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能的防卫武器和群体数量优势外,鸭子还有另一种反捕食策略。通过7楼和下图的生长曲线我们不难看出,许多鸭嘴龙类的生长都相当迅速,在7-9岁时就能长到接近渐近的体型。不仅如此,它们的性成熟时间也很早,代表生长开始减速的拐点(生殖成熟的指标之一)大都发生在2-3岁。相比之下,同时期以大型暴龙类为代表的兽脚亚目性成熟年龄推测为15岁左右(Erickson et al., 2004)。这意味着一些鸭嘴龙可能比捕食者长得更快,通过这种快速、早熟的生长模式,鸭子可以在早年获得足够防御同龄捕食者的巨大体型,从而提高初生到繁殖阶段的存活率。

不同鸭嘴龙类的生长曲线(纵坐标分别表示胫骨最小周长和估测体重),已知鸭龙、慈母龙和原短冠龙都能在9岁时达到渐近体重的95%。有的种类生长速率甚至更快,比如图中两个恐龙公园组的鸭嘴龙类标本(TMP 1979.014.0020、TMP 2016.012.0192),大约7岁时就有渐近大小。这一生长模式与同时期代表性的兽脚类明显不同,量化它们的生长是了解晚白垩纪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生活史相互作用的关键。

不同鸭嘴龙类的生长曲线(纵坐标分别表示胫骨最小周长和估测体重),已知鸭龙、慈母龙和原短冠龙都能在9岁时达到渐近体重的95%。有的种类生长速率甚至更快,比如图中两个恐龙公园组的鸭嘴龙类标本(TMP 1979.014.0020、TMP 2016.012.0192),大约7岁时就有渐近大小。这一生长模式与同时期代表性的兽脚类明显不同,量化它们的生长是了解晚白垩纪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生活史相互作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