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67贴子:6,157,020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书》1995年12期第一篇古董文章,恺蒂的《企鹅六十年》,讲述了企鹅出版社60年的风风雨雨,企鹅虽然几经变迁但是,企鹅的灵魂还是没有变,阿兰.莱恩缔造的企鹅文化贯穿了这六十年。
英国企鹅出版社创始人艾伦·莱恩(1902-1970),可以说是20世纪最著名、最重要的出版人。1935年,他创立的企鹅出版社尝试以用一包烟的价格(确切说是10根香烟的价格,按照当时英国的物价就是六便士)将伟大的书籍出售给千百万普通民众,由此开启了世界出版史的一次重大革命—平装本革命。
在莱恩身上,时代精神、出版人的文化责任和经济驱动这三者并行不悖,由此催生了企鹅出版社兼顾品质、风格和销量的出版精神。莱恩第一次让《尤利西斯》在英国得以出版,而他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所作的努力,奠定了英国在1960年代的出版和思想自由。他一生的目标即是让原先被精英文化排斥在外的大众接受普遍、优质而彻底的文化启蒙。他也是少数获得女王勋章的出版人。
恺蒂这篇文章,配上英伦往事,或许非常适合下午茶的时间来阅读。好文。


IP属地:辽宁821楼2017-09-23 15:35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24楼2017-09-23 15:37
    收起回复
      通过《民主财政论》浅谈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作为美国六十年代“公共选择革命”的掀起者与推动者,20多年后(198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为世人所知。在我看来布坎南的贡献有二。本文旨在通过《民主财政论》来浅析他的这两大贡献,说浅析是布坎南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太多太多了,仅翻译成中文的就有《同意的计算》、《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1960年《民主财政论》的一部分),《民主过程中的公共财政》(1976),《自由的限度》;(1975),《立契约中的自由》(1978),《征税的权利》,(1980),以及《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我只从财政学与政治学这两点来切入。
      先说两大贡献。第一布坎南以及整个“公共选择学派”打破萨缪尔森的对称性最大化效用理论。萨缪尔森23岁时开始撰写的博士论文(对你没看错,是23岁)—《经济学基础》中确立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一般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的概念,并且适用于一切经济行为。这个一切就是对称性(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如果说前两个最大化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已经有所阐述,政府的最大化社会福利则是伴随二战后欧美福利社会的降临才确定的。没有人去质疑,但是我们想想也会清楚,现实中的政府干预经济,实施福利政策并不是按照经济学家开的“完美”药方,政府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不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可以按照英国功利主义学派的概念理解),也不是对于大多数人有利。而是恰恰相反有利的是少数人与特别利益集团。布坎南就是针对对称性的怀疑,从而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模型—“公共选择理论”。
      简单地说布坎南不相信“政府全能论”,在萨缪尔森的模型中,把政府比喻成一个“超人”。紧接着就把个人、企业的“经济人”假设(最大效用)扩展到这个“超人”上。布坎南说这一步是不能跨越的,因为不存在全知全能的政府“帮助”社会做最大化选择。而《民主财政论》这本书就是从税收制度这一点来驳斥“全能政府”的谬说的。这本书的理论模型的一个假设就是民主社会。公民通过投票决策来决定公共商品的支出与税收价格成本以及选择税收制度。这里面请注意,布坎南把这些制度分成两种,一种是提供给集团成员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分配税收制度,是一种拥有“准永久性”的“立宪性”因素。另外一种制度是提供给集团成员之间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的利益分配的支出制度,是一种便随的短暂的现象。意思就是说前者更重要,我们的常识是公众想要多少公共商品就选择什么制度,其实恰恰相反税收制度决定了公众的选择多少的结果。
      这样布坎南就把经济学中的个人交换概念引入了政治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市场”。选择最优的税收制度,在民主社会是一个投票过程,所以财政学中的重要分支税收必须放在公共选择下来讨论。这就是我说的布坎南的第二个贡献。
      想一想亚当斯密阐述的,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即使每一个人(企业)“性本恶”,都自私自利。但是因为市场竞争产生出的一套适当程序(看不见得手),保证了私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导致每个人谋求私利的情况化的结果有利于他人。而公共商品的选择则是一个政治行为,这种决策必须放在良好的制度下才能生效。《民主财政论》中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说道“立宪性”问题。有兴趣研究的人可以详细看布坎南的另一本著作《立契约中的自由》。
      《民主财政论》讨论了各种财政制度对作为公民——投票人——纳税人——受益人的个人所作出的决定产生的影响。布坎南首先分析了各种税收制度的抽象模型,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累进税、公司所得税、特定商品消费税等等。


