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22

回复:淮阳子(6.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朱子年谱》记载,至少在15岁到24岁期间,朱熹都在学佛。(《朱子年谱》卷一上)他自己也承认“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后来,朱子出佛入儒,拜在李侗的门下,认同了儒家的思想,逐渐从佛教中出来。


IP属地:河南61楼2025-01-31 05:17
回复
    佛、道两家都认为有脱离了世俗关系的独立的主体存在,脱离世俗的关系,主体才能获得其真实的状态。但是儒家却不这样认为,儒家认为脱离于人事之外的独立的个体是不可能的,离开了人伦世事,离开了人际关系,自我根本就无法确立。自我是关系的中心,是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构成的。


    IP属地:河南62楼2025-01-31 05:19
    回复
      李侗“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李延平集》),一生未科考,未出仕。朱熹曾先后六次到南平,五次受教于李侗,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据粗略统计,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六月起,到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六年间李侗答朱熹的书信多达二十四封,约一万六千余言。李侗给朱熹的最后一封信,是他谢世前两个多月写成的,时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此书信几乎被《宋史》全文引用。
      其内容的精华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在“日用人生上融会”;
      二是要静心理解古圣经典之义;
      三是要在“理一分殊,所难不在理一处,乃在分殊处”。“理一分殊”是朱熹哲学形成的基础。


      IP属地:河南63楼2025-01-31 05:20
      回复
        “默坐澄心”是李侗颇具特色的“内圣”修养路径。李侗认为,“静坐”就是为了“澄心”,“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着力,可见端绪。” (《宋元学案》卷三十九)
        李侗认为“体认天理”学说的终极追求应该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与天理一体”的崇高境界。他认为天地万物本源是理,即“理一”,这个万物之理分之却又各不相同,称为“分殊”。仁自始至终存于事物一切发展过程中,并为人所固有,强调“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


        IP属地:河南64楼2025-01-31 05:22
        回复
          在李侗61岁时,24岁的朱熹赴福建泉州同安县任主簿途中到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拜见李侗。朱熹在卸任归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家后,徒步数百里,再次到南平拜见李侗,向李侗求教,这一年李侗已65岁。后来,朱熹又两次拜见李侗,两人一起切磋学问,有时长达数月。
          朱熹从学李侗的十年间,李侗为答朱熹所问,给他写了24封信。其中有的问题反复探讨多次。朱熹把李侗给他的信件和平时的语录等汇编成为四卷本的《李延平集》,又名《延平答问》。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先后九次为李侗赐谥号,追封爵,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赐御书匾“静中气象”。


          IP属地:河南65楼2025-01-31 05:25
          回复
            朱熹:“心之所之谓之志。”所谓志,就是胜不骄败不馁,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长期坚持的目标,不会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恒定的。而欲望则是短期的目标,会一挫折就放弃,得到了就猖狂,一旦失败了就气馁。


            IP属地:河南66楼2025-01-31 05:26
            回复
              李侗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前往南斋书院,拜罗从彦为师。罗从彦是“二程”弟子杨时的学生。两宋时期,李侗与杨时、罗从彦历史上一起并称“南剑三先生”。古人尊称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延平四贤。
              李侗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培养和成就了朱熹,可以说李侗对朱子理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由于李侗慧眼识英才,耐心说服、引导、教诲朱熹,朱熹才得以逐步接受了“理一分殊”观点,并将“太极”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 “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


              IP属地:河南67楼2025-01-31 05:27
              回复
                人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智能生物,他可以为了无限的贪欲,戗害其他的生灵和同类。被害的又反过来害他,如此导致人人自危,处于一种不自然、不自由的状态。虚到极点就是无我,静到极致就是无欲。老子言致虚守静,就是要放弃自我的执着,摒弃物欲的膨胀,守住清静的本性,不要肆意妄为。


                IP属地:河南68楼2025-01-31 05:30
                回复
                  当人或事物达到顶峰时,就会从盛极而转为日渐衰微,从而萌生悔意,这就是益之而损。事物的损益得失,就是阴阳之气相互激荡、调和发生的作用。性情残暴、欺凌弱小、逞强好胜之人,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太过强盛、太过凌厉有违于“道”,有违于“冲气以为和”,使阴阳失衡,从而造成“过刚则易折”。


                  IP属地:河南69楼2025-01-31 10:31
                  回复
                    太极在万物之先,因为还没有万物,没什么东西可以参考,所以很难用语言说清太极是什么。我们通常把起源性、本源性、最初始的东西命名为太极。“一生二”寓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利弊、荣辱、盛衰、成败等两种特征。“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指是由两个统一的方面相互推动促进所产生的第三者,或者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IP属地:河南70楼2025-01-31 10:32
                    回复
                      老子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其意是把握了古之大道历史之法则,根据古之大道,来支配今天的具体事物,具体实践。能够认识了宇宙、历史之初始,才能叫做认识了“道”的纲纪、规律、大本。


                      IP属地:河南71楼2025-01-31 10:33
                      回复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对照观察今日之利弊得失、伦理世风之变化。圣人善于体道,执守古道。他们循道而行,察古通今,潜居抱道,待时而动。


                        IP属地:河南72楼2025-01-31 10:34
                        回复
                          “道”中存在着有和无。道作为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而言是“无”,作为能生成万事万物而言是“有”。有和无是道的两个方面。无和有这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不同,都非常玄妙,玄妙又玄妙,因此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IP属地:河南73楼2025-01-31 10:37
                          回复
                            道,既无名又无象,它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道在我们所见所闻的现象世界之外,它无色、无声、无味、无形。道生成天地万物之后,又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道虽无处可见,却又无处不在。


                            IP属地:河南74楼2025-01-31 10:37
                            回复
                              道的范围太广大了,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大到了“其大无外”,无所不包的状态,所以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把道完全讲述清楚。道又太小了,再小的事物中都包含了道的存在,道可以小到“其小无内”的状态,小到让我们看不见形状。所以我们无法描述清楚道的模样。


                              IP属地:河南75楼2025-01-31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