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61

回复: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被系统删除;删除原因:“您好,由于内容包含色情低俗信息,建议亲尽量不要发布这种信息哦~”,杜鹃递交了恢复申诉,回答“您所反馈的内容因违反《百度贴吧协议》故被删除,不予恢复。感谢您的反馈。”这里吃亏在不应该全部放在一个大帖子、致一句或多句低俗句子导致整个全帖被删除。现在决定分段重发: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7-04-02 08:11
回复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在上面几节中我们分别从家庭传统和时代背景两个角度讨论了杜甫成为"诗圣"的外部条件,这些条件是重要的、必须的,但并不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杜甫之成为"诗圣",还必须具备先天禀赋和后天学力等内在条件。否则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诗人受到时代的"玉成",那些人中肯定不乏具有诗礼传家的家庭背景者,然而却只有杜甫一个人赢得了"诗圣"的桂冠。
      伟大的人格是造就伟大诗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所说的"伟大的人格",不仅包涵正直、善良的品性,而且必须包涵阔大的胸襟和弘毅的精神。诗人薛雪说得好:"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咳、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一瓢诗话》)对于身处乱离之世的诗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的话,即使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灵魂,也难免要为乱世的精神重负所压倒、摧毁,除了沉重的叹息之外,不能给诗坛留下任何东西。《箧中集》诗人就是一个例证。乾元三年(760),元结编《箧中集》,收录沈千运、盂云卿等七位诗人的作品,元结在《箧中集序》(《元次山集》卷七)中说:"风雅不兴,几及千载,溺于时者,世无人哉!呜呼,有名位不显,年寿不将,独无知音,不见称显,死而已矣,谁云无之!??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穷老不惑。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似类者,有五六人。于戏!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沈千运等人也许确如元结所言,有"正直"、"忠信"、"仁让"的美德,但他们的诗作则大多表现个人坎坷失意及亲友生离死别等内容,情调十分低沉。即使是元结誉为"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的沈千运,诗中所写的也无非是"栖隐无别事,所愿离风尘。??如何巢与由,天子不得臣?"(《山中作》,《箧中集》)"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中言怀》、《箧中集》)之类的句子,既没有反映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等广阔的社会现实,又缺乏理想的光辉,事实上根本没有达到元结所说的上继"风雅"的高度,这显然是由于沈千运等人缺乏伟大弘毅的人格精神而造成的结果。杜甫则不然,正象我们在第二节中所说,杜甫具有以儒家精神为底蕴的伟大人格和丈夫气概,他对自己的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任何挫折和打击都不能使他完全放弃自己的信念。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穷愁潦倒之极,但他"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黄彻《A 溪诗话》卷一○),他主动地承担起人间的一切苦难和忧患。他遭遇到"入门闻号陶,幼子饿已卒"的惨痛不幸时的反应是"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苦处境中希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何等的胸襟!在杜甫笔下出现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的贤臣,"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前出塞九首》之三)的战士,乃至"下愍百鸟在罗网"(《朱风行》)的朱凤和"急难心炯然"(《义鹘行》)的"义鹘",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画象。这正是杜甫高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关键之处。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7-04-02 08:14
    回复
        此外,杜甫性格的复杂性也值得注意。杜甫的性格中有狂做的一面,《新唐书·杜甫传》载严武欲杀杜甫事: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中。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日:"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粹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此事出于唐人范掳所作《云溪友议》卷上,而《云溪友议》作于唐傅宗时(874-888)或稍后,距杜甫之卒已有百余年,书中又多传闻失实之处,故后人多以为此事不可信。①我们认为诗人与严武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他对严武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在杜诗中有大量的证据,所以严武曾经"欲杀甫"的事肯定是小说家言。但是说杜甫说过"严挺之乃有此儿"的话,虽无实据,却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杜甫《奉酬严公寄题亭之作》云:"谢安不倦登临赏,阮籍焉知礼法疏。"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全唐诗》卷二六一)则云:"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杜甫以阮籍自比,严武亦以阮籍比杜,"礼法疏"的阮籍在醉后说一句失礼的话,并不是太奇怪的事。①事实上,杜甫在狂做方面确实颇有乃祖遗风。杜审言曾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菱之北面!"(《唐才子传》卷一)杜甫在"放荡齐赵问,裘马颇清狂"的少时就在文学上自视甚高:"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在"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困顿生活中也仍然气冲斗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因为他狂傲,所以少时就树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抱负,并且有勇气去攀登古典诗歌的高峰。


