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382

回复:淮阳子(6.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探讨气的流变和理的分殊的学问,就是朱熹所说的“学”。朱熹认为,“安顿得齐齐整整,有次序,便是礼”。朱熹认为,“理”为天地之间最高的存在,而“心”不过是人的感知活动而已,作为主体活动的心,它的最终目的在于体认“天理”。


IP属地:河南46楼2025-01-30 22:55
回复
    朱熹认为,人与万物的区别在于人得造化之灵秀,会自觉产生道德意识。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完成他物和天地的价值,此即《中庸》所言“参赞化育”,王船山所言“延天佑人”。朱熹继承周敦颐“立人极”的思想,主张“继天立极”“照管天地”,将辅助自然事物的生命化育看作人之为人的使命。


    IP属地:河南47楼2025-01-31 04:37
    回复
      在朱熹思想中,人对自然事物的道德行为之实现,主要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公。人心唯有去私存公,廓然大公,方能超越小我,关怀自然万物。其二是仁。唯仁,方能接通天地,进而达到天地万物一体。这一道德行为的实现路径即格物致知。


      IP属地:河南48楼2025-01-31 04:39
      回复
        《朱子家礼》是使儒学民间化的载体。在朱熹之前,所谓“礼不下庶人”,传统的“礼”老百姓是不配遵循的,这一方面是等级观念导致,另一个原因则是传统礼节如葬礼、丧礼等程序复杂,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财力去行“礼”。
        朱熹大大简化了“礼”,并且重新整理了“礼”的环节,使“礼”得以下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以前老百姓是没有祠堂的,只能“路祭”。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IP属地:河南49楼2025-01-31 04:43
        回复
          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冬天的泉州天气很暖和。朱熹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由此而来。


          IP属地:河南50楼2025-01-31 04:47
          回复
            南宋泉州相继创建的几所书院,几乎都与朱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是朱熹亲自创建的,如九日山书院和小山丛竹书院;或是朱熹讲过学的地方,如石井书院和杨林书院;或是为纪念朱熹而创建的,如文公书院。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挂在泉州开元寺的这副对联是朱熹所撰。朱熹的一生中除在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任职四年多外,其余六十几年都在福建各地学习、著述、讲学、从政。泉州既是朱熹青年时代的初仕之地,又是他一生多次来过的地方。


            IP属地:河南51楼2025-01-31 04:52
            回复
              泉州“不二祠”原为纪念唐朝先贤欧阳詹而建。朱熹在此种竹建亭,讲学其中,自题曰“小山丛竹”。欧阳詹(755-800年)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全唐诗》录存其诗78篇。欧阳詹与韩愈、柳宗元等力倡古文运动。从五六岁起,借到好书,他常常把书抄下,他自己便多添一本书。因此,他的藏书就越来越多。
              欧阳詹31岁时开始了北上京师的应试之路。六年后,欧阳詹喜中进士榜眼,与韩愈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挚友。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22人同登金榜,史称“龙虎榜”。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


              IP属地:河南52楼2025-01-31 04:53
              回复
                朱子提出,人是由理气共同构成的,气构成人之形体,理则为人之本性。朱子以“气”之聚散活动解释万物的生灭变化。
                朱熹以是否遵行天理作为区分王道与霸道的界限;圣人之道的流传与否,成为社会是否治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因。


                IP属地:河南53楼2025-01-31 04:55
                回复
                  朱熹的道是超越的形上宇宙本体,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超越时代而独存、独运;并以义理、而不以功利作为价值的标准,倡天理史观或道统史观,认为一部历史即是天理流行或圣人之道传续的历史;并继承二程,把三代社会顺天理而行,称为王道,三代以后以智力把持天下,是为霸道。


                  IP属地:河南54楼2025-01-31 04:56
                  回复
                    “欲”,指缘物而生的自然欲望,如名利货色等等欲望。欲望是源自感官并通过肢体行为表达出来的。“灭人欲”或“去人欲”就是克制或遏止人性中非道德的情感和欲望,使其符合天理或良知的道德理性要求。理学认为,不断地反躬自省,就可以克制并断灭心中各种纷杂的念虑想头,保持心体澄澈无染,使纯粹的道德理性充盈心间。


                    IP属地:河南55楼2025-01-31 04:57
                    回复
                      朱熹阐发了古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思想,认为“人心”是指个体的感性欲望,与生俱来,不可能不产生,也不可能消除;但如果“无所主宰,流而忘返”,社会就会“危”,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道心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与理性,朱熹认为道心的特点是公,公就是普遍,即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所以,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上,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主张以理制欲。


                      IP属地:河南56楼2025-01-31 04:59
                      回复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IP属地:河南57楼2025-01-31 05:00
                        回复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IP属地:河南58楼2025-01-31 05:13
                          回复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IP属地:河南59楼2025-01-31 05:13
                            回复
                              1168年,武夷山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1169年,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1171年,朱熹回三明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


                              IP属地:河南60楼2025-01-31 0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