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56

回复: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而,这两组诗的长处并非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也不仅仅在于它们清晰地勾勒了一条没有间断的行役路线,而在于它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又合零为整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空间跨度极大的陇蜀山水和历时三月的行役过程。正如苏拭所云:"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朱卉《风月堂诗话》卷上引)
  蜀道山川,自古闻名遐迩。从张载的《剑阁铭》到李白的《蜀道难》,无数骚人墨客咏叹过它的险峻雄壮。但是那些作品往往未能展示它的全貌,因为它确实不是一篇诗文的篇幅所能包涵的。只有当杜甫找到了组诗这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诗的容量之后,才有可能对蜀道山川的全貌进行描绘。我们读这两组诗时,无异展开了一幅山水长卷,赤谷、铁堂峡、盐井……一一接踵而至,进入眼帘。我们仿佛跟随着诗人登绝顶、穿峡谷、经栈道、渡急流,最后来到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很难想象,除了这种组诗的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诗歌形式能够描摹出千里蜀道的全部雄姿。这是杜甫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对山水诗表现形式之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
① 《万丈潭》一诗作于杜甫逗留于同谷时,注家或以为非纪行诗,如宋人崔鷃曰:"诗题两纪行:《发秦州》至《凤凰台》,《发同谷县》至《成都》。二十四首皆以纪行为先后,无复差舛。"(《杜诗详注》卷八引)我们也认为它不属于"发秦州"、"发同谷"两组组诗,但它所描写的对象也是蜀道山川,故本节中仍论及之。
②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八二《诗话新集》中引网山《送蕲帅》诗句。按:来人林亦之号网山先生。
-----------------------------


IP属地:上海81楼2017-05-31 07:05
回复
       如果我们打开一轴山水长卷而发现所画的峰峦溪壑都呈现着大同小异、甚至彼此雷同的面貌,那么,不管画家勾勒点染的技法有多么高明,也难免使人产生厌怠之感。同时,如果杜甫的这二十多首诗以同样的角度或用同样的手法来摹写陇蜀山川,那么也是无法引人入胜的。可是杜甫毕竟是"巨笔屠龙手"(《苏拭《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东坡集》卷二),他没有用同一的模式来写这些诗。从而使这些诗与其所反映的对象一样地气象万千。首先,这两组诗在题材的安排上是颇见匠心的。虽然山川之险壮与道路之艰难是贯穿整个组诗的主要内容,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上,却各有侧重,而且还融入了许多其他内容,诸如国步之艰危、民生之凋弊等,这就使这些诗不仅在内容上无一雷同,而且十分充实。
      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远,乃将泪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龙门阁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
    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
    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楼2017-05-31 07:07
    回复
        这两首诗都是描摹山川道路之艰险的,但显然前者侧重于艰,而后者侧重于险。先看前者:泥功山在同谷西北,浦起龙以为即青泥岭(见《读杜心解》卷一),方位不合,恐非。但此山的地貌颇同青泥岭,山既高峻,路又泥泞。杜甫一家人清晨上山,黄昏仍未下山,虽然不怕道路遥远,但惟恐陷入泥淖之中。"白马为铁骊"几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泥泞深积、路滑难行的情景:白马身上沾满了泥污,变成了黑马。小孩本喜蹦跳,现在陷于泥泞中,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活象是老翁。甚至连善攀缘奔跑的猿与鹿也在泥淖上挣扎、死亡。多么艰难的山路啊!后者则不同:龙门阁即利州绵谷县(今四川广元)龙门山上的栈道。石壁陡立,下临嘉陵江的急流,栈道就架在石壁上凿出的石窍里,是蜀道栈道中最险的一处。龙门阁险就险在峭壁下临急流,此诗先从急流写起,风大浪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危途中萦盘"四句,写登上栈道前仰望之所见。栈道依石壁而曲折盘绕,远远望去象是一条下垂的线。


      IP属地:上海85楼2017-05-31 07:38
      回复


        IP属地:上海87楼2017-05-31 07:44
        回复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风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瞅瞅。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綵翮长,举意八极周。
          囱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搂。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剑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①氓峨气悽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17-05-31 07:46
          回复
              这两首诗对所见之景仅略作点染,重点都在关于当地山川的议论,然而议论的内容与方式又迥然相异。《凤凰台》一诗实为咏怀诗,同谷县境内的凤凰台与传说中为周王朝发迹之地的"凤凰堆"(即峻山,在今陕西岐山,参见《太平寰宇记》卷三○《凤翔府》)本无关系,但杜甫却故意借题发挥,引出一大段议论来。此诗原注:"山峻,人不至高顶。""安得万丈梯"句也说明诗人并未登上此山,"恐有无母雏"云云纯出想象。那么"无母雏"究竟指什么呢?清人卢元昌注:"肃宗听张良娣之谮,既去建宁王俶,又欲动摇广平王俶。俶母吴氏,生子而亡,故云'无母雏'。披心沥血,欲献忠肝以保护之耳。"(《杜诗详注》卷八引)浦起龙驳云:"彼卢氏不尝读至下文耶?下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是何等说话,不几欲辅广平以行篡逆耶?"(《读杜心解》卷一)浦氏强调君臣名分,实不可取,但卢说坐实"无母雏"指太子李俶,确为穿凿附会。