      IP属地:上海37楼2017-04-02 08:15
      回复
          然而杜甫的性格中又有谨慎的一面。这不仅体现在他在政治生活中"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净姿,恐君有遗失"(《北征》)以及"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晚出左掖》)的小心翼翼,而且体现在他在诗歌创作中对前代乃至当代的诗人都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见本章第五节)。正因为他谨慎,所以他能踏踏实实地完成集诗歌之大成的历史使命。狂傲而又谨慎,这也许正是造物赋予社甫的最佳性格。
          人们在比较李、杜之异同时,总是强调李白的天才和杜甫的学力。其实,这两位诗人都是既才高八斗又学富五车的。
          杜甫具有非凡的天赋。开元五年(717),年方六岁的杜甫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五十年以后,诗人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生动、细致地回忆了公孙大娘的舞姿:"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骏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个六岁的儿童就能欣赏"浏漓顿挫"的舞蹈艺术且把鲜明的印象保留五十年,可见诗人是早慧且强记的。他在《壮游》一诗中说自己"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更可证明他诗才的早熟。一部杜诗,无异是一座诗歌艺术的宝库,没有过人的天才的话,是不① 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誉严武云:"开口取将相,小心事友生。"《杜诗详注》卷一六引《社臆》云:"观'小心事友生'句,知武无欲杀公事。"甚当。按:今本《杜臆》无此语。① "严挺之乃有此儿!"其实是一句赞叹之辞,其失礼之处在于犯了对方的父讳且以长辈自居。杜甫虽比严武年长十口岁,但他人蜀后屡得严武之照顾,且曾入其幕为僚佐,于礼是不该以长辈自居的。可能以一人之力建造这样一座宝库的。换句话说,社诗本身的艺术造诣就是诗人天才的最好证明。


        IP属地:上海38楼2017-04-02 08:15
        回复
            当然,杜甫更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学力。杜甫读书广博精深:"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是他的自负之言,"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虽是他对友人的称扬,其实也可看作他的夫子自道。读破万卷使诗人对前代的文学和学术有深刻的理解,是他全面借鉴前代文学遗产的前提,而更直接的结果则体现于成语典故的熟练运用。宋人号称读书广博,但他们对杜诗的用典则叹为观止。孙觉说:"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见林希逸《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黄庭坚进而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王琪则叹息说:"子美博闻稽古,其用事,非老儒博士罕知其自出。"(《杜工部集后记》,见《杜诗详注》附编)这些说法虽然稍嫌夸张,而且忽视了杜诗也善于运用俚语俗字的一面,但确实说出了人们读杜诗时的一种感受。中唐刘禹锡"尝讶社员外'巨颡拆老拳',疑'老拳'无据。及览《石勒传》;'卿能遭孤老拳,孤亦饱卿毒手。'岂虚言哉!"(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然而杜甫用典绝不是仅仅以多取胜,他在用典的具体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杜甫善于熔铸成语以为己辞。宋人郭思云:"老杜诗学,世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掖其华髓,旁罗曲采,咀嚼为我语。"(《瑶谿集》"熟精文选理"条)清人沈德潜更指出:"杜少陵经史并用。"(《说诗晬语》卷上)例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借用《论语·述而》篇中"不知老之将至"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成句,又如《画鹰》中"毛血洒平芜"句借用班固《两都赋》中"风毛雨血,洒野蔽天"之语,都做到了妥帖自然,语如己出。其次,杜甫用典确切。由于诗人腹贮极富,所以他总是能选择最确切的典故,毫无凑合之感。例如《别房太尉墓》:"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上句用谢安好弈比方房琯好琴,房因宠爱琴客董庭兰而颇遭物议,故杜甫用此典暗示宰臣嗜好艺术无可非议,诚如仇兆鳌注云:"语出回护,而不失大体。"下句用春秋时吴季札挂剑徐君墓树之典,更切合别墓之题。最后,杜甫用典的手法灵活多变。所以尽管杜诗中用典很多,却没有呆板烦冗之弊。宋人林希逸指出,杜诗中"事则或专用,或借用,或直用,或翻用,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于专用之外,又有展用,有倒用,有抽摘渗合而用。"(《竹溪虏斋十一稿》续集卷三○)虽然分类稍嫌繁琐,但说出了杜甫用典手法多变的特点。这些手法中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之法,宋人李颀《古今诗话》"用事如水中着盐"条云:作者用事要如水中着盐,饮食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杜少陵诗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辄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渔阳掺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影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故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IP属地:上海39楼2017-04-02 08:16
