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27贴子:1,148,822

回复:道者归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九章 取天下不可强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获得天下,用自己的意愿随意强为,我觉得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天下是神圣的,上天赋予的,不能随意违背大自然的意愿,不按照道的规律对其任意改造。逆违大道者必然失败,固执己见者必竹篮打水。因此圣人不妄为,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所以不会失败;不会失败固然只有得没有失。失去的事物要么自己没有了,要么给与别人了;要么变为灰烬,要么飞于天上;要么顽固强大,要么孱弱缺损;要么可以拆分,要么破烂的毫无用处。因此,圣人对于自然界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对于自然留有敬畏。
不尊重自然界的妄为,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让我们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砍伐森林,最终土地沙漠化,数代人的努力被沙漠侵袭;我们把污水排于地下,导致地下水被污染,若不是科技先进,很多地区会成为无人区;我们掏空地下的煤炭,若不采取措施填补那些中空之处,最终会天塌地陷。我们不尊重人类自己与天俱来的属性,就会弱小而招致死亡。我们以前拥有的,都逐渐灰飞烟灭,这个过程就是:要么该有的财富自己消失了;要么因为妄为招致天大窟窿,为了补窟窿不得不付出巨额财力;有的事物无法毁坏但是巨大无比却毫无用处;有的事物残缺破损最终失去了使用价值;有的东西变为废品进入了废品站。这一切付出,本应作为财富积累下来,让人们的劳动成果持续的发挥其价值,最终国富兵强,可惜的是前人的劳动统统都付之东流,每一代新人不得不去重新建设世界,于是每一代人不得不忍受贫穷。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是最勤劳的民族。我们的前辈如果遵循大道,必然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财富。在七十年代,某些地区还在使用只有五年寿命的茅草屋。这些前辈终其一生,是不会给后代留下什么的。中国年代久远的建筑也许除了官邸和皇宫外,再没什么了。相比欧洲人,德国人在青岛修的城市排水系统现在都在用。兰州一座大桥将近一百年了,但是最近兰州政府收到一封函,通知政府这座大桥接近使用寿命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搞建筑人刚走就会赖账,至于负责一百年,可想而知我们离道有多远。


IP属地:新疆32楼2018-09-19 14:14
回复
    第三十章 武力取天下乃无奈之举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会唯兵力逞强于天下。仅仅穷兵黩武解决问题会有负面作用。在军队打过仗的地方,荒无人烟杂草丛生,大战之后,往往鼠疫疾病得以流传。善于追求善果的军队,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会因为兵力强大而变得嗜杀成性。
    强者用兵是符合大道是替天行道的,达到目的了不能自我矜持(手持长矛跃跃欲试),达到目的了也不能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觉得了不起,用兵力达到目的是出于迫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我们追求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应符合道的规律;若不符合大道,这样的强国会昙花一现,很短的时间就会分崩离析,为何?这样的国家早就不遵循大道了,大道的规律惩罚它了!
    人类不可能杜绝战争。我们在分析战争时往往把战争双方的一方假定为非正义的,然后得出另一方是正义的结论,显然这种二元战争分析论无法解释所有的战争状态,只能以非此既彼成王败寇的理论来解释。在人类历史中,战争几乎贯穿了所有历史,所以人类历史就是人类自身血与泪的战争历史。我们在痛定思痛之时,我们要反省战争,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那些伤痛,哪些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哪些的牺牲是可以减轻的。
    战争是人们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矛盾的产生和人有关系,也就是和人本性有关系。 人有两大属性:1.求生本能;2.人们的欲望。当我们的两大属性任意两方发生矛盾,在矛盾激化之时就是战争。
    人类无法杜绝战争,不禁让人感到一丝悲观。 目前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是因为战争符合经济原理:付出和收获要成比例。 假如有一天某个国家能够成功防范核武器,世界不再存在核力量遏制平衡,哪战争必定会再次降临。战争不会听从任何人的道德指责的。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段还有争议的地方,有人把“物壮则老”看作必然的,认为是“物极必反”的一种表述。但是道德经出现这一句话,老子的态度是十分惋惜和痛恨的。我们追求事物强大,为什么有的事物强大了就很快消失呢?是不尊重大道的结果。事物只要遵循大道,是不可能老去的,只会越来越强大,凭什么强大就要消失?