      IP属地:辽宁827楼2017-09-25 18:42
      回复
        。。。


        IP属地:辽宁831楼2017-09-25 18:52
        收起回复
          制造幻觉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总结如下几种模式
          【A】首先是课税中的幻觉
          【a】第一种方式掩盖个人在公共支出的机会成本中的份额,在五种税收制度下产生
          【1】从公共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为政府活动提供资金
          【2】税收实际上被计入个人对私人商品和服务所作的支付时会产生幻觉,尤其是当它存在一段时间后幻觉更为显著
          【3】在发行公债情况下,个人获得了对资本价值形式上的控制,产生了幻觉
          【4】通过通货膨胀使个人难以确定他在由政府所筹资的和所提供的服务的份额
          【5】作出假承诺,使纳税人认为支出计划是短期的和暂时的,而一旦实施为了延续下去会引入“滞留成本”,使支出计划持续运行。
          【b】第二种方式是使人看不清公共商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如果税收安排的使个人只是在一些带来非常有利结果的临时事件发生时才面对纳税的必然性,那纳税和服务的实际成本就会看起来不那么繁重,另外还有在有明显收益时在交易完成时征税。比如对让渡和赠送财产时对受赠人征的税。
          【c】第三种方式是对发生在值得纪念的事时所提供的名义上的服务所收取的直接费用
          【d】第四种方式是利用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变化作为课税的基础(穷人反映强烈时向富人征税)。普维尼亚的“恐吓策略”也属于这一类,统治阶级往往会以如果这种税不被批准会出现的最可怕的后果来威胁国家。
          【e】第五种方式将若干大税分散成无数小税也会使公民产生负担成本较低的幻觉
          【f】第六种方式在税收方面最后一种方式是在个人不知道税收归宿的情况下课税。
          【B】公共支出中的幻觉
          政府往往不让公众看到预算计划的规模和真正性质。
          我们可以看见即使只从财政选择这一方面,就能发现垄断者的税收趋向“扭曲”,不能真实反映公共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数量。这种情况下只能诉诸民主模型来尽可能保持“中性”选择。(请注意,我用的是尽可能,布坎南也说了模型用在现实世界,或出现非常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
          所谓财政选择的民主模型就是允许个人通过集体决策制度的结构“购买”公共商品和服务,购买方式应使其在公共商品和服务与通过私人市场过程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选择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和“不被扭曲”。布坎南全书就是在这种模型下展开,来分析个人什么时候选择比例税什么时候选择累进所得税,什么时候支持公债式纳税。已达到经济学中的“均衡”。
          《民主财政论》是布坎南早期的手稿,不熟悉财政学的人不建议阅读,非常深。布坎南后来的种种学说都是建立于此。所以真正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学人能看到很多后来理论的雏形。比如由本书的模型推导出“政府不一定能纠正市场”(这一点我再多说一句,布坎南早年受到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对凯恩斯那一套政府调节是不相信的),第二也是这本书的直接结论,财政体制分税收与支出两方面,而且应当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法。布坎南不但分出哪个是根本的(立宪性),哪个是暂时的,而且认为即使是“立宪性”的也不应该一成不变。第三我要从政治哲学中说布坎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契约论者式的思想家,这一点多少受到维克塞尔的影响,甚至比他的财政论思想还要早。布坎南是在国家契约观的基础上发展起宪政与财政理论,他认为,政治必定被理解为是这样一个过程:独立的具有不同利益与价值观的个人,带着个人认为有价值的利益,为了使这种利益保持下去而展开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接受了关于政治的本质的先决前提,则关于政治的最后模式是契约论者式的。
          布坎南一派经济学家,为了他们的理论已经奋斗了30多年,他没有出任过任何政府公职。除了他本身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之外和他的理论具有非常强的“反体制”色彩有关。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从长远来看,经济学家理应追求那些在政客官僚看来分文不值的东西,理应为了美而追求逻辑上的完美。


