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614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文学家们最终发现“银河”的边缘
记者:肯·克罗斯韦尔
我们的银河系比它看起来大得多。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横跨近200万光年,是其发光的恒星盘直径的15倍还多。这一数字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银河系的大小以及有多少星系围绕着它。
天文学家早就知道,银河系中最明亮的部分——即容纳太阳的、呈煎饼状的恒星盘——横跨大约12万光年。在这个恒星盘外还有一个气体盘。一个巨大的暗物质环(可能充满了看不见的粒子)包裹着这两个盘,但由于这个暗环不发光,很难测量其直径。
现在,英国杜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丽丝·迪森及其同事利用附近的星系来确定银河系边缘的位置。研究小组在发表于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的一篇论文中说,银河系确切的直径为190万光年,误差在40万光年上下。
为了找到银河系的边缘,迪森的团队用计算机模拟了银河系等巨型星系的形成过程。科学家们专门找了两个巨型星系并排出现的例子,比如银河系和离我们最近的巨型星系仙女座,因为这样两个星系的引力会互相牵引。模拟结果显示,在一个巨大星系的暗环的边缘之外,邻近小型星系的速度急剧下降。
利用现有的望远镜观测数据,迪森及其同事发现银河系附近的小型星系的速度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科学家说,这种现象发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约95万光年的地方,这就标出了银河系边缘的位置。银河系边缘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是太阳距银河系中心距离的35倍。
尽管暗物质构成了银河系的大部分质量,但模拟结果显示,在距离如此遥远的地方应该也存在恒星。
今后,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在银河系附近发现更多小型星系来更精确地定位银河系的边缘。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得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迈克·博伊兰-科尔钦说,天文学家还可以寻找位于银河系边缘的单个恒星。此类恒星中位置最远的那些亮度会非常低,但科学家应该能够通过未来的观测活动发现它们。
未参加该研究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罗斯玛丽·怀斯说,这一测量方法还将帮助天文学家梳理出其他的星系特性。例如,星系规模越大,其质量就越大,围绕它旋转的星系就越多。
——英国“科学新闻”网站2020年3月23日报道;2020年3月26日(22321)《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98楼2020-03-26 18:13
收起回复
    无症状感染者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
    【美联社纽约2020年4月2日电】科学家1日提供更多证据证明,貌似健康、没有明显症状的人能够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新指导方针警告,可将任何接触过这种病毒的人视为携带者。
    新加坡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后估计,大约10%的新感染病例可能是由尚未出现类流感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导致的。
    作为对这项研究和其他研究的回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改变了有关美国人感染风险的说法。该机构的新指导方针聚焦接触过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无症状者。该指导方针实际上是说,任何人都可能是携带者,无论是否有症状。
    专家们说,这一研究成果使控制疫情的努力复杂化,并凸显了保持社交距离和其他旨在阻止病毒传播的措施的重要性。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分析冠状病毒在不同国家传播情况的研究人员劳伦·安塞尔·迈耶斯说:“必须非常积极主动地减少看起来非常健康的人员之间的接触。”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在网上公布上述最新研究结果。该研究聚焦新加坡1月中旬至3月中旬报告的24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其中157个病例最近没有旅行史。科学家发现,处于所谓症状前阶段的患者引发了7组聚焦性感染,约占本地传播病例的6%。
    其中一个感染病例尤其令人震惊。调查人员在查看了某座教堂的闭路电视录像后说,一名52岁女性的感染与她在教堂中所坐座位有关。当天早些时候两名游客曾坐在这个座位上,当时他们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但后来患病了。
    早前一项聚焦中国的研究显示,超过10%的病例是被尚未感到不适的感染者传染的。
    ——2020年4月3日(第2232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99楼2020-04-03 11:45
    回复
      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出现症状首周传染性最强
      记者:简·多尔顿
      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最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后的首周传染病毒给其他人。
      一项研究显示,考虑到医院床位紧张,可允许一些出现症状超过10天的患者回家自我隔离,这么做是安全的。
      科学家分析了德国9名症状较轻患者的数据后发现,这种病毒会在上呼吸道——即鼻、口和咽喉——中积极传播。
      研究人员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咽喉和肺部样本、痰液、血液和尿液。
      他们发现,在出现症状后的首周,上呼吸道组织中的病毒“复制”水平和“脱落”水平都很高。
      他们说,直到患者出现症状后的第8天,他们才无法从患者咽喉和肺部样本中分离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
      但两名表现出罹患肺炎的一些早期迹象的患者,直到出现症状后的第10天或第11天才不再向痰液中排出大量病毒。患者症状消失后,仍可在他们的痰液中检测到病毒。
      这些科学家在论文中称,初步结果显示,遏制病毒传播的措施应旨在切断基于飞沫的传播途径,而非基于表面的传播途径。
