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9贴子:73,688,848

回复:华夏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载如下:
史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秦兽者亡几耳。
史载“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qin兽耳】 。此天下之所同知也。 秦国人在鞅法禁止修善,诚信,贞廉下,基本上达到了六亲不认,如若禽qin兽,当时天下同知。
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杀害父兄,盗窃祭自己祖先的物品都觉得正常了。
史称:暴秦之馀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 史称; 爰暨暴秦,违道废德,灭三代之制,兴淫邪之法。 史称: 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
————
————
秦国酷刑,什伍连坐,暴政,蚕食,嗜杀之恶相对对血缘亲情破坏来说,都还不算什么!秦国对国人血缘亲情及伦理道德破坏的暴行,堪称历代罕见。
秦鞅法下, 禁止修善,禁止贞廉,禁止诚信,禁止诗书,禁止孝悌,禁止礼节,禁止羞战。 从律法与政治制度上破坏了人类正常的血缘亲情,连一家人的修善,贞廉,诚信,孝悌都禁止,连基本的廉耻,亲情都不要了,变成了无情无义的耕战工具。
秦国人在鞅法禁止修善,诚信,贞廉下,基本上达到了六亲不认,如若禽qin兽,当时天下同知。 秦国人偷窃竟然习以为常,杀死自己的父亲,兄弟不觉得奇怪,搞欺诈毫不知耻,毫不知错,乱……这种丑事还成了惯常。 最主要的是,他们还觉得合情合理。 大概只有胡夷的习俗才如此接近。
汉朝为了摆脱秦风的毒害。 实施移风易俗,才使天下回心,人们才逐渐恢复了血缘亲情,才改变了亲情沦丧的局面,才觉得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是对的,才觉得偷窃庙器,杀父兄是灭绝人性的,才觉得诚信始终是主流! 秦国对国人血缘亲情伦理破坏的暴行,堪称历代罕见。
让父母,兄弟,妻子,亲戚都变得互相如陌生人,也难怪历朝历代都将秦钉在耻辱柱上,也难怪许多当时人以禽shou称秦人。
连诚信修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廉耻礼让都立律法禁止,秦国人六亲不认的家庭关系竟然是有人向往的天堂!


342楼2019-12-25 10:44
收起回复
    写的很棒呀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344楼2020-01-11 23:01
    收起回复
      好久没来了


      345楼2020-01-11 23:09
      收起回复
        从去年等到了今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46楼2020-01-14 17:43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347楼2020-01-14 18:05
          收起回复
            先生,我是否可以转载。必定标明出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8楼2020-01-16 09:39
            收起回复
              华夏战史No.31:崤之战
              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兵伐郑,郑文公姬踕派烛之武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嬴任好陈说利害。结果,秦穆公不仅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军事行动,反而与郑国结盟,在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协助郑国戍守之后,秦军单独撤围而去。
              得知消息,狐偃等晋国将士对秦穆公背信弃义的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晋文公姬重耳虽然理智的拒绝了,但秦晋之间的联盟无疑已经产生了罅隙。
              公元前628年,夏四月,郑文公去世;冬十二月十日,晋文公去世。协防郑国的杞子遣人密报秦穆公说:“我们掌管着郑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地将军队开来,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兴冲冲地征求蹇(jiǎn)叔、百里奚的意见。不想蹇叔却谏阻道:“兴师动众地去袭击远方,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我军长途跋涉,筋疲力尽,而远方的君主早已知情,有所防备,恐怕不行吧?如果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将士们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我军以这种状况,还要远行千里,谁又会不知道呢?”
              但袭取郑国,进入中原便有了桥头堡,对争夺天下霸权十分有利。如此巨大的诱惑,实在难以抗拒,秦穆公于是没有听从蹇叔的劝谏,而召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他们带兵到雍都(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东门集结。
              蹇叔对老友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说:“孟子,我今天看着你们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责备道:“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七十岁时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木都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在军中,蹇叔流着泪送别他说:“晋军必定会在崤山(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西北)伏击我军,那里有南北两座山:南山是夏朝国君姒皋的墓地;北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估计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里,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随后,秦军就向东进发了。公元前627年春,孟明视率军经过成周王城的北门时,有三百辆战车的左右卫仅仅只是下车摘下头盔以略表敬意,然后便又跳回车上去了。

