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梦吧 关注:497,429贴子:3,228,187

回复:清醒入梦练习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4年11月9日(分析)(上)
状态论如何解释掉线后仍处于灵态(或假醒)?
这是我面对第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清明梦中,状态深度>折腾程度=不醒
这个不醒,包含掉线但仍处于状态中
如果不这么定义
如何解释清明梦中,一个心里波动导致的掉线,但被后面彻底清醒发现那是假醒或者仍处于状态?
也就是说,A>B=不醒,这里的不醒必须包含仍处于状态
不然这条公式就被“假醒”相关问题驳倒了!!!
为何在清明梦中,会造成掉线(但仍处于状态)或者假醒?
状态论无法解释。
这不禁让我思考另一个因素影响着掉线但仍处于状态(这就是后来的感觉层面的信息),但这也是后话了,略过不谈
回到原来的状态论
我用状态解释了非常多的例子,这些包括我的也包括别人的,也有思想实验(自己做一些假设然后用状态论做解释)
无法将这些实验全部写下来,但几乎状态论都可以解释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关于清明梦如何稳定的知识至少有90%是从“状态论”所构建的基础知识发展开来的。
即是改变状态深度A和折腾程度B这两个变量!
状态深度A受什么影响?怎么知道状态深度?怎么定义状态深度?……
折腾因素都有哪些折腾?哪些算折腾,哪些不算折腾,或者要分时间段的折腾,折腾值怎么计算
以上那些都是状态论需要定义的东西
状态论提倡
提升状态深度,降低折腾程度,是为了维持稳定的条件
你看到了以下知识都是状态论的知识
1,深化有利于稳定
2,显意识太高不利于稳定
3,情绪波动或者心里波动不利于稳定
4,要波澜不惊
……
以上东西的原理没有跳脱状态论,本质要么提升状态深度,要么降低折腾值
但上面那些1234都只是很零碎的知识,可能有一些还是假的,
而有部分人需要更系统的知识更严谨的体系来解释这些所有的零碎知识还有发展出更多好用的方法和技巧,我就是这部分人中的其中一个人
你如果有幸且努力看完了这几天我写的,可能会以为 状态论 要完结了。
其实,状态论才刚开始,我对知识有着几乎变态般的要求。
我提出一个很符合认知习惯的理论(先理解一个最基本的心里波动或者情绪)
心里波动值或者情绪值=折腾值B
也就说我可以从心里波动或者情绪波动相等换算为折腾值
我尝试体验心里波动并大概计算出数值
我还设计了实验,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计算出的大概数值运用的体系和推论非常复杂,如果你很好奇这个实验,我可以专门写一篇实验论证过程
我多次实验得出
心里波动或者情绪波动未必等于折腾值
换句话说,在同等很浅状态下,心里波动的数值有时候很高,也没有醒来
你可能会想我是怎么确定状态深度值的?如果你能够天天进入状态,一天多次,我可以教你如何进行严谨的实验(其中就包括如何大概确定状态深度值)
我在提出
心里波动情绪波动值=折腾值
没过一个月,我就否定了上面这个
你可以从这里看出,我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人
我追求真理,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真理,不会得出一两个好用的理论,就因心里各种原因不愿意打破它或者总是做辩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17楼2024-11-09 09:41
回复
    2024年11月9日(分析)(下)
    如果这几天的关于状态论的知识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后面的关于状态论知识就更看不懂了。
    因为后面的知识全部建立在上面得出的结论上,不断的改进,或者增加前提,做实验也都是会运用到上面得出的结论
    我将这些知识命名为“状态论”,意思是从“状态”的角度分析一些事情
    我自诩作为一个“研究者”或者“钻研者”,要比在这个圈子里面的绝大部分人更有钻研精神。