      论文说:“根据目前的研究,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已满10天且每毫升痰液中病毒核糖核酸副本少于10万个,可以选择让他们提前出院并居家隔离。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可根据这两个标准推断传染的残余风险不大。”
      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及其同事开展了这项研究。德罗斯滕是世界一流的冠状病毒专家。研究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
      ——英国《独立报》网站2020年4月2日报道;2020年4月4日(第2233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00楼2020-04-05 00:28
      回复
        专家称新型冠状病毒将长伴人类
        【俄新社莫斯科2020年4月4日电】题:俄罗斯科学家称新型冠状病毒将永远伴随人类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维塔利·兹韦列夫在接受俄罗斯第一频道“60分钟”节目采访时呼吁人们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将永远伴随人类。
        他说:“应当明白,这种病毒侵入人类种群不光是在今天,也不仅在夏天或秋天前,它将伴随人类多年,甚至可能是永远。(地球人口的)70%都会感染这种病毒。”
        兹韦列夫指出,根据各种评估结果,也许还会有更多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他还强调说,例如对俄罗斯人普遍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发现的病例数将会增多,但同时,死亡率也会下降。届时,这个数字不会是5%,而是会低于流感死亡率。这是一种人类将与之共存的传染病,就像与流感、腺病毒共存一样。
        此外,病毒学家还对比了美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流感致死率。他表示,即便今年美国的流感疫情“较轻”,死于该病的人数仍超过了新型冠状病毒致死人数。
        ——2020年4月5日(第2233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01楼2020-04-07 00:00
        回复
          宠物或会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路透社伦敦2020年4月8日电】根据今天发表的一项研究,猫可能会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狗似乎不易感染。世界卫生组织随即表示,它将更加密切地研究这种病毒在人与宠物之间的传播。
          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网站上的这项研究发现,雪貂同样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狗、鸡、猪和鸭不太可能感染这种病毒。
          这项研究旨在确定哪些动物容易感染该病毒,从而在它们身上测试试验性的疫苗,以对抗自去年12月初暴发以来已造成全球超过8.3万人死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
          据信新型冠状病毒是从蝙蝠传到人类身上的。
          除了少数报告猫和狗感染的病例外,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宠物可以成为携带者。
          5日,纽约市布朗克斯动物园的一只出现干咳和食欲不振症状的老虎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此前它曾与一名受感染的动物饲养员接触。
          前述研究以今年1月和2月进行的研究为基础。它表示,研究人员发现,猫和雪貂对新型冠状病毒高度易感。
          研究人员还发现,猫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互相传染。受感染猫的口腔、鼻子和小肠中都有病毒。注射过病毒的猫的肺部、鼻腔和喉咙都出现大量病毒复制。
          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对猫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的监测应该被视为对消灭人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种辅助。”
          研究人员在雪貂的上呼吸道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但病毒没有引起严重的疾病。
          抗体检测显示,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较小,而注射过病毒的猪、鸡和鸭体内没有检测到病毒复制。
          世界卫生组织今天表示,它正在与其合作伙伴合作,以便更密切地研究宠物在这种高传染性病毒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根据目前的证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克尔霍夫在一个记者会上说:“我们认为它们没有在传播方面发挥作用,但我们认为它们可能会被人类感染者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人们不要因冠状病毒疫情而报复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卫生事件高级专家迈克·瑞安说:“它们有自己的权利,它们理应得到善待和尊重。它们和我们一样是受害者。”
          ——2020年4月10日(第2233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03楼2020-04-12 12:31
          回复
            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在病人康复后潜伏在肺部深处
            中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康复出院后,可能在肺部深处依然携带着病毒,并且通过常规的检测手法无法发现病毒的存在。
            这一发现28日发表在经过同行评议的中国《细胞研究》杂志上,或许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已康复的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再次呈现阳性。
            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卞修武牵头开展。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相关研究工作首次就连续三次病毒检测呈阴性的患者肺部依然残留病毒提供了病理学证据。他们还说,有必要改进有关病毒遏制和疾病管理的临床指南。
