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27贴子:1,148,822

回复:道者归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三章 价值之源为人类自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不平等社会,要宠辱不惊,风淡云轻,不能得势也惊,失势也惊,是谓宠辱皆惊。在平等社会,若是受到高于众人的待遇说明不平等政策有所抬头,此事需要重视;若是有受辱现象,说明道德系统出现了问题。什么叫重视大的疾病仿佛重视生命一样?我的身体上天赋予,我爱惜我的身体和自然赋予的一切,如果这些失去了,我还有什么得失是值得担心的呢?如果失去了依附自然的本性,人类失去的东西更多。所以如果治理天下,先要热爱自己,只有遵循大道的人才会珍视人类自己,这样的人天下都可以托付给他。
什么是成功?依附大道即是成功,其结果可能会很短,也可能会很长,长至生命终点也看不到结果。人们要目光久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故不能以成败论宠辱。成败带来的荣辱无法和身体相比,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所有的得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之于世充满不可预见的东西,但是只有一条,冥冥中人们遵守某种约定,此约定就是大道,遵守大道人们就无所谓失败,而是必然成功。人生本一无所有,期间人活得过程必然有所创造,只要遵守大道这些创见无论大小都是成功。个体倾其一生可能对于一些伟大的事业完成之微末,看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只要按照大道来的,那么他就是成功。
不去单纯追逐那些感官上的东西,人类前进的矢量标里,感官享受要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的,人类若单独的把物质享受当做知识,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让这样的学问主导世界,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为何,大道不允许人类这样狂妄。
这一章和44章可以对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身体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外来价值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是最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宠辱皆惊,是因为太在乎身外之物。明白身外物和身体的关系,于是身外之物不再举足轻重。自己的身体更加重要,爱惜自己身体的人也是尊重自然的,爱惜人们生命本能的人,天下可以托付。在古代,得病很麻烦,一个小病就有可能丧命。预防疾病犹如珍惜生命。贵大患若身,(最重视的莫过于重视生命)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我最害怕的是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有何患。(如果没有了身子,我就再也没有怕的了。也就是说,外来的一切价值无法和身体作比较)。身体才是真正的得失。身体健康了,一切外来得失,风淡云轻。


IP属地:新疆16楼2018-09-19 14:10
收起回复
    第十四章 无的组成和道纪的提出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前面举过一个例子,鱼儿在水里游和人在地面走原理类似,水在鱼儿的眼里就是无,大气在人的眼里也是无,是真的无么?老子对此深度思索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有许多超越感官觉察的事物是存在的,人类暂时无法觉察而已。人类判断事物,一般为眼观、耳听、触摸,当然还有鼻子闻,嘴巴尝,这一切之外仍然有事物。
    于是老子就说:视而不见的,叫做夷,今天我们知道有肉眼观察不到的光波如紫外线等;听不到的声音叫做希,比如超声波之类的;触摸不到的,叫做微,比如大气等等。这三种事物无法觉察和判断,故人们把它汇为一体。它的上限大至没有边界,它的下线微末至不可觉察,打算讲述这些事物却又无法描述,于是把这些事物归于无。它的状态是没有状态的,没有事物既是它的形象,这些事物可谓恍恍惚惚。追究其源不知其头,追究其末不知其尾。
    我们要拿更古以来的大道,来抵御今天人类不按大道行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能追溯至万物起源,且按照这些规律来行为处事,才是遵守道的纪律。


    IP属地:新疆17楼2018-09-19 14:10
    收起回复
      第十五章 道者的行为模式和人类创新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以往遵循自然之道的人,是很玄妙的,知识深不可测。人们尊重这样的人,又无法完全用语言形容他,只说他走路时候非常小心,好比冬天行走于冰面上,他害怕破坏这一切;他对待自然界的保护犹如防御敌国,尽心尽力;他从未把自己当做土地的主人任意更改,而像一个过客,拘谨也客气且十分尊重;洗涤衣物用水非常节约,好比水不够用要等冰雪融化一点一滴让其物以致用;他的工具都是最自然的工具;他的心胸阔达如山谷;他敦厚踏实不肯投机取巧看起来不聪明。谁能使浑浊之水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的大自然充满生机?是道啊。保持这个“道”的人心有敬畏所以不会自得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他明白世界需要掌握更多的东西,所以只有这样的人创造的东西才是对于世界有益的。
      所谓创新,是在尊重自然界的前提下的创新,创新不是改变自然,相反只有尊重自然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人类智力无限,若把智力用在毁灭自然界上,人类会自取灭亡。所以创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看,对于人类都是有益的才能叫创新。
      老子不因循守旧,他看的很远,他鼓励后人的创新,显然这些创新都是有条件的。