          回复
              其他如宋蔡絛《西清诗话》"老杜用事"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论"死典活用"条也分析了杜诗用典的这种手法。清人薛雪云:"杜浣花炼字蕴藉,用事天然,若不经意,粗心读之,了不可得,所以独超千古。"(《一瓢诗话》)显然,深厚的学力是杜诗艺术造诣的重要成因之一。
              如果说社甫是诗国中的风凰的话,那么非凡的天赋与惊人的学力就是凤凰的一对翅膀。
              斯人生于斯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诗歌史上的"集大成"的使命。在后面的两章里,我们将看到杜甫为完成这个使命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看到他在攀登古典诗歌顶峰的途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17-04-02 08:17
            回复
              他的举动是多么的豪放浪漫!尽管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曾遭受应试落第的挫折,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情绪,因为他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朝气蓬勃的时代里,时代的氛围使他乐观,使他对人生充满幻想。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作《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姿,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注家曰:"太白好学仙,故赠诗亦作出世语。"(杨伦《杜诗镜铨》卷一)其实此诗并不全是为了附和李白才作"出世语"的,其时的杜甫尚沉浸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中,他当然会对仙丹灵芝以及由此通往的长生仙界感到兴趣。所以是年秋天,他就果真与李白一起北渡黄河,至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欲学长生之道。可惜华盖君已死,二人乃失望而归,杜甫晚年作《忆昔行》、《昔游》二诗以追忆此段往事,前一首云:
              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柯。辛勤不见华盖君,良岑青辉惨么么。
              千岩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闪堕。
              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启青铜锁。中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
              玄圃沧州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
              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咒黄熊啼向我。
                这说明当时杜甫对寻仙访道的确是诚心为之的。


              IP属地:上海42楼2017-04-02 09:47
              回复
                  天宝三载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①杜甫对宋州(今河南商丘)的繁华生活和游侠风气有深刻的印象:"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衙。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杜甫与高、李一起在
                -----------------------------------
                  ① 杜甫与高适早在开元二十六、八年(739、740)间就于汶上结交。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
                街头酒炉里痛饮,又一起登上宋州城外的吹台眺远怀古,①他在晚年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肠云一去,雁骛空相呼。"(《遣怀》)稍后,三人又同登单父琴台(在今山东单县境),眺望原野和大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蝎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霍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对于上引《遣怀》诗的前一段,浦起龙评曰:"雄姿侠气,足以助发豪情。"(《读杜心解》卷一三五)对于后一段,王嗣奭评曰:"具见旷怀。"(《杜臆》卷七)虽然《遣怀》乃杜甫晚年所作,但这仍足以说明当年他与高、李同游梁宋是洋溢着豪情逸气的浪漫之举。
                天宝四载(745)秋,杜甫在鲁郡(今山东究州)与李白重逢,作《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① 《新唐书·杜甫传》:"尝从白及高适过汀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恻也。"陈贻焮《杜甫评传》第四章以为杜甫等所登的吹台当在宋中(今河南商丘)而不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信。因为杜甫《遣怀》诗云:"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宋中离芒汤山百余里,在高台上能望见之,而汴州离芒砀山三百余里,即使登上高台也不可能望见的。
                -----------------------------------------
