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27贴子:1,148,822

回复:道者归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是大自然无限不循环(他没有规律 无始无终)此乃道。人的意识在微观与宏观之间通过感知截取一些片段在通过记忆链接成感悟,这些片段在人的感知觉能力与记忆能力的限制下形成了一种大概率的无限循环(道之---可道。佛之---因果。科学之---真理)。不同的人或物种之间存在的感知觉与记忆能力以及他所处宇宙空间或者地域环境差异使得他们在道中截取的片段的长度与广度不同(即---各种循环,各种经验)。各种经验随着感悟者的物质身体(各物种的先驱们。比如达芬奇。比如特斯拉。老子。耶稣。等等)死亡前其行动破坏(亦或者说是建设)而留下来的遗迹(因为失去了发展体的存在成为了无限循环)最终被同一环境下没什么感悟的(因所处区域相对安全)而还拥有物质身体的活人添油加醋的加工成为书本上的各种知识,并成就各种思想理论(即---宗教。神即是他们创造的产物之一,同时还有魔,亦还有仙 或 圣或佛,乃至于某些所谓的科学)。其实这些神就是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先驱(记住是环境的先驱,不是历史的先驱,先驱在道中没有时间上的前后之分,只有范围之分,中国儒家把这个先驱巧妙的与历史挂钩,成就了千年儒家文化即父母君臣的论资排辈的人为伦常取代了自然的能者为尊的自然规律。至于好坏,自己品尝)。若要道者归来。那就看看这世界还有没有先驱(人类前所未有的环境接触者的出现。不管是精神上的记忆链接能力的上限突破者,还是物质上的耐受到人类感知觉的极限感受后的存活者)的出现了。
此乃:道可道 之解。至于名可名(代入各自的立场即可)。


