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27贴子:1,148,822

回复:道者归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十六章 有道之社会远离混乱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道的理念能遍布天下,那么战马会在田间耕种;大道的理念不足以遍布天下,则战马生的马驹都在郊外。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驻足;最大的错误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禁欲)。所以知道满足的人的会停下脚步,他一般是满足的。
 欲:我们吃饭、穿衣、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绘画、出行、旅游、性、金钱、地位……一切的一切都是欲。正常人有无穷的多种欲望,但是这些无穷的欲望都是可控的,欲望既无穷又可控,这样的人快乐幸福也满足,绝不会自杀,同时希望无限。
无欲则刚乃误区。人怎可无欲?吃饭、喝水、跳舞、唱歌、写字、看书、上网、打游戏、谈恋爱、挣钱都有欲。人有无限的欲望,那么恭喜你,你对于生活不会失去希望,你有无数的事情要去完成;什么欲望都没有的人,只有自杀。欲望有是对的,但是要知道边界在哪里,无止尽的贪婪钱财、官权、女人,是迷失在欲望里。因此懂得边界更加重要。
什么是知足?是知道驻足,知道停止,知道满足,知道边界。我们现在理解知足一般认为是满足的意思。但是思维逻辑往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词汇的深刻含义若无法理悟,那么有的人嘴上会说我知足了,但他的行为不会停止。于是这种人会迷失在永不知足的欲望里。
人类生存、吃饭、睡觉、繁衍等一些生物本能都是简单的欲望,这些生物本能是天然的,且应该满足符合大道的。从情感上讲,这些得不到满足,会变得急躁、愤怒、暴力、焦灼、烦躁,开动智力想办法。如果能够满足,人们往往和蔼、幸福、满意、微笑。人们的负面状态和欲望有关,和道德无关,若我们的道德贬低急躁、愤怒、暴力、焦灼,那么是我们的道德系统有人撒谎,让整个道德系统都出了问题。这种状态的真实性无需实验,你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把你放在一个环境里,无法睡觉,没有饭食,三天以后这个人必然变得歇斯底里。
人们的一切行为,由欲望出发,从平和状态开始(不喜不怒不哀不悲),变得烦躁、武力、焦灼甚至暴力,这些基本的东西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满足、微笑、和蔼和平。明白了这些逻辑关系,你就会明白,人的积极的受人欢迎的情绪本源却是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但是负面的消极的情绪的本质却是人类前进的源泉。若把人类这些负面的东西全部阉割,认为是不好的小人状态,且以这种思想主导世界,这样的个人会停止不前。
从最原始的状态出发,人类的一切:急躁、愤怒、暴力、焦灼、烦躁、满足、微笑、和蔼、和平,我们往往从善恶的角度看待这些东西,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一般会把受人欢迎的叫做善,把不受人欢迎的叫做恶。但是无论善恶,对于人类都是有益的,那么人本性本无所谓善恶。
现在你看一些起源文化,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否是谬误?谬之远矣!当谬误变成了经典,这个世界就会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亡族灭种。知识有这种魔力,道德只和真理有关。


