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942贴子:73,660,723

回复:华夏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25楼2019-10-07 12:40
收起回复
    没啦?继续更新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26楼2019-10-08 22:06
    收起回复
      更新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27楼2019-10-10 01:23
      收起回复
        去年得闲的时候,开始尝试自媒体,所以开了个百家号。原本对自己的文笔蛮自信的,没想到百家的水那么深,别说养家糊口,就是电费都难以赚到。人总是要吃饭的,对吧?放下笔,勉强赚了几个糊口的小钱,再回来一看,NND,我的百家号都快“死”了!说句实话,写了一百多篇的号子,真的舍不得放弃,所以近来一直都在“凑”百家号的文字,希望慢慢养号,能把权重先养起来。
        常常想,能不能见一个什么群呢?可以一起交流,偶尔写点大家都感兴趣的文字,或者把自己别的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又或者拜托大家找一下资料什么的。可思前想后,不敢行动,就怕别人说我在骗粉……


        IP属地:湖南328楼2019-10-11 20:36
        收起回复
          好久没来了


          329楼2019-10-12 00:53
          收起回复
            华夏战史No.30:秦晋攻郑之战
            春秋时期,率先崛起的郑国,在小霸天下的郑庄公姬寤生死后,迅速衰落为二流国家。第十任国君郑文公姬踕(jié)即位后,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不得不摇摆依附于齐桓公姜小白与楚成王熊恽两大势力之间。
            公元前653年,失宠的太子华企图借齐国之力夺取郑国君位。郑文公得知后,便杀了太子华及其同母弟公子藏。但郑文公还是不放心,又杀了几个儿子之后,将剩下的全部赶出了郑国,其中公子兰逃亡到了晋国。
            公元前643年,诸侯霸主齐桓公去世,郑文公见齐国没落,转而依附楚国。
            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时路过郑国。大夫叔詹劝哥哥郑文公以礼相待,郑文公不听劝告。无礼是祸,为了免除后患,叔詹转而劝郑文公杀掉重耳,郑文公不以为然。重耳被拒城外,愤而离去。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回到晋国,登上晋君大位,是为晋文公。逃亡晋国的公子兰细心谨慎地侍服晋文公,很得晋文公的欢喜。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姬重耳建立霸业。此战中,郑国是楚国的同盟,郑文公感觉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出使晋国讲和。五月九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结盟。楚国虽败,但实力依旧雄厚,时隔不久,郑国又暗中与楚国修好。
            郑文公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让已经成为霸主的晋文公无法容忍。为了使郑国永远依附晋国,晋文公决定将公子兰送回郑国立为太子。

            公元前630年春,晋国准备对郑国发起试探性进攻,以观察其防御状况。晋文公希望公子兰能为晋军做先导。
            公子兰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也不可忘记父母之国。现在君上伐郑,臣不敢同往。”
            晋文公闻言,不仅不怪罪,反而夸公子兰不忘宗国。
            九月十日,晋文公以郑国曾对晋国无礼为由,联合秦穆公嬴任好率军进入郑郊,秦军驻扎在氾(fàn)南(今河南省荥阳市南),晋军驻扎于函陵(今河南省新郑市北)。晋文公让公子兰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中了!假如能请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必然会撤走。”

            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
            烛之武推辞道:“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更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寡人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IP属地:湖南330楼2019-10-12 20:41
            回复
              烛之武答应了,夜里,郑文公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着放出城外。烛之武拜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敝国,敝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敝国对秦君您有好处,我哪里敢冒昧地来打扰您?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那为什么还要灭掉敝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增强,贵国的实力也就相对削弱。如果您赦免敝国,让敝国做您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出使的人员来来往往,敝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秦君您曾经给予过晋惠公恩惠,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既然能将敝国变成它的东部边境,难道就不会想着向西边拓展边界?如果不损害贵国,西边又哪里还能取得土地呢?灭掉敝国,是损害贵国来增益晋国的事情,望秦君三思!”

              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然后便单独撤退了。
              得知秦军不告而别,上军佐狐偃请求追击。
              晋文公拒绝道:“不行。如果没有秦君的支持,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就不仁义;失去了盟国,便得不到帮助,这就不明智;用相互攻击,来取代相互联合,这就不符合军事原则。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撤退之前,要求郑文公立公子兰为太子。
              郑国大夫石癸劝说郑文公道:“臣听说姞姓是后稷的元妃,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而公子兰的母亲就是姞姓的后代。再说夫人的儿子全都死了,剩下的庶子中没有比公子兰更贤德的。现在晋兵压境,只为公子兰请求,没有比这更利于国家的了。”
              于是,郑文公派石甲父、侯宣多把公子兰迎接回来,立为郑国太子。然后向晋国求和,晋文公允许了。

              秦晋攻郑之战,秦穆公弃盟撤军,导致秦晋之间产生了罅隙。而晋文公虽然没能用武力征服郑国,但还是帮公子兰争得了太子之位,为自己的阵营增加了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然而,此战的焦点人物并非晋文公,而是劝退秦军的烛之武。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凭借的并非是漂亮的外交辞令,而是因为他精准地洞悉了秦晋之间的矛盾。整个游说的过程中,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通过鞭辟入里地陈说利害,让秦穆公对此战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决定派兵保护郑国。
              烛之武在此战中的杰出表现,不仅将郑国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而且在中国军事史上创造了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IP属地:湖南331楼2019-10-12 20:43
              收起回复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秦晋攻郑之战,晋文公究竟是打算灭掉郑国,还是想帮公子兰争得了太子之位?
                二、秦穆公弃盟撤兵,究竟是明智的选择,还是短视的行为?
                三、郑文公危急求贤,究竟是国家缺乏人才,还是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IP属地:湖南332楼2019-10-12 20:44
                回复
                  眼睛看乏了比看中国通史过瘾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33楼2019-10-12 22:41
                  收起回复
                    一队人马飘到我的面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5楼2019-10-30 06:45
                    收起回复
                      膜拜大佬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7楼2019-11-23 08:41
                      收起回复
                        如果楼主大大有精力可以试着做视频,现在文章没有视频看的人多,我在B站看到了不少好的历史UP主,讲的很有趣。只不过做视频需要投入的就更多了


                        IP属地:重庆338楼2019-11-25 16:41
                        收起回复
                          终于看完了,收藏了,顶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39楼2019-11-26 18:03
                          收起回复
                            太***,居然综合这么多古籍作出详细的解说。
                            提个建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对比,不少一些古代疑团都得以解开,大佬可以或多或少的参照中国人的基因图谱对特定历史时间段或者人,进行一个侧面的佐证,可能会帮助解决一些困惑。
                            我之前也一直困惑上古时期的历史,还有南北朝的纷乱,后来看了不少中国基因图谱,确实会帮助清晰很多。
                            以上纯个人拙见。


                            IP属地:广东340楼2019-12-05 17: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341楼2019-12-18 14: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