IP属地:四川147楼2020-10-15 15:42
收起回复
    前言
    我把《道德经》解读过几遍了,总觉得思路有些狭窄,联不成一个面。以前我解读《道德经》,侧重于批判,因此戾气稍重。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文章不在少数,很多《道德经》解读,离老子本人原意非常远:他们眼里的老子,几乎是个超凡脱俗神仙一样的人物,充满玄机。
    其实《道德经》很简单,老子其人充满智慧且朴实近人,没有玄机,只有透彻和洞悉。
    《道德经》不是一部炼丹弄玄之书。《道德经》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社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20-10-21 05:00
    回复
      “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规律的总称,一切事物运行、生长、变化、死亡都是“道”的一种体现。“道”无处不在,人类对于“道”的认识永远只是九牛一毛。
      当然老子没有近代天体物理知识,他不会想到大爆炸之类宇宙创始假说。老子只能从能观察到的万事万物中总结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20-10-21 05:0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20-10-24 17:14
        回复
          第一章详细解读
            回看几年前的解读,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
            什么是描述呢?比如一个人,生下来并没有名字;但是父母都知道这是宝宝。
            所谓宝宝,是孩子,有眼睛鼻子,有四肢,大概三五公斤这么个小人。
            在2500年前,是没有物质和意识的说法的。但是呢,意识和物质在哲学里是存在的。这两个东西,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想完全把它说清楚都是很难得,在2500年前,这两个概念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现在假设,如果诸位不用物质和意识这组词,回到古代,该用哪个词来代替它呢?
            意识,我们今天解释它,最直白大约是感觉的意思,我感觉到了就是我意识到了。生命会感觉到很多状态的:冷暖、安全危险、舒适不爽、黑白明暗、轻重大小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感觉、意识的作用。
            你若问,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只要是生物,不要以为动物不会说话,就没有冷暖概念,一切动物会回答,这就是冷,这就是热。
            每个生物都和明镜一般了解冷和热,一个人对于冷暖的知识,可能不会比一只跳蚤了解的更多。生物们不会说话,但是生物们对于冷暖是懂得的。他懂得一个事物,能说出个因为所以,这种能力,就是“描述”。描述就是“可名”。
            没有生物,就没有知觉,就是不可名的,就是“无名”的。
            有了生命,有了感觉,就可名了,于是就“有名”了。
            这里仅仅说“有名”和“无名”显得没有说服力,怎么一下子就到了“有名无名”(物质和意识)阶段,是不是跳跃了?
            于是老子面对好学的学生,要把“有无”这两个东西详细解读。
            于是老子说,通常有呢,就是能五感感觉到,有边界的东西叫做“有”。
            有各种感觉,却不知道事物的边界,这种状态就是无。
            总体脉络:
            老子提到道;然后提到名(描述,生命相关)
            接着说有名和无名(物质和意识),我补充了物质和意识为何和描述密切相关
            老子认为有名和无名跳跃太大,要进一步讲述“有无”是怎么来的
            最后说,物质和意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基本这个思路。
            老子提到无名天地之始。
            今天我们看宇宙,假设没有生命,没有冷暖大小黑白上下等等概念;宇宙里万物混沌,这种纯粹物质状态,也是日月星辰之始。
            只有把无名理解为物质状态,就会认为老子说的太直白了,说的很简单。
            有名万物之母,有了意识概念,这句话就很简单。但是不懂得意识,此处有知识需要恶补。
            意识对于生命太重要了。佛兔子万法唯心造,是说意识很重要。
            意识来源于听 视 嗅 味 触 等五种感觉,这五种之外,还有一些感觉的,可以先不研究了。
            有了五感,就有了黑白冷暖大小上下等等一切矛盾的概念;有了五感,就能判断有事物,则“有”诞生了。有之外,无更大。故而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
            人们有了“有”这个概念,就能分辨事物,甲乙丙,然后可以描述他们,如果他们很重要,就单独的起名字。无关紧要,人们就懒得搭理它们了。故而,有的事物有名,有的就没有。比如某片树叶,都起名字多累啊。
            在人类知识体系里,是先有“有无”呢,还是先有“意识物质”呢?这事好比鸡和蛋的问题,我无法做出回答的,老子也无明示。但是老子把有名和无名放在了前面,迫不得已才去解释“有无”的问题。
            老子只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漏了一句话,有无生于有名。
            这句话不说也罢,通过逻辑,我们可以补遗这句话的。
            老子没有告诉人们说,有无是矛盾的,而是有无相生;他也没有魔法师的情怀,说句变,就无中生有变了一个东西。
            无这个东西,老子并没有说的很清楚,但是他说了: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句话就是说,有一种存在,是夷希微,在五感之外的,混合唯一起。是不可名的(无法描述),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用词严谨,几千年过去了,形容无得语言,无人能超越他。
            他举了三个例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前面我说过存在这个东西,存在和有无是有区别的。存在是说宇宙是实体的。
            有无却是意识的,老子所谓的无,并不是空无,一无所有,而是一种五感觉察不到的无。
            这种无实际就是今天经常猜谜一般提到的暗物质。暗物质学说虽未证实,也不能算伪学说。
            刚才老吴嘀咕吹老子吹的狠了;其实很简单,这有啥想不明白的。物质之外,还有事物岂非暗物质。
            有无互相作用,因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很好懂了。不展开解释了。
            主贴讲了内涵,跟帖单独又为第一章逻辑结构展开讨论。一般的谜团都破解了吧。


          IP属地:新疆151楼2020-11-07 20:15
          收起回复
            水温度低为固体,温度适中为液体,温度再高点为气体。固液气对宇宙来说,是无所谓的,无非遵循了某种规律。只有生物才能根据自身意识,来判断它们:几乎不会运动,硬度较高为固体;几乎没有硬度,运动较快为液体;几乎没有硬度,其运动不易观察,则为气体了。
              ============
              固液气之所以有区别,是意识导致的。固液气三相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但是把这个问题放在道德经第一章讨论,在一些基础理论没有普及前,跳跃蛮大的。
              研究有无,要研究尤其固、气的关系。气在固体的我们看来,是无得;老子三个有无的例子,实质是固态和气态的结合。
              因此第一章如果不讨论固液气,后面再谈有无利用的关系,不是很好衔接。因此固液气基本形态的讨论,放在第一章也是可以的。
              如此,就对读者比较挑剔了。思维跟不上就会觉得突兀,会觉得好好的谈固液气干什么。


