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1贴子:2,996,435

回复:《五千言》正解——有史以来第一解 亦文注/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要不撞南墙不回头,果然是有大智必有大勇啊,比我还猛,能消停会儿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21-08-07 22:18
收起回复
    第三章[41] 为道建言(进道如芮)
      上士闻道,堇①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②有之曰:明道如费③,进道如芮④,夷道如类⑤。
    注:①、堇,借为“尽”;“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②、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
    ③、费:耗也——《广雅》;通悖,冲突,违背。
    ④、芮:芮芮,草生貌——《说文》;初生柔嫩之状。
    ⑤、夷:平坦,安闲;类:通“颣”,缺点,毛病。“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本章结构分析:
      本章论点明确,所以结构比较简洁。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1、这是以上中下士闻道后表现为例证,说明学道为道并非易事,它对于人的素质要求较高,非高素养的上士,难以准确理解、把握道学的本质与实践道治。所以素养较差的中下士的表现虽然不如人意,却也正是为道之难的活证据。)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芮,夷道如类。
    (2、因此,作者对有志于学道为道的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建言”,提醒与揭示学道为道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现象与本质相背离的表里相悖反常现象,提前给学道的学生敲个难度警钟。)
    参考译文:
      上士了解了道,尽其所能落实到实践中;中士知道了道,则半信半疑;而下士听说了道,则大笑以对。如其不笑,则道就不成其为道了。因此,特给出如下为道建言:
      真正懂道者,反而象是什么也不懂一样;
      真在为道方面取得了进步者,反而象是退步了一样;
      真正安然为道者,反而象是有毛病一样。
    简评:
      本章是作者以上中下士三种闻道者的现实表现为例证,以建言的方式揭示了在为道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与存在的一种反常现象,就是现象与本质相背离——对道的本质之认识与实践水平越高者,表现出来的结果却是似乎越不懂道,即表里相悖、相反相成的为道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处理为道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表里不一反常现象,避免被之所迷惑。所以,明道如费,进道如芮,夷道如类,这就是作者在本章的告诫、论点与论题。


    IP属地:北京39楼2021-08-08 18:50
    回复
      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
      https://mp.weixin.qq.com/s/A642lZICJ6-XWKYRzXKPAw
      确是一条路子,相当于自媒体。不用出版了,自己出了。
      同时,“论语到底说了些什么?”,论需求——老马政经学批判,都可修订上传了。
      这就是三本书了。还有一本“悖论成因剖析”,总之都自己出了。
      @新庄周梦蝶 : 嗯也算是出了
      消毒疫情:我就说嘛,活人咋能让尿憋死?
      欢迎光临!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
      已经上传了数十章了。
      三个话题号:五千言,论语,人本经济学。相当于书目录,直接点击可以选择章节。微信的功能确实强大。


      IP属地:北京41楼2021-08-16 05:41
      回复

        五千言正解
        公众号


        IP属地:北京42楼2021-08-16 05:53
        收起回复

          公众号,五千言正解


          IP属地:北京43楼2021-08-16 19:35
          收起回复
            不会又是在吹牛逼的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1-08-17 06:02
            收起回复
              微信公众号——五千言正解。
              https://mp.weixin.qq.com/s/A642lZICJ6-XWKYRzXKPAw
              wqy-zj


              IP属地:北京45楼2021-08-26 12:45
              回复
                第三章(41)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芮,夷道如类。
                作者的话,感同身受。大笑之人何其多也!


                IP属地:北京46楼2021-08-28 20:07
                收起回复
                  帛书甲本五千言第47章(通行本第1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原本非常简洁的言有君范文,被后儒胡断瞎扯成了千人千解:
                  我说的道,可以论述——道,可道也,
                  不是通常所说的那些普通的道如天道,岔道等——非恒道也(实际上字之曰道,确实不是普通的道)
                  我说的名(即概念),也可以论述——名,可名也
                  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那些普通名字如人狗山田等——非恒名也
                  (下面的命名实证了作者的“名”确是非同寻常——非恒名也):
                  无,可称为(命名为)万物的起始或源头——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可称为万物的母亲或生身老娘——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因此(这个故很关键,它确定了无有是因,接着的恒无恒有是果,是适应观察无有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恒无,是我欲求(所需要的),用以观察“无”之奥妙——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也是我欲求,用以观察“有”为什么叫有(端倪)——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观察结果是:有无两者同出异名(即对立统一),我给两者的共同体起了个名字叫“玄”——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
                  而这玄,就是认识和打开宇宙众多奥妙的大门——之有玄,众眇之门。
                  原本多么简单易懂的道哲学本体论基本概念的一件事?却被儒篡儒解和错误断句“有名、恒有欲也、玄之又玄”等给误导成了千人千解的发昏章。当然,更详细的注述,可以参见本人的公众号:五千言正解。有注解史来第一解。
                  https://mp.weixin.qq.com/s/R-gb9inMh08nBnclIDzlAw目录。
                  注意:
                  1、作者自证“有名,万物之母”是误导欺骗。因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所以,只能是“有”,而不是“有名”,可称为“万物之母”。旁证:名称是人给的,天地会产生于人之后吗?有名,怎么可能成为天地之母?所以,有名断句是错断,误人子弟无止境。
                  名,这里是“可称为”之意,也是“可命名为”之意。作为不严格的定义来看比较合适。
                  2、恒无、恒有,欲也(欲求的环境),用以观察了解刚定义的有无的概念内涵:以观其眇、噭。观察探讨结果是:有无两者同出异名,起个名字,叫做玄。
                  之有玄,众眇之门。这玄,就是打开宇宙奥妙的大门。全文逻辑连贯,一气呵成,文理清晰,所以是作者“言有君”的最佳实证。唯一正解,其它全是错解。