            这项研究基于解剖检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死亡的一名78岁女性的尸体。她在今年1月27日因摔伤进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接受治疗。之后她被发现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随后出现了相关症状。
            她在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后,三轮鼻咽拭子样本检测都呈阴性,在2月13日时被认为可以出院。从CT扫描结果来看,她的症状有了极大改善。然而,一天后,她却突然因心脏骤停而死亡。
            对这名女性进行的死后病理学研究发现,她的肝脏、心脏、肠道、皮肤及骨髓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痕迹。
            然而,研究人员在她肺部深处组织中发现了完整的新型冠状病毒。他们将组织样本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有完好无损的新型冠状病毒包裹在冠冕状衣壳中。
            隐藏的病毒此前并未带来任何明显的症状,肺部组织显现出的损伤通常由病毒感染造成。但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没有病毒,给检测增加了难度,因为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不会从肺部深处提取样本。
            卞修武带领的这个团队建议,患者出院之前,应该灌洗他们的肺部,从而更加准确地发现潜藏的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正在就一些已康复患者为何会在病毒检测中再次呈阳性展开调查。
            随着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康复出院,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疾病控制政策及疫苗研发。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20年4月30日报道;2020年5月1日(第22357期)《参考消息》(第7版)转载


            1604楼2020-05-02 00:31
            回复
              患普通感冒或有助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日前,在只感染过导致感冒的其他冠状病毒的人的血液中,科学家发现了能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细胞。这一发现带来了希望,即一些人可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且能解释为何人感染病毒后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明显随机性。然而,曾患上感冒是否真能起到保护作用,这一点还有待证明。
              发表在美国《细胞》双周刊上的这项研究关注的是所谓的T细胞。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免疫学教授丹·戴维斯说:“当细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病毒的蛋白质分子被切割成极小的碎片。这些小碎片附着在细胞表面。当T细胞看到这些此前从未在人体内出现过的分子时,它们会繁殖,然后去应对那些被感染的细胞。”
              科学家研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液后发现,这些人的血液中含有会对病毒作出反应的T细胞。
              科学家随后又研究了2018年收集的冷冻血液,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未出现时人体血液中是否含有T细胞。加利福尼亚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亚历山德罗·塞特说:“我们发现大约一半的血液具有可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20年5月19日报道;2020年5月20日(第2237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6版)转载
              ------------------------------------------------------------------------
              T细胞可帮助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以及从未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的人
              研究人员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康复的人的血液中发现了会攻击新型冠状病毒的T细胞。
              研究人员14日在美国《细胞》双周刊上撰文说,一些从未接触过这种病毒的人体内也有能识别这种病毒的T细胞。这一发现表明,以前感染过其他冠状病毒(例如引发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可让人体获得一定水平的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御力。
              作为免疫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T可识别出病毒碎片。当T细胞发现一种病毒蛋白时,“辅助T细胞”就会释放化学信号,促使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开始工作。其他被称为“杀伤性T细胞”的细胞则追踪并杀死受感染的细胞。
              ——英国“科学新闻”网站2020年5月15日报道;2020年5月20日(第2237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6版)转载


              1606楼2020-05-20 12:09
              回复
                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羟氯喹或氯喹会加大新型冠状病毒病人死亡风险
                无论是氯喹还是其衍生的羟氯喹,对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都没有体现出有效性,甚至还加大了因心律不齐导致死亡的风险。这是英国《柳叶刀》杂志22日公布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的结果,报告还要求不要在临床试验之外给新型冠状病毒病人使用这两种药物。