IP属地:新疆51楼2018-09-19 14:22
回复
    第四十七章 有智慧之人善用逻辑推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智慧之人足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理天下的事;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不遵循大道的人,离大道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智慧之人不去做有的事情就能明白结果;未必看到,就能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不去逆违大道则无事不成。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要遵循大道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何谓成功?每一天活着就是成功,每一顿饭就是成功,每一次和爱的人们相聚就是成功,每一次智慧的提升就是成功。成功无所不在。成功是大道的必然结果。成功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很大。人类历史上有无数大的使命,而个人寿命有限,人们看不到那些成功,但是一直在成功的路上,不去逆违大道成功是必然的,因此无需功成自持。
    人们会失败会折腾。失败和折腾的本源在于人类无知。因此人应坦然自己的无知,因自己无知,更要探讨大自然的更多奥妙,只有大自然才会给予人类答案,大自然的一切知识无不包含在大道之内。
    大自然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一切自然学科。
    人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人的好奇心的重心应当在未知上面。而有的人的重心永远在重复他人验证过的事物,他其实是浪费生命。比如一加二等于三已经有人验证过了,聪明人会直接拿来,而有的人会继续算一遍。比如追星族,他不亲眼看一眼他都不相信他追的人也是一个脑袋两个眼睛。再比如风景点,善用逻辑思维的人们会大概设想下风景点的特点,相比无脑的一窝蜂的人群他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抑制。总之只有善用逻辑且知识丰富之人,才有可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IP属地:新疆52楼2018-09-19 14:23
    回复
      第四十八章 学习是为了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识越多,对于大道的损害就越少,越来越少,最终以至于对于自然界不会有半点损害,因不妄为而事必成,故无所不为。
      若想获得天下,就要对于自然少去索取,少对于人民过多索取。若逆道而行,天下是无法取得的。
      一切学问以道为中心而展开,人们质朴也智慧。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遇见一个贼,如果所有的人都很冷漠,所有的人都默默的说,忍一下吧,或者不关我事。那么一定是社会出现了问题。一方面社会治安需要加强,见义勇为者需得到表彰;另一方面要打击忍哲学和冷漠哲学。如果让那些所谓的智慧鸡汤继续**人们,这个社会将会付出极大代价。我们之所以学那么多学问,这些学问要为道服务,而不是另辟蹊径。
      再比如我们的养殖业,散养效率很低;圈养效率高,但是污染也高;我们就会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就不再有损害大道的问题了。一切事情不能蛮干,当问题解决了,想干什么都可以。


      IP属地:新疆53楼2018-09-19 14:23
      回复
        第四十九章 服务型政府只为公不为私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却对于百姓以心比心,拿百姓的想法当做自己的想法。善良的人,我善对他,不善良的人,我用善良之德教育他让他变得善良。有信誉的人,我以信义对待他,没有信义的人,我用信义之德教育他让他变得遵守信义。
        只要信服大道的人们在,天下的鲁莽野心会变得收敛,天下都会变得纯朴,百姓皆听信大道之人,耳聪目明,他们好比圣人的孩子,圣人爱他们。
        若是认为善为善于之意,可以译为:善于做事的人,我也善于做这些;不善于做事的人,我就用知识教会他让他善于做事。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法,引起的歧义并不大。


        IP属地:新疆54楼2018-09-19 14:23
        回复
          第五十一章 道德的起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德畜养万物,物使之有形,形势使之有所归属。万事万物无不尊重道也贵重德。就是因为道尊德贵,没有哪种事物的命运不是自然给与的。所以道生养之,德畜养之,让它生长让它发育,让它结果让它成熟,使它养殖生息,使它得到庇护。道生养万物而不视为几有,使万物生长而不持功自傲,长于一切而不主宰一切,此大道之精神可谓玄德。
          道为万物之本,德为道之精神。人类从认识道开始,对自然界的认识转化为精神既是德。好比我们看河流,溪水流入江河,江河流入大海,如果认为这种自然的状态是美的,就会转化为精神,也就是德之诞生。
          理解德,我们要注意几点:
          1.德以道为基。
          2.德并非通俗的仁义道德,此处的德更广义。
          3.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故德无处不在。
          4.无论生命体的事物,还是非生命体的事物,都是有德的。
          5.比如溪流那个例子,用在国家层面,小国服从诸侯,诸侯服从中央政府;在个人方面,个人从属家庭,家庭从属乡镇;溪流若有能力则成江河,江河若有能力则成大海。若是无此能力,就请安分的呆着,这是自然给予它的命运。
          6.人自然渺小,符合道就会强壮。实力不到一定程度,不要妄然改命。
          7.人只能顺应形势,不可对抗形势。能驾驭势于风口浪尖,就能成为佼佼者。


          IP属地:新疆56楼2018-09-19 14:24
          回复
            第五十二章 为何要维护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地万物都有起始之处,这个起始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亲。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能反过来维护诞生万事万物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的大地母亲,那么我们终身都不会僭越这个准则。
            对于道认识清楚了,就不会对于自然界妄为,人们会自觉的阻塞住那些有违大道的知识,且阻止那些对于天地母亲妄为的人类称之为“劳作”的行为。
            如果人们不懂得天地是万物的母亲,没有这些知识,那么人们就会打开欲望的孔穴,用行为对于天地母亲妄为去满足人们的欲望,最终结果会无药可救。
            事物往往以小见大,从小事情里悟到真理的人是明智的明白人;能遵循大道凡事从小做起的都是强者。我们的荣光应给予这些人,让周围更多迷糊的人群能够明白世界,这样才不会给世界带来灾难,要承袭这种传统成为人们的常识。