    IP属地:新疆33楼2018-09-19 14:15
    收起回复
      第三十一章 武力与人道主义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是不祥的东西,人们不喜欢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它。人们处理矛盾用和谈的方法在左边谈判,矛盾无法解决必须用兵打仗了一般站在右边。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唯一使用的东西,而是万不得已才使用它(解决问题能谈判最好,但是不排除武力解决问题)。用兵乃是不得已的手段,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文职)居于左边,上将军(武官)居于右边。
      要以凶礼的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因此参与战争,要以沉重的心情参与。打了胜仗,也要尊重所有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战友和敌人,且以丧礼埋葬这些人。
      尊重敌人,尊重人类自身的尊严,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老子乃是天下第一。相比那些准备啖其肉食其骨的,准备把敌人挫骨扬灰的,要灭敌人九族的,老子温情许多。人类有爱也有恨;有合作,也有竞争。自然界里存在着看得见的弱肉强食,人类社会里存在着看不见的优胜劣汰,而战争就是人类优胜劣汰的手段。捍卫不了生存的尊严就会被消灭。既然是人类要淘汰自身,就要认识到人类自身就有尊严。要想生存,就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活着,于是我们鼓励英勇善战。一个弱小的谁见了都想攻打的国家,脸上也别憋了正气了,别去追寻那些所谓的道德了,别一点点小胜利就心存报复酿下天大灾祸。为了生存,请追求强大和再强大。
      战争,请学会饶恕敌人,这是符合道的,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如此;不要去学习其它所谓道德,有了道德的包装,这些人们的凶残远超兽类。战争是力得体现,只要人们对于力的信仰不丧失,人类就有自保的希望 。用兵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兵应追求善果。用兵应遵循大道。用兵即使战胜了,也不能对于战败国家的人民为所欲为滥杀无辜,战胜了,也应尊重敌人。战胜了,是符合大道的,不能骄傲矜持。


      IP属地:新疆34楼2018-09-19 14:15
      回复
        第三十四章 道者容纳万物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博大,就在我们周围,左右上下无所不至。万物依赖它生长从不推辞,一切功业依赖它才能成功从不去主宰,养育万物却对于世界从不肆意妄为。一切看不到的规律无微不至关注到每一个细小的生灵,可以称它为“小”;天地日月星辰一切事物都皈依它,所以又可以称它为“大”。大道不会随意变更自然界的规律,大器量能称道为“大”。
        道就是万物,万物就是道,故我就是道。道创造一切,顺应道则庇佑一切。人有智慧,智慧应与大道一致,一切智慧依道而来可谓智慧。万物书写道的意志,人只是万物之中的一只跳蚤。道创造一切却不辞辛苦,成就一切却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为所欲为。大道大至无所不在,小至无微不至,西方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神,神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大道庇佑人们,神也庇佑人们。把道人格化之后即是神,神人格化容易让人接受。而大道是无生命的抽象的,只有更加高级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大道。老子之深度,普通人们无法理解的,这是智者和庸众的差距,也是智者的悲哀。古往今来,传递智慧的人们何其多,可是智慧在大多数地方依旧是盲区。不要害怕传递真理,你传递的再多,有的地方依旧会让妄知横行。不要害怕把心掏出来,就算黄金,也有人认为是粪土。
        在文化意识形态里,佛教的意义逐渐失去,西方有基督教,阿拉伯有伊斯兰,我们东方有道德经。道德经完全能够抗衡那两种宗教。道德经相比宗教,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IP属地:新疆37楼2018-09-19 14:16
        收起回复
          第三十五章 道之社会的巨大吸引力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心怀大道手执真理,天下的人们会被吸引过来,投靠他而不加害人们,于是这里就成了和平的乐土。这里有美妙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留步。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必是遵循大道的结果。但是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无味的,看不见,听不着,而它的作用,却无穷尽。
          老子描绘了一幅美丽愿景。一个没有战争和国界困扰的乐土,人们可以随意迁徙,不在受到忠义道德的羁绊,哪里政策好就去哪里,哪里风景美丽去哪里。一片地域,经营的好固然人们就越来越多,人越是多地盘就越是大。若是经营的不好这个国家就会自然消亡,而非利用武力消灭国家。
          老子眼中的诸侯小国,类似于今天的企业,天下的土地似乎无穷无尽。企业经营的好,就可以发展壮大;经营不好就会倒闭破产。他没有把国土神圣化,认为非要誓死捍卫,他会认为土地属于天下人民。老子眼中的人民,不是生是君主的人,死是君主的鬼。人民可以选择为谁效劳,要是君主不作为,就会卷铺盖离开。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曾游说天下。其本质是谁用了孔子,孔子就会变成哪国人了。