                该研究报告主要撰写者之一曼迪普·梅赫拉教授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对1.5万名病人的“首次大规模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统计证据”,曾被大肆渲染的这两种药物实际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没有益处”。这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接受了以氯喹或羟氯喹为基础的四种治疗方法,包括单独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或者将之与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结合使用。
                研究人员分析了近9.6万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数据,他们是671家医院在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4月14日收治的病人。这些人中有1.5万人接受了上述四种治疗方法之一,试验比照了他们与另外8.1万名未接受此类治疗的病人。
                研究结果显示,打官腔四种治疗方法的病人死亡风险都要高于比照人群(死亡率9.3%):单独使用氯喹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为16.4%,使用氯喹及抗菌素结合的病人死亡率为22.2%,单独使用羟氯喹治疗的病人死亡率为18%,而使用羟氯喹结合抗菌素的病人死亡率为23.8%。
                报告就此认为,使用这些治疗方法的新型冠状病毒病人死亡率比其他病人要高出34%至45%。他们还发现,使用氯喹或羟氯喹的病人发生严重心律不齐的概率更大,尤其是使用羟氯喹与抗菌素结合疗法的病人。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病人发生心律不齐的几率比其他病人高出四倍。报告作者认为,在得出最终结论前“迫切”需要随机临床试验。
                报告的另一位撰写者、苏黎世大学医学院的弗兰克·拉齐茨卡教授写道,由于小规模前期研究已经在“确认该药物有效性证据方面失败了,而通过研究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这两种药物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病情’的可能性很小”。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2020年5月22日报道;2020年5月25日(第223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08楼2020-05-27 17:53
                回复
                  转化旧电池为农用化肥
                  记者:埃玛·菲尔德
                  很快,澳大利亚锂业公司将开始在西澳大利亚州大南区的科杰纳普附近实地试验:用旧电池制成锰锌补充剂。
                  这种补充剂来自可回收的碱性电池。碱性电池是供一次性使用的电池,通常用于电视机遥控器和儿童玩具等手持设备。
                  澳大利亚电池管理委员会估计,澳大利亚每年使用的1.58亿个碱性电池中有97%最终被填埋。而且所有的碱性电池都是进口的。
                  澳大利亚锂业公司的常务董事阿德里安·格里芬说,他的公司最初在回收再利用锂电池。但在收购了回收各种旧电池的澳大利亚环保溪流公司后,他们决定设法重复利用碱性电池。
                  格里芬说,用过的碱性电池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了,因此没有什么动机去回收它们。但是,它们的确含有氧化锰和锌。
                  他说:“我们努力为这些废电池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这对环境更好,还能创造出更好的价值。我们得出结论,锰和锌是肥料中微量元素营养剂所需的。”
                  实地试验将于下周在科杰纳普东部的一个农场进行,那片土地缺少锌、锰和磷酸盐且pH值较低。格里芬说,这里对他们的锰锌肥料补充剂而言是一个理想的场所。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2020年5月25日报道;2020年5月31日(第2238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09楼2020-05-31 21:30
                  回复
                    药物研究人员研制出“燃脂”分子
                    目前,肥胖症影响着超过40%的美国成年人和13%的全球人口。肥胖症会伴发各种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肥胖症因而成为最难治疗也最具重要影响的疾病之一。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理学院从事药物研发的化学教授韦伯斯特·桑托斯说:“目前肥胖症是美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人们很难减重并坚持下去,节食太难了。有鉴于此,药理学方法——即药物——可能发挥有益作用,进而造福全社会。”
                    桑托斯及其同事最近发现一种名为BAM15的小型线粒体解偶联剂,它可在不影响食物摄入和肌肉量且不致体温上升的情况下,降低老鼠的体脂量。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5月14日刊登了有关研究成果。上述发现为未来治疗和预防肥胖症、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带来希望。非酒精性脂肪肝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肝脏移植原因。
                    学界普遍认为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站”。该细胞器会产生三磷酸腺苷,这是一种在细胞内充当能量货币的分子,可为机体活动及其他有助于身体正常发挥功能的生物过程提供动力。要形成三磷酸腺苷,需燃烧营养物质,还需在线粒体内形成质子动力。
                    桑托斯说:“任何可降低质子动力的物质都有可能增加细胞呼吸。线粒体解偶联剂是可进入线粒体帮助细胞增加呼吸的小型分子。实际上,线粒体解偶联剂可改变细胞内新陈代谢过程,这样一来,我们无需锻炼就能燃烧更多卡路里。”
                    研究人员希望确保有关药物能实现既定目标且是安全的。研究人员对老鼠开展一系列研究后发现,BAM15既无毒(即便大剂量使用),也不会影响脑部饱足中枢。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6月8日报道;2020年6月11日(第2239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10楼2020-06-11 18:02
                    回复
                      科学家说明有助于减轻体重的最佳晚饭时间
                      记者:斯蒂芬·比奇、希瓦利·贝斯特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吃晚饭的时间太晚会增加体重上升的风险。
