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鸭龙在内的鸭嘴龙类缺乏像犄角、装甲等显眼的防卫武器,这是它们在抵御天敌方面普遍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正如楼上所示,已知鸭龙从霸王龙嘴下死里逃生的案例就有三到四起,特别是还有被霸王龙“爆头”后存活下来的个体,显然在大型捕食者面前,它们也并非待宰的羔羊,要说这些全是凭借运气和捕食者经验不足而猎物自身没什么本事的话估计也不太现实。从化石记录上来看,表现起码比现代食草动物里像角马一类的RBQ强。这里强调一遍:捕食者的“翻车”(包括让到嘴的猎物逃走或被反杀)案例只能证明一些猎物并不是想象中任人鱼肉的对象,捕猎它们需要一定的难度,而不是拿来贬低捕食者的理由。霸王龙几乎可以说是已知化石记录里捕猎“翻车”次数最多的大型兽脚类(当然和它本身的关注度也有一定关系),如果按照捕猎失败就算捕食者黑点的逻辑,那霸王龙又是什么呢?希望各位不要本末倒置

事实上,由于外观缺乏明显的防御结构,科学家为鸭嘴龙类想过许多“奇招”来对付捕食者。包括利用声波干扰和进入水中躲避,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是没有多少依据的。“嘴遁”的威力先不谈,像《史前世界》里副栉龙那样傻站着不动在阿尔伯塔龙面前吼几嗓子的行为无异于自杀(是想死的比较有尊严吗

)。至于“水遁”嘛,目前没有任何解剖学证据表明鸭子是游泳健将(尽管冈瓦纳的发现显示部分鸭嘴龙类可能通过跨海扩散到其他大陆)。参考现代的例子(下图1),陆生的大猫和犬类也有不少在水中击杀猎物的。即便捕食者真的不擅长游泳,只要猎物不是河马那种主场在水里的,大不了就在岸上耗到对方自己撑不住上来呗。再说鸭子的天敌又不是只有陆地上才有,胡乱下水的结果可能就会像图2里那样,鳄鱼对此表示: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在印度佩里亚尔自然保护区,一群豺在水中猎杀了一头成年水鹿

遭到恐鳄伏击的鼻王龙

一些观点认为,在鸭龙鼻腔位置的凹陷处可能覆盖着软组织形成的肉囊,或许具备同时发出视觉和听觉信号的功能。如同今天的象海豹那样,鸭龙可以充气膨胀这个鼻囊,并发出独特的声音用来求偶或者警告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