    如果在你固有认知中,这部分人必须是手拿仪器,整天呆在实验室的话,且不会在群里说话或者贴吧里发表梦记的话,当我没说,或权当我吹牛,要么也可以认为我们两个对“研究者”这词语的意思有歧义
    但不管怎么说
    状态论,作为我一开始就接触的角度,在整个清明梦学习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让我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注重实践,不轻易偏向玄学,哪怕后面学习了感觉论,依然如此
    借此机会说一些简单的感觉论知识
    状态论对实现清明梦稳定的原理
    【提升状态深度亦或者降低折腾程度】
    在这种学习中,希望状态稳定而总结出了种种导致折腾值上升的因素,总会下意识的避免这些因素,譬如你会避免显意识不要太高,亦或者不要那么激动
    感觉论对实现清明梦稳定的原理
    专门针对状态论认为那些折腾因素导致掉线或者醒来,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不论状态深浅,那些折腾因素(例如显意识太高或者激动),都不会直接导致醒来或者掉线
    是另外一个原因,即在意识头脑中认为这些会导致掉线,而导致的掉线
    掉线并不因这些事件直接造成的,而是因为意识头脑中习惯性认为这些会掉线,因此总是因为这些掉线
    感觉论的观点非常离谱,初听会觉得很玄,很不务实
    但那些状态论无法解释的东西,感觉论都可以解释。
    提出的方法和技巧几乎全部都是颠覆前面的知识。
    我在总结状态论关于导致折腾因素的相关知识时总是与实践不符
    直到感觉论的出现,这些知识无法解释的东西,才得以解释,因此,我也就投入了感觉论的学习
    状态论学习时长接近半年
    无法将头脑中的这些知识全部写下来,为了合理用状态论解释所有情况,我不断的增加前提,不断的修改结论,这些知识繁琐程度不亚于你是一年级的学生看待二年级的知识
    你能够想到的几乎我都已经想到了,除非你比我对真理还要渴望且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且你能够几乎每天都进入状态(不然很难做实战实验,只能够做思想实验)
    那么目前的书籍有系统的写这些吗?
    没有,我看过部分,并没有系统写这个
    都是这扯一点那扯一点,稀里糊涂的各种角度,哈哈,能入我法眼的知识其实很少(看到这句话最好当我吹牛逼就好了)
    很多观点都是非常零散的,不成体系,或者根本就没有体系
    我是站在什么立场去看待这些的呢?
    期待总结出一套系统(包括各种基础理论)应用于实战,所以那些成体系的且相对严谨的系统就可以解决实战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稳定进入清明梦,以及清明梦稳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18楼2024-11-09 09:41
    回复
      2024年11月9日(分析)(下下)
      最后关于“状态论”的知识,我给出一些方向,供你去深入钻研(如果你以状态论为你最开始的学习目标的话)
      一:在折腾值相同以及为0情况下,状态深度A受什么影响
      除了我提出rem时长受限外还有什么
      二:折腾因素分类,
      你会怎么分类?
      我给出一种简单的基础分类
      1,主动折腾
      2,被动折腾
      三:折腾条件与折腾值转换
      开始进行思想实验或者设计一套实战实验用于检验你猜测的情况吧吧!
      如果以上工作,你仔细钻研一段时间,你再去看目前贴吧和一些书籍,会觉得“不成体系”“十分零散”“瑕疵太多”“看不下去”
      “十分幼稚”(贬义)虽然很难听,但这个词语很符合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也欢迎你将整理的新知识与我一起探讨
      也欢迎对我的知识提出反对意见,并给出理由(包括思想实验),以及你设计的实战实验
      欢迎打我脸
      关于状态论的进度
      以上所说的关于状态论的全部知识
      顶多算一个地基,框架没建,装修没弄
      只是定义了一些基于“状态论”的最基本的名词而已,这有便于后面的讨论。
      如果不定义“状态”,怎么讨论后面?