              年幼的王孙满看到后,对周襄王姬郑说:“秦军一定会失败。”
              周襄王问:“为什么呢?”
              王孙满说:“秦军举止轻佻而没有礼貌。轻佻就不会稳重,无礼就难以约束。军队进入险要之地,依旧自由散漫,能够不打败仗吗?”
              二月,孟明视率军进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准备到成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发现秦军后,立即派人回郑国报信。然后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引礼,接着又送来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弦高说:“寡君听说您行军将要经过我们郑国,冒昧地派我前来慰劳您的将士。敝国不富裕,您的将士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食物,离开就准备一夜的保卫。”


              IP属地:湖南349楼2020-01-24 14:41
              回复
                郑穆公姬兰得知情况后,赶紧派人去杞子等人的馆舍探察,发现驻郑秦军已经穿好了盔甲,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率军前往驱逐驻郑秦军,皇武子委婉地说:“大夫们久居这里,敝国的干肉、粮食、牲口都快吃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敝国有原圃,就如同贵国有具圃,大夫们自己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享安宁,怎么样?”
                见状不妙,杞子逃往齐国,逢孙、杨孙逃往宋国。
                孟明视说:“郑国已有准备,偷袭不用指望了。攻打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孟明视顺手灭掉滑国,率军西归。

                晋襄公姬驩探明消息后,立即召集众臣商议。
                中军将先轸说:“秦君贪得无厌,违背蹇叔的意见,而使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机会不能丢失,敌人不能放走。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
                下军将栾枝反驳道:“我们还没有报答秦国拥立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心中不觉得愧对先君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反而攻打我们的盟国,秦国这就是无礼,还有什么恩惠可讲?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我们为子孙后代打算,这难道不正是先君所希望的吗?”
                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主张,立即发布紧急动员令,并遣使联合姜戎的军队。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命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莱驹担任战车右卫。


                IP属地:湖南350楼2020-01-24 14:46
                回复
                  四月初,先轸将晋军部署于崤山隘道西口及南、北两侧高地,担任主攻;姜戎军埋伏于隘道东口的南边,负责助攻以及断敌退路。四月十三日,秦军因东进途中没有遇任何抵抗,故于归途中疏于防备。晋军待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区之后,突然发起猛攻,全歼秦军,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

                  晋军全胜而归后,晋襄公嫡母文嬴请求释放秦国三将,说他们才是挑拨秦、晋二君矛盾的罪魁祸首,请让他们回国去接受杀戮。襄公答应了。


                  IP属地:湖南351楼2020-01-24 14:48
                  回复


                    孟明视叩头说:“承蒙贵君的恩惠,不用我们这些俘虏来祭鼓,而让我们回到本国去接受处罚。如果寡君杀了我们,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寡君尊从贵君的好意而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典型的伏击歼灭战。此战,晋国大获全胜,对于扼制秦国东出争霸中原,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有观点认为,崤之战破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秦国转而同楚国结盟,开始长期与晋国为敌,以致楚国成了此战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从晋国争霸战略的全局来看,此战失大于得。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极其糊涂的。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之战,烛之武仅凭着一张嘴就说退了秦军,无非是因为他最早洞悉到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是根本战略利益上冲突,是决计无法调和的。背信弃义的盟友岂止秦穆公一个?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十九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 · 迪斯雷利总结道:“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由此可见,削弱潜在的敌人是必须不遗余力的,而释放掉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这三名秦将,才是晋国崤之战最大的败笔。


                    IP属地:湖南352楼2020-01-24 14:53
                    收起回复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秦晋攻郑之战,秦穆公弃盟退兵,究竟是真的认为无法“越国以鄙远”,还是不想让晋国夺得新郑而已?
                      二、天下熙熙,但合作伙伴之间究竟是应该一起把蛋糕做大,还是亏人自肥?
                      三、秦晋之间暂时还不是零和博弈,秦穆公、晋襄公的决策,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IP属地:湖南353楼2020-01-24 14:5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5楼2020-02-16 12:0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6楼2020-03-10 22:11
                          收起回复
                            楼主不更了吗?看得我真是过瘾,希望你还能继续更新下去。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57楼2020-03-17 23: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