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598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些黑猩猩心脏内有一根骨头——有些人类可能也有
(记者:乔治·德沃尔斯基)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在患有一种常见心脏病的黑猩猩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心骨的罕见骨头。这一发现的影响可能波及人类,因为人类与黑猩猩在遗传学上关系密切。
牛、水牛和羊有这种骨头。水獭、骆驼和狗也有。灵长目动物不常有——至少科学家之前是这么认为的。
根据英国《科学报告》杂志1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这种存在于某些动物心脏中的心骨也出现在一些黑猩猩体内。这是首次在类人猿物种中发现心骨。
这种罕见的骨骼结构最多见于患有特发性心肌纤纤化的黑猩猩体内。这种疾病导致心脏生成可能危及生命的瘢痕组织,是包括黑猩猩和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的常见疾病。这项意外发现可能给黑猩猩带来更好的治疗,对这个物种来说,心血管疾病很常见。此外,考虑到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如此密切,这项研究可能也适用于人类。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卡特琳·拉特兰在诺丁汉大学的一篇新闻稿中说:“在一个物种中新发现一种骨头是罕见的,尤其是在解剖学特征与人类非常相似的黑猩猩身上。这使人疑惑是不是有些人类也可能有心骨。”
在这项研究中,16只黑猩猩的心脏接受了X光微电脑成像扫描。其中一些黑猩猩患有特发性心肌纤维化,另一些没有。
拉特兰通过电子邮件对本网站说:“16只黑猩猩中的3只有心骨,1只有心软骨,这4只黑猩猩都患有严重的特发性心肌纤维化。”
——美国“小发明”网站2020年6月11日报道;2020年6月28日(第2241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18楼2020-06-28 14:20
回复
    科学家们称,羊驼可能握有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的钥匙
    记者:史蒂夫·伯德
    研究人员声称,羊驼可能掌握着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的钥匙,有助于抵制第二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并让各国能够安全解除封锁。
    来自瑞典和南非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对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的羊驼的纳米抗体对抗这种疾病,防止其“结合”或感染人。
    这种微小的抗体片段,或者说是纳米抗体,针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尖刺”,可以“直接干扰”它感染宿主的能力。
    科学家们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有效中和了这种病毒”,并补充说,由于这些纳米抗体可以廉价、容易地复制,它们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可以广泛获得的抗病毒药物”。
    纳米抗体的大小大约是正常抗体的1/10,“克隆、起效和操作要容易得多”。
    来自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附属医院微生物学、肿瘤和细胞生物学系的作者们写道:“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世界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急需疫苗、抗体或抗病毒药物。抗体可以在感染初期阻止病毒进入,并有可能保护那些重症高风险个体。”
    他们研制的纳米粒子名为Ty1,是根据一只来自德国的12岁羊驼泰森命名的,它接受了病毒蛋白质的免疫接种。
    然后,他们分离出这种能够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微小抗体。
    他们还说:“一旦有了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或抗体疗法,它们将用来保护风险个体,而且它们的广泛使用将使在免疫学上脆弱的人群能够更安全地解除隔离。”
    卡罗琳医院研究小组负责人杰拉德·麦金纳尼说:“我们知道,精准针对同一处病毒部位的抗体才是重要的,而这正是我们用这些泰森抗体设计出来的东西。原则上,所有证据都表明,它在人类身上会非常有效,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然而,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月早些时候发表的这篇学术论文的结论是:“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凸显了Ty1作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巨大潜力。”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20年6月27日报道;2020年6月29日(第2241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19楼2020-06-29 14:34
    回复
      科学家首次发现行星核
      【路透社华盛顿2020年7月1日电】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有地球39倍大的岩石行星正在围绕一颗恒星飞速运转,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颗曾比木星大的失去了大气层的行星的残存核心。
      研究人员周三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岩石行星,也是首次发现的行星核,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更好地了解木星这样的气体巨行星的内部,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这颗名为TOI-849b的行星围绕着一颗比太阳稍小也稍凉的恒星运转,距离地球730光年。一光年是光线在一年中运行的距离,即9.5万亿公里。
      气体巨行星有一个固体核,四周被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大量气体包围。
      研究主要作者、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天文学家戴维·阿姆斯特朗说:“这颗行星可能是像木星那样的气体巨行星,在某种剧烈的演变过程中失去了外部气体层。有可能是它在形成最后阶段与另一颗行星相撞,或者后来与主恒星靠得太近,结果失去了大气层。”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还有一种可能是行星在形成过程中卡住了,只形成了一个核,但没能聚集起通常应有的气体。”
      它的直径为4.35万公里,比太阳系四颗气体行星中最小的海王星稍小一点,但却比地球1.27万公里的直径大得多。
      它离其恒星的距离非常近——比太阳系中最内圈的水星离太阳的距离还要近得多——运转速度是地球的10倍,每18个小时就能绕恒星一圈。
      “TOI-849b比我们认为的气体巨行星的核要大得多,”阿姆斯特朗说,“这可能是由于一种我们还不了解的新的行星形成过程或演变途径。”
      ——2020年7月3日(第2242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20楼2020-07-04 23:20
      回复
        西班牙一家企业设计出水溶性环保袋
