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产自南达科他州的地狱溪组,也是由德帕玛等人在2013年描述的标本PBMNH.P.06.016.T,包含了一块12.25×14厘米的皮肤印痕(被认为来自右眼上方)。与之一同发现的还有一个鸭龙头骨,头骨上有遭捕食者袭击后愈合的痕迹,其保留的齿痕间距与霸王龙吻合。而在皮肤部位同样有一块受伤后愈合的区域,表皮的鳞片被撕裂,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了一道1.3×3.5厘米的疤痕,疤痕周围有伤口收缩时出现的皱纹,该愈合模式与在鬣蜥等现代爬行动物中观察到的一致。这是首例关于恐龙组织对皮肤病理学反应的明确报告,该案例随后也被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霸王龙:终极至尊》引用,作为恐龙对外伤具备强大恢复能力的证据之一。


留下霸王龙“烙印”的鸭龙脑壳(A、B;红色标记表示受伤区域)与皮肤印痕化石(C),尽管缺乏直接证据,研究人员认为两处伤痕可能来自同一袭击事件

至于受害鸭3号的体型,原文没给出任何实测数据及比例尺,只提了一句头骨属于成年大个体。这里用同样来自南达科他州的鸭龙(RMDQ最大个体,股骨长度123厘米)和霸王龙标本(“Bucky”,估测股骨长度117厘米,体长约10米级的成年小个体,图中模板为AMNH 5027)作为参考。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低头饮水时被偷袭这种特殊情况,正常姿态下能啃到鸭龙头顶的霸王龙与猎物的体型差距也不会过于悬殊。


留下霸王龙“烙印”的鸭龙脑壳(A、B;红色标记表示受伤区域)与皮肤印痕化石(C),尽管缺乏直接证据,研究人员认为两处伤痕可能来自同一袭击事件

至于受害鸭3号的体型,原文没给出任何实测数据及比例尺,只提了一句头骨属于成年大个体。这里用同样来自南达科他州的鸭龙(RMDQ最大个体,股骨长度123厘米)和霸王龙标本(“Bucky”,估测股骨长度117厘米,体长约10米级的成年小个体,图中模板为AMNH 5027)作为参考。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低头饮水时被偷袭这种特殊情况,正常姿态下能啃到鸭龙头顶的霸王龙与猎物的体型差距也不会过于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