      你也可以提出更好的基础定义(也就是把地基打断,重新建,但必须要状态角度上,且认为这样子定义比我前边要好,也要符合实战实验)
      如果不然,那就是其他角度了,例如“感觉论”。
      要么改地基,要么在此之上建立框架和装修
      我以我长时间经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实战经验告诉你结果
      越到后面的状态论,建立的框架就越和实战实验不符,总要加一堆前提,这个工作的繁琐程度,我自认为不是人能够完成的,这是我转向“感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觉论在面对一些问题上,简单的几句就可以证明,状态论如果符合实战,需要写太多的前提
      如果你能够完成这份工作,给出的框架和装修,且符合实战实验,请与我探讨。
      【改地基】举例(部分为定义问题,为了接下来更好的讨论)
      1,状态深浅和控制肢体权程度正相关(越深的状态中,越难控制肢体),前提为分离前,这也适用于分离后,只不过由于操作习惯下,在状态浅下,也很难控制肢体
      2,技巧越真实或者画面越真实,状态越深,技巧或者画面越不真实,状态未必就不深
      3,分离前后本质状态一模一样
      4,一个翻身无法改变状态深度
      5,A>B=不醒,反之为醒
      ……
      以上这几天全部有用例子和设计实验证明,如要改变需要给出理由,设计实验
      【建立框架】举例子
      1,A和B下的细分,并设计实验,给出证明
      2,显意识太高会导致“折腾值”上升,给出证明
      以上的状态都是建立在类似于“压床”或者“知梦”或者“rem”状态中,大脑准备抑制身体控制权和已经抑制身体控制权
      那么 这里有一个“课外题” :
      有没有其他完全不同的状态呢,也可以实现“分离”或者“出体”操作呢?
      这里需要对很多情况做解释
      1,走神算不算出体或者分离呢?
      你看啊,走神,意识到不在自身位置感上了,算不算分离呢?
      如果这种算出体或者分离,你会利用它来做什么?
      这可以解释一些什么现象?
      那么在睡觉过程中会不会也会出现类似于“走神”现象,(其实大脑并没有准备开始抑制身体的控制权)而我们将它和传统的信号弄混淆了?
      为什么要说这个?
      我希望我们能够先对“状态”有一个足够的了解,状态就是“大脑准备抑制意识对身体的控制权或者已经抑制了”
      这些状态,【“通常”】只会发生在rem附近(可能前或者可能后),具体时间段请参考睡眠相关科学知识,当然每个人睡眠生物钟可能不同,受多方面影响
      所以强烈建议理解先睡眠的科学知识
      也希望我们能够先对该“状态”进行学习,在进行其它状态进行练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19楼2024-11-09 09:41
      回复
        2024年11月10日(灵态进入小结)
        11月6日
        由于晚睡,无清醒次数,因此未进入灵态
        11月7-11月9日
        这几天睡的蛮多,都醒了好几次,每次都进入了灵态,无一次失败
        11月10日
        本来打算今天记录的,但是再次晚睡,
        所以只是有意识清醒了1次(被叫醒这次除外)
        这一次也进入灵态了,但很快睡着了
        写前两天的灵态吧,忘记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0楼2024-11-10 09:20
        回复
          2024年11月11日~17日
          天天都有练习,也有进入灵态
          由于上班时工作繁忙,加上,下班后要忙于相亲还有应付父母和亲戚的提问等
          在加上“记忆差”与懒得记,就没有记
          一旦开了“方便”的口子,就难以停下来,除非这种“方便”会对严重阻碍灵态练习进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1楼2024-11-17 18:10
          回复
            2024年11月18日
            最近迷上了看书,买了一堆书,一醒就是看书,上班就是听知识,这样才能避开对想象现实的压力。
            只有在闭上眼睛准备睡觉的时候,才会进行灵态练习,其实还好,灵态并没有因没有记而少进多少,但我仍然希望自己多少记一点
            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吧,为了减少记的相关压力,字数能少则少
            看完书闭上眼睛开始练习,醒后轻而易举的进入灵态,但忘记全过程,彻底醒来后,看书看到16点,闭上眼睛开始练习灵态
            醒后,进入灵态,想起“超觉”任务
            不得不说,这是真的难,我很难想象因“睁”的力量能够进入到某种境界或者心境(即便在睁时感受到虚幻本质)
            我抬头看向天空,有非常多的白色圆状云朵,我集中注意力在云朵上,开始睁,云朵全部变成黑色,我开始意识到视觉迹象对超觉无进展,开始找方法感受虚幻,忘记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2楼2024-11-18 19:07
            回复
              2024年11月19日
              两次醒后灵态都被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3楼2024-11-19 18:17
              回复
                2024年11月20日
                分离后,学习超觉,“睁”时很有力量
                突然想起“变大”,由于我接受了一个理念:“在睁时,很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于是很容易就实现了“变大”,我的视野越变越高,有100m那么高,我开始想,我是真变大了吗?我开始从感受身体来判断这个事实。
                我并没有感受到身体变大,我似乎只是视野可变高变低,这让我觉得我变大了
                这很有意思,我开始确定这样的一个事实,我并没有变大,而只是视野可变
                我发觉这很像“焦点模式”,视野本身就可变的,这合理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灵态中,我总是期待用一种理论合理解释一切,并感到自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4楼2024-11-20 21:47
                回复
                  2024年11月21日
