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73贴子:393,182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另一遭受如此待遇的就是“曹”,“曹”甲骨文写为“東東”,为一双口袋,金文增添形符“口”,小篆在“口”基础上增添一横变成“曰”,隶变把两个“東”直接粘粘在了一起,导致“曹”上面非常诡异,十分匪夷所思。看来“東”作为会意构字部件,隶变的人对它有“偏见”哦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0-01-03 16:35
回复
    而作为声符而言,“東”保存较为完整,这点比较奇怪(可能是以“東”的形声字比较简单)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0-01-03 16:36
    回复
      补充:人、又
      “及”的构字为“人又”,并且以“及”为声符的字“急”的上部分就是“及”,再一次把“人”和“又”双双讹变,这两个大讹变字之前忘了收录,这里补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0-01-03 16:40
      回复
        关于“又”的这个“彐”变体,常常出现在“又”加一竖写法之中,如“尹”和“聿”之中,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同样结构的“父”却相对保留了一部分“又”的形态,十分奇怪。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0-01-03 16:46
        回复
          下面开启“月、肉、舟”系列,这也是经典的隶变讹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0-01-08 23:03
          回复
            “月”甲骨文和“日”同源,“日”为一个圆圈加一点,“月”为一个半弧加一点,到了小篆多了一些饰笔,和本来表示“肉”的象形部分形成了类似,不同的是,“月”的两横更直,“肉”的里面两根线更弧形,这个区别到隶书以后彻底消失,而谁也没想到千年之后,某岛的标准神奇地恢复了这个“肉”和“月”的区别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0-01-08 23:11
            回复
              “肉”在左边作为偏旁时候,全部演变成为“月”,这也是楷书里面流传多年的谣言,说人体多以“月”为偏旁,因为古人认为月亮和人体有关,其实作为左边的“月”绝大部分其实是“肉”,而“肉”作为偏旁表示人体组织其实十分合理,在表示左“月”的字里面,大概只有“朦”和“胧”是真的“月”,其他几乎都是“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20-01-08 23:15
              回复
                而“肉”这个字本来在小篆里面就和“月”很像,隶书以后为了加强单字和“月”的关系,把“肉”的折线夸张化,成为了两个“人”以此区分(也有字型搞成“入”和“人”,有点莫名其妙),虽然这样看上去和“内”有点关系,但是其实“内”则是由“冂”和“入”构成,和“肉”没有关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20-01-08 23:20
                回复
                  继续更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20-01-14 19:24
                  回复
                    说完“肉”,放在右边的“月”有少部分是真“月”,比如“期”字,和日期有关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20-01-14 19:25
                    回复
                      除此之外,在小篆里面还有一个部件变成隶书以后和“月”混淆,这个字就是“舟”,“舟”在左时候大部分可以保持原型,但是有那么一部分字很神奇地和“月”混淆了,比如“前”和“朕”,“前”本作“歬”,从“止”从“舟”,表示船前进的意思,而“剪”本作“前”,为“歬”加“刀”形声而来,后不知何故,“止”变成了两点,这个字也讹变成了“前”,变成了“歬”字的后起字,而“前”再次加了一个“刀”变成了“剪”,实属摸不着头脑。而“朕”左边本为“舟”,右边为“灷”为声符,本义修船或者掌舵之人含义,“舟”和“灷”都惨遭讹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20-01-14 19:31
                      收起回复
                        全家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20-01-14 19:33
                        回复
                          下一系列:口 日 曰 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20-01-14 19:34
                          回复
                            口、甘、曰 为同源字,“口”本为嘴巴象形,和楷书不一样的是,篆书和甲骨文的“口”下部份为弯曲的,而上部分为一条横线,而非四四方方字型,“甘”为口内含一点,“曰”则是口外呼出含义,到了楷书以后,“口”化为正四方形状,而“曰”直接变成“甘”的字型,在“口”内加一横,而“甘”为了区分拉长了嘴巴形状形成“廿”加一横写法,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廿”和“甘”没有关系,“廿”为两个“十”组合拼成了,和嘴巴没有关系。这样一变,导致“口”与“囗(表城邑)”和表示圆形的指事符号彻底混淆,如“囗”为更大的浑圆形状,“曰”和“日”变成非常类似的形状。这是由于楷书缺乏曲线,导致一些需要弯曲度区分的汉字到了楷书彻底无法区分的缘故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20-02-01 16:16
                            回复
                              虽然它们都有“口”,但是实际关系则不一样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20-02-01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