          IP属地:辽宁832楼2017-09-25 18:54
          收起回复
            【书评48】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用了三层楼发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版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34楼2017-09-25 18:59
            收起回复
              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5楼2017-09-27 21:55
              回复
                【书评49】乙一的两个短篇
                最近补了两篇乙一的早期作品—《夏天、烟火、我的尸体》(以下简称夏天)与《优子》,我看乙一的作品按照时间线,一点点往回推。就是最先看他晚近几年的作品,然后再看他的出道作。乙一的作品很难归类,你说他是推理小说,严格来说不是。结局,尤其是夏天、优子中那种隐晦又残酷的事实,顶多算写作手法奇特。比如夏天中的叙述者—我,本身是个尸体。既不属于第一人称也不属于第三人称。这样乙一凭借这种新颖的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夏天的剧情很简单,9岁的少女弥生得知好友五月和自己一样爱慕着哥哥阿健而将其杀害,随后这对年轻的兄妹展开了一场藏匿五月尸体的历险,而这一切又以尸体“我”(即五月)的角度来记述描写。小说就是一个“捉迷藏”的故事。但是乙一通过“我”之口说出的话,让故事的氛围非常特别。特别在于读者本应该因为五月毫无来由的死亡而愤慨。希望阿健与弥生曝光。但是叙述者“我”却毫无怨言,平静的叙述,甚至带有同情的叙述。反而让读者担心起兄妹能否藏好尸体。这是《夏天、烟火、我的尸体》真正出彩的地方。简单说乙一这篇16岁的涂鸦之作,就已经显露出他日后小说的特色—操控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操控住读者的情绪,以制造感情,这种感情无论是【黑乙一】的残酷,还是【白乙一】的温馨都一样。
                再说说《优子》,这篇小说本来是附在夏天之后的尾巴。但是剧情反而要胜过夏天。讲述一个女佣分不清人偶与人类,最后把老爷的夫人烧掉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奇幻又恐怖,清音吃下的黑色果实颠茄(使人产生幻觉),我没有记错的话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中出现过,就是那个苏格兰国王毒杀丹麦敌人用的毒药。乙一高明的地方是借用这个文学史上经常出现的道具,来营造自己想要的氛围。读者读《优子》时,最先怀疑的是优子是否真有其人,然后读着读着确定这种想法,开始怀疑老爷,到最后结局才看清真正应该怀疑的是女仆清音。虽然是短篇,但是小说布局显示了乙一的天才能力。
                最后祝读书吧的书友十一快乐,想看什么书,不要错过悠闲的小长假呦!
                2017年 9月30日


                IP属地:辽宁836楼2017-09-30 23:24
                回复
                  乙一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38楼2017-09-30 23:28
                  回复
                    好有深度啊!看到了很多好书,抱走去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40楼2017-10-01 22:39
                    收起回复
                      【书评50】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面对自由与平等这两个字眼,很多人会感觉到空泛而疲倦。大多数人会说两个带有如此道德感理想主义色彩的词语,跟后面那个实用主义般只关心权力的政治有什么关系。面对如此的追问,我只能说“政治的去道德化与道德的非政治化”是现在的流行时尚。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降的两千年来,西方的政治哲学不变的主题恰恰是关心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的是非对错,这符合人本主义的原则。现代政治哲学讨论的主题也是这一思想谱系的延续,即“对于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们而言应该受到什么待遇,以及现代政治是否符合这个原则”。在罗尔斯笔下这条原则的名字叫“正义原则”。周保松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在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下,探讨罗尔斯的思想以及他对当代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的贡献。这本书主要论证了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如何在原初状态之下证成,并且在消除无知之幕之后在现实世界的应用。
                      我先说我本身对罗尔斯的理论不赞同,虽然如此但是我还要说罗尔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二战后政治哲学本应该是走向死胡同,也就是说出现了困局。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面世后,打破了这种格局。甚至罗尔斯的同事兼论敌诺齐克(放任自由主义代表)曾预言,《正义论》后的政治哲学家,要么在罗尔斯的理论框架下工作,要么解释为何不这样做。可以看到罗尔斯的影响力。
                      周保松的这本论文集正文七章中的六章直接与罗尔斯有关,最后一张讲康德的永久和评论,看似无关,其实康德式伦理学推导到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只是一步两步的问题。第一二章论证道德平等与差异原则为什么与自由原则一样重要,并且在原初状态下是如何被选择证成的。第三章回到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论战模式讨论就是自由主义左翼与放任自由主义或者其他自由主义(这里周保松主要讲了效益主义,国内翻译成功利主义,是不对的)的区别与谁才拥有正当性的问题。第四章讨论罗尔斯《正义论》中最被人忽视,但是是罗尔斯自认为最具原创力的部分—正义原则的稳定性与优先性问题。熟悉罗尔斯理论的都知道,罗在80年代修改他《正义论》原稿时,修正的部分就是稳定性问题。因为在现代多元主义社会的框架下,正义原则是人类最可欲的法则似乎根基不稳。而直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出版之际,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周保松在这一章提出了自己的论证思路。第六章讲的是《正义论》中讨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好”与“正当”是如何契合的,因为从这一点能推出稳定性。全书每一篇文章无不是带着罗尔斯的问题意识在进行思考。
                      我觉得如果对《正义论》有感兴趣,这本书是很好的帮助。周保松为学之认真、思考之缜密、追问之不懈。我是颇佩服的。


                      IP属地:辽宁842楼2017-10-04 15:21
                      回复
                        【书评50】周保松《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43楼2017-10-04 15:28
                        收起回复
                          祝大家中秋快乐,不要忘记吃月饼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46楼2017-10-04 15: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