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9贴子:412,791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摊丁入亩是清朝实行的最大两项德政之一(另一项是废除贱籍),该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底层贫民的负担,尤其是人多地少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的负担,同时也削弱了官府对人口流动的束缚(因为丁税不再按人口缴纳,地方官不必再担心因为人口流动而丧失税源)。但摊丁入亩也有局限性,即改政策并不能约束地方官府在正税之外再进行加派。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地方官府的加派又逐渐超过了正税。还是导致了更多投献者出现(可以参考李调元的《卖田者说》)。但地方官府不断进行加派,问题虽然出在州县,根源却在朝廷。在中央集拳制下,财权不断上收,事责不断下推,这是难以抗拒的规律。这种权责不对等才是州县热衷于加派的根源。在中央集拳制下,这种问题是无解的。摊丁入亩也只能扬汤止沸,并不能釜底抽薪,根治不了这种问题


IP属地:四川102楼2024-07-11 21:56
回复
    李调元《卖田者说》
    今人有买田者,则人必喜之、贺之;有卖田者,则人必鄙之、薄之;而蜀之俗,多卖己之田,而以其资佃人之田。何也?盖买田则田为己有,己为政,永久付之子孙;佃田则田为人有,人为政,予夺听之业主。然则人何乐乎卖己田,而佃人之田哉?客有王泽润者,实卖田以佃予田,余因问之。客曰:“是有说也。予家曾祖父以来,置田不下千亩,而蜀俗好分,生子五人,而田各二百亩矣;子又生孙五人,而田各五十亩矣。孙又生孙五人,而田各十亩矣。计十亩之田,不足以食十口之家,又称贷而益之,犹可支也。吾邑地当孔道,征徭俱按粮加派。每十亩征银三分。每分加平三分三厘,则一钱矣。虽国课应完,犹可支也。【而官府每遇大役,则按粮令乡保加派,每钱加至一两,犹可支也。每岁加派十次、二十次不等,则叠至十两、二十两矣!凡遇过差,公馆、驿马、酒水、门包、长随、书吏、衙役、夫轿皆于是出】,而乡约又借官私派。故不如卖田。【业主虽与平分,佃者尚余小半】。终岁勤劳,撙节之外,积蓄栗豆花布;茅屋之中,畜养鸡鸭猪犬。冠婚丧祭,量力为之,尚有余财,买牛生犊,奚为而不乐也?”余曰:“既有此乐,则余亦将卖田、佃田矣。”客曰:“是又不然,君尝为达官,有直声,官犹待以礼也。租有家丁代完,粮差不敢追也。又例免差徭,里正不敢及门也。所冀者,须世世子孙读书做官耳!若一日无官,诚恐亦与我辈等也。”客既去,予顾谓子孙曰:“小子识之,何可一日不读书也!”


    IP属地:四川103楼2024-07-11 21:58
    回复
      电视剧《雍正王朝》结尾时说雍正继位之初国库不足七百万两,雍正死时达到五千万两。按你说的,摊丁入亩下层交的税少了,而上层应该有免税特权?也就是说没有免税特权的富人多交税才让国库充盈起来的?还有,《红楼梦》里贾琏说发了两三百万两的财,也就是说贾母自称中等人家的发的一笔财居然就有雍正继位之初国库将近三分之一?还有,电视剧《雍正王朝》被抄家的八王爷私藏下一千万两,简直了,私藏下就有雍正死时国库的五分之一,加上那些被抄的钱财,八王爷岂不是富可敌国?靠,原来说那些顶级富豪富可敌国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他们的家财堪比甚至超过国库?举国十几年税收居然才能跟那些顶级富豪一拼?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5楼2024-07-14 02:03
      回复
        雍正在财税方面,除了推行“摊丁入亩”之外,还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也就是免除了以前有功名的官绅所拥有的免除田赋和丁役的特权。结合摊丁入亩的推行,就意味着官绅阶层需要缴纳巨额的地丁银。这也是雍正时期国库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不过,此项政策遭到官绅阶层非常激烈的抵制,到乾隆时期清廷就妥协后退一步,仍然免除了官绅的丁役,但仍然要交田赋。再加上官绅阶层一般不会被州县摊派地方税,所以到清朝后期,官绅相对于无功名的庶民地主仍然拥有税赋方面的诸多特权。


