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397

回复:淮阳子(6.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的画境,有自然必有生命,有生命必有自然。如杨柳燕子、如野村渔艇、如芦雁、如塘鸭,要以自然为境,生命为主。此生命则安放在艺术境界中,而自得其乐。这即是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理想在艺术中之透露。


IP属地:河南31楼2025-01-30 22:00
回复
    中国文化之最重要﹑最特殊处乃在其能着重学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日新月异地上进。由外面看来,像是平平常常的;但在其内心人格上,是可日有上进,实不平常的。
    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这样的人则必然要具有一“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着重这些有理想与德性的人。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1-30 22:09
    回复
      钱穆:在中国古人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其铭刻款识、其品质、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
      天地间有高山长河大海,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1-30 22:12
      回复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甚至亭阁中所陈设一桌一椅、一杯一碟、一花瓶、一竹帘,种种皆见艺术心灵。又如造一桥,修一路,皆经艺术设计。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个牛亭、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1-30 22:13
        回复
          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不要折损了我们自己原有的活力。能这样,中国数千年文化演进的大目的,大理想,仍然可以继续求前进求实现。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1-30 22:13
          回复
            中国在宋以后,一般人都走上了生活享受和生活体味的路子,在日常生活上寻求一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与安慰。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在那时代,则尽了它的大责任大贡献。因此在唐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唐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1-30 22:14
            回复
              西方的现代文明可谓在工业上比中国更走进了一步,主要则在其科学上,但他们的科学只求尽物性。中国自春秋战国到汉、唐、宋、明各代,可说是注重在求尽人之性。若要进一步尽物性,就得学西洋,在科学上努力。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1-30 22:15
              回复
                只要经济上稍稍过得去的家庭,他们在院子里往往留有一块空地,栽几根竹子,凿一个小池,池里栽几株荷花,或者养几条金鱼。这种设置看来极平常,但使你身处其间,可以自遣自适。日常家庭生活之文学艺术化,在宋以后,已不是贵族生活才如此,而是一般的平民生活大体都能向此上进。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1-30 22:16
                回复
                  中国人生可说是道德的人生。你若做了官,便有做官的责任,又不许你兼做生意,谋发财。做官生活,照理论,也全是道德的、责任的。正因中国社会偏重这一面,因此不得不有另一面来期求其平衡。中国人的诗文字画,一般文学艺术,则正尽了此职能,使你能暂时抛开一切责任,重回到幽闲的心情,自然的欣赏上。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1-30 22:17
                  回复
                    普通我们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义。钱穆把中国文化从有史起到现在止,分为三期。秦以前为第一期,秦以后到唐为第二期,唐以下到晚清为第三期,现在则是第四期开始。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1-30 22:22
                    回复
                      一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那就是生命。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所以讲到文化,我们总应该根据历史来讲。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1-30 22:23
                      回复
                        朱子的“主敬”彻上彻下,贯通于其工夫的各个阶段。在下学阶段,敬是对身心的收敛。在上达阶段,敬是道心的自我唤醒。在涵养阶段,敬是一种无对象的、待机般的心理状态,以贯通动静,其特点是“主一无适”。在践履阶段,敬则呈现为一种近乎宗教情感的“敬畏”。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1-30 22:26
                        回复
                          朱熹:“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个敬字而已。”“敬是始终一事”;“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工夫,皆从此出”。有人问:“敬何以用工?”朱子答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1-30 22:27
                          回复
                            宋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将“理”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图景。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1-30 22:53
                            回复
                              朱熹把人的修养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未发工夫,即“主敬涵养”,另一种是已发工夫,即“格物致知”。所谓未发时的主敬,乃是指在无所思虑与情感未发之时,努力保持一种收敛、谨畏、警觉的状态,最大程度地做到思想和情绪的平静,全神贯注于内心,使之警省而无杂念,心境清明而不昏乱,注意力集内而不外驰,从而使心达到在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宁静。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1-30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