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详细解读
回看几年前的解读,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
什么是描述呢?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并没有名字;但是父母都知道这是宝宝。
所谓宝宝,是孩子,有眼睛鼻子,有四肢,大概三五公斤这么个小人。
在2500年前,是没有物质和意识的说法的。但是呢,意识和物质在哲学里是存在的。这两个东西,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想完全把它说清楚都是很难得,在2500年前,这两个概念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现在假设,如果诸位不用物质和意识这组词,回到古代,该用哪个词来代替它呢?
意识,我们今天解释它,最直白大约是感觉的意思,我感觉到了就是我意识到了。生命会感觉到很多状态的:冷暖、安全危险、舒适不爽、黑白明暗、轻重大小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感觉、意识的作用。
你若问,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只要是生物,不要以为动物不会说话,就没有冷暖概念,一切动物会回答,这就是冷,这就是热。
每个生物都和明镜一般了解冷和热,一个人对于冷暖的知识,可能不会比一只跳蚤了解的更多。生物们不会说话,但是生物们对于冷暖是懂得的。他懂得一个事物,能说出个因为所以,这种能力,就是“描述”。描述就是“可名”。
没有生物,就没有知觉,就是不可名的,就是“无名”的。
有了生命,有了感觉,就可名了,于是就“有名”了。
这里仅仅说“有名”和“无名”显得没有说服力,怎么一下子就到了“有名无名”(物质和意识)阶段,是不是跳跃了?
于是老子面对好学的学生,要把“有无”这两个东西详细解读。
于是老子说,通常有呢,就是能五感感觉到,有边界的东西叫做“有”。
有各种感觉,却不知道事物的边界,这种状态就是无。
总体脉络:
老子提到道;然后提到名(描述,生命相关)
接着说有名和无名(物质和意识),我补充了物质和意识为何和描述密切相关
老子认为有名和无名跳跃太大,要进一步讲述“有无”是怎么来的
最后说,物质和意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基本这个思路。
老子提到无名天地之始。
今天我们看宇宙,假设没有生命,没有冷暖大小黑白上下等等概念;宇宙里万物混沌,这种纯粹物质状态,也是日月星辰之始。
只有把无名理解为物质状态,就会认为老子说的太直白了,说的很简单。
有名万物之母,有了意识概念,这句话就很简单。但是不懂得意识,此处有知识需要恶补。
意识对于生命太重要了。佛兔子万法唯心造,是说意识很重要。
意识来源于听 视 嗅 味 触 等五种感觉,这五种之外,还有一些感觉的,可以先不研究了。
有了五感,就有了黑白冷暖大小上下等等一切矛盾的概念;有了五感,就能判断有事物,则“有”诞生了。有之外,无更大。故而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
人们有了“有”这个概念,就能分辨事物,甲乙丙,然后可以描述他们,如果他们很重要,就单独的起名字。无关紧要,人们就懒得搭理它们了。故而,有的事物有名,有的就没有。比如某片树叶,都起名字多累啊。
在人类知识体系里,是先有“有无”呢,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呢?这事好比鸡和蛋的问题,我无法做出回答的,老子也无明示。但是老子把有名和无名放在了前面,迫不得已才去解释“有无”的问题。
老子只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漏了一句话,有无生于有名。
这句话不说也罢,通过逻辑,我们可以补遗这句话的。
老子没有告诉人们说,有无是矛盾的,而是有无相生;他也没有魔法师的情怀,说句变,就无中生有变了一个东西。
无这个东西,老子并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是他说了: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句话就是说,有一种存在,是夷希微,在五感之外的,混合唯一起。是不可名的(无法描述),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用词严谨,几千年过去了,形容无得语言,无人能超越他。
他举了三个例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前面我说过存在这个东西,存在和有无是有区别的。存在是说宇宙是实体的。
有无却是意识的,老子所谓的无,并不是空无,一无所有,而是一种五感觉察不到的无。
这种无实际就是今天经常猜谜一般提到的暗物质。暗物质学说虽未证实,也不能算伪学说。
刚才老吴嘀咕吹老子吹的狠了;其实很简单,这有啥想不明白的。物质之外,还有事物岂非暗物质。
有无互相作用,因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很好懂了。不展开解释了。
主贴讲了内涵,跟帖单独又为第一章逻辑结构展开讨论。一般的谜团都破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