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14贴子:87,748,277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到开始,佛说:“须菩提,有否众生闻此经所说法而不生惊怖?”他又说:“这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做一个很糟的总结:这就叫做“安忍度”(或译为“忍”)。
有一次,当文殊师利菩萨讨论到这样的一个话题时,五百名阿罗汉被吓死了,他们再也接受不了了。既然我们没死,这一定意味着,要不就是我们理解的很好,要不就是我们根本没懂,这表明我们属于菩萨的种姓,我们也许不能够彻悟这部经里讲的一个字,可是,我们仍然喜欢它们,不是吗?这很令人惊讶,去年我为《心经》做了一首舞曲,许多街上的小孩,虽然不是佛教徒,却很喜欢“无眼耳鼻……”等词句,这就是我们说的习性,好的串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0楼2018-03-30 14:21
回复
    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教导,有时,我能一瞥它的意义,而当我真的能瞥见它的意义时,我是如此地沮丧,因为要如何说服别人,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是一种相当奇妙的事,它很难以表达和修持。不过,感谢佛陀的慈悲,有几千种的方法和活动,让我们可以修习这种“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1楼2018-03-30 14:24
    回复
      也许,最接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概念就是禅修,也就是佛教禅修。现今,“禅修”这个词被当作是一个笼统的词语,包括了很多种类的技术。常常,人们甚至把“禅修”跟纯粹做白日梦连在一起,不过,依据佛陀,那不是禅修。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必须要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要跟随一位老师。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我真的相信,还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做”,而事实上,他们在修持这个“不做”。
      不要认为这样的老师必须要是位学者,真相是,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他们其实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他们只是知道如何谈论“不做”。不过,对于这个教示,因为它的难度,一个人确实需要个人辅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2楼2018-03-30 14:26
      收起回复
        35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3楼2018-03-30 14:27
        回复
          不过,有些事情我们能做,买本《金刚经》放在手提袋里带着,最好供在佛台上,每天上香,然后说:“总有一天我要了解你,在一切状况下应用你。”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即便你不理解这部经里的任何一个字,如果你对它有好感,这也已经很好,这已经表示你有一个很好的倾向,一个好习惯,一种业的联系。
          也许,很久以前,你是只小蝴蝶,偶然落进了一个和尚正在用来努力书写《金刚经》的墨里。
          所以,如果我们已经有些渴望,弥勒菩萨说,我们应该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闻这些教授,这将鼓励我们继续前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4楼2018-03-30 14:28
          回复
            坏习惯也以类似的模式在运作,我们可以发展一种负面的倾向,一个坏习惯。例如,有些人没来由地充满了仇恨。对有些人来说,杀死另一个人就好像捻死一只蚊子那么容易,有些人有这种习性。
            让我再谈谈功德,这部经中读到,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有所说法,是为邪见;同样的,如果见佛三十二相,也不正确。这真令人沮丧,谁来听我们的祈祷呢?如果佛没有身相,那么他就没有耳朵,那佛怎么听我们祈祷呢?如果不是供养给佛,我们每天供的鲜花和香谁得到了呢?祈祷和作供养错了吗?我们应该停下来吗?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骗局吗?佛告诉须菩提,佛不是“众生”,所以,说佛有慈悲就是邪见,这样说会侮辱佛。那么,我们所深爱的佛陀,甚至没有任何慈悲吗?那他怎么可能帮助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祈祷?我们为什么要听佛的话,因为他说自己不存在?这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5楼2018-03-30 14:30
            回复
              我要借用弥勒菩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一个动人的例子:一天,有个人在一块美丽的青金石板上见到了天神因陀罗的投影,看到这个美好的映像,它显现出奇妙的力量和威仪,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这个人到处去问,到处去说,他想成为因陀罗那样,但同时,他看到的仅仅是因陀罗的映像,甚至不是真的因陀罗。长者们告诉他:“如果你想象因陀罗那样,你必须要抛洒鲜花,焚香,戒除殺生、说谎、欺骗和一切恶行。」他们教导他所有的仪轨,这个人按照他们教他的那么做,他戒除了抽烟、喝酒、殺生,而且努力地帮助他人等等。有一天,他变成和因陀罗一模一样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6楼2018-03-30 14:33
              回复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首先,启发这个人的因陀罗根本就不是个真的人,它只是个倒影。一个倒影不会想:“噢,哦,他来了,我最好表现得好一点,我应该接受他的花。”投影没有心。可是,即便如此,一个纯粹的投影,使得这个人改变了他的行为。抛弃不良行为的方法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那块青金石板,让投影越来越清晰。我们很多人的青金石板不是那么干净,而且,常常即使有投影,也不是因陀罗的投影。这就是佛如何化现的,那个人看到因陀罗在青金石板上的映像很美丽,并且受到了启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佛行事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7楼2018-03-30 14:35
                回复
                  3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8楼2018-03-30 14:39
                  回复
                    让我们多谈一谈“不做”,把事情弄复杂些。
                    佛说过一句著名有关“心”的话,被人到处引用,学者们分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了好多书。非常粗略的翻译,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是:“心”,第一个字引出了佛初转法仑的所有教授。这也是现今佛教徒与科学家感兴趣的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对“心”的定义,突破此点之后就没问题了。佛说过的话,没有随意说的,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说的。例如,特别是科学家,不过,即使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也说:“我的心知道它。”可是,与此同时,我们和许多科学家又把“心”视作仅仅是假设,只不过是在大脑功能或遗传功能等等上的一个标签。
                    在古印度的这个时期,有些让人敬畏的事出现在印度思想中,商羯罗、马哈维亚、佛陀,是其中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两千五百年前,有哲学家真的怀疑“心”是否存在!不过,佛做了被称作“狮子吼”的宣告,这个狮子吼以“心”这个字开始,表示“心”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答案是:心在做“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9楼2018-03-30 14:51
                    回复
                      这句话的第二部分是“无心”,他否定了自己第一个字的陈述。把这个戏剧化一下,想像,正当人们开始用有心存在这个事实,来包裹自己的心时,佛说没有心。佛二转法仑的所有教授来自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根据这句话的第二部分,答案是:没有心在做“不做”,而且,没有什么叫“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0楼2018-03-30 14:52
                      回复
                        这句名言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心是明”。你看,他又推翻了自己的前一个表述。整句话是:“心,无心,心是明。”“明”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台湾人喜爱佛性,所以,我们就叫它佛性吧。现在,如果我们问,谁在做“不做”?根据这句话的第三部分,答案是:“明”在做这个“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1楼2018-03-30 14:53
                        回复
                          为什么佛要说“心,无心,心是明”?为什么佛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说三件事?为什么不只说一件事?这是因为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佛说,有心,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天堂或饿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第三,佛要破除所有的见地,所以,他不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2楼2018-03-30 14:56
                          回复
                            3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3楼2018-03-30 14:56
                            回复
                              我们之中有些人会怀疑,能否把正在讨论的这些用于实修之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部经在说什么,有些人理解一点点,仅仅一两个字,而理解的这一点点,我们也把它看作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也许它在逻辑上有道理,不过,用处也只是在于读诵和思考,就这么多了。我们看不出,如何把这部经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有些人相信,读诵经文和把这部经供在佛堂上,会加持我们,不过,我们理解中的“加持”依赖于某种超自然的、无法表达的、存在于外在的加持,这使它基本上成为一种很细微的有神论的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4楼2018-03-30 14: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