          IP属地:新疆38楼2018-09-19 14:16
          回复
            第三十六章 有区间才叫矛盾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合它,必先扩张它让它收合;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让它发力,发完力才能变弱;想要废去它,必先加固它使用之后才能废弃;想要获取,必先给予。明白这些智慧,就会以弱胜强。鱼的生存不可以摆脱江海,国家的武力不可以拿出来展示向人炫耀。
            道德经里一组对立的事物很多。理解矛盾我们要认识到矛盾是意识的产物;人是矛盾的观察者;矛盾的双方本质是一个事物;矛盾存在一个相距若何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去观察一切矛盾,会得到一些细微的不同。不可理解为阴阳转换和物极必反,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老子。
            儒家与辩证法的关系
            阴阳学说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影响到每一个角落。从孩子时代,大人就经常告诉我们,谁是大坏蛋,谁是大好人。上小学老师告诉我们,有和无是反义词,真和假是反义词,黑和白是反义词。终于长大了,书里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是反义词,君子该如何,小人该如何,终于明白了,原来小时候大人说的“好人”就是君子,坏人就是小人。这个对立的世界里,我们的“德性”越来越圆满,于是我们成熟了。现在我们看待事物往往用“好”和“坏”来看待事物,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是习惯养成的,但是显然是有缺陷的。
            事物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需要有一种更为先进的学说来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此时辩证法则运用而生了。辩证法的几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关系;2.主次矛盾的关系;3.量变到质变的关系;4.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这些东西说了那么多,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对于客观世界进行多个角度观察后从新价值这个事物,新价值的诞生,会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其实看法和态度对于研究事物并没有多少指导价值的,但是态度非常重要,你要明白我们的先天不足。
            辩证法后来发展成一种近乎诡辩的东西,让国人思维混乱道德混乱,社会上充斥了一种论调:看谁说话,谁能说话谁就有理。这种学说的最主要的负面作用在于,能把黑白颠倒能让是非不分。最著名的批判文章莫过于《放屁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下。
            其实在道德经里老子说的很清楚,“有生于无”,无和有并非相对,这两个的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是近义词,而不是反义词。黑和白的区别在于“光”的强弱程度,区间内生物感官的一种对光波的反馈而已。这两个词也是诞生关系,并非对立。真和假的关系也是,人类学习生活过程中首先学习,然后模仿,生产出的第一个作品通常是“赝品”,也就是假货;假货的经验积累,慢慢变得完美,我们称之为“真品”。这个关系里,真和假也是近义词,真诞生于假。愤怒和喜悦的关系也是,喜悦诞生于愤怒,这里不做论证。
            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白黑白世界的谬误在哪里。是因为我们思维的固化,君子小人道德的黑白世界的强化,让我们不再具备研究事物的能力。黑白世界的残缺,让一种更为荒谬的理论不得不进入中国。如果你赞同我的看法,那么我就要给儒家和辩证法的关系下一个结论:他们的关系是互为补丁的关系,犹如一个球体,是上球体和下球体的关系,是天和地的关系。相互偎依缺一不可。
            世界上有种种谬误,好多人认为儒家和辩证法是对立的,也有人认为儒家和辩证法可以互溶;还有人认为儒家和辩证法没有关系,完全两种学说。而我认为,儒家实在是辩证法的父亲,辩证法是儒家的一个大补丁。仅此而已。


