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所谓四凶,这四个中华文化传说中的怪兽只要你对神话略微了解的话应该都不会陌生:混沌、穷奇、饕餮、梼杌。这四者并列最早见于春秋左传。被称为古时候帝王的不成器的儿子,所谓帝鸿之子混沌,少昊之子穷奇,缙云之子饕餮,颛顼之子梼杌。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很搞笑的,因为帝鸿指的是黄帝,而缙云在某些语句下也是指代的黄帝,很有意思。
关于混沌,他作为神出现远远早于怪兽。先秦庄子里混沌是中央的天地,浑然天成无面目,这个形象与同时期的山海经里的帝俊江是接近的。:“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江与帝鸿在很多古文献里都指出实际上是同一位。混沌作为帝鸿之子,与其父形象一致,基本没有大问题。但到了汉代,《神异经》里开始出现混沌状如犬的野兽模样。整个过程其实很容易看出是后来人的记录,对古典神话的歪曲与再创作。
而所谓穷奇,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怪物。但成书于先秦的山经和成书于汉代的海内经则记录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穷奇的形象。《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经·海内北经》中也有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很明显看出关于穷奇的形象还没有定论。甚至东汉人注释《淮南子》的时候,还把穷奇看做天神。
穷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所谓恶兽也是后来才形成的。
至于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梼杌,较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原文是: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那关于四凶到底真相如何呢,让我们回归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饕餮、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四凶最早是和尧舜相关联的。但是很巧合的是《史记》里记录了舜一则和四凶十分类似的记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四罪四凶,流放四方边境。名称不同,行为类似,目的相同。很有意思,对不对?
而且其实四凶四罪在名称和神话上还有更多的关联性。首先所谓歡兜很多记录里认为他是黄帝一族,而且歡兜与混沌从语音上十分接近。形象上来说歡兜与帝江都有有翼这个典型的特征。共工根据丁山的研究可以看做鲧或穷的扩散音。而所谓的鲧在古文献里是颛顼的子孙,他的神话也着重突出鲧固执与顽劣。而孔安国注三苗时直接宣城“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
四凶与四罪不同名但实际却是相同的。古时是神,是部族。但他们被击败了,于是成为了不肖子,进一步被歪曲成为怪兽。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很搞笑的,因为帝鸿指的是黄帝,而缙云在某些语句下也是指代的黄帝,很有意思。
关于混沌,他作为神出现远远早于怪兽。先秦庄子里混沌是中央的天地,浑然天成无面目,这个形象与同时期的山海经里的帝俊江是接近的。:“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江与帝鸿在很多古文献里都指出实际上是同一位。混沌作为帝鸿之子,与其父形象一致,基本没有大问题。但到了汉代,《神异经》里开始出现混沌状如犬的野兽模样。整个过程其实很容易看出是后来人的记录,对古典神话的歪曲与再创作。
而所谓穷奇,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怪物。但成书于先秦的山经和成书于汉代的海内经则记录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穷奇的形象。《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经·海内北经》中也有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很明显看出关于穷奇的形象还没有定论。甚至东汉人注释《淮南子》的时候,还把穷奇看做天神。
穷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所谓恶兽也是后来才形成的。
至于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梼杌,较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原文是: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那关于四凶到底真相如何呢,让我们回归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饕餮、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四凶最早是和尧舜相关联的。但是很巧合的是《史记》里记录了舜一则和四凶十分类似的记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四罪四凶,流放四方边境。名称不同,行为类似,目的相同。很有意思,对不对?
而且其实四凶四罪在名称和神话上还有更多的关联性。首先所谓歡兜很多记录里认为他是黄帝一族,而且歡兜与混沌从语音上十分接近。形象上来说歡兜与帝江都有有翼这个典型的特征。共工根据丁山的研究可以看做鲧或穷的扩散音。而所谓的鲧在古文献里是颛顼的子孙,他的神话也着重突出鲧固执与顽劣。而孔安国注三苗时直接宣城“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
四凶与四罪不同名但实际却是相同的。古时是神,是部族。但他们被击败了,于是成为了不肖子,进一步被歪曲成为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