                      研究发现,临睡前才吃晚饭还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针对同一组人群,对比了他们在下午6点和晚上10点吃晚饭的结果。
                      据估计,全球超过21亿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这让他们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可能致命的病症。
                      此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天中较晚的时候摄入热量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存在关联。
                      这份新研究报告的通讯作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博士乔纳森·全说:“这一研究揭示了晚餐吃得较晚如何让葡萄糖耐受性变差并减少脂肪的消耗量。”
                      他还说:“进餐时间太晚所产生的影响因人而异,取决于通常的就寝时间。研究表明,进餐时间晚对有些人的影响可能比其他人更大。我们观察到的一顿饭对代谢产生的这种影响如果长期存在,那么吃饭时间晚可能会带来像糖尿病和肥胖这样的后果。”
                      研究人员对比了2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10名男性、10名女性)在晚上10点和下午6点吃晚饭的消化情况。这些志愿者都是在晚上11点就寝。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晚饭吃得较晚,志愿者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而且燃烧的脂肪也较少,哪怕他们在这两个不同的就餐时间吃的是同样的饭。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同样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顾晨娟博士表示:“平均而言,相对于晚餐吃得较早的情况,晚餐吃得较晚会让葡萄糖的峰值水平高出大约18%,整夜燃烧的脂肪数量减少约10%。我们在健康志愿者身上看到的这种影响在肥胖或糖尿病人群的身上可能更为明显,这些人群的新陈代谢本就受到损伤。”
                      此前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吃饭时间晚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影响。不过这个研究团队表示,这是对此展开的最为详尽的研究之一。
                      他们说,所有志愿者都佩戴了活动追踪器,在实验室期间每个小时都要被采集血样,接受睡眠分析和体脂扫描,此外还要吞食含有非放射性标记的食物,以便研究人员确定他们的脂肪燃烧率。
                      全博士还说:“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来观察这些影响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存在,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更多的是饭后马上睡觉等行为,还是身体的昼夜节律。”
                      ——英国《每日镜报》网站2020年6月14日报道;2020年6月16日(第2240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11楼2020-06-16 17:57
                      回复
                        未来火车——氢动力来到了铁路上
                        首批“氢动力铁路”已经在德国展现其效能。法国一些地区对此很感兴趣,因为它们有望取代柴油动力列车。
                        名为“Coradia iLint”的蓝色列车在德国西北部的绿色平原上显得很扎眼。尽管上面没有与电线连接,但是这种地区间列车的时速可以达到140公里,而且不会排放一丝烟尘,人们只能看到其排放出的一团团水蒸气。这是全球第一款依靠氢提供动力的客用列车。所有驱动列车的电力都来自车顶的电池和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在18个月时间里,两列样车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四座城市间投入商业运营,成功完成了试运行阶段,在此期间总计行驶了逾18万公里。
                        iLint列车制造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技术兼商业总监雅尼克·勒盖高兴地说:“它们绝佳地并入现在的客运体系中,而且提供了与热动力列车同样的实用性。”对此感到满意的下萨克森州政府采购了14列iLint列车,将从明年起替换柴油动力列车。黑森州斥资3.6亿欧元订购了27列,计划从2022年起投入法兰克福周边铁路网。
                        虽然从成本上看,iLint列车比热动力列车高出约30%,但是氢电列车并不缺少优势。勒盖解释说:“它具有传统电力机车的优点,运行没有污染且噪音很小,而且完全避免了铺设电力设备的开支,而这项成本平均每公里高达100万至300万欧元。”由于地区间铁路线很难实施投资不菲的电气化改造,氢电列车就是一种可以实现“绿色运营”的完美方案。
                        另外,法国各级政府从中也看到了替代仍在运行的1200列柴油列车的方案。目前法国全国近3万公里的铁路网还有一半没有实现电气化。法国有一些大区对此十分感兴趣,几个月来一直在与阿尔斯通公司磋商,希望订购15列iLint开始试运行。如果合同能签订,这些列车将会从2023年起出现在法国的铁路上。这将拉开法国绿色铁路的序幕。
                        ——法国《快报》周刊网站2020年6月13日报道;2020年6月17日(第2240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12楼2020-06-17 14:13
                        回复
                          “重复性消极思维”与痴呆风险存在关联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带头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长期沉浸于消极思维模式可能提高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这项针对55岁以上人群的研究发表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重复性消极思维”与随后的认知能力下降以及某些有害脑蛋白的沉积存在关联,这些脑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研究人员说,现在应将“重复性消极思维”视作痴呆潜在风险因素进一步开展研究,同时应该研究像正念减压法或冥想之类的心理学工具,看看这些工具能否降低痴呆风险。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的纳塔莉·马钱特博士说:“人们已经知道抑郁和焦虑是中老年人痴呆的风险因素。我们现在发现,某些与抑郁和焦虑密切相关的思维模式可能是这些人更有可能罹患痴呆的潜在原因。其他研究把抑郁和焦虑与痴呆风险联系起来。将这些研究与我们的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后,我们猜测,长期陷入消极思维模式可能增加痴呆风险。但我们的证据并不能证明短期的消沉会增加痴呆风险。我们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制定相关策略,通过帮助人们减少消极思维模式来降低痴呆风险。”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6月7日报道;2020年6月13日(第2240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15楼2020-06-17 19:14
