愿合作性质,其正当性在于天下万民的承认和支持,各国可以自愿加入或退出。


              IP属地:河南7楼2025-01-27 09:04
              回复
                天下的根本性质是“无外”(all-inclusiveness),直接的语义是,整个世界都是内部而无外部,也就是一个没有外部性而只有内部性的世界。《礼记》说:“天子不言出。”意思是天下任何地方皆为天子之家,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走出天下之内。


                IP属地:河南8楼2025-01-27 09:06
                回复
                  为了解释天下的无外性,吕不韦给出了一个例子:荆国有个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回来,他说:“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评论说:去掉“荆”字就更好了,庄子进一步评论说:去掉“人”字就完美了。荆人的理解达到了国人一视同仁,孔子的理解达到了世界万民一视同仁,而庄子的理解甚至达到了众生一视同仁。


                  IP属地:河南9楼2025-01-27 09:08
                  回复
                    在理论上说,天下无外意味着世界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任何人都有权利参与建构天下秩序,任何民族都有可能成为天下秩序的主持者。
                    周朝天下体系的核心创意是把家化成世界同时把世界化成家的双向原则。这两个方向都设定了家与天下的同构性。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1-27 09:15
                    回复
                      “家-国-天下”的伦理外推模式意味着以家为模本,化家庭关系为天下秩序。天子有义务维持天下的共同秩序和共同利益,类似家长的责任:“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授土授民”的分封类似于家族兄弟分家,虽然分治天下,但永远保持“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的关系。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1-27 09:17
                      回复
                        “天下-国-家”的内含模式则是把天下看作是属于所有人的共同财产,使天下成为一切国家和家庭的安全和利益保障。如果说,化家为天下的伦理“无外”意味着博爱,那么,化天下为家的政治“无外”则意味着公正。
                        伦理博爱的无外是人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孟子》);政治公正的无外则是王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1-27 09:20
                        回复
                          按照管仲和老子的理解,天下-国-家的秩序的根本意义在于普遍性,天下是一切人的集合,各国各家都是天下的子集。这意味着每个政治单位都各有自身的独立利益和独立秩序,规模更大的政治单位必定有着更大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而天下是最大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1-27 09:53
                          回复
                            孔子意识到理性秩序终究需要以人情为基础,任何超越了人情的政治秩序都不可能符合民心,也必定被人们言行不一的实践所解构,因此孔子不信任法制。可是,人情天然有私心,除非人情中另有一种强大的无私人情能够克己,否则人情必定成为冲突之源。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1-27 09:55
                            回复
                              孔子在人情中找到的无私基因是“亲亲”。人对亲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也就是无私的,因此,孔子相信亲亲正是道德的可靠基础。亲亲的社会形式是家庭,所以家庭是超越个人自私的仁爱原产地,是人类一切仁爱基因的基本载体,因此有理由成为天下一家的原型。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1-27 1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