            IP属地:上海89楼2017-05-31 07:47
            回复
              杜诗中明明说"所重王者瑞",他把凤凰视作太平盛世之祥瑞,所以欲以自己的心血来哺育它。他的"深衷"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也就是希望国家、人民有美好的命运。浦起龙对此诗大旨解之甚确:"是诗想入非非,要只是凤台本地风光,亦只是杜老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颠沛,但期国运中兴。剖心沥血,兴会淋漓。"(《读杜心解》卷一)《剑门》则如浦起龙所云,"是一篇筹边议"(《读杜心解》卷一),也即用诗歌写成的一篇政论。胡夏客曰:"《剑门》诗因《剑阁铭》而成,但铭词出以庄严,此诗尤加雄肆。用古而能胜于古人,方称作家。"(《杜诗详注》卷九引)的确,张载的《剑阁铭》(《文选》卷五六)先描写剑门之险峻:"岩岩梁山,积石峨峨。……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后面主要的篇幅都是议论,由"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论到"凭阻作昏,鲜不败绩。"杜诗《剑门》的结构与之颇为相似,开始八句刻划剑门之地势,后面十四句都是议论,不过杜诗的描写更加生动,如"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简直把剑门的险峻之状写活了。杜诗的议论也更加精警,由于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所以诗人对自古成为割据者之屏障的剑门大发感叹,甚至欲"罪真宰"而"铲叠嶂",表达了他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强烈愿望。杨伦曰:"以议论为韵言,至少陵而极。少陵至此诗而极,笔力雄肆,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杜诗镜铁》卷七)诚非虚誉。


              IP属地:上海90楼2017-05-31 07:50
              回复
                  由此可见,杜甫的这两组山水纪行诗的内容极为丰富,结构也变化多端。这与谢灵运山水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黄节《读诗三札记》)的固定模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杜甫在描写山川景物时也没有采取单一手法,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概括与具体之分。同是写山峰之险峻,《积草岭》是:"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而《铁堂峡》则是:"砍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铁。径摩穹苍幡,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同是写水势之浩渺,《寒峡》是"寒峡不可渡","诉沿增波澜";而《水会渡》则是"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显然,前一种写法比较概括,是粗加勾勒的远景;而后一种写法相当具体,是工笔细描的近景。


                IP属地:上海92楼2017-05-31 07:52
                回复


                  IP属地:上海93楼2017-05-31 09:03
                  回复
                      第二,有比较与无比较之分。这两组诗中有许多首是用比较的方法来写的,如《青阳峡》:"忆昨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卑,北知峙峒薄。"这是用诗人已经经历的其它高山来烘托此山之高。又如《龙门阁》:"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厦。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这是用诗人未曾经历过的著名险地来形容此地之险。但与此同时,也有仅仅对所咏对象着力刻划而不用它物作比较的,如《铁堂峡》、《飞仙阁》等。
                      写法的灵活多变,是这些纪行诗使人百读不厌的原因之一。当然,杜甫这两组纪行诗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它们在描写山水方面取得的高度成就。
                      黄庭坚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


                    IP属地:上海94楼2017-05-31 09:05
                    回复
                        梅尧臣则认为:"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如果把这些诗学原理运用到山水诗上,则不妨说: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变化无穷,而诗人用来描写它们的艺术手段却有限。一定要能"意新语工",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才能算是山水诗中的大手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历来的山水诗,可以发现杜甫这两组诗的造诣是前无古人的。


                      IP属地:上海95楼2017-05-31 09:08
                      回复
                          从谢灵运以来,山水诗蔚为大国,名章佳句屡见不穷。但是如果把这些山水诗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即真实的山川比较一下,显然前者远不如后者那样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换句话说,大多数山水诗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描写手法不免雷同,往往只写出了山川景物的某些共性,而对它们各自的个性揭示得不够。这个缺点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已见端倪。谢诗中有些篇章如《入彭蠡湖口》、《登江中孤屿》等,刻画山川景物颇能见其特点。王夫之称谢诗"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古诗评选》卷五),如果仅指这些诗而言,确非过誉。但是谢集中还有许多作品、甚至包括一些为人传诵的名篇在内,在写景上仍然失之于笼统概括。比如"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靠"(《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宋诗》卷二),"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诗》,《宋诗》卷二)等,历来称为佳句,但是它们显然没能写出所咏山川的独特之处,因为这是许多地方都能见到的景色。谢眺诗亦然,"余霞散成绩,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齐诗》卷三)并非大江上特有之景,"威行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宣城郡内登望》,《齐诗》卷三)也不妨从宣城移置他处。二谢之外的南朝诗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山水诗通常都是极力摹写山之高峻或水之深广:"层峰亘天维,旷诸绵地络"(刘骏《游复舟山诗》,《宋诗》卷五),"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鲍照《登庐山》,《宋诗》卷八),"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谿喷龙泉"(江淹《游黄蘖山》,《梁诗》卷三),等等。这些描写都是置之任何名山大川而皆可的。到了唐代,虽然产生了以王、孟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但这些诗人所着力摹写的往往并非客观世界的明山秀水,而是他们主观世界中的静溢意境。所以,尽管王、孟诗中的写景名句历来为人传诵:"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全唐诗》卷一五九),"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全唐诗》卷一二六),但是那往往不是对某处山水的具体而确定的描写。这种情形或许与王维首创的写意画有某种相通之处,即"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