      IP属地:新疆18楼2018-09-19 14:10
      收起回复
        第十六章 学习和思考为道者之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类应当思考深远,先保持安静不要轻易躁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各种规律要再三思考是否研究透彻了。芸芸万物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大道赋予其规律这个根本原理。研究根本原理就需要安静;会安静研究学问就是使命;当学问好了,使命完成了才能变成一个不违背常识的人;知道知识的作用才是一个明白人。如果没有常识和知识,这些人的行为就是胡作非为,这是凶兆的体现。知道让懂得常识的人让其做事能容得下他,那么就是公正的;公正的就是全面的完善的;全面的完善的就遵循天地的;遵循天地的就是遵循大道的,遵循大道就是长视久生的,终身不会违背这个原则。
        “致虚极,守静笃”,这一句经常被人当做“心法”来练习高深内功。我想老子其人是没有功夫的,他若知道自己一句话被人误解成他都不懂的东西也许会啼笑皆非。


        IP属地:新疆19楼2018-09-19 14:11
        收起回复
          第十七章 道之社会为服务型政府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好像不存在一样;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侮他。统治者不够诚信,人民才不相信他。统治者应该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说我遵循自然之道所以我必会成功,当然也要感谢领导是好样的,对于人民是信任的,把人民看做国家的财富。
          这一段应和第八章对照的看,统治者应当和水一样,处于最低处,服务于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如果统治者高高在上,让人民膜拜,这样的社会不会强大到哪里去。可惜的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即使过了五千年,再看他的文字,依然不显得过时。


          IP属地:新疆20楼2018-09-19 14:11
          收起回复
            第十八章 道与仁义孝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今人们不再遵循大道了,而是讲究“仁义”来了,其实掌握自然之道的人们仁义天存,无需提倡;人们提倡的智慧不再是认识宇宙,而是违背自然的反自然文化,让人们虚伪起来,让伪装的智慧横行,这样的世界是大伪的世界;人们追求一些违背自然规则的名利,让亲戚朋友互相争斗,于是提倡孝道和慈爱了。殊不知,遵循大道就是遵循慈爱;伪学横行,才会国力衰微,这时候,忠臣出现了。
            老子反对把仁义、智巧、礼等事物极力提倡的,他甚至有一种担心,背弃了自然之道的社会,会有看不见的灾难。我们人类一切成果,都是遵循大道的结果,遵循大道,才是智慧,而不是智巧。尊严荣耀应当给予智慧之人,而不是给予“礼”“仁义”“血统”之人。只有让智者获得更多,社会才能健康。这里不要把 “智慧”理解为现代的“智慧”,那时候的“智慧”指的是坑蒙拐骗的智巧,人类若把智力用在坑蒙拐骗上,这是对于上苍赐予人类智力的亵渎,人应当真实,只有真实的人,才可能把智力用在正途。
            智慧之于宇宙,用得好会和宇宙合而为一共同发展;用的不好会有毁天灭地之能。因此真的智者均会考虑人类该”如何善用智力”这个问题,同时会得到一个结论,人有智力所以不可随意撒谎。
            道生万物,道生仁义、智慧、孝慈、权力、财富等等一切,因此一切事物均以道为核心来运作才是善的。如果人类不把道当做核心,把仁义当做核心会发现人类会虚仁假意;把智慧当核心会发现谎言遍地;把权力当核心会出现等级阶差;把财富当核心就会为富不仁。总之一切一旦失去了道这个核心,所出现的一切现象都会与道为敌。
            一切生成物均为人类服务,一切生成物用的不好均会伤害人类自身。比如仁义、孝慈、权力、财富、智慧都有这个问题。老子超越善恶,他一方面反对仁义、孝慈、权力、财富、智慧等出现的负面作用;一方面对失去“道”这个核心表示痛心;另一方面对于人类为了应急危难而采取的本末倒置的方法表示无奈。