        【埃菲社马德里2020年7月3日电】7月3日是国际无塑料袋日,埃菲社记者采访了多家西班牙公司。专家称,土豆淀粉和聚乙烯醇等材料是石油衍生物(塑料袋的主要原料)的生态替代品。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海洋塑料垃圾将增至1200万吨,而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办法掌握在多家西班牙公司手中,它们研究的材料具有生物降低性,因而无污染。
        西班牙巴伦西亚一家公司正在开展“绿色循环”项目,试图用以聚乙烯醇为原料制作的袋子代替一次性塑料袋。倡议负责人埃莱娜·莫雷诺向记者解释说,聚乙烯醇“具备塑料的所有优点,但没有塑料在环境方面的缺点”。
        可溶解是这种材料的优点之一,它可以在水中分解,而“不会转化为微塑料”。此外,这种材料还可以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分解。
        这种可持续袋子最终将“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矿物盐和肥料”,因此“它们是无毒无害的,并且可以融入自然环境循环中”。
        莫雷诺说,由于具备这样的性质,聚乙烯醇可能成为超市或洗衣店提供的塑料袋等不可循环物品的可持续替代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塑料袋销量大幅度增加。
        在当前卫生危机的背景下,用聚乙烯醇制作的袋子还有助于控制病毒在医院和工业洗衣店内传播,因为袋子“被直接放入洗衣机内并溶解,无需动用人手将其作为废弃物操作或管理”。
        西班牙马略卡岛一家新兴企业称,以草纸、黄麻、土豆淀粉、竹子或有机麻等原材料为主要成分的袋子有望逐渐替代塑料袋。
        特雷莎·加西亚是企业项目推动者之一,她说,布袋子市场“越来越强劲,尽管很多时候并不是与人们更强的生态意识有关”。
        加西亚说,企业优先考虑“工艺流程和当地经济”,以避免浪费,目前是为该地区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便利,“并借此推动我们的经济”。
        欧洲议会宣布,2021年欧洲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西班牙也从2018年起禁止免费发放一次性轻型袋子。
        ——2020年7月7日(第2242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21楼2020-07-08 13:58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损伤大脑
          【路透社伦敦2020年7月8日电】题:科学家警告,可能出现一波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脑损伤
          科学家周三警告说,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因为有新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引发严重的神经并发症,包括炎症、精神错乱和谵妄。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分析人员分析了4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情况,他们曾出现暂时性大脑功能失调、中风、神经损伤或其他严重的脑部受损问题。
          近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能够损害大脑,而此次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该研究负责人之一、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学研究所的迈克尔·赞迪说:“我们是否将见证与此次疫情有关的脑损伤成为大规模流行病——或许类似于1918年流感大流行后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暴发的昏睡性脑炎——仍有待观察。”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一种影响肺部的呼吸道疾病,但神经科学家和脑病专科医生说,有关这种疾病对大脑影响的新证据令人担忧。
          加拿大西部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阿德里安·欧文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我担心的是,现在已有上千万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果在一年的时间里有1000万人康复,而这些人出现了认知缺陷……那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说,9名脑部出现炎症的患者经诊断患有一种被称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罕见疾病,这种疾病在儿童中更常见,可由病毒感染引发。该研究报告刊登在英国《脑》季刊上。
          研究小组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伦敦的专科诊所每月会接诊一名患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成年患者,但在研究期间,相关病例增加到每周至少1例,他们称“这种势头令人担忧……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才出现几个月,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这种疾病会造成什么长期损害,”这项研究的另一位负责人罗斯·佩特森说,“医生需要注意神经系统可能受到的影响,因为尽早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欧文说,新出现的证据表明,需要大规模、详细的研究并收集全球数据,以评估神经和精神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他在covidbrainstudy.com网站上发起了一个国际研究项目,患者可以注册并完成一系列认知测试,看看自己的大脑功能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是否发生了变化。
          欧文说:“这种疾病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这正是现在收集这些信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2020年7月10日(第2242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22楼2020-07-10 12:57
          回复
            听力维持到生命最后一刻
            听力被普遍认为是在人类临终前最后丧失的感官能力。现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有证据表明,即使在临终时处于无反应状态,部分人仍然能够听到声音。
            最近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的这项研究首次研究了人类临终时的听力情况。
            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分析了健康的对照组参与者、意识清醒的临终关怀医院病人以及同一医院内处于无反应状态的病人的数据。这些病人当时在温哥华的圣约翰临终关怀医院接受姑息治疗。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当时还是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的伊丽莎白·布伦登说:“在预期自然死亡前的最后几个小时,许多人进入了无反应时期。我们的数据显示,即使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在临终时也能对声音产生反应,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