                        IP属地:上海96楼2017-05-31 17:39
                        回复
                            杜甫则与众不同。当然也应指出,就在杜甫的这两组纪行诗中,不是完全没有类似上述情形的例子,比如写山之高峻的"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积草岭》,"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凤凰台》)等句。但就其总体而言,杜诗却呈现着与前人的山水诗完全不同的风貌:杜诗对于山川景物的描写是具体的、明确的、体现了鲜明个性的。试看两个例子:
                            青阳峡
                          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
                          林迥峡角来,天窄壁面削。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忆昨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漠。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7楼2017-05-31 17:40
                          回复
                              杜甫自从翻越陇坂来到重山莽莽的秦州,又离开秦州向同谷出发以来,已经翻越了无数高山峻岭了。作为亲受跋涉之苦的诗人,当然会"苦厌山",当然希望地势能变得平缓些。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过了《赤谷》、《铁堂峡》等诗之后,也满以为诗人笔下不会写出更为险峻的山岭了,可是造物仿佛是有意识地显示其伟力,而诗人也仿佛欲以其雄强的笔力与造物比个高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句子偏偏是"南行道弥恶"!这就给读者已经绷得紧紧的心弦又加上了很大的张力。那么,此处的山岭到底是怎么个恶法、下面就展开了具体的描写:重岩叠嶂,云水迷茫。乱石嶙峋,铺天塞地。如果说这些描写已经不同寻常,那么下面两句就简直是惊心动魄:"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五里开外的巨石会给人以"奋怒向我落"的感觉,可见此山是何等的高峻,山上的乱石是何等的嶙峋!"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二句极言此山之高大,所以日神所御之车也被挡住了去路,而大地也难以承担其重压。"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二句又对大山深处的阴惨气氛进行渲染。至此,青阳峡的景象已如在目前了。韩愈的《南山》诗写终南山之高峻,虽竭尽全力铺陈排比,后人仍以为"世间名山甚多,诗中所咏,何处不可移用,而必于南山耶!"(赵翼《瓯北诗话》卷三)而杜甫此诗则绝无他山可当,因为他写出了青阳峡独有的奇险之景。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具体刻划,所以最后八句称陇坂、吴岳、莲华峰、崆峒山等一系列大山都屈居青阳峡之下,才令人信服而不失之于浮夸。


                            IP属地:上海98楼2017-05-31 17:41
                            收起回复
                                万丈潭
                              青溪含冥寞,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碉步凌垠蟠,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濧。
                              黑知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垒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何当炎天过,快意风雨会!
                                此诗写潭,着力于环境之刻画和气氛之渲染。王嗣奭评曰:"起来二句有大力量,盖清谿神龙,合之以成其灵也。"(《杜臆》卷三)其实下面两句更是如此,"窟压万丈内"的"压"字何等笔力!是什么把龙压在万丈深潭之中呢?诗人没有说,而从下面的描写来看,应是指整个的氛围。万丈潭不但既大且深,而且四周绝壁如削,草木繁密。诗人小心翼翼地翻过山巅,又战战兢兢地从烟雹中走下来。潭面洪涛汹涌,退后几步又背倚青苍色的巨石。石壁好象是鬼斧神工所削出来的,临近潭面连石根都看不见(当是被烟霜所遮),唯有倒影垂在潭中。潭深不见底,只见黑黝黝的一片,水面上则有波光闪烁。藤萝树木密密层层,象是重重帷幕和旗帜,罗列在潭的四周。这一切组成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封闭环境,连云朵和飞鸟都被锁在这个环境之内,更不用说深藏潭底的龙了。清人蒋金式评此诗:"字句章法,一一神奇,发秦州后诗,此首尤见搏虎全力。"(《杜诗镜铨》卷七引)此诗是杜甫惨淡经营之作,它成功地展现了兼有雄奇、险怪、幽僻、阴森等特点的氛围,这是万丈潭的独特之处。换句话说,此诗写出了万丈潭的个性。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9楼2017-05-31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