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魏泰曰:"唐人咏马鬼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悻,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清日自无辉。"白居易:'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意拙,已失臣下事君之礼也。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临汉隐居诗话》)这种说法强调杜甫的"事君之礼",但是诗中明明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之句,如何能说"官军何预焉"?我们认为杜甫确有为玄宗曲词回护之用意,但前提是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中自"二字极其微妙,回护之中仍含隐讥。杜甫之所以要为玄宗回护,是因为他怀有唐室中兴的强烈愿望。杜甫是经历了开元盛世的人,他对玄宗怀有很深的感情,况且在叛军凶焰尚炽的形势下,对皇帝作大多的批判也是不妥当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生活于五十年之后,他们对玄宗不会怀有如杜甫一样的感情,所以不宜把他们咏马嵬事变的诗与杜诗作简单类比。其次是"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四句,浦起龙对之大为不满,说:"玄礼为亲军主帅,纵凶锋于上前,无人臣礼。老杜既以'诛褒妲'归权人主,复赘'桓桓'四语,反觉拖带,不如并隐其文为快。"(《读杜心解》卷一)这一段话纯从封建君臣名分的角度出发,毫无道理。试想当日如无陈玄礼,安能诛杨妃?既然陈玄礼在马嵬事变中起了那么重要的作用,作为"诗史"的杜诗岂能避而不写?浦氏之言恰恰从反面证明杜甫的见识在封建社会中是高人一筹的。第三是"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二句,历来诗家对之均未注意,惟胡小石先生《杜甫<北征>小笺》中认为其中含有玄、肃内禅之隐微,理由是大同殿、白兽门皆与肃宗无关而与玄宗有关:大同殿不但为玄宗朝见大臣之所,而且高力士曾在其中劝告玄宗不可以大权付与李林甫;而白兽门则为玄宗兴兵诛韦后所攻之门。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也求之过深,玄宗与高力士当年在大同殿的谈话,身为布衣的杜甫多半是不得而知的。至于说大同殿、白兽门与玄宗有关而与肃宗无关,其实也并无深义,这二句诗不过是说长安陷落后宫殿宫门皆寂寞凄凉而已,由于安史乱前玄宗是皇帝,此处当然只能提与玄宗有关之宫殿宫门。如果要提与肃宗有关者,那就只能写太子东宫,但东宫又怎么能代表朝廷呢?肃宗与玄宗的关系后来虽然极度恶化,但在长安克复、玄宗还都前尚无显迹,杜甫即使有所察觉,在主题为希望唐室中兴的《北征》中也不会予以讥刺的。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北征》的总体评价以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为最确切:
《北征》为杜诗中大篇之一。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扩大诗之领域,或写山水,或状田园,或咏边塞,较前此之幽闭宫闺低回思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见,亦当时诸家所不及,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北征》的总体评价以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为最确切:
《北征》为杜诗中大篇之一。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扩大诗之领域,或写山水,或状田园,或咏边塞,较前此之幽闭宫闺低回思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见,亦当时诸家所不及,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