                王嗣奭评此诗:"前二句两人共之,三自谓,四谓李。......此友朋交做之词也。"(《杜臆》卷一)清人蒋金式评曰:"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杜诗镜铨》卷一引)其实此诗不是"交做之词",而是慨叹之词,也不是"白一生小像",而是李、杜二人的共同写照。因为诗中所写的"飘蓬"和"未就丹砂"正是李、杜此时的共同经历,"痛饮狂歌"是二人的共同举止,"飞扬跋扈"也是二人的共同神态。总之,这首诗虽是赠李白的,但其中含有浓重的自抒怀抱的感情成分,所以也不妨看作是社甫的自我画像。这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士的自嘲、自赞之词,这说明杜甫当时的精神状态与整个盛唐诗坛的浪漫气氛是氤氲相融的。


                IP属地:上海43楼2017-04-02 09:58
                回复
                    杜甫在天宝五载(746)之前的诗作现在只流传下来二十多首,但这些诗已足以让我们认识诗人在当时的创作倾向:杜甫的诗与其他盛唐诗人的诗一样,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例如下面二诗: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虽然前者系咏真马,后者系咏画鹰,但它们却有相似的特点:明人赵仿评前者曰:"此诗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引),仇兆鳌评后者曰:"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扯诗详注》卷一),在骏马雄鹰的形象中寄托着诗人雄壮、积极的人生理想,都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当然,此时杜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交口称赞,浦起龙云:"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卷一)宋人刘辰翁则评尾句云:"只五字,雄盖一世。"(《杜诗镜铨》卷一引)这首诗不但体现了意气风发的盛唐精神,而且表现了青年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气概和雄心。这是一个可喜的征兆:杜甫这个盛唐诗坛的后起之秀,终将要突过前人而攀上诗国中的顶峰!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17-04-02 10:35
                  回复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天宝五载(746),三十五岁的杜甫西入长安。次年,唐玄宗诏天下凡通一艺以上者皆赴京师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李林甫恐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斥言其好恶,向玄宗进言:"举人多卑贱愚喷,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并在考试中阴谋设置障碍,使得应试的人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详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五)杜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希望就被政治阴谋断送了。①在那以后,杜甫试图通过其他的
                    -------------------
                    ① 傅璇琮先生对这次阴谋的过程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见《从杜甫于天宝六载应试谈唐代的制举》(《草堂》1984 年第1 期)。
                    -------------------
                    途径进入仕途,一是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二是向朝廷献赋,希望直接引起皇帝的注意。可是这些努力的结果仍是不断的失望,直到天宝十四载(755)秋,他仍旧是一介布衣。
                      从现存的杜诗来看,杜甫向权贵献诗之举在他初入长安时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停止。举其要者,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一诗作于天宝五、六载间,①投赠对象是汝阳王李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作于天宝七载(748)至九载(750),《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两首作于天宝九载(750),②投赠对象是由河南尹调任尚书省左丞的韦济。《赠翰林张四学土垍作于天宝九载(750),投赠对象是尚宁亲公主的翰林学士张垍《敬赠郑谏议十韵》作于天宝十载(751),投赠对象是谏议大夫郑审。《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投赠对象是京兆尹鲜于仲通。《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投赠对象是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上韦左相二十韵》作于天宝十四载(755),投赠对象是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见素。在这些投赠对象中间,有的尚属正人才士,如李琎"好学尚贞烈,义形必沾中"(《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而受到杜甫的尊敬,郑审则以诗才见重于杜甫且与他保持了持久的友谊(见《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但是毋庸讳言,其
                    --------------------
                    ① 此诗注家编年不同,此从钱谦益说(见《钱注杜诗》卷九)。
                      ② 旧注皆系此三诗于天宝七载,乃据《旧唐书·韦济传》中"天宝七载,又为河南尹,迁尚书丞"之记载。据新发现的韦济墓志,其自河南尹迁尚书左丞事在天宝九载(750)。详见陈铁民《由新发现的韦济墓志看杜甫天宝中的行止》,载《文学遗产》1992 年第4 期。
                    -----------------------
                    间也有人品颇为低劣者,如张垍谗毁李白,安史乱后即投降叛军。哥舒翰为一纠纠蕃将,潼关失守后亦降于安禄山。如果说杜甫赠诗时这些人劣迹尚未显露,所以不能责怪诗人投赠非人,①那么在赠鲜于仲通的诗中托他向杨国忠求助,就确实是病急乱投医了。据周勋初先生考证,鲜于其人尚不是好邪小人,②但杨国忠无疑是专权乱政的巨奸,而且他们两人正是征伐南诏以致全军复没的祸首。后人对杜甫的投赠非人颇有讥讽甚或大加挞伐者,③但我们觉得还是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说得好:
                    公有《赠鲜于京兆》诗日:"早晚报平津",望其荐于国忠也。又日:"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谓李林甫也。夫林甫之阴谋,不待言。若国好之好,不殊林甫,公岂不知?且二人素不协,秉政以来,私相倾轧者久矣。今于林甫死后,将有求于国忠,则以见忌于林甫为言,公之求进,毋乃过疾乎?虽然,《白丝行》日:"已悲素质随时染",又日:"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审其寄意所在,殆有悔心之萌乎!故知公于出处大节,非果无定见,与时辈之苟且偷合、执迷不悟者,不可同日语也。钱谦益日:"少陵之投诗京兆,邻于饿死,昌黎之上书宰相,迫于饥寒。当时不得已而姑为权宜之计,后世宜谅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处,深责唐人也。"此言虽出之蒙臾,然不失为平情之论。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17-04-02 10:59
                    回复
                        的确,杜甫是投赠非人且有谰词,但这是被迫写出的言不由衷之词,我们应该多给诗人一些同情而少一些责备。
                      --------------------
                      ① 张垍谗逐李白事见魏颢《李翰林集序》,今人多信之。但此事发生在杜甫入长安前,杜甫未必了解。
                      ② 见《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载《文史探微》。
                      ③ 前者如冯至《杜甫传》中"长安十年"一节,后者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杜甫的功名欲望》一节。
                      ---------------------
                        杜甫向朝廷献赋也有多次。天宝九载(750),杜甫以《雕赋》投于"延恩柜",结果如石沉大海。次年正月,唐玄宗举行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合祭天地于南郊等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成《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即所谓《三大礼赋》)献于朝廷。这一次总算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他直至晚年还自豪地回忆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恒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可是既然当时的宰相仍然是李林甫,①即四年前用阴谋使应制举者无一人及第的权好,杜甫的希望又是注定要落空的。果然,他得到了一个"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进封西岳赋表》)的虚假资格,以后就不见下文了。到了天宝十三载(754)冬,杜甫又作《封西岳赋》,投"延恩柜",也没有什么结果。
                        由于仕路不通,经济上又没有来源,杜甫在长安的生活日益窘迫,他的精神状态也日益苦闷、愤激,我们可以三首诗为例来说明他境遇的每况愈下:
                      ------------------------
                      ① 当时李林甫为右相,陈希烈为左相,陈本为李所引进。"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
                      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成阳客舍一事无,相与搏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跳不肯成果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此诗约作于天宝五载(746),时杜甫初入长安。王嗣爽云:"此诗真有英雄气",又云,"穷人妄想,往往如此。"(《杜臆》卷一)的确;杜甫此时虽生活逐渐贫困,但少时豪气尚存,人生的艰难还没有在他心头压上重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飙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快快,祗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诗作于天宝九载(750),如果说杜甫在长安所作的投赠诗因多乞怜、颂德之语而价值不高的话,那么至少这一首是个例外。后人对此诗有很多赞词,如黄庭坚称其立意布置之妙(见范温《潜溪诗眼》),而王嗣爽则赞其"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杜臆》卷一),然而最重要的是此诗活画出了诗人在长安的窘迫情状,倾吐了他心中的愤窟和辛酸。当然,正象浦起龙所云,此诗"一结高绝"(《读杜心解》卷一),结尾几句仍然具有豪情英气,仍然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羡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此时杜甫已在长安住了八个年头,他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而饿死的威胁也真的降临到他头上来了!他甚至愤激他说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的诡激之语,非但不再幻想进入仕途施展抱负,而且连白鸥清波的浪漫想法也不再出现于心头,而只想着借酒浇愁和归隐耕田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17-04-02 11:26
                      回复
                          从裘马清狂到来米官仓,诗人的生活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从乐观热烈到苦闷愤懑,诗人的情绪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于是,杜甫的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杜甫逐渐从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盛唐诗坛上游离出来了。让我们看看这个游离过程的轨迹。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筋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淡雄辩惊四筵。