        IP属地:四川106楼2024-07-14 18:00
        回复
          是的,这点剧里也有体现,就是我私信你说的河南生员罢考的事。开始我还不理解,执行官员居然还向那破牌子下跪,剧里还说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堂堂皇帝还怕几个鸟学生?现在我才想明白,这些考生代表的是官绅阶层,可不是任人鱼肉的普通百姓。呵呵,雍正还只是削减官绅特权,还没有削上层亲贵特权,就遭到这么激烈的抵抗。当然,皇帝本身就是特权头子,自身特权不革,也没法服众。好奇皇帝私房钱有多少?八王爷都富可敌国了,皇帝不可能比王爷还穷吧?不过,让读书人服丁役是不是也不合理,毕竟读书就好好读书,赶他们上山下乡修堤筑桥也不好吧?还有,古代为什么会有丁役?现在这些事不都是当兵的做吗?其实丁役也没啥,多给钱也行啊!义务的谁干?我要是皇帝,官绅不想服丁役可以,多交税,让普通百姓做也行。重金之下,还怕没人自愿服役干活吗?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7楼2024-07-15 09:19
          回复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嘛,国家社会公共工程难道不该所有人都做出贡献?凭什么官绅既享受公共工程带来的好处利益,又不服役还不出钱?他们所谓的功名到底给国家社会带来多大价值?和他们享受的利益特权价值对等么?读两本破书还不是为了混进官场捞名捞利?再不济也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吃等死,真以为他们能为社会创造多大价值?屁!剧里这帮鸟读书人还口口声声圣人,明明是自身利益特权受损不满,还一副假清高搬出孔老二来口口声声至圣先师,虚伪恶心得一批!儒家不是说民为重吗?君为轻,君都是轻,他们这帮破读书人还看不起庶民做不得庶民做的事吗?还好意思口口声声至圣先师搬出孔老二来,至圣先师的话他们听了吗?田文镜骂他们伪君子骂得对极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8楼2024-07-15 13:32
            回复
              皇权制度下,皇帝需要官绅代行皇权,去治理各方,所以官绅如果作为一个整体,跟皇帝有一定的博弈权。如果皇帝推行的政策,严重损害了官绅整体利益,也会遭到激烈的抵制。但这些博弈和抵制都是有限度的,雍正、乾隆基本上还是依靠强硬手腕,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行了下去,仅在官绅缴纳丁银的问题上后来有所妥协。说到底,文官集团在皇帝面前的博弈能力还是很弱的。跟封建制度下地方诸侯的实力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早在十二世纪的英国,诸侯与王权的博弈结果就是产生了大宪章。明清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指望站起来约束皇权。所以,明清文官集团的种种特权本质上还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需要文官出来给他办事、给他背锅,当然多少会给点甜头。如果不用博弈能力弱的文官,改用诸侯,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雍正王朝》这部剧刻意放大了皇帝与官绅的矛盾,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服丁役,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丁役实际上就货币化了,从最初的劳役义务,变成了直接交钱。明清的丁役也演变成了人头税,到摊丁入亩以后,变成了田赋的附加税


              IP属地:四川109楼2024-07-15 14:18
              回复


                IP属地:四川110楼2024-07-15 16:28
                回复
                  你的意思是朝廷只管找地方收税,至于地方怎么收税朝廷不管?所以地方为了上缴朝廷税款在正税之外又巧立名目加派各种地方税?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1楼2024-07-15 16:29
                  回复
                    你的回复被删了吗?我没看到。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2楼2024-07-15 16:31
                    回复
                      我自己可见,你看不见


                      IP属地:四川113楼2024-07-15 16:33
                      回复
                        皇权制度下,皇帝需要官绅代行皇权,去治理各方,所以官绅如果作为一个整体,跟皇帝有一定的博弈权。如果皇帝推行的政策,严重损害了官绅整体利益,也会遭到激烈的抵制。但这些博弈和抵制都是有限度的,雍正、乾隆基本上还是依靠强硬手腕,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行了下去,仅在官绅缴纳丁银的问题上后来有所妥协。说到底,文官集团在皇帝面前的博弈能力还是很弱的。跟封建制度下地方诸侯的实力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早在十二世纪的英国,诸侯与王权的博弈结果就是产生了大宪章。明清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指望站起来约束皇权。所以,明清文官集团的种种特权本质上还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需要文官出来给他办事、给他背锅,当然多少会给点甜头。如果不用博弈能力弱的文官,改用诸侯,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雍正王朝》这部剧刻意放大了皇帝与官绅的矛盾,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服丁役,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丁役实际上就货币化了,从最初的劳役义务,变成了直接交钱。明清的丁役也演变成了人头税,到摊丁入亩以后,变成了田赋的附加税


                        IP属地:四川114楼2024-07-15 16:35
                        回复
                          私信聊吗


                          IP属地:四川115楼2024-07-15 16:38
                          回复
                            嗯,发私信吧,私信一般能发。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6楼2024-07-15 16:42
                            回复
                              地方官府热衷于乱摊派,本质原因是中央集拳制下,无可避免的财权不断上收、事责不断下卸。因为煌蒂、官员都是人,都倾向于趋利避害,整体上不可能逃出人性规律。中央集拳制下,凡事皆决于上,这就意味着越往上,越不受监督,越倾向于将好处与权力揽到自己手里,将责任和义务往下推。下面也是如此,一层层推下来,当时的州县就是最基层。事责最大,财权却最小。即使不提贪污腐败,基层官员要办更多的事,要孝敬上级各路神仙的勒索,也必须在正税之外另行摊派。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刀,下面一个头”。基层官府只能把压力传导向最弱势的贫民。贫民能看到的表面现象是,灭门的知县、虎狼的皂吏,但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县令和他的衙役,而是出在紫禁城。


                              IP属地:四川117楼2024-07-15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