                  很好,不论脑袋里思考了什么或者兴趣在什么,一旦闭上眼睛开始准备睡觉,会把注意力都放在进行灵态练习(不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
                  这种“基础能力”(区分灵态练习时间段和其他时间段并在灵态并在灵态练习时间段将注意力放在练习上,且同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有用
                  但它和“听知识”是有冲突的。
                  我买了很多书,借此,戒掉了在家里尤其是在睡觉时“听知识”这种习惯
                  不过,工作之外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会牺牲部分睡觉时间在看书上(而这部分时间正是练习间接法的更好时机)
                  例如这几天,醒后仍很困,还是特别想起来看书,因此,醒后的次数少了许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5楼2024-11-21 23:21
                  回复
                    2024年11月22日
                    醒,仍存在梦的感觉,抓住了它,但意识中存在“rem末期维持不久”这样的观念(对我来说,这太明显了),因此很快掉线
                    我开始练习直接法,技巧很快起效,我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但无任何意义的清醒梦(我在视觉清晰度为10%不到的环境中边跑边跳玩了许久)
                    灵态中我忘记了深化的细节,因此深化不起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6楼2024-11-22 17:16
                    回复
                      2024年11月23日
                      醒,忘记执行技巧,看了会手机,又继续睡(忘记多久了,但是应该很快),执行技巧,我想象在旁边的小白桌,随后尝试移动一下,竟然可以移动,我心里想着我应该是到物质世界了,特别兴奋,我做了一个测试
                      我走到另一个房间,这里有一张床,一张书桌,与此同时这非常符合我脑海里的记忆,我打开书桌的好几个格子,这都非常符合我认为现实的情况,当我打开最后一个格子的时候,我记忆中这里有很多钱,但打开后是几支水写笔,我直接否定了我出体到现实世界,然后跑去下面做爱了
                      等我真正醒来后,发现那个房间里既没有床,也没有书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7楼2024-11-23 19:11
                      回复
                        2024年11月24日
                        醒,执行技巧,边思考着昨天的一些错误观念,想到了一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改变观念,我创造了一个能量的观念,这有用的,灵态经历多了,就会承认观念在各种时期起到了影响
                        (我今天并没有走解关联这条路线,而是创造观念,主要作用在维持方面)
                        随后我进行超觉学习,一边走一边“睁”,但是“睁”的时候,停止了走,焦点模式移动了一小会
                        这里的“睁”,其实不应该算“睁”这个动作,而是内心发出了一股“力量”,像是“紧绷大脑”。
                        意识到不对,问了四问,但问的是我在哪里,他在哪里,我是谁,他是谁,因为我仔细想这四个问题是什么,但空白,所以我随便问问,我知道这是错的,小潜并没有糊弄我让我觉得这是正确的。
                        但仍没什么新进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8楼2024-11-24 18:28
                        回复
                          2024年11月25日
                          布置了关于超觉不要关注视觉迹象的任务,但是忘记了
                          醒后,无回忆任务(批评)
                          重新戴好眼罩,执行技巧大概5秒,技巧起效且分离后
                          我内心的观念是:我不受各种影响,本质都是观念作用
                          我想去陌生房子里面(目的),但是看到一个美女后,我就想做爱了(目的)
                          她不愿意,所以做不成(在这一点上,没思考到我可以做)
                          没办法,妥协找一个较丑的(梦中认为是她姐姐还是妹妹来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29楼2024-11-25 19:17
                          回复
                            【状态论对进入状态方面的描述】【上】
                            (这是一篇未完成品)
                            以下是分离的知识(基于状态论)
                            如果对分离或者入梦或者出体的定义是
                            实现对位置感的暂忘或者转移
                            那么,有多种状态都可以做到“暂忘”
                            “转移位置感”所需状态会更难达到
                            学习状态论的起初,我认为只有真正的那个状态才能够实现“转移位置感”
                            但其实不然,也有许多状态可以做到“转移位置感”
                            但我们一般所说和所练习的状态,是我之前说的那个状态,也就是压床或信号产生时的状态
                            分离(又名入梦,出体)
                            1,暂忘位置感
                            2,转移位置感
                            1和2哪个定义最好?2更好,为何?原因如下