                  IP属地:北京47楼2021-09-13 15:09
                  回复
                    支持消毒大湿!!!何止老子五千炎被篡改,庄子的书籍也被西晋儒生郭象篡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1-09-18 02:23
                    收起回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1-09-18 22:04
                      收起回复
                        关于儒学的源头问题
                          有黄先生说:「尧舜禹帝相传的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儒家文化。道家就是从这里分立出来的,是后来的。
                          到了消毒这里,成了儒家篡改道家的东西了,这是不懂历史啊!抓了个儒道互绌大作文章,贬斥儒家,岂不罪过?
                          儒家是道家的祖宗。要懂得源头,从源头解读。」
                          你别说,这黄先生还真是无知者无畏,震撼开牙,真是敢于信口雌黄乱喷——尧舜禹成了儒家文化的源头了?那么,你让公认周公姬旦是儒学奠基人的公论何等汗颜呀!你的立论证据在哪里呢?后儒伪造的“大禹谟”,难道就是你的立论源头?


                          19世纪的乌干达王宫。所以,3千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为什么会是禅让制?因为根本没有财富的大量积累以及由此而来的私有制!一切自然而然的原生态公有制社会模式,没有阶级、阶级矛盾和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以血缘为纽带的血缘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为主体。所以,道学才会提出“复结绳而用之”的公有制社会制度模式理想。由此也可证,“人心惟危”的所谓的“大禹谟”,纯属私有制度下才可能会产生的后儒伪造言论。


                        IP属地:北京50楼2021-09-23 14:31
                        收起回复
                            如何理解儒家拉大旗作虎皮的所谓尧舜禹“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传说,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就是这十六个字。后来禹又传给汤,汤传给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这个传承过程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因此称为“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则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大禹谟》毕竟是伪古文。虽然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伪古文尚书不会全无根据,但在没有过硬地下材料印证或可靠文献钩稽的情况下,还是不能作为上古史材料引征。
                            所谓十六字心法,实经朱熹发明光大,来论证其心性之学的合法性,道统的正当性。实际上,尧舜禹作为信史,目前尚可怀疑,更不必说什么“心传”了。所谓三圣的心传,只是传言,根本没有实证,当然不足为信。
                            《朱子语类》:“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控倒了六经”。可以看出朱熹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伪《古文尚书》在宋代已经被质疑很多了,包括朱熹自己在内;另一方面,这“虞廷十六字”却是儒学、理学的思想渊源所在,故明知假货,却也要出于儒术私利也必须维护。
                            最后说说这十六字的来源。考定这四句是抄袭《荀子•解蔽》所引《道经》三句加《论语•尧曰》一句而成。具体可去翻翻这些书,就不一一陈列了。
                            退一步讲,即使“大禹谟”是真的,也不过是孔儒狐假虎威,拉“三代”大旗用作虎皮的遮羞布而已,又如何能由此反证尧舜禹成了儒家的创始人?这可真是“狗带嚼子——满嘴胡勒”的典型,盗版贼胆比孔老二还壮得多哇!


                          IP属地:北京51楼2021-09-23 14:45
                          收起回复
                              《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目的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三王”的古史体系,以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由此宣扬儒学的正统性。
                              结合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社会制度下,整个氏族乃是一个大家庭,人心纯朴自然,根本就不存在谋私才需要的“人心惟危”之类的伪善手段的用武之地。从母系氏族社会模式,比如现代文明下的母系氏族——云南摩梭族,可知这所谓的“人心惟危”的儒学心传,不过是私有制社会制度下才可能产生的“知快出有大伪”的社会现象的产物。再结合“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的道学坚守无为中心思想,可知其不过是对私有制再加上道学的思考和总结而产生的结论。
                              华夏的私有制,从大禹帝位传子正式开始确立!所以,所谓天下需要治理,只能是在私有制产生、贫富不均矛盾出现从而需要平抑社会贫富差距和矛盾之后。母系氏族社会模式,血缘关系就搞定了一切,根本无需什么人为治理——可以参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把大禹谟提到私有制产生之前,恰是儒家伪造者不懂人类发展史和私有制、国家起源原理的无知实证,也是其属于伪造的典型实证。
                              其实,从华夏的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知道大禹谟必然属于伪书。其他的都不用看。华夏的私有制,夏朝的大禹传位于子开始确立。之前的原始公有制历史如黄帝等都是传闻。尧舜禹,禅让制,则必须以公有制为根基。因到了夏商周,那就是奴隶制了。
                              尧舜禹之间,就是私有制社会制度的萌芽期,到禹传位于子开始确立私有制。夏商周礼,就是维护私有制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社会制度,到周礼才大成。五千言问世,抨击礼制:乱之首也。又提出“复结绳而用之”的社会理想,就是想要回归原始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怀念。所以,道学必然失败——不符合私有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五千言至晚问世于商末周初,即周朝建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距今3千年以上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的老聃等人最多则只是个默写者,根本不可能是原创。因为适应奴隶制时代的礼制早已没落完蛋了,何须批判?


                            IP属地:北京52楼2021-09-23 15:09
                            回复
                                从礼制问世到梦想“克己复礼”的孔儒,其实都是私有制的宠儿——不过周儒对应的是奴隶制社会,孔儒对应的是封建制社会,二者都是以维护皇家天下私有制为己任。而这也就是梦见周公的孔老二能够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奥秘所在。随着最后一任封建王朝大清朝的终结,国民共和制制度的诞生,孔老二儒术维护封建王朝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了。而新中国开启的社会主义制度,则已经开始了否定之否定的公有制社会制度萌芽了,所以,以天下为公为目标和理想的道学大放光彩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公有制的新纪元,实际上已经开启!


                              IP属地:北京54楼2021-09-24 01: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