            IP属地:新疆39楼2018-09-19 14:17
            回复
              第三十七章 道之社会乱象处理之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遵循大道就会顺任自然而不妄为,那么没有什么可以不为的。君王如果能遵循大道治理天下,万事万物就会自我管理,回归自然状态,于是国家蓬勃发展。当权力名望等附加的东西过多,我就要用大道的朴实说服他们。于是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背离大道的欲望了。人们不去争夺有违大道的名利,那么天下安定也健康发展。
              道是人类长视久生的终极学问,故道者才是社会利而不害的精英人群。让人们尊重和向往道者,当名望、地位、权力等附加事物拥有泡沫之时,就该由道者出面述说大道之原理,且让大道之原理说服众人让众人回归朴实本性,只有把道理讲明白了,人们的追求才能回归正统。


              IP属地:新疆40楼2018-09-19 14:17
              回复
                《道德经》上部《道经》讲述完了,道德经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智慧深奥并非深奥至难懂,也不是被邪教捆绑的花里胡哨。《道德经》是朴实的,老子其人也是朴实的。这个世界最深奥的智慧都是最浅显的东西发展来的。我们周边一切哲学,倘若一开始就放烟雾弹,弄得云里雾里这种学问未必是好学问,云里雾里的去解释一些东西,人们反而变得糊涂。智慧深入浅出,没有什么不可说的。只有把道理彻底说破,我们才能对于世界心若明镜。明白的人们眼睛是明亮清澈的,糊涂的人眼睛都迷茫暗淡无神。
                人类渺小固然人类不能妄为,只有不妄为的人类才有希望,对于自然不妄为那么对于人类就不会妄为;对于人类不会妄为,对于自己就不会妄为,这一切有迹可循。大道行无言之教。只有狂妄的人才有可能酝酿灾难。天下舍我其谁,我想怎样就怎样,天下的一切,以我为中心运行。那么完了,世界都会被毁灭。
                我觉得痛惜的是,《道德经》在中国有非常大的民间基础,无为(不妄为)的深刻含义却没有进入人们的心里,用不妄为指导人们的行为。也许自古以来,无为(不妄为)的解读就从来没有正确过。《道德经》是智慧书籍,是真正的智者之言,解读需要智慧和正确的引导。
                在历史里,《道德经》被各种学说按照它的意愿对于它任意装扮;因为《道德经》是真理,所以任何学问都离不开它,被装扮一新的《道德经》,离老子本意越来越远。十分可惜,《道德经》的真正价值被埋没。


                IP属地:新疆41楼2018-09-19 14:17
                回复
                  下面我将翻译下部《德经》,在翻译之前还要絮叨几句。《道经》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和德的关系就很明白了,道德是从属大道的。那么《道经》放在《德经》之前是正确的。回顾《道经》的内容,《道经》里讲述了世界的起源,有、无的关系,“有”和世界的关系,世界和国家、国家和国家、统治者、人民分别的关系,人民该怎们做,小国该怎么生存等等,道德经内容太多,几句话是总结不完的。宏观看,道经讲述的都是大道之下大到世界的格局小到微不足道的事物是如何被“分配”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讲究人类起源,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道经》已经把答案告诉大家了。宇宙有起源而不妄为,人有智力不能把智力用在歪门邪道上,所以人类要讲究真实淳朴。我们人类最高状态:真实、身体健壮、有壮志不能有野心、能吃饱喝好,能不妄为的为所欲为,这是什么状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自由。人类终极社会是什么?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变态的价值,没有政策导致的不公平,政府如水一般处于最低处,利万物不争,一个服务型社会和政府,这样的社会我们达到了么?虽然中国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我们还在往这方面努力。前进的路上是有阻碍的,这些阻碍,都是妄知,不公平思维才是理想社会迟迟无法到来的根本原因。