                          此诗作于天宝五载(746)以后的数年间,①也即杜甫进入长安的头几年间。所谓"饮中八仙",也称"酒中八仙",是天宝初在
                        ------------------
                        ① 天宝五载(746)四月,李适之罢相,赋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见《旧唐书·李适之传》)杜诗中"衔杯乐圣称避贤"句显然是用李适之诗意,故此诗作年的上限是五载四月,但作年的下限则来可确定。
                        ------------------
                        长安的李白等八人的共称,到底是哪八个人已难以确指。①当杜甫来到长安时,"八仙"中有的人已经去世,②有的人已经离开长安,③所以他作《饮中八仙歌》仅仅是本于传闻而非实录。此诗中所描写的贺知章、李斑、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各异,但他们痛饮沉醉的狂态却甚为相似。后人评论此诗大多着眼于此,如王嗣爽云:"描写八公都带仙气,而或两句、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 (《杜臆》卷一) 当代学者亦多认为此诗"抓住了个'仙'字,仗着这股'仙气',......表现了那种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陈贻掀《杜甫评传》第五章)④但是事实上这八个人的醉态可掬并不完全是欢快心情的体现,而且杜甫对此是有所了解的。例如李适之因受李林甫排挤而罢相,"其子卫尉少卿要尝盛撰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资治通鉴》卷二一五)他因此而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语意愤怨而非旷达,杜甫既然隐括其句意入诗,难道会对其似旷实怨的
                        -----------------
                        ① 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大白全集》卷三一)云:"(李白)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载《李太白全集》卷三一)云:"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可证当时确有"八仙"之称,但名录与杜诗所列者有异。参见浦江清《八仙考》(载《浦江清文录》)。
                        ② 贺知章卒于天宝三载(744),而苏晋则早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已经去世,根本不可能于天宝初预八仙之游。
                        ③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春离开长安,杜甫就是那时与李白相识于洛阳的。
                        ④ 参看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四章、萧涤非《杜甫研究》中《杜甫的时代》一节等。
                        ---------------------
                        心情毫无体会?又如李白在长安受到谗谤而被玄宗疏远,"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滴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太白全集》卷三一)连当时的"朝列"都对李白的真实心情有所理解,作诗"言公之不得意",难道在数年以前曾与离京后的李白交游甚久且相知甚深的杜甫反倒会对李白"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的动机毫无觉察?程千帆师曾对"饮中八仙"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饮中八仙,并非真正生活在无忧无虑、心情欢畅之中。这篇诗乃是作者已经从沉湎中开始清醒过来,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在这一特定的时代中产生的饮者作出了客观的历史记录。杜甫与'八仙'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鹃注:此Word版文中,已发现多处把“......”错转化为“??”!】《饮中八仙歌》是杜甫在以一双醒眼看八个醉人的情况之下写的,表现了他以错愕和怅惋的心情面对着这一群不失为优秀人物的非正常精神状态。"(《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载《被开拓的诗世界》)我完全同意这个结论,而且认为:虽然"饮中八仙"并非都以诗歌著称,但他们的精神状态正是盛唐诗坛风气的形象体现。在盛唐后期,也就是开元末、天宝初时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日趋黑暗,可是这一切都掩盖在花团锦簇的繁华外表下面,所以诗人们(包括李白、贺知章)尽管对此若有所感,却仍然受到巨大的惯性力量的支配,以充满着浪漫情调的举止(例如痛饮)来销解心底的惆怅失意,他们没有能够、也并不情愿睁大眼睛清醒地正视现实,所以整个诗坛仍然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风气。只有杜甫是一个例外,他开始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身份审视"饮中八仙"的醉态,这意味着他已有从浪漫主义诗坛上游离出来的倾向。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7楼2017-04-02 13:46
                        回复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更好他说明杜甫与整个诗坛的游离,应该把他与同时的其他诗人作一些比较。