                            以下的显潜意识的意思,跟我们用入睡过程中你用的显潜意识同个意思
                            暂忘位置感
                            原理是: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其他地方去了,因此暂时忘记了位置感
                            a:显意识足够高时
                            例如白天的时候,想事情或者工作或者其他达到“特别专注”,可能会出现“暂忘位置感”(难)
                            b:显意识较低时,且同时潜意识开始工作时
                            例如夜晚开始睡觉,潜意识开始工作,我们很容易将此认为是“梦”,潜意识工作的越多越容易出现“暂忘位置感”(易)
                            如果,分离(入梦,出体)定义为“暂忘位置感”
                            那么你出体可就多了,在该定义下,走神也算为“出体”了,但我认为,这样定义不好,因为很多情况都算出体了,会带来一些我说不上来的后果
                            因此, 分离(入梦,出体)的定义为
                            1,实现位置感的转移
                            位置感的转移的意思为
                            你在其它地方有位置感
                            如何理清“暂忘位置感”和“位置感转移”?
                            略(无理由)
                            如果你看不懂我想表达什么?可以配合我下面得出的结论
                            1,在显意识低的时候,潜意识可能会出来活动(这种表现很像“梦”),但其实这种情况大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入梦”或者“出体”,尤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状态”
                            2,显潜意识比例之类的东西可以用来形容绝大部分入睡过程,但在这入睡过程中,未必会有“状态”产生(也就是未必会“入梦”,前题是我们不将上面那种称为“梦”)
                            在我以前学习状态论时,甚至时至今日,这种理论都很流行
                            显潜比例,这很明显就是在形容“入睡过程”,且很明显,我们“入睡过程”中,未必会有状态产生(这里状态的定义就是“信号”或“压床”的状态)
                            可是,我几乎看遍所有描述,都毫不例外的通过各种理论给出以下结论
                            1,入睡过程中会有状态产生
                            状态论是如何解释这些的呢?
                            首先确定一点,状态论学习的状态就是类似于“压床”或者“信号产生”下的状态,不是其它状态
                            而这个状态,只会在rem附近产生
                            这就是状态论对进入状态的时间段最精简的描述
                            在入睡过程中
                            由于显意识会变低,潜意识会活跃,潜意识活跃的方式就是产生非常类似于“梦”的东西
                            你想把这种为称为“梦”,这是定义问题,但可能会混淆“真正意义上的梦”,也会混淆“状态”
                            当你混淆后,你会认为他们状态本质相同,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你可能会因此总结出很多荒唐结论
                            我只想从状态论的角度说
                            显意识低,潜意识开始活动,这是很正常且普遍的现象,如果这些都称为“梦”的话,那么应该还有一种在生理状态不同于上面的梦,称为“更真的梦”
                            我在学习的状态论中,为了不混淆这些梦和状态,通常会重新定义这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0楼2024-11-25 22:44
                            回复
                              【状态论对进入状态方面的描述】【下】
                              (这是一篇未完成品)
                              前提a: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状态是同一个状态
                              结论:
                              状态论反对用显潜意识形容或者描述或者产生状态
                              反对原因:
                              显潜意识比例之类的只能用来描述“入睡过程”,但“入睡过程”未必会有状态
                              如果这里面有状态,就不用wbtb增加成功率了
                              状态论认为
                              状态只会在rem附近产生,可能前或者可能后
                              在rem附近,使用技巧可手动提前进入状态
                              rem后使用技巧进入状态,案例展示
                              噩梦后,我开始醒来,翻身(技巧)重新进入梦境
                              rem前使用技巧进入状态,案例展示
                              wbtb后,我不知道哪时候会产生rem,但我只管执行翻身(技巧),如果这时候rem距离很近的话,翻身会起效,会有感觉
                              以上(技巧)有多种不同种类的技巧,并不局限于“翻身”这一种类的技巧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总说缺少一个状态或者状态不好等关于“状态”的描述
                              这个“状态”到底是什么?