                  IP属地:新疆42楼2018-09-19 14:18
                  回复
                    第三十九章 得道社会和失道社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万事万物无不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行事的,天(空气)遵循了大道(天道合一),空气清爽;大地遵循了大道(地道合一),万物勃勃生机;神(智慧之人)遵循了大道(神道合一),灵感无限富有创意;山谷遵循了大道(谷道合一),万物生机勃勃丰盈而美丽;无论动物还是植物(物道合一),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的,子嗣繁多生生不息;国家遵循了大道,国家正常发展,道德真实,秩序井然,人民富足。
                    如果背叛了大道,不按照大道规律办事的,不尊重大自然的,那么天(空气)污浊不堪,pm2.5值超标,好像见不到天日的样子(天道分离);大地不遵循大道,会地下水污染,生物链断裂,土地沙漠化(地道分离);神(智慧之人)不在研究一些真正的尊重大道的学问,而是把邪说当做知识,人世间,道德沦丧,污浊不堪(人道分离);山谷不遵循大道,将是土地板结,鼠虫侵害,作物绝收(谷道分离);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不遵循大道,不尊重自然,将会疾病缠身,子嗣调零,甚至绝种的灭顶之灾(物道分离);国家不遵循大道,无法取信于民,人们纷纷逃离,财富会一夜之间被人卷走,留下一块破烂不堪的土地,让上国一蹶不振(国道分离)!
                    所以,人们不可以急功近利,不可以以破坏大道为代价获取利益。万事万物,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因符合大道的事物小,而不去重视;不能因符合大道的水平低而忽略了它的发展前景。
                    一个国家,政府应把自己放到最低,犹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把服务社会当做自己的根本,把人们的一切创造当做自己的荣耀,这才是荣耀中的荣耀啊!一个国家的政府万不可把自己当做玉石,而应把自己当做平平常常的石子铺于路下。
                    一:一起,一体,不分彼此。天得一就是天道一体,地得一就是地道一体。


                    IP属地:新疆44楼2018-09-19 14:18
                    回复
                      第四十章 万物生于有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组相反的对立矛盾是道的运动。相对弱的一方是道的应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矛盾是滋生于意识中的事物,若是没有意识,宇宙是统一的。矛盾的双方本不矛盾,人作为第三者以意识为起发点而产生的一种事物。矛盾存在相距若何的问题。矛盾是变化的,弱为强之基础,小为大之基础,无为有之基础。
                      关于有和无,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鱼儿水中游和人在陆地上走,鸟在空中飞的原理应当是一致的,鱼儿不能认为周围一无所有,鸟也不能认为周围一无所有,固然人类不能认为周围一无所有。人的感觉对于大气似乎是无视的。老子把触摸不到的,看不到的,极其微末的事物统称为夷微希,而夷微希就是无。无和感觉有关,但不是真的无。我们能认识的事物,要么能眼观,要么能触摸,要么能闻到,要么能听到,超越感官之外,更有无穷的事物。
                      1.人在空气中行走;
                      2.蚯蚓在泥土中行走;
                      3.鱼在水中游;
                      4.太阳在宇宙里运行;
                      5.电子在金属中运。
                      你若认为以上几个案例无本质不同,那么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事物运动必然在无之间,无是一切运动形成的基本条件。有无是相对的。对于人来说的有,对于某些事物来说就是无;对于电子来说的无,对于人来说是无**服的有。对于鱼的无,对于人就是有。人不可能完全克服水,就算克服了水,无**服金属,谁都无法在金属中移动。宇宙好比一个容器中装满水、砂子、泥土、油、铁渣等搅拌后让之运动的混合体。宇宙是土地、空气、水、一切空隙、星辰和星辰间的空间、一切天体(星云、黑洞。。。)、光、能、暗物质、暗能量的组合体的统称。用形象一点的话说,宇宙是实心的,我们居于实心之中,我们能运动,是因为某些事物我们能够克服它。一切运动的成因均在于此。
                      生物诞生以来,可能会对温度比较敏感,而温度之源生物对之赋予了深刻意义。生物能感觉到有一个事物存在,它能感觉到这个事物,那么“有”就诞生了。周边的一切还是无。渐渐地,对于温度敏感的细胞进化成了眼睛,眼睛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有。如果视力增长了,看得远固然“有”的事物就越是多。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还是无。有从无而来,用老子的话就是有生于无。无大于有,有大于万物。这个逻辑式里,有,特指可以触摸到,可以感觉到,可以看到的,有边界、实体、有根源的一切事物。