            IP属地:新疆57楼2018-09-19 14:24
            回复
              第五十三章 道能净化社会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我是个稍微有点知识的人,我所行所为是尊重大道的,我所行所为是有畏惧的。好比道路平坦,而人们一般喜欢走捷径。朝廷宫殿一尘不染腐败至极,田地荒芜,仓库空虚,吟诗作赋附庸风雅,舞刀弄剑争凶斗狠,撑得连饭菜都去厌恶,钱财货物多的用不完,这样的世道是盗贼专横,人间地狱,不是理想的大道的世界!
              此段很简单,等级社会的通病。统治者不是服务人民,而是高高在上;人分三六九等,处于末层者命如草芥。


              IP属地:新疆58楼2018-09-19 14:25
              回复
                第五十四章 人之于世的追求和意义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有武力之人不会拔出剑来耀武扬威,善于摔跤的人不会脱去衣服找人较量。如果后世人们都牢记这个道理,就不会断绝血脉,子孙都有人来祭祀他。这种德行用于我们自己,会让我们的德行更加纯真;这种德行用于家庭,家庭就会满足富裕;这种德行用于乡里,那么我们自然受到乡人的尊重被推举为有分量之人;这种德行用于国家,会让国家兴旺发达;这种德性用于天下,则是一个大公的世界。
                按这个标准,纯真的自己是否做到了?富裕的家庭我们是否做到了?受人尊重我们是否达到了?国家是否兴旺发达?天下是否能公平公正?我凭什么判断天下?是按照这个道理来的。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在一个屋子里,知道我是谁,谁是爸爸妈妈,谁是我,我今天该干嘛,明天该干嘛。
                我在一个村子里,知道我是谁,那条是回家的路,那条是工作的路,我走在路上,知道我该干嘛去。
                我在一个国家里,清楚的知道我是谁。我知道国家有许多分工,明确知道我的职责。我知道国家的发展方向,随着潮流,我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固然我知道今天该怎么走,明天该怎么走。
                我在国家的历史长河里,上下五千年历史,我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五千年历史,这片土地曾经上演许多故事,很多故事让人警醒,很多故事催人奋进。这片土地经历了许多灾难,也上演过无数成功。那些灾难联成一条线,那些成功联成一条线。我看到了灾难的主干线,也看到了成功之不拘一格。这些一切,将修正我该走的路。不愿再次进入陷阱,也不愿意随波追流,我的眼前是太阳,且永远追着太阳走。
                我在宇宙中,看日月星辰生死更迭,看的越清楚,越是清楚自己的坐标。看懂了历史,知道我从哪里来。人类趋势让我知道我该哪里去。
                我是谁?在屋子里知道我是谁,在城市里知道我是谁,在国家里知道我是谁,在宇宙里知道我是谁,都知道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一生不糊涂。他大原则不犯错,小问题也不会犯错,他未必闪耀,却是清晰的一生。他知道,人的一生是该如此走的,无非生老病死。人生求温饱,不求奢靡,他有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他永远不懂得什么叫无路可走。他坚韧而不是杠精,追求力量而不穷兵黩武,柔情似水却又心地坚强。


                IP属地:新疆59楼2018-09-19 14:25
                回复
                  第五十五章 有德之人必得庇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普通的德行的深厚,就好比刚刚出生的孩子。毒虫不会螫他,猛兽不会咬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紧紧握住,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之事,但他的生殖器却举起,这是因为精气旺盛生命力强的原因。他整天啼哭,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他善于调节气息的缘故。
                  知道调节就会恢复常态;知道恢复常态的人是聪明的。
                  贪纵之人会有不详的征兆;心欲过旺得不到休息被视为勉强。
                  事物刚刚发展壮大,就被破坏了,前功尽弃,原因何在?是不尊重道的结果,他很早就不尊重道了。
                  人要善于休息恢复常态,恢复常态才有可能精力充沛。人要善于自我保护,有自我保护意识才有可能长寿。一切事物应懂得适可而止。人有欲望是对的,不能被欲望左右,要把欲望放在可控的程度。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有些规模,就因为不遵循大道而夭折。
                  事物的发展,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强者生存有强者生存的理由,弱者生存有弱者生存的技能。强是有弱发展来的,天道就是弱也必须活着,不给弱者生存空间天理不容。强者不应妄为,应服从大道,让强者发展的更加强大。强者不应迅速衰败,要依靠大道,延长其寿命,只要永远不妄为,即可得长生。
                  万事万物,看到乱象应拨开云雾看本质,只有本质认识清楚了,才有可能真正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事物,我们当寻根问底,道允许人们追溯本源,本源越是认识的透彻,对于事物越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法。
                  无论国家也好,实体也好,固然大鱼吃小鱼,但是不能唯武力是从,人类的武力是慎用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可用之,处处逞强之人必然会遭到武力的报复让之死于非命。人得社会,是个软硬结合的综合体,软实力在于你给予别人多少,你对于“理”能占有多少,有对立之处,武力能够保障说话的分量。