                          回复
                            新研究警告说,不要头顶烈日
                            记者:劳拉·唐纳利
                            新的研究表明,随着气温骤升,那些想要在户外办公的人应该三思——至少戴上帽子。
                            研究表明,阳光可能削弱脑力,让人更难正确判断。
                            已知高温会导致中暑——体温升高——从而可能造成体力不支。
                            但现在科学家指出,头部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还会影响大脑正常运转的能力。
                            丹麦和希腊的大学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在炎热暴晒的环境下工作可能会损害大脑。
                            八名身体健康、年龄在27岁至41岁的男性参与了研究。
                            大脑运行测试由四个在计算机上的数学和逻辑任务构成,这些任务都要依赖精确计算。四台加热灯放在不同位置,加热测试者下半身、背部、侧面和头顶。
                            哥本哈根大学营养、锻炼和运动系教授拉尔斯·尼伯说:“这项研究提供证据表明,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尤其是头顶——会破坏运动和认知表现。”
                            研究人员观察到,运动和认知表现在摄氏38.5度时会下降,而之前的研究只表明,更高的温度才会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说,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人应该遮挡头部。
                            希腊费姆试验室教授安德特雷亚斯·弗卢伊斯说:“每日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应该保护头部免受阳光照射,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指出,阳光引起的精神活动退化可能也意味着司机更有可能在路上犯错。
                            他说:“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及避免运动和认知表现衰减的能力显然与工作、交通安全和尽量降低在其他日常任务中的犯错风险息息相关。”
                            上述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20年6月21日报道;2020年6月23日(第2241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616楼2020-06-23 14:21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学家发现为什么一些人会丧失嗅觉
                              作者:西蒙·甘恩、简·帕克
                              从武汉、伊朗以及稍后的意大利传出的最初报道中,我们知道丧失嗅觉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一个重要症状。现在,在经过了数个月既有道听途说又有更为严谨的临床发现之后,人们可能掌握了关于这种病毒如何导致嗅觉丧失的模型。
                              许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自诉突然失去了嗅觉,然后在一两周之后又突然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嗅觉。
                              这种正常嗅觉的突然回归暗示这是一种阻塞性嗅觉丧失。在这种情况下芳香分子无法抵达鼻子中的感受器(用木夹子夹住鼻子会产生同样的嗅觉丧失)。
                              我们对出现嗅觉丧失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鼻子和鼻窦进行了CT扫描,可以发现负责嗅觉的鼻子部分——即嗅裂——被肿胀的软组织和黏液所堵塞,这就是所谓的“嗅裂综合征”、鼻子和鼻窦的其余部分看起来是正常的,而且患者用鼻子呼吸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的方式是通过附着在位于上呼吸道内壁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受体上。随后一种名为TMPRSS2的蛋白质帮助病毒侵入细胞。一旦进入细胞,病毒可以复制,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这是这种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后引发混乱和破坏的起点。
                              一开始,我们曾认为病毒可能正在感染和摧毁嗅觉神经细胞。这些细胞把鼻子中的芳香分子信息传递到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并在那里被大脑诠释为“气味”。
                              不过,最近的一项国际研究证明,病毒入侵这些细胞所需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蛋白质并不存在于嗅觉神经细胞上。但它们却存在于被称为“支持细胞”的细胞上,这些细胞支持嗅觉神经细胞。
                              我们预计,这些支持细胞很可能是遭到病毒破坏的细胞,免疫反应将会导致鼻子的这一区域肿胀,但会使嗅觉神经细胞完好无损。当免疫系统击败了病毒时,肿胀将消退,芳香分子将拥有到达患者鼻子中未受损的感受器的通畅路径,于是嗅觉恢复正常。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病例中嗅觉得不到恢复呢?答案更具理论性,但却是从我们对其他系