                              并不是显潜比例不同表现出来的情况并把它认为是正确的状态
                              而是rem这个不知哪时候会产生的状态
                              你可能会有很多疑问
                              关于rem这个状态是否可以通过除时间因素之外的技术层面达到多一点,以及为何练习过程中,状态论有总结影响rem产生的因素等等
                              我会在后期有时间专门展开这一内容,这可以合理解释练习对状态产生的影响
                              因此状态论认为,练习只分两大种类
                              1,在rem前,尝试通过技巧提前进入状态
                              2,在rem后,尝试通过技巧再次进入状态
                              我后面会详细说明如何将尽可能所有情况都分类清楚
                              换句话说,哪些情况属于1,哪些情况属于2
                              我们先来理解,rem前后使用技巧提前或者再次进入状态的机理
                              在rem前后,我们大脑实际上是接近状态的,因此可以利用技巧加速进入状态或者重新进入状态
                              这似乎不是机理,而是一个结论了
                              但这个结论很重要,它是从各种实践例子得出的,具体实验如果好奇,我会另写一篇文章
                              这是因为这个结论
                              才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技巧,这些不同的技巧从不同角度加速状态的形成以及重新进入状态
                              例如,翻身,打篮球,这“感官知觉”种类的技巧
                              在接近状态时,他会骗到大脑,让大脑误以为还在梦中,因此会加速状态的形成和重新进入
                              在例如 回想感觉 这一种类的技巧
                              会通过梦境感觉的回想,在接近状态下,骗大脑,还在梦中
                              等等……
                              你可能会发出一个疑问了
                              你说练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状态前,要么状态后,通过技巧加速进入状态或者重新进入状态
                              这不对,醒后,还有梦境感的残留,一些时候,我们也顺利分离了
                              这种情况,实际上不是练习进入状态了,而是本身就处于状态了,你只是在状态下,进行分离而已
                              也就是说
                              练习状态,只分两种
                              1,状态前,利用技巧加速状态的形成
                              2,状态后,利用技巧重新进入状态
                              但是 状态中分离,并不是练习进入状态,因为本身就处于状态了,你不需要练习状态的形成了,因为状态已经形成了,你要么加深要么分离,但这不叫做“练习进入状态”
                              以上,是关于状态论对状态在实战中练习的一些基础定义
                              状态论认为,我们目前在贴吧上看到的状态,指的是都是这个状态,即压床或者信号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进行分离,则称为“出体”或者“入梦”或者“分离”
                              以上为前提
                              状态论认为,不仅仅只有这个状态可以进行出体或者分离或者入梦,即便是最严谨的分离名词定义(暂忘位置感除外),也存在其他状态可能做到
                              但状态论,只讲和练习我们认知的那个“状态”,不讲和不练习其他状态
                              其他状态,我会在写“冥想状态”时从意识的角度写到,只是这个东西更难练
                              很多时候,两者都说只会加重“混淆状态”
                              在练习灵态中,状态论认为
                              最好别从意识的角度去解释状态,尤其是在进入状态这点上
                              不然一定会在“状态”这点上,受尽困扰,会进入完全搞不懂什么是状态,各种状态都混淆在一起了,这会给后面针对性练习带来难度,也很容易陷入胡乱练习的境界,因为靠着都是一些很不靠谱很不务实的知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31楼2024-11-25 2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