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73贴子:393,187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变体:“氵”
这个变体出现在汉字左边,由于不可知原因,结构完整的“水”直接变成三点,十分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写隶书的人是舍不得那几滴墨还是说认为结构可以随意省来省去?“氵”一般俗称水旁,因为频率和俗名原因,大家也都还认得它,算是惨中有喜吧。值得注意的是,“氵”和“冫”在楷书里面只是多一点少一点关系,但是实际上小篆的“冫(即冰)”写法为“仌”,和“水”完全没有关系,楷书非常“巧合”把它们俩弄成一堆,以多一点少一点区分,也算错误造就一对系统?????(摸不着头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9-12-25 22:42
收起回复
    “水”大集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9-12-25 22:45
    回复
      发现49楼被删了,重新补:
      “水”在作为汉字下部分有一个变体“氺”,这个字结构和“水”没有太大区别,例子如“黎”还有之前提到的“泰”,至于为什么放在下面有时候能够保持原型“水”,如“漿”有时候又要变成“氺”,猜测上面有撇捺时候容易产生这个变体,但是个人认为“氺”和“水”产生分化实属没必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9-12-26 01:35
      收起回复
        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大家有没有想我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9-12-29 18:36
        收起回复
          今天更新“刀”字
          “刀”,甲骨文像一把刀的象形,金文就更加象形了,很明显一把小刀,小篆基本继承甲骨文的写法(有点像“人“头上多一撇),而到了隶书和楷书,本字去掉了一撇变成了“刀”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9-12-29 18:39
          回复
            但是由于楷书的特性,“刀”在一样分裂成为了几个变体,首先说说本体“刀”,“刀”字也算基本继承小篆衣钵,横竖勾加一撇,此字还罕见在“初”这个字里保留了本来的面目,本来“刀”作为右边偏旁应该演变为“刂”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9-12-29 18:42
            收起回复
              提到“刀”字,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字“勿”,“勿”和“刀”关系非常紧密,“勿”为“刎”本字,在“刀”的刀锋位置加指事两点表示割什么东西,“勿”是“刀”的派生,奇怪的是“勿”演变到楷书变成多了一撇,并且保留了小篆里面上面的一撇,反而“刀”没有保留,加上“勿”后被假借表示否定概念,导致现在已经看不出来“勿”和“刀”的关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9-12-29 18:46
              收起回复
                再来说说变体,“刂”,这个字出现在“刀”作为右侧偏旁位置,上面的一撇和一横完全消失,和“刀”产生较大差异,不过幸好的是楷书偏旁叫法依然把“刂”叫做“刀字旁”,所以大部分人依然知道这就是“刀”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9-12-29 18:49
                回复
                  变体“ ”
                  这个变体出现在“黎”的右上方,这个变体产生的原因和小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非常罕见保存了“刀”更接近小篆的本体写法,实际上这个字在小篆之中,“刀”莫名其妙被加了一撇,实际上形成了“勿”的写法,而在隶变过程中这个写法很神奇地又被拆掉了一撇,还原成了“刀”的小篆写法,非常奇怪,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早期的楷书“梨”等一系列以“利”为声符的字写作“棃”,后期才改为更符合字理的“梨”,但是“黎”似乎是漏掉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9-12-29 18:57
                  回复
                    变体:“”
                    这个变体相信很多人就不认识了,更看不出和“刀”的联系,这个变体出现在“班”中间,其实算“刂”进一步变体,“班”从“珏(二玉)”从“刀”,本义是用刀砍开玉石,“刀”夹在两个“玉”中间导致讹变成“刂”时候再次讹变成一点一撇。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9-12-29 19:00
                    收起回复
                      变体:“”
                      这个变体可以说和“人”在“危”上面完全混同了,没错,这个变体出现在“负”上面,“负”上面不是“人”而是“刀”,楷书讹变作“人”,并且在许多俗字上面存在把“刀”变成“”的倾向,所以这应该是为什么把“色”称为“头上一把刀”的明显理由,比如“照”我就见过如图写法(图二) 不过庆幸的是这个讹变体没有成为主流,不然又要给楷书的错误增加一笔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9-12-29 19:07
                      回复
                        最后,“刀”全家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9-12-29 19:08
                        收起回复
                          滋磁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2楼2019-12-29 21:10
                          回复
                            “東”系列
                            “東”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为一两头被扎起来的口袋,与“囊”、“橐”、“束”同源,后假借为“东方east”含义。小篆中继承金文一较为简单的异体字写法,导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误把口袋象形当成了“日”,解释了“東”假借含义为“日在木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0-01-03 16:26
                            回复
                              “東”在楷书中大部分作为声符进行形声,且能保持和小篆一样的形态,但是在少数表示会意之中例外,如“重”字,“重”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写法为“倲”,有时候“人”在左边有时候在“東”的上面,表示一人负担行囊,小篆增加形“土”,隶变把“東”的上下部分全部和其他结构粘粘合并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0-01-03 16: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