                      IP属地:新疆45楼2018-09-19 14:19
                      收起回复
                        第四十一章 不被理解也要去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智慧之人听说了大道,会按照大道的规则办事,他们心若明镜,听从智慧之言;迷糊的人听说了大道,将信将疑,没有主见;愚昧的人听了大道,会哈哈大笑。大道允许愚者的笑,愚者得笑,妨碍不了大道!
                        因此有以下建议:明白了大道,会变得谦恭,心有畏惧,知所为而必有不为;不在只重视光鲜的事物,退而从实事一点一滴做起;哪怕道路曲折,心有目标,故披荆斩棘,努力奋进。
                        真正的道德,让人们心胸宽广,犹如山谷般广阔;好比大片的雪地中有一两块污物,是影响不到它的。
                        如果大道不被人理解,那么人们的行为处事会被人误解。好像有德的人在偷懒一样;那些纯真的人像傻瓜一样;好像大的方形看不到角一样,大的物件完成的比较晚一样;大的声音没有根源一样;大的形状无法描述一样,大道好像无法言说描述一样。我们人类只能观察到事物的冰山之一角,只有了解了大道,明白了宇宙是什么,只有教育更多人让他明白大道,才会理解这些人的行为。
                        大方无隅,就算到了今天,不知多少人认为大的方形没有角?大的方形只能看不到角,但是不能没有角;大智若愚,又有多少人认为大智慧就好像很傻一样?真正的理解了道德经,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是鼓励个人修为的装疯卖傻,而是智者心中有信仰,不肯投机耍滑,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即使不被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近义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尤其对于起源文化,一定要慎重对待。大象无形,不是大的东西没有形状,而是看不完形状。比如地球是大象,但是用眼睛看不到地球的整体面貌的。我们可以借助卫星,把地球照片拍出来,问题又来了,地球已经不算是大象了,宇宙是更大的像。
                        无论任何大象,都是有形的,但是眼睛无法把“形”全部的展示出来。无形不要理解为幻化的东西,云里雾里看不到也摸不着。“无形”只和眼睛有关,眼睛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形貌即是无形。
                        大白若辱:你可以想象刚下完大雪,一个白色的世界里有一堆污物。大的白色间有块黑色的东西,对大白有影响么?
                        大音希声:你可以想象雷声,很响亮,而声音的根源在哪里却无法找到。问题很多很大,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IP属地:新疆46楼2018-09-19 14:19
                        回复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至柔的事物,遍布天下;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也有进不去的空间。我知道无为的好处,凡事不可勉强。让人们领悟天地的美妙,遵循自然的教导。至高的学问就是无为,天下没有能赶上它的了。
                          段落分错了,就会解读为以柔克刚。老子不会那么无聊让你用柔弱的克制强硬的,无论多少人多少代,这句话也应把它纠正过来。相信以柔克刚的,请用阁下用一己之身把美国灭掉,我才相信以柔克刚是真理。