                  IP属地:新疆60楼2018-09-19 14:25
                  回复
                    第五十六章 道之社会是万物同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往往无知。只要人们明白了道,就会阻塞住有违大道的知识;挫去事物的尖锐,化解事物的争纷,温和其光芒,协同其微末,总之允许万物同在,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们不再因欲求而和人们亲近,不在因欲求而和人们疏远,不再因欲求而提供便利,也不再因欲求而去加害人们,不再因欲求而去金贵对方,也不因欲求而作贱自己。故天下人,人人可贵。
                    人人可贵,言外之意就是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子希望人们因为关系好所以关系好,不要掺杂太多元素。他认为人们拥有的,只和能力有关;看淡爱恨情仇,爱的死去活来的,恨得死去活来的都有精神病;生老病死是常态的,固然国家生老病死也是常态。老子是个和儒家完全不同的人,儒家如果亡国,会仇恨敌人,恨不得手刃敌人。而老子会认为之所以亡国,是因为经营不善。经营不善是统治者的原因。
                    儒家经营国家,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他们会要求人民自下而上人人效忠帝王,从而造成了贪污腐败;老子心目中的帝王是服务大众的,人们因为统治者有为而自愿去捍卫国家。统治者越是为大众服务,帝国人口就越是众多,帝国就越是强大。统治者一旦胡作非为,帝国就会迅速变小,最终灭亡。


                    IP属地:新疆61楼2018-09-19 14:25
                    回复
                      第五十七章 失道的政府会滋生乱象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摆正统治者的位置,用符合大道的正确思维来治理国家,以奇巧智谋的方式(以最小伤亡)来用兵,以尽量少扰民的方式来夺取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些的?是因为:天下的忌讳越多(小民不可僭越之处越多),说明人民就越是贫穷;人民的武器越多,说明国家越是黑暗(万不可理解为不要武器);人们越是把智商用为欺骗的智慧,那么奇巧的事物越是滋生;法律越是森严苛刻(伤害人身的严刑酷法),人民越是容易沦为盗贼。
                      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会说,我用不妄为的理念治理天下,人民自动的变得善良和智慧;我不鼓励高低贵贱的道德,于是人民的心术会变得正统有所追求;我不会轻易扰民施以各种兵役赋税,人民自然的就会变得富足;我不彰显我的物质欲望,人民自然恢复纯朴本性。
                      以正治国,不是让统治者高高在上,而是让统治者居于低洼之处;无事取天下,不是毫无作为治理天下,而是服务型政府服务社会。


                      IP属地:新疆62楼2018-09-19 14:26
                      回复
                        第五十八章 圣人之楷模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令闷声不响,人民就会纯真;政令察察(很小的利益都会争取),那么人民就会无恶不作。灾祸啊,我们付出的是人民的幸福;幸福啊,是被灾祸所降服。为什么发生如此极端的事情?是因为国家没有摆正它的位置。正的事物演变成畸形的,善行又可以演化成妖孽,那些最耀眼的东西反而成了社会上最大的祸患。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因此真正智慧的统治者,方正而不轻易变更立场(有原则),武力强大而不伤害人们,坦直不肆意妄为,有无上荣光不耀武扬威。
                        这章真实面目居然不是福里有祸,祸里有福。我们只能对于今天有办法,谁也无法更改历史。历史里,我们有多渺小,要看错了多少,妄知决定了社会有多少。
                        福祸双依语出《淮南子•人间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语出《韩非子 解老》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水冲蚂蚁窝,大多数蚂蚁被淹死了,只有少数蚂蚁能幸免爬着树叶顺水飘到一个岛上,这个岛上有更多的食物。这样的个案能说明福祸是转化的么?还是一种被绑架的精神安慰迷幻剂?
                        不要自欺欺人了,这会让老子背上骂名。我们面对环境的改变,能做的是细致入微的去观察,哪怕一点点恶劣的改变能做的是奋起抵抗,而不是犹如蚂蚁一样精神自慰等待否极泰来的一天。