            IP属地:新疆21楼2018-09-19 14:11
            收起回复
              第十九章 道学为核心方可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此段有四处提到“绝”字,意义当统一起来,可解释为至高、最佳。也有把前三处“绝”解读为“断绝”,于是老子显得冷漠和铁石心肠且违背常理。
              真正的智慧人是遵循大道的,因此抛弃巧伪的方法治理国家,人们会得到百倍的好处;仁者会抛弃虚仁假意,于是民间恢复了孝慈;至巧之人杜绝急功近利的思维,因此盗贼也没有了。拥有这三种情况是因为相关法律、条文、文化、道德的缺失造成的,故应制定相关的法令、条文、道德倾向等让他们心有所属,恢复淳朴本质,减少对于世界无止境的欲求。只有真正的学问才会让社会没有后顾之忧。
              和极力提倡仁义孝慈的儒家不同,老子对仁义孝慈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提倡仁义孝慈的学说,要制定条文管制那些仁义说教。
              正史记载,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是孔子开创了儒家。人们阅读道德经时会疑问,儒家在道家之后,为何道家会反对儒家?难道老子的道德经在儒家之后才诞生?这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来看,孔子虽是儒祖,他的学说并非空穴来风,仁义孝慈学说当时已经有了影响。
              孟子曰: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儒家认为帝王对臣民的怜悯叫做仁,故人民对孱弱、叫花的怜悯也叫仁。这是上对下,要是下对上呢?就是尊重或者敬重,人民尊重帝王的礼视为仁,比如要忠君,就要给帝王跪拜。不实施礼,就不爱君王故算不得仁者。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重视孝道仍然为仁。仁的涵义太丰富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仁顾名思义仁爱,对人有益的一切行为、知识都可以视为仁。掌握知识越多,越是回报人类就越是仁。仁不是期期艾艾,我们教育孩子:不可去马路!可以通过训斥的口吻表达出我们的爱。战士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而厮杀于疆场,他虽杀人也是仁者。有很多人,踩死一只蚂蚁会内疚半天仍旧觉得自己不够仁,这是没有必要的。
              当我们明白一切真知的、探索未知的、服务人们的、把事物价值最大化的一切都可以视为仁爱。于是仁爱就不再狭义。仁爱不狭义,人们在行为中就会果敢,不再犹豫徘徊。人们可以目标清晰,直追真理而去,对的去做,错的不去做,只有这样,道才能恢复仁爱之宗主地位。
              再谈谈“义”,义者,理也,墨家的天志,俗话说天理。道家说统统是道,俗话说道义。现在我们说义理。这个世界上是有天理和道义的,天理和道义永远存在,故人们应该追寻道义。事物起因、发展、变化、终了;事物与事物的关系;事物的范畴等等,总之用人的眼光遵循道的思维都是义。
              天地对于万物一律平等,人与万物一样,要生老病死,甚至优胜劣汰,人类有什么资格要求自己去不平等呢?故人与人平等是天决定的。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决定了人与人必然有差异。尤其在物质方面不可能完全对等,在人格方面却是完全对等的。这是天所决定的。为了资源,人类建立了雇佣关系,履行雇佣关系就是契约社会,契约的约束性在道德方面体现为“忠”。
              儒家把义演化为忠义。所谓忠义,主要体现在阶级社会各种人际关系上。对下,可能会偏袒窝藏;对上,会无条件的去效忠和捍卫;对朋友同事,会情大于法。若是相关的人犯了错误,让他受到相应惩罚会视为不讲义气。


