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斯科特·帕森斯和菲利普·柯里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还原了鸭嘴龙类主要用于运动的肌肉,并与霸王龙类作比较(下图1-3)。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两者尾部都有用来牵引后肢的肌肉——尾股肌(M. caudofemoralis),但它们的附着点却各不相同。与霸王龙类相比,鸭嘴龙类的尾股肌到股骨第四转子的附着点更低,当腿骨摆动幅度相同时,由于霸王龙类第四转子每一步的移动距离更短,其肌肉收缩的时间也更快,对应股骨收缩频率会比鸭嘴龙类更高(下图4)。并且考虑到肌肉张力会随着肌肉收缩距离的延长而降低,为了保持合理的肌肉偏移,鸭嘴龙类可能会减小它们的腿骨摆动弧度,对应更短的步幅。尽管这将导致鸭嘴龙类奔跑时的最大速度低于其捕食者,但也并非没有其他运动优势。较低的股骨附着点意味着更长的力臂,在肌肉杠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腿部运动时更加省力从而减小能耗。换言之,鸭嘴龙类可能更擅长耐力跑,能比它们的捕食者跑出更远的距离。

鸭嘴龙类(以恐龙公园组的赖氏龙和未知种类的亚成体标本为代表)和霸王龙类(以著名的霸王龙“斯坦”和蛇发女怪龙亚成体标本为代表)的尾部肌肉质量估测,及每组肌肉在尾部和全身重量里的占比。(注:表里体重是偏地洞的算法)

赖氏龙(A、B、C)和霸王龙(D、E、F)的尾部骨骼与肌肉组织数字模型

赖氏龙(左)和霸王龙(右)的尾椎及半边肌肉组织前视图
缩放到同长度的赖氏龙(A、C)和阿尔伯塔龙右股骨(B、D)

鸭嘴龙类(以恐龙公园组的赖氏龙和未知种类的亚成体标本为代表)和霸王龙类(以著名的霸王龙“斯坦”和蛇发女怪龙亚成体标本为代表)的尾部肌肉质量估测,及每组肌肉在尾部和全身重量里的占比。(注:表里体重是偏地洞的算法)

赖氏龙(A、B、C)和霸王龙(D、E、F)的尾部骨骼与肌肉组织数字模型

赖氏龙(左)和霸王龙(右)的尾椎及半边肌肉组织前视图

缩放到同长度的赖氏龙(A、C)和阿尔伯塔龙右股骨(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