            IP属地:新疆152楼2020-11-11 14:45
            回复
              好帖!留个记号慢慢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20-11-23 19:34
              回复
                看懂阴阳,需要明白如下因素
                  1.要有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如果不太懂,无妨,明白阴阳是虚的,自然界里没有的,它是大脑生成物
                  2.要把你知道的阴阳概念甩开,比如太极生两仪,比如物极必反,比如太极图。这些东西不是没用,暂时用不着。我的俗话就是大脑清空。
                  3.要求有可以比较的甲乙两个事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阴阳特指矛盾的事物,而不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比如,我谈大小的规律,你把男女的问题交给我,让我分析。
                  自然界里有的概念,看起来矛盾,实际上不是矛盾体。比如男女、天地、冬夏等概念。它们都是实在的,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
                  我开篇就说,矛盾是虚的,是意识里的。
                  4、有个第三者,就是“我”的参与。“我”会在比较的过程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5.我用大小做例子,大小内涵简单。在大小没说清楚之前其余事物先不说。
                  6.四个事物:甲、乙、我、“大小”。
                  此时大小是一体的,是虚的,你需要在虚空里建立一个块,这个块就是大小。
                  7和描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动物一样,你要想想,有一个块,这个块就是大小。
                  它什么样呢?它有上下两头,上头为大,下头为小;上头和下头有一定距离。
                  8甲和乙对比,甲大,那么甲这个实在物和大小这个虚物就结合了。同时,大小这个虚物神奇的把大头显露出来。
                  9.要同时有几个概念:
                  a.大小是一个虚物
                  b.大小有一定距离
                  c.大小这个物很智慧,它会自动判断它该用大还是小
                  d大还是小,实质是一个虚物的两种描述方法。
                  10.这事啊,我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看不懂,要多琢磨。也没啥难得,这玩意儿要机缘。
                  等懂了,就会明白我为何指责所有的人,都把大和小当成两个有生命体的单元这句话了;我看来大和小都是半个概念,他们只能共存,不能独活。
                  大是半个概念,小是半个概念。大小才是完整的概念。
                  于是问,你有多大,你有多小?我是啥意思,是问你大小的意思。
                  在这里,大小完美的合而为一成为一个词汇。
                  更多时候使用它,是把它分开的。
                  大小、长短、有无、黑白、前后、难易、远近
                  等等矛盾的词汇,都是这个原理。
                  这些词汇的使用率或许达到30%,因此懂了我的贴,会对你的世界的三分之一产生影响。
                  男女、冰火不是矛盾,而是不同的两个物,我已经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了,如若这点细微的东西都辨识不了,我下面的内容直接略了吧,你真的看不懂。
                  阴阳这概念,几千年来,解读汗牛塞屋,我没时间去判断谁说的正确。在目前看来,没有一处能让我满意的。全部是在阴阳鱼里打转转。
                  说明,阴阳本就不是容易理解的事物。这东西的本质,是很神奇的。
                  我只能尽心的把心得讲一番,不指望人人懂,但是一个都不懂,也是遗憾。
                  阴阳的秘密是中国哲学的明珠,能窥探本质的人屈指可数。
                  错误阴阳以儒易为代表,发展出君子小人和尊卑贵贱一整套封建学说,可谓枝繁叶茂。
                  然而,我却暗笑,一个错误的根,长出一颗奇葩的树而已,非道社会而已。
                  阴阳在近代,老人家的矛盾论、辩证法等等著作,也是在试图解决阴阳的问题 。
                  把阴阳问题说清楚的,却独此一家。


                IP属地:新疆155楼2020-12-13 13:01
                收起回复
                  又更新了!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20-12-14 11:13
                  回复
                    阴阳是思维方式,白天黑夜,寒冷温暖,宏观微观,皆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整体的。人类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抽象出了阴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20-12-14 11:17
                    收起回复
                      第六十五章 统治者不可愚弄百姓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这段话经常被当做老子道家愚民的证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20-12-24 12:39
                      回复
                        什么是华夏天道的神秘面纱?
                        最早提出道家的是伏羲,也叫天帝。
                        到了先秦,出了老庄。又出来一支墨家
                        庄子,天子之与己皆是天之所子
                        墨子,国不分大小,皆是天之邑,人不分贵贱,皆是天之臣
                        。。。。。。再后来,天道消隐,老子预言:天道废,有仁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20-12-24 12:44
                        回复
                          精华,好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0楼2020-12-27 07:30
                          回复
                            天道废,有仁义。
                            伪道多,真道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20-12-27 13:04
                            回复
                              店,没,砸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楼2021-01-21 0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