              IP属地:新疆22楼2018-09-19 14:11
              收起回复
                第二十章 孤独的老子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真的学问,人们不会斤斤计较在一些世俗的是事物,故人们担心的事情不多。应承和反对能相距多少呢?善与恶差距多大呢。
                大家都害怕的,我不能不去害怕。这种习惯来源已久,好像无法根治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思考,这种有违大道的事情会带来什么恶果。我如同找不到归途被小伙伴遗失的孩子,茫然无助凝视这个人世间。众人都有所得,而我却像丢了什么一样。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我在发愁什么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好像迷迷糊糊;众人都斤斤计较,唯独我不去计较这些得失。人们的行为如滔滔海水,似乎没有尽止。世人都很聪明精巧,善于获得,唯独我冥顽不化不去追逐那些。我唯独与人不同的,我少向天地母亲去索取,多去思考事物的根源。
                老子思维和众人思维有巨大差异。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我们一般会把矛盾两极化,成为一组根本对立的事物,它们有无限差距。而老子却认为,它们差别不大,无非唯与阿、善与恶中间有一定差距。同理我们可得黑白、大小、上下等一切矛盾均是有一定差距。
                第二章解读中提到过,矛盾和生命息息相关,矛盾存于意识之中,矛盾是区间内事物。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唯之与阿,善之与恶。我们要思考有无相距多少呢?上下相距多少呢?长短相距多少呢?总之一切矛盾,相距多少呢?
                比较容易理解的矛盾,比如大小,我们首先会想到体积;比如先后,我们会首先想到位置;黑白我们会首先想到光线亮度。无论描述大还是描述小,是在描述一个事物:体积;无论描述前还是描述后,也是在描述一个事物:位置;无论描述黑还是描述白,都是在描述光线强度。还有一些矛盾比如有无,比如善恶大家都懂得在描述一种事物,却又无法言说。只有深度思索的人才会懂得一对矛盾其实是一个事物,它和人脑、感官息息相关。它们之所以不同,是存在一个“相去若何”的问题。
                因价值的核心“人类自身”的丧失,人们在追逐利益时一窝蜂状态;因人们的好奇心不再是遵循大道,学习自然知识,而是把好奇心用于猎奇之上,于是又是一窝蜂状态;人们不讲究平等,而是看领导眼色行事,于是还是一窝蜂;人们为了追逐虚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等一窝蜂状态,老子表示深刻忧虑,他不知道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众人好像获得了,而他在失去什么。众人行为如滔滔江水,他却难以力挽狂澜。他在众人眼里是个不开化的不合群的傻乎乎的人。面对这种无奈,老子把希望寄托于圣人身上,他希望圣人明白后把他的理想付诸于社会。但是希望渺茫。为了拯救世界,在那个年代,他字斟字酌,字字玑珠,绝不浪费一个字,也写下了洋洋五千言,可谓用心良苦又孤注一掷。至于效果,我们都看到了,道德经散乱,流荡于民间,演化成了神鬼术士的根本教义。
                绝学:知识不可创造,只能被发现。不是发明了知识,而是我们所知只能遵循于知识。我们的一切见识均为知识服务。我们发明文字,是为了交流和记录知识而用的,我们创造的一切,是为了提升人类能力,能力的提升可以获取更多知识。人类为了获取能力,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这类学说也不是真的知识。一些学术流派可能会告诉人们说,学这个吧,这个就是知识。须知知识的本身就是自然,一切知识一旦与自然冲突,请修正学术流派的知识,无法修正,这种学术就该被淘汰,若是要强制生存,就会浪费众人时间。


                IP属地:新疆23楼2018-09-19 14:12
                收起回复
                  第二十二章 什么才是智慧政府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蜷曲则能保全,短小了就能伸直;低洼就会盈满;陈旧就会更新;拥有的少获得了就会感知;拥有的多丢了三瓜两枣也不会发现。
                  圣人会按照大道的要求处理天下事物,不坚持己见,于是博采众长,固然明察洞悉;不自以为是,于是能彰显真知;不过度自我夸耀,于是有功;不自我矜持,于是成为众人之长。
                  坚持且服从真理,就是服从自然之道,就是创造,就是胜利,就是成功。不过度提倡功名利禄的东西。人们做事之所以失败,是不遵循大道的结果。成功既然是必然的,功名利禄就成了浮云。看似不争,天下事无以能与之争。古时候“蜷曲则能保全”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世界上刚柔弱强的因素很多,要适时判断,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不仅能主宰事物,也能屈服于事物。学会服从是种智慧,能保全自身。
                  要做一名聪明人,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天冷了,多加点衣服,天热了就要脱掉;空间小了就要低下头来蜷着身子,空间大了即使舞蹈也不为过;天黑了在家里呆着;雨天有护具是可以出行的,没有护具就别逞强。总之人类要面临各种困难和危险,一定不要勉强,凡事量力而行。做事要考虑有什么危险和困难,不损害人类自身的前提下去做事。


                  IP属地:新疆25楼2018-09-19 14:12
                  收起回复
                    第二十三章 意识形态的不同固然争锋不断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自然界的语言(风雨雷电)很少,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中原地区可能没有几天几夜的暴风)。这一切都是天地之所为。天地的语言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道的人和道融为一体;从事德的人和德融为一体;失德的人失德的理论融为一体。同于道的人,道会乐意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德会乐于得到他;失德的人,失德理论会帮助他。有的理论不足以说服众人,人们就会舍弃它。
                    学术流派和意识形态千变万化,世间道德变化多端,甚至邪说恒横行。欲想一统天下,唯有道者。


