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73贴子:393,182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变体:儿
此形态主要出现在汉字下部份,如“兄”或者“兒,简体字将这个字作为“兒”的简化标准,这里注意进行区分,改形态彻底把“人”的手和腿分开,算不算五马分尸?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12-24 12:56
回复
    第四变体:
    这个结构出现在上部,往往为“人”接一横时候出现的变体,如“色”和“危”上部分,所以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是错误的,“色”由“人”和“卩(跪坐人形)”,为一人驮着一人样,和“刀”完全没有关系,这也是楷书结构混乱给人造成的误解。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12-24 16:27
    回复
      第五变体:亽
      该字出现在右上角,即“監”和“覽”右上,“監”由“臣(竖写的“目”)”,“人”和“皿”构成,为一人往下查看器物,金文到小篆“人”身体缩小挤在右上角,隶书演变为一撇一横加一点的写法。而“覽”形“監”声,没什么好说的,为了美观把“皿”缩写成“罒”。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12-24 16:32
      收起回复
        第六变体:
        此变体为“”再讹变体,目前发现仅仅存在于“候/侯”及其含有该字的汉字之中,一横一竖结构,该字本作“ʱ”,由于不可知的原因,“厃”结构再次产生讹变,讹变为一竖加一横一竖,“人”也跟着讹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12-24 16:39
        回复
          第七变体:
          此字出现在“北”左边,“北”由两个相背的“人”组成,由甲骨文到小篆字型从未更改,左边为“人”右边为“匕”,为“背”初文,后假借作为“north”含义,隶书以后,“北”左边的“人”讹变为两横一竖,而右“匕”脱离人形,看不出轴对称关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12-24 17:22
          回复
            第八变体:
            此变体出现在“丘”字,“丘”甲骨文两个小山丘对望,金文中开始讹变,到小篆彻底讹变为两人想背站加一横(即“北”加一横),隶变再次讹变为今“丘”字型,彻底和小山丘的象形说拜拜!可以说从古至今不论楷篆,这字命运多舛。(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12-24 17:26
            收起回复
              “大”:
              作为“人”兄弟字型,“大”自然也是表示人的形状,所不同的是,“大”本身为一个站立的成年人象形,有头有手有双腿,是“人”的庞大完整版,表达更加完整的人概念,所以“大”在现代汉语里面表示成年的大的,也就是big的含义,但是作为构字部件来说,他依然和“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大”字型依然从甲骨到小篆没怎么变,但是小篆中存在头和区分分离的趋势,这个趋势在隶书之后被彻底“发扬”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12-24 23:44
              回复
                第一变体:“大”
                “大”的写法几乎完全继承小篆,头部躯干保留完整,也能看出人的形状,可以说是最理想的隶变体了,这个没什么好指责的地方,所以不对其过多讲解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12-24 23:46
                回复
                  第二变体:“亣”
                  这个变体继承小篆“头肢分离”写法,彻底把腿部简化,所以这个字在构成汉字之中,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个字就是“大”,典型的如“立”,“立”则是“大”加一横,表示一个成年人站立在地面,类似的还有“奇”,“奇”在隶书和早期的楷书之中并不写作“奇”而是作“竒”,正是和“立”类似的演变方法,凡是“大”加一横都会导致“大”的双腿变成两点,后面因明清一波向小篆溯源正字风潮,“竒”被改成了“奇”的写法,此字才重新稳定下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12-24 23:58
                  回复
                    第三变体:土
                    “大”在上部分书写时候,不和横线组合而是其他字的时候,往往和“土”产生混同,猜测是因为撇捺的连笔导致它长得有点像土,如“赤”本为“大”加“火”组成,为大火炙烤人皮肤产生的红色,此字在隶书中尚且还有“大”和“土”两种写法,在楷书之中彻底和“土”混同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另外一个常见字“走”也和这个字有关,“走”上部分同样不是“土”而是其初文——一个跑动的人,这个字在甲骨文时代没有下面的“止”,后增加表示脚步的“止”之后,被隶书混同入“大”一起讹变成“土”,所以“走”本为一个跑动的人加“止”,表示跑的含义(现代汉语含义转变为“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12-25 00:11
                    收起回复
                      有人说中国文字产生以来一直是在不断简化的,从你第一张图看这种说法是错的,从第一张图看文字 是在不断繁化和完善。


                      IP属地:广东44楼2019-12-25 00:43
                      收起回复
                        “卩”
                        “卩”在甲骨文中为一跪拜人形,在构成汉字中多作为形符使用,楷书曾经定多种字型(如图)最后稳定下来,图中第一个字型出现在“危”的下部份,而图二和图三出现在一般汉字的右部,如“印”,而除了这三种形式以外,“卩”还产生如图二的变体,一共4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12-25 22:18
                        回复
                          最后是人形全家福(人的楷书变体可真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12-25 22:20
                          回复
                            “水”系列
                            “水”在汉字里面,就字源上来说和“川”非常密切,两者都是象形字,“川”在小篆中三条曲线,为流动的波纹象形,而“水”则是和“川”结构几乎一致,所不同的是“水”的左右两边为点状虚线,表示水流含义。在楷书之中,“川”较为完整保留了其本来的面目,但也产生了一般人比较难辩识的变体的“巛”,除了变体以外,“川”本体并不难辩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12-25 22:26
                            回复
                              “川”的本体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认识,这里主要是说一下它的变体“巛”,这个变体继承了小篆的曲线,但是因为变形有点过头,所以很多人不认识它,这个字出现在“巡”的中间,“巡”从“辵”,“川”声,系形声字,由于不知名原因,本来按照规律书写的“川”变异出了变体“巛”,而“辵”按照一般楷书演变规律变为“辶”,俗称“走之地”,实际上和“走”关系并不是很紧密,这个以后再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9-12-25 22: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