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1贴子:87,747,727

回复:到底是谁或什么创造了世界,揭露宇宙终极奥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9楼2018-03-30 14:01
回复
    这部经不仅仅从根本上切断迷惑和痛苦的因,它还增长福德。读诵这部经,或者只是在手提袋里或佛堂上有这本经,会增长很多功德。功德(sonam)意即“能力”,意味着我们的真实自己可以自由地表现出它最大的潜力。什么是“能力”呢?就是觉得自在、无障碍、没有被剥夺或缺乏什么。
    当我们读诵和思惟这些经典的意义时,它破除整个有关相对“能力”的概念。例如,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对于自己有能力建造沙堡非常自豪,可是,后来,因为成长超越过这种孩子气的骄傲,代之以具有玩滑板的能力而骄傲,如此种种,贯穿我们的一生,到老年,我们意识到这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能力,实际上不值得骄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0楼2018-03-30 14:03
    回复
      要点是:这种功德、能力或富裕是非常相对的,它依赖于参考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权力和金钱的世界里,没有人说:“好了,我现在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权力和金钱,足够了。”没人这么说,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参考点,这个参考点是因为缺乏功德而产生的二元分别。
      这些经典摧毁诸如“权力”和“金钱”这样的参考点。如果我们思维经典的含义,渐渐地,我们会看到世俗生活是无意义的,我们开始要求的越来越少,需要的也越来越少,不过,不是像那些禁欲苦行的修行者,痛苦地否认基本的需求,不是那样。世俗生活就像以草喂老虎,我们对它毫无兴趣,它不让我们颤栗兴奋,因为我们彻底了解世俗生活,如同被强迫看了十遍的电影,我们多多少少知道接下来是什么,也许有一点点偏差,不过差不多一样,所以,它不让我们颤栗,也不会让我们兴奋或感到兴趣,我们并不热切地期待看同一部电影第十一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1楼2018-03-30 14:08
      回复
        32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2楼2018-03-30 14:10
        回复
          不过,不要认为这部经典会把我们变成消极的存在主义者。一个消极的存在主义者需要议程和参考架构,需要颤栗,所以他们有所求。这部经典不会让我们消沉或激动,但是,它将使我们转离那些计划和参考点,而这些会令我们消沉或激动。我们一直受到刺激,因为过份的激动,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激动。这部经典使我们能够超越经常被刺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3楼2018-03-30 14:11
          回复
            假设我们达到了终极满足的层次,这在现实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碰巧有瀑布,竹叶飘落,我们很满足;或者,我们正好住在哈林区,隔壁邻居每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都放着很吵的音乐,我们同样很满足,我们并不抱怨说:“哦,他不应该这么做,这不公平!”我们没有那种心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4楼2018-03-30 14:13
            回复
              “不公平”这个词实在是一个没有多少功德的人的措辞。有些文化,很多代都被不公平地对待,他们热衷于教育其它人,关于他们的遭遇。可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只能偷走他们可以舒服地随处安坐以及感激拥有的任何东西的能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5楼2018-03-30 14:14
              回复
                3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6楼2018-03-30 14:14
                回复
                  我们应该关注一位真正的道家大师,《道德经》谈到不要改变,只是接受一切。这真是了不起的概念和表述,什么都不要做,不要改变,不要造作,不要量度,随它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7楼2018-03-30 14:15
                  回复
                    可是,儒家一来,就有了偏好、颤栗、规矩、保全面子、耻辱和丧失能力等等。例如,因为祖先之名,我不能如此做,每年要去扫墓,那可能是十代前祖先的墓,他转生后,可能已经被我们当成鱼放在寿司里吃掉了。
                    某种角度而言,愚昧拯救了我们。想想看,如果这些鲔鱼或鲑鱼能够知道一切,看到你每年去这位十代祖先的墓地磕头,却又吃他的肉,实在没道理。
                    如此了解,就是能力和功德,而思考《金刚经》能带来这种能力,但这很难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8楼2018-03-30 14:18
                    回复
                      34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9楼2018-03-30 14:20
                      回复
                        回到开始,佛说:“须菩提,有否众生闻此经所说法而不生惊怖?”他又说:“这令人印象深刻。”对此,我做一个很糟的总结:这就叫做“安忍度”(或译为“忍”)。
                        有一次,当文殊师利菩萨讨论到这样的一个话题时,五百名阿罗汉被吓死了,他们再也接受不了了。既然我们没死,这一定意味着,要不就是我们理解的很好,要不就是我们根本没懂,这表明我们属于菩萨的种姓,我们也许不能够彻悟这部经里讲的一个字,可是,我们仍然喜欢它们,不是吗?这很令人惊讶,去年我为《心经》做了一首舞曲,许多街上的小孩,虽然不是佛教徒,却很喜欢“无眼耳鼻……”等词句,这就是我们说的习性,好的串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0楼2018-03-30 14:21
                        回复
                          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教导,有时,我能一瞥它的意义,而当我真的能瞥见它的意义时,我是如此地沮丧,因为要如何说服别人,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是一种相当奇妙的事,它很难以表达和修持。不过,感谢佛陀的慈悲,有几千种的方法和活动,让我们可以修习这种“不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1楼2018-03-30 14:24
                          回复
                            也许,最接近这个什么都“不做”的概念就是禅修,也就是佛教禅修。现今,“禅修”这个词被当作是一个笼统的词语,包括了很多种类的技术。常常,人们甚至把“禅修”跟纯粹做白日梦连在一起,不过,依据佛陀,那不是禅修。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必须要愿意付出一些牺牲,你应该要跟随一位老师。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我真的相信,还有很多伟大的老师,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这个“不做”,而事实上,他们在修持这个“不做”。
                            不要认为这样的老师必须要是位学者,真相是,学者往往是最糟糕的。他们其实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他们只是知道如何谈论“不做”。不过,对于这个教示,因为它的难度,一个人确实需要个人辅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2楼2018-03-30 14:26
                            收起回复
                              35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3楼2018-03-30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