                    IP属地:新疆26楼2018-09-19 14:13
                    回复
                      第二十四章 不做不可一世的政府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着脚反而无法站立,跨开双腿反而无法行走;坚持己见者不明智;自以为是有可能对于事物判断错误;自我夸耀的也许不了解功绩的本意;自视甚高者未必能成为领导者。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行为,犹如人们吃剩下的饭菜,让人生厌,有道的人不会如此。
                      老子的本意是让人们杜绝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但是人们在理解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保守的思想。针对飞扬跋扈的膨胀性人格的帝王们,不要坚持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盲目自我,不要狂妄自大。针对一般的人们,要自尊自爱,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处事风格,不要妄自菲薄。


                      IP属地:新疆27楼2018-09-19 14:13
                      回复
                        第二十五章 道为万物之宗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种事物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形成。寂静寥落独一,它独自存在且不会改变,(既不知如何生成也不会死亡),周而复始永不停歇(道生成万物,赋予万物运行规律永不停歇),它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再勉强给它冠名“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上至更古下至永远的未来),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的规律来源于大地,大地的规律来源于天,天的规律来源于“道”,而道就是自然形成的一切。
                        和有神论不同,老子站在无神论的角度解读了世界起源之谜,同时也追寻到了道德的根源。无神论者要承认道生天地而非神生天地;要承认道生道德而非神公义而生道德。
                        在宇宙中,一切都是道,星云是道,银河系是道,太阳系是道,地球也是道。地球自转是道、春夏秋冬是道、液体流动是道,生存死亡同样是道,只要是自然的,来自于宇宙的都是道。人来源于宇宙,人有智慧,智慧能让人根据意愿去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对于“道”认识不清楚,就有可能逆反“道”,也就是老子所谓“非道”。智慧没有诞生之前,世上万事万物都是道,都是根据自然的选择去发展死亡。有了智慧,如果不把智慧用在正途,而对于宇宙和自然的一切事物有了主宰的心理,就有可能产生非道。非道是智力膨胀的产物。道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事。把对于道的认识融入到做事之中就是德。对于道认识不清楚而做错事就是失德。
                        自然界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这四大都是恒量不可改变的,把天、地、人作为变量的思维都有问题。人是自然之物,故人天生秉性就有自然的痕迹,尊重人的自然秉性了才会更人性化。人生存世间,离不开各种规矩,规矩有两种,一种是恒定的由大道决定的;另一种规矩是按照社会发展阶段而改变的,这些规矩只在特定时期有用,社会阶段的改变,这些人为的规矩就要随之变动,归根到底规矩要为更多人服务。改变规矩,让规矩更加符合当今社会会成为常态,规矩只会越来越人性化;而不是把规矩变得越来越非人性化。对待规矩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认识社会阶段的深度,思维越简单,规矩越不可动摇,规矩成了人们的桎梏;思维越复杂,人类越是高级,规矩越是可变越是服务社会。
                        世间拥有各种规矩、规则。讲究这些规矩规则就是讲究形式。宇宙之道会产生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菱形等等一切你能想到的图案,这一切有规则的事物没什么不同,都是美的。因此任意有规则的事物都是我们该追寻的。我们不能把美感限定在正圆正方方面,我们能承认的形式非常之多。对于形式,无非1.不要形式;2.正圆正方的形式;3.无限形式。不要形式是不可能的,人对于规则的事物有天然癖好。我想古代道家之所以失败是误读了形式。迷信正圆正方的形式,我称之为形式主义。无限形式可能才是我们所欠缺的。不是我们的形式多,而是我们承认的形式过少,形式的单一就是形式主义。形式来源于图案,图案来源于线型,线型来源于道,宇宙中有多少种规则的事物人类就该承认有多少种形式。


                        IP属地:新疆28楼2018-09-19 14:13
                        收起回复
                          第二十六章 慎重处理一切政事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慎重是轻率的根,静定是浮躁的君主。所以国家统治者出行离不开辎重,虽然队伍庞大行动迟缓,却一般能应有尽有故而心情舒畅变得从容。可是有的君主,一切从轻,出行是草率的,政令是草率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两组矛盾同样存在相距若何的问题。老子看待矛盾非两极化它们,它们只是互为根基,存在差距。慎重处理事务和轻率处理事务,当选择慎重处理为好;静定处事和躁动处事,静定处事更显得成熟。我们为了躁的更加合理,所以选择了静;我们为了轻的更加合理,所以选择了重。