            这种关于大脑在临终时对声音反应的新理解,有助于家人和朋友为处于生命最后时刻的人带来安慰。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接触了各种常见和罕见的声音模式,这些声音会改变频率。当罕见的声音模式出现时,两组参与者都产生了反应,发出了事先安排好的信号。
            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监测大脑对这些声音的反应,发现部分临终病人的反应与年轻、健康的对照组参与者类似——即使他们还有几个小时就将逝世。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沃德说:“我们从神经典型的参与者和临终关怀医院病人身上发现了特定的认知过程。”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7月8日报道;2020年7月12日(第2242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23楼2020-07-12 15:04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能在心脏繁殖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院心脏和血管中心科学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也能入侵心脏并在那里繁殖。研究人员调查了39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因心脏病死亡的病例。研究团队负责人迪尔克·韦斯特曼说:“此前不清楚在多少病例中存在新型冠状病毒入侵心脏的情况——以及入侵后,病毒能否在心脏细胞中繁殖并引起病变。现在有研究结果让我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研究人员在近2/3患者(39名中的24名)的心脏组织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在16个病例中,心脏组织中的病毒数量已可能造成临床影响。在5名病毒数量最多的患者身上,研究人员发现了病毒核酸的正链和负链。韦斯特曼说:“这表明该病毒也会在相关细胞中繁殖。”不过,该医学院在新闻稿中指出,尚无法最终明确这是否会影响病程。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6个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在心脏内病毒数量较多的16名患者体内,这些基因的活性显著提高。韦斯特曼表示:“由此本可以确定存在心肌炎。但我们没有找到这种炎症的典型特征——例如炎症细胞从周围组织进入心肌。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以往观察到的情况,即很少出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心肌炎。”
              不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脏细胞基因活性改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韦斯特曼说,要弄清这一点,今后有必要对在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此次研究的死亡病例(23名女性、1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85岁。所有人在世时的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出现了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该大学医学院心脏和血管中心医学主管斯特凡·布兰肯贝格说:“鉴于这些高龄患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他们代表了德国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2020年7月10日报道;2020年7月15日(第2243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24楼2020-07-15 11:10
              回复
                新技术用红细胞诱发免疫反应
                【埃菲社华盛顿2020年7月13日电】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技术,利用红细胞将抗原递送给抗原呈递细胞,从而产生免疫反应。这种技术成功遏制了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将来可用于研发疫苗。
                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工程研究所周一介绍了这项名为“红细胞驱动的免疫靶向”(EDIT)的技术的研发情况。
                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萨米尔·米特拉戈特里说:“不久前的研究刚刚发现,红细胞先天具有将病原体转移到免疫细胞的能力,我们的这项研究则为使用人类细胞治疗和预防疾病领域未来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研发工作打开了大门。”
                他说:“脾脏对于人体确定何时产生免疫反应而言是最重要器官之一,因为它是少数几个其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自然相互作用的器官之一。”因此,脾脏在这项研究中非常重要。
                为了试着将红细胞用作疫苗和药物的载体,研究人员在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外包裹了卵白蛋白(一种已知会引起轻度免疫反应的抗原蛋白),然后将它们植入取自小鼠的红细胞中。
                随后,研究小组将这些红细胞(被称为“红细胞驱动的免疫靶向”红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然后追踪它们的积聚情况。
                注射后仅20分钟,超过99%的纳米颗粒就已从小鼠血液中清除,并且脾脏中的纳米颗粒要多于肺中的纳米颗粒。
                脾脏中最大的纳米颗粒积聚体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而循环中的红细胞驱动的免疫靶向红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这表明红细胞已成功将其运载的“货物”完好地递送至脾脏。
                在确认纳米颗粒已被成功递送后,研究人员每周给小鼠注射一次红细胞驱动的免疫靶向红细胞,持续3周,以此来评估纳米颗粒上的抗原是否诱发了免疫反应。
                在跟踪分析过程中,他们发现,与未接受试验操作的小鼠相比,受试小鼠体内含有卵白蛋白抗原的T细胞数量多出数倍。经红细胞驱动的免疫靶向处理的小鼠血液中产生的针对卵白蛋白的抗体也比对照组小鼠多。
                ——2020年7月16日(第2243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25楼2020-07-16 14:09
                回复
                  火星人?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6楼2020-07-22 13:41
                  回复
                    希望继续更新!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627楼2020-08-15 10:24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在儿童身上的悖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的同时存在抗体