                        IP属地:新疆63楼2018-09-19 14:26
                        回复
                          第五十九章 政府当目光久远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人民事理天下,好比种植庄稼。种植庄稼的重点在于前期的各种准备和劳动付出;把这些准备和劳动付出做好重在德行的积累;重视德行的积累则天下无不被攻克。这样的理念会无限发展,成为一个大国。把这种理念当做国家的根本,则会国运长久。可以说根深蒂固,千秋万载,只有目光深远才能做到。
                          种植庄稼要早做准备,尤其要掌握植物的生长周期,喜阴还是喜阳,产量如何,如何育种等等,这些知识的积累就是积德。这里出现的积德不太好理解,道德经内涵是一致的,德为人认识道之后的精神内涵,万事万物的一切形态一旦转化为精神就可视为德,固然种植庄稼之前的一切知识都是需要积累的,这个过程叫积“德”。有了这一切知识,才能种植庄稼,才能做任何事情,才能攻无不克。把这种理念用于天下可以无限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小国。前春秋时期,“国”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封建而成;更多自然之国由部落发展而来,部落由种植庄稼发展而来。


                          IP属地:新疆64楼2018-09-19 14:26
                          回复
                            第六十章 利而不害之法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如同锅里烹煮菜肴,明白火候的重要性,火大了,多翻两下;火小了就多煮一会儿。用大道的理念治理天下,那些歪风邪气才会得到根治。不是那些歪风邪气导致的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了,是这些价值再也无法伤人。不仅财富名利不再伤人,统治者也无法伤人。两不相伤,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归于大地。
                            静是为了躁,躁伤人,老子教的是躁而不伤身之法。财伤人,用得好则不再伤人。权力伤社会,用得好只会服务社会;兵器伤人,用得好会兵不血刃;智慧会使人间妄言遍地,用得好会使人类驾驭于宇宙之巅。老子在2000年前,已经把人类的终极价值看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


                            IP属地:新疆65楼2018-09-19 14:27
                            收起回复
                              第六十二章 统治者为权力与道的综合体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大道是万事万物之奥妙根本所在,维护大道,那么就成了善于用人的人的法宝。不善于用人的人也在其框架以内。好听的话可以赢得市人的尊重,好的行为可以获得民心。
                              假如一名管理者不善于用人,该怎么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呢?所以在天子即位的时候,虽设置有文武百官,有豪华的驷马开道的仪式,不如坐下来研究大道到底是什么,如何用大道的理念治理天下。古往今来最珍视大道的人为什么不说:我想获得天下,但是我还尚未了解大道,这是我欠缺的?所以,只有尊重真正知识的人才是天下少有的。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学问,而我们大多学问都丢失了,这些学问应把它捡回来。大自然实行无言之教。道德经通篇讲尊重自然,没有讲任何“知识”。苏格拉底的有些观点,若用道德经解释也可以说的过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来源于大道,大道就是自然,自然本身就是知识。无德的本质是无知,越是无知,就越是无德。
                              我们有许多知识,都是臆想出来的,成了系统后,把这些臆想分门别类,组织成概念,推理其中逻辑,然后让人们学习,这些学问都不是真学问。真学问能究根问底,最终能追溯到宇宙之初。任何真学问能经得起质疑。任何真学问能无限拓展且正在拓展。
                              能经受质疑且被大家肯定,和大道符合的东西已经主导了世界;在此前提下的任何发现、发明、见解都应值得重视。不要迷信官权和权威,认为世上无真理。西方人更重视一些独特的东西,不会错过崭新的见解。所以西方普通人只要努力,就有见解,只要有见解,就能获得回报得到重视。相反,怀有欺骗目的的东西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IP属地:新疆67楼2018-09-19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