                          IP属地:新疆48楼2018-09-19 14:22
                          回复
                            第四十四章 理想社会当淡化名利得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和身体相比哪一样更为重要?生命和货物比起来哪一样受到的关注更多?这些得失能比较么?过分的爱惜就会付出精力;过多的财富失去时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驻足,就不会受到损失;懂得适可而止,就明白前进的目的;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一切价值都无法和生命做比较。一切价值带来的幸福感除了吃饱穿暖是硬需求外都是附带的其它精神状态。一切价值应建立在生命之后。一切生命的价值应在平等的框架之内。
                            等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生命价值也是如此。人民的生命不值钱,如草芥想杀就杀想刮就刮。这也是道德经有几千年历史,难解的原因所在,等级社会不可能对生命做出正确解读的。


                            IP属地:新疆49楼2018-09-19 14:22
                            收起回复
                              第四十五章 大成就,大盈满,大智慧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东西也要好像有缺点,但是它的作用不会枯竭;最盈满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折中,却用之不穷。最为正直的人,似乎是弯曲的;最为精巧的事物,好像也很笨拙;最宏伟的雄辩好象讷而无言。镇静要比躁动强,寒冷要比酷热强。清净镇定思考问题,则天下一切都会顺正。
                              大成若缺:比如汽车,如果想在速度上占优,必然会在外观、舒适程度上放弃点什么。比如人才,虽然能力很强但是费用也很高。再比如火箭,飞的是很远,但是它回不来。
                              大盈若冲:比如江河,真正的盈满状态为一般状态,不能让它发大水,发大水似乎更盈满,对人来说却是灾难。在比如天气,温度高了庄稼长得快,高过一定程度就是灾难。再比如父母心疼孩子,让孩子吃饭,把孩子喂养成一个大胖子就不太好。
                              大直若屈:比如我们要去楼下买东西,其实跳窗户最近了,但是不行,爬楼梯才是最安全便捷的方式;比如障碍训练,必须爬过去,就不能以我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为由拒绝爬行。再比如河流纵坡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冲刷最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河流无论弯了多少弯,都是合理的。
                              大巧若拙:比如战争中,什么兵法了,阵型了,各种谋略都有,要是实力过于悬殊,就会被碾压。人和汽车赛跑,人掌握了各种跑步技巧,了解各种规则,但是汽车性能摆着呢,人肯定会输。追求姑娘,今天送个花,明天陪她吃个饭,这些都是花招和技巧。你给她买个带花园的别墅,把老丈人也接过来,给她买个跑车,一个不限量的现金卡,每天揍她一顿都不会跑。
                              大辩若讷:比如神圣领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但是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敌人不会和你讨论领土归属问题的。比如我们还在讨论互联网是否更加利于商业发展的时候,马云已经利用互联网火遍全世界了。再比如内功神乎其神,然而泰森根本不屑于和一个干瘪的老头去打。
                              总之,人类追求这几点:性能最强、最合适、速度最优、力量最强、最符合事实。如果碰到对手,对手这几个方面优胜你,就自动认输,别啰嗦了。
                              从矛盾变化的观点看,成与缺、盈与冲、直与曲、巧与拙、辩与讷,有几组矛盾就有几个事物。比如,你多大了?你多小了?虽然用了矛盾的一组词,其实是一个意思。再比如你有多轻?你有多重?也问的是一个意思。那么成与缺指的是性能;盈与冲指的是合适程度;直与曲指的是那种方法速度最优;巧与拙的对象是力量;辩与讷的对象是事实。
                              缺为成之基础;冲为盈之基础;曲为直之基础;拙为巧之基础;讷为辩之基础;静为躁之基础;寒为热之基础。老子说过,弱者道之用。肯定了缺、冲、曲、拙、讷、静、寒为正常状态,才能进一步追求成、盈、直、巧、辩、热、躁。
                              有人会说,成、盈、直、巧、辩、热、躁是伤身的,现在的问题是不能让它伤身。比如静与躁,安静讨论学习为静,一旦付诸实施就是躁。这时候的躁,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忍受的,与道无伤的。读懂道德经会明白,老子教授的是躁而不伤身之法。


                              IP属地:新疆50楼2018-09-19 14: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