                      美国《儿科学杂志》月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儿童体内可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抗体与病毒存在的状况,而该研究的下阶段工作将是,证明与抗体共存的病毒是否会传播给他人。
                      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开展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了解儿科患者的身体系统清除病毒需要多长时间以及何时开始产生抗体,而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和抗体可以在年轻患者身上共存”。
                      医院发表声明解释说,在研究的215位患者中,有33位在疾病过程中进行了病毒和抗体测试,其中9人在其血液中显示出抗体的存在,而后来他们的病毒检测呈阳性反应。
                      研究主要作者布拉克·芭哈尔指出:“对大多数病毒而言,当开始检测到抗体时,就不再能检测到该病毒,但就新型冠状病毒而言,我们看到抗体和病毒同时存在,这意味着即使检测到抗体,儿童仍然可能传播病毒”。
                      芭哈尔说,研究的下阶段工作将是证明与抗体共存的病毒是否会传播给他人。同时尚不清楚,这些抗体是否与免疫力相关、能持续多久以及对再次感染的潜在保护作用。
                      该研究还评估了病毒消除和免疫应答的时间,发现病毒从阳性转为阴性(不再被检测到)的平均时间为25天。
                      声明指出说,达到血清检测阳性,或者说血液中出现抗体的平均时间为18天,而中和抗体达到相应水平的平均时间为36天,中和抗体对于避免人体再次感染同一病毒是至关重要的。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月13日至6月21日在医院接受过新型冠状病毒测试的6369名儿童以及接受抗体测试的215名儿科患者。
                      研究人员发现,与16岁至22岁患者清除病毒所需的18天相比,6岁至15岁儿童时间更长,平均为32天。这一年龄组中的女孩清除病毒的平均时间为44天,也比男孩的22.5天更长。
                      “结论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抗体或不再表现出症状就放松警惕,”芭哈尔强调说,“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持社交距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西班牙人报》网站2020年9月3日报道;2020年9月7日(第2248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28楼2020-09-07 13:19
                      回复
                        世界卫生组织周四说,“没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正在通过食物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部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博士在日内瓦总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国际机构也正在追踪他们的发现。他说,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食物或食物链正在参与这种病毒的传播”。
                        他说:“人们不应该害怕,或者害怕食物包装、加工或运输。食物非常重要。我不希望我们会造成这样的印象,即我们的食物有问题,或者我们的食物链有问题。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足够大的压力了。”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报道,过去4天中国有3座城市报告在进口冷冻食物表面发现了这种病毒,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病毒可能通过食物传播并引发新疫情的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中国卫生部门检测了“几十万”份冷冻食物样本,结果发现“很少、很少”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官员们说,他们已经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一起就食物处理人员如何安全地处理食物发布了指导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疾病和动物传染病部门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说,即使这种病毒确实通过食物传播——目前没有证据说明这一点——也可以在食用前将其杀死。
                        她说:“如果病毒真的存在于食物中——我们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作为食源性病毒传播的事例——而有人食用了这种食物,这种病毒也能像其他病毒一样被杀死,肉类煮熟了就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020年8月13日报道;2020年8月15日(第2246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29楼2020-09-08 12:15
                        回复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紫外线可以成功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波长为222纳米的紫外线(属于短波紫外线)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其他涉及这种紫外线的研究只分析了它对结构与新型冠状病毒类似的季节性冠状病毒的灭活能力,而没有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本身。
                          对此,日本研究人员进行的体外实验表明,使用波长为222纳米、辐射功率为每平方厘米0.1毫瓦的紫外线照射新型冠状病毒培养基30秒后,可灭活99.7%的病毒。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感染控制杂志》上。
                          这种波长的紫外线无法穿透人的眼睛和皮肤外层,因此专家表示,被它照射的活细胞不会受损。研究人员表示:“这使得它成为比医院消毒灯更安全、功效却同样强大的替代方案。”
                          但专家强调,用这种光线在现实世界中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接受进一步评估,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只探究了它的体外效果。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20年9月18日报道;2020年9月21日(第2250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34楼2020-09-21 14:10
                          回复
                            数字技术抗疫立大功
                            【埃菲社马德里2020年10月14日电】科学证据表明,非药物手段对于遏制疫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十分重要。
                            一方面,在安全有效的疫苗问世之前,需要口罩、个人卫生、距离和隔离等措施来支持越来越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式;另一方面,需大规模收集信息和数据为政策决定提供帮助,并为疫情蔓延以及经济形势和趋势提供最好的预测。