                          IP属地:新疆29楼2018-09-19 14:14
                          回复
                            第二十七章 政府当充分利用人力、物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不是身怀内功踏水无痕。而是道路曲曲折折,车辆总是能碾压在前车车辙之上);善于言谈的,逻辑分明没有瑕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合物品的,不用栓梢也不能打开;善于邦缚的,不出现绳结(不可理解为不用绳索)也能让人无法解开。
                            能工巧匠即是如此出神入化,那么圣人也是如此,老子又说:
                            圣人善于用人(救人、救物是用人、用物之意),是不会落下谁的;善于发现一切物品的一切价值,就没有可以被废弃的物品,于是能让物尽其用。万事万物中内藏着聪明和智慧。
                            所以善于用人者可以驱动不善于用人的组成的军队,不善于用人者可作为善于用人者之资本。不尊重集体的力量,不把众人之力当做资本,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人类最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七章的善字非常多,很多人把它解释为善良。善良是什么,以老子的深度不会喋喋不休讲这些,善,只要逻辑正确,善自然而然。这一段里的“善”都要理解为善于。
                            他是告诉管理者和有缘人,应当善于用人,没有人会是废人;遇到情况,不应舍弃任何一人。人得社会必然有领导者,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者,是因为他知道团结众人力量形成合力的智慧。若只为一己之私,就无法团结更多人。相反有种人看起来聪明只为自己,其实十分糊涂。
                            不是谁都能当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他对圣人有极高要求。在自然之国,要求圣人知识丰富,身体健壮,智慧无比,道德完善。圣人知识丰富固然能解决许多问题;身体健壮救民于水火固然获得爱戴;智慧无比固然其他人想不到的他都能走到前面;道德完善固然永远只为人民。沧海桑田,几千年过去之后,国家的本质并没有变。一个理想的国家统治阶层,要求他们是社会的精英,要求他们保卫人民,要求他们有很强的道德自律能力,要求他们走在众人之前有预见能力,要求他们善于统筹规划人力物力资源,不要去浪费一人一物之力。


                            IP属地:新疆30楼2018-09-19 14:14
                            回复
                              第二十八章 人类的行为位于矛盾之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什么是强势,也知道什么是弱势,如天下的河水。天下的河水,永恒的德性不曾离失。恢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如溪水,奔入河流;如河水,奔入江海。既要尊重溪水的弱小,又要尊重江海的博大。既要对溪水依附江河视为理所应当,又要对江海越是博大越是吸纳一切心怀敬意。这种德行即是自然之德行,如婴儿一般单纯。把这种模式付诸于天下,个人依附小国,小国依附诸侯,诸侯依附商周。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深知什么叫做白,也知道守住黑这个下限,把它作为天下的模式。这种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会背离,恢复至平行宇宙的真理。
                              矛盾都是意识的产物,任何事物均是区间内有效,矛盾存在相距若何的问题。不要认为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白和黑虽是矛盾描述的却是一种事物,它们是一回事。具体把它拓展应用于天下的一切模式。比如一个人掉在井里了,人们有的往里扔石头,有的围观,有的试图伸手拉一把,有的拿来梯子,还有人干脆自己跳下来,甚至把自己和家小、牲畜均放在井里把这个人救出来。从道的角度看,扔石头的守不住黑;不顾一切的不知白。要批判落井下石的,包容打酱油的,褒扬心怀善意且量力而为的,不弘扬不顾一切的。
                              儒家最大问题也在于此,仁义礼智信为白,这种白没有上限固然不知白;没有可以包容的事物固然也守不住黑。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道荣耀,也容得下耻辱,才能胸怀广大如山谷,胸怀广大,这种德行才是足够的,于是人们变得敦朴,好比器具能容下很多事物,有理想的人用了它,就可以为官一任,一个遵循大道的社会制度离不开这样的人。
                              越是相信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刚性,越是不顾一切的眼睛里揉不下砂子守不住黑。小溪若是不懂得因为弱小所以才依附于江河这个道理,小溪会认为被俘虏所以心怀怨气,固然它不知辱的根源;人们若是容不下小溪依附江河,就不知“道”之于天下。容得下辱了,才能胸有器物,于是奋发图强。
                              一切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在于自己,不要去怨天尤人。人生就是一场考卷,你的分数就是你的程度。荣辱是一种反馈机制,能决定人们主观情绪高兴还是生气。对人民来说,主观情绪改变不了世界;对帝王来说,不要因荣辱去滥杀无辜。


                              IP属地:新疆31楼2018-09-19 1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