                            天宝十一载(752)的一个秋日,杜甫、高适、薛据、岑参、储光轰等五人一起登上了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塔。①高适、薛据首先赋诗,②杜甫等三人随即继作,这是文学史上很值得纪念的一件盛事。时过九百年之后,王士禛还不胜景慕地说:"每思高、岑、杜辈同登慈恩塔,李、杜辈同登吹台,一时大敌旗鼓相当。恨不厕身其间,为执鞭弭之役!"(《池北偶谈》卷一八《慈恩塔诗》条)的确,这五位诗人都是一时之俊杰,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名垂千古,毋庸赘述。储光羲和薛据在当时的诗名也很大,在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中,储光泰诗入选十二首,薛据诗入选十首,可证其诗颇为时人所重。所以,这一次同题共作确实是诗人们吐露胸臆,驰骋才思的良机。而对我们来说,这足以显示杜甫与当时诗坛之关系。他们留下来的四首诗如下(薛据诗已佚)。
                          ---------------------
                          ① 此事只可能发生在天宝十一载,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论之甚详,诸家年谱也无异说。
                          ②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注云:"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适
                          香界混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储光羲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闻,登之清秋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大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
                          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崱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关于这四首诗的优劣,后人曾有不少评论。多数论者都认为杜诗独擅胜场,但也有持异议的。如明人胡震亨云:"诗家拈教乘中题,当即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唐诸家教乘中诗,合作者多,独老杜殊出入,不可为法。"自注:"如《慈恩塔》一诗,高、岑终篇皆彼教语,杜则杂以'望陵寝'、'叹稻粱'等事,与法门事全不涉,他寺刹及赠僧诗皆然。"(《唐音癸签》卷四)胡氏所云,纯是从慈恩寺乃佛家建筑这一点着眼,所以强调必须限于佛教语义,才算当行。今天看来,这种议论当然是没有意义的。诗人并非僧徒,他们到慈恩寺去的目的是登览而非礼佛,他们所写的诗当然应是述我所见、抒我所感,何须全用"教乘中语义"?象杜诗中用"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点明所登是佛寺浮图,就足够了。如果通篇皆用"教乘中语义",就可能成为佛教的"玄言诗"了。这四首诗中储光羲的一首用"彼教语"最多,而成就也最低,就说明了胡震亨这番议论的不足取。况且当诗人们登上慈恩寺塔的那个时候,唐帝国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当时展现在诗人们眼前的世界(不仅指自然景物)已经不再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针对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胡震亨的话就更是大谬不然了。其他论者对这四首诗的评论大多着眼于艺术水平之高下,兹不赘述,因为我们在这里只想从思想倾向的角度来考察它们的高下异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楼2017-04-02 13:59
                          回复
                              如前所述,天宝十一载时杜甫正越来越深刻地体验着人生的艰辛,陆游为其时的杜甫画了一幅生动准确的速写:"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车声马声喧客梦,三百青铜市楼饮。杯残炙冷正悲辛,仗内斗鸡催赐锦。"(《题少陵画像》,《剑南诗稿》卷一六)
                              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三岁。他虽从二十岁起就谋求入仕,但终因无人援引而沉沦潦倒,长期过着渔樵和漫游生活。直到天宝八载(749)登有道科之后,才得到封丘县尉的微职,然而那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第一部分)的生活使诗人内心十分痛苦,他不久就弃官了。天宝十一载秋,高适尚未被荐入哥舒翰幕而在长安闲居,他此时的心情是很抑郁的。
                              岑参其时三十六岁,①他虽然在天宝三载(744)就已进士及第,但仅得到一个兵曹参军的微职。天宝八载(749),赴安西入高仙芝幕。虽说塞外雄浑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紧张豪壮的军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稗益,但诗人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天宝十载(751)秋高仙芝兵败回朝,岑参也随之回到长安闲居,此时他心中也有抑郁的情绪。
                              储光羲那年四十六岁,正任监察御史之职,但也有不得志之感。②
                              总之,四位诗人在当时都可算是落拓文人,只是杜甫的处境更为窘迫一些。但是我们读了四首登塔诗后,却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思想倾向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呢?
                              岑参和储光羲的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重点在于写一个佛寺中的浮图,把登塔时所看到的景物与佛家教义紧
                            ----------------------
                            ① 据陈铁民、侯忠义《岑参年谱》。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作三十八岁。
                            ② 储光羲于天宝九载(750)始任监察御史。(据陈铁民说,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监察御史的官品为正八品上。储光羲天宝十一载作《哥舒大夫颂德》中有"顾我抢榆者,莫能翔青冥。游燕非骐骥,踯躅思长鸣"之句,可见他仍有不得志之感。
                            ----------------------
                            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胡震亨所说的,"用教乘中语义"。岑诗结尾云:"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虽也隐约地表示了对现实的不满,但毕竟是要逃到佛家净域中去。储诗结尾云:"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崱非大厦,久居亦以危。"更是认为世问万物皆为虚无,只有佛家的"了义"才是最后的归宿。所以说,岑、储二人用很大的力量、很多的篇幅来描写浮图之高耸与景物之广远,都是为了象征或衬托佛家教义之高与法力之大。换句话说,他们缺乏直接面对那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现实社会的勇气(至少在此诗中表现为如此),却希望皈依佛门,逃避现实。


                            IP属地:上海49楼2017-04-02 14:04
                            回复
                                高适的诗则与之不同。高适是很有用世之志的,高诗中虽然也有"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之类句子,但毕竟不是"终篇皆彼教语",特别是结尾四句:"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说明诗人在登临佛寺浮图时并没有忘记要为国家效劳。这无疑要比岑、储两人的态度积极得多。但是,高适着眼的只是他个人的前途,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在其诗中留下痕迹。
                                杜甫的诗就完全不同了。它一开头就说: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仇兆鳌注:"'百忧',悯世乱也。"(《杜诗详注》卷二)穷愁潦倒、衣食艰难的诗人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他个人的生活。他一登高望远,就立即将眼前景物与整个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正如浦起龙所说:"乱源已兆,忧患填胸,触境即动。只一凭眺间,觉河山无恙,尘昏满目。"(《读杜心解》卷一)在胸怀百忧的诗人看来,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惨淡的颜色。"烈风无时休"固然是高处的应有之景,但又何尝不是时局飘摇、天下将乱的征兆?宋人胡舜涉解此诗曰:"《登慈恩寺塔诗》,讥天宝时事也。山者,人君之象,'秦山忽破碎',则人君失道矣。贤不肖混淆而清浊不分,故曰'径渭不可求'。天下无纲纪文章,而上都亦然,故曰'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三山老人语录》,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胡氏认为全诗都隐含讥刺,当然穿凿过甚,所以清人施鸿保批评他说:"通首皆作喻言,屑琐牵合。"且指出:"前十六句,皆但写景"。(《读杜诗说》卷一)那么,"秦山忽破碎"这几句究竟是单纯的写景还是有所寓意呢?我们认为其中还是有所寓意的,但是不能象胡氏那样逐句比附,处处落实。就是说,这些句子确是写景,但这是写的一个胸怀百忧的诗人眼中的景,所以诗人胸中的忧愁之情与眼中的苍茫之景已在下意识中融为一体,我们不必也不能再把它们分开来。至于"回首叫虞舜"以下八句,注家都认为是由写景转为寓意,我们也这样理解,试作诠释如下:"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浮",明末潘柽章云:"高祖号神尧皇帝,大宗受内掸,故以虞舜、苍梧言之。"(《杜诗博议》,《杜诗详注》卷二引)①因为慈恩寺既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场所,又是唐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象征,②当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登上寺塔时,就自然而然地眺望太宗的昭陵而缅怀大唐帝国的全盛时代。可是盛世已经消逝,尽管诗人满怀希望
                              -------------------------
                              ① 仇氏引《杜诗博议》皆标作"明王道俊",误。因仇氏实未见其书,《杜诗详注》中凡引《杜诗博议》处皆转引自朱鹤龄《杜工部集辑注》,而朱氏所引则为潘柽章所著,详见蔡锦芳《<杜诗博议>质疑》(《杜甫研究学刊》1989 年第2 期)。后文凡自仇注转引《杜诗博议》,皆径标作潘氏之言,不再注明。
                              ② 据《两京新记》、《长安志》等书记载,慈恩寺建于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本是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为他母亲文德皇后祈福而建立的。塔前东阶立有大宗亲撰的《三藏圣教序》碑和高宗亲撰的《述圣记》碑。
                              --------------------------
                              地呼唤它,也不会复返了,剩下的只是愁云惨雾而已。"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二句是以周穆王和西王母游宴于瑶池之传说以刺玄宗、杨妃,注家于此均无异说。虽说诗中的"瑶池"不一定是比喻骊山瘟汤,①诗人登塔时玄宗、杨妃也并不在华清池,②但诗人远眺骊山,即景生情,不由得对玄宗沉面于酒色淫乐感到惋惜、愤慨。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二句写贤士失职而无所归宿之悲愤,"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二句,斥好邪趋炎附势而谋取富贵之无耻,其义甚明。当四位诗人登上兹恩寺塔举目远眺时,对于观察自然景物来说,他们都站在同样高度的七级浮图之上。可是对于观察社会现象来说,杜甫却独自站在一个遇然挺出的高度上。这样,岑参、储光轰所看到的是佛寺浮图的崇丽,所感到的是佛教义理的精微。高适所看到的与岑、储同,所感到的是个人命运的蹭蹬。而杜甫除了高塔远景之外还看到了"尘昏满目",除了个人命运蹭蹬之外还感到了国家命运的危机。这就是杜甫的独特之处。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0楼2017-04-02 1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