                            人们正使用新技术获取大量有关出行、症状和接触追踪的信息,并借此预防风险状况。许多公共机构都已加入以数据基础设施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世界多国政府和技术企业使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实时精确地传输和交换大量有关疫情的数据。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加入了一项欧洲基础设施计划,该计划旨在优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口数据的使用,并力求研发多个信息和计算系统,让调查机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获得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西班牙国家流行病学中心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共同领导一项计划,旨在建立一种评估疫情影响的通用方法。西班牙国立公共卫生学院则将在这项国际计划框架内重点研究这场卫生危机对民众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这项欧洲计划试图加强和完善“可信、安全和平等的”数据交流,让卫生专业人士、患者和政府机构都能获取信息。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新技术有望帮助卫生部门快速、实时地获取大量信息。
                            消息人士说,虽然新技术和工具能让人们获得大量数据,但仍存在部分限制和障碍,例如数据中可能会包含很多错误和不实信息。
                            数据分析、处理和拆分专家马克·欣豪梅说,大数据以及用于大数据研究的现代技术可以成为战胜当前危机的得力助手,但确保这些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也十分重要。
                            欣豪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卫生层面上,追踪人员位置有助于了解阳性和阴性个体的集中区域,还可以跟踪人员的接触情况。这样一来,就可以实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传播,同时将注意力放在风险较高的地区。
                            欣豪梅说,所有收集信息的企业和机构都“履行告知用户并获得数据使用明确许可的义务”。此外,还需确保其收集数据的目的“完全透明”。
                            ——2020年10月22日(第2253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39楼2020-10-22 15:55
                            回复
                              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要低得多。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住院患者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被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或使用呼吸机的可能性较小,存活的可能性更大。研究人员说,这项今天发表在《麻醉与止痛》月刊上的研究对这种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安全性为人熟知的药物持“谨慎乐观”的看法。
                              研究领导者、马里兰大学医学院麻醉学助理教授乔纳森·周说:“这是一个重要发现,需要通过随机临床试验来证实。如果我们的发现得到证实,它将使阿司匹林成为首种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率的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物。”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周博士及其同事筛选了412名平均年龄为55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历,这些患者在过去几个月里因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症入院治疗。他们在位于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疗中心和位于东海岸的其他三家医院接受治疗。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约1/4的患者要么在入院前就已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通常为81毫克),要么在入院后立即开始服用。
                              研究人员发现,服用阿司匹林令患者使用呼吸机的风险降低了44%,令进入重症监护室的风险降低43%,而且最重要的是,令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7%。阿司匹林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出现大出血等副作用大大增多的情况。
                              研究人员考虑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若干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种族、高血压和糖尿病史。他们还考虑到心脏病、肾病、肝病以及利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等因素。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增加在心脏、肺、血管和其他器官内形成危险血栓的风险。在罕见的情况下,血栓引起的并发症会导致心脏病、中风和多器官衰竭以及死亡。
                              医生们经常建议那些曾因血栓而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患者每天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以防止未来形成血栓。然而,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大出血或消化道溃疡的风险。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马里兰大学麻醉学副教授迈克尔·马泽菲说:“我们认为,阿司匹林的血液稀释效应可阻止微血栓的形成,这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好处。经诊断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可能愿意考虑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只要他们先征询医生的意见就行。”他还说,那些因罹患慢性肾病等疾病或经常服用某种药物(比如类固醇或血液稀释剂)而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可能无法安全地服用阿司匹林。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10月22日报道;2020年10月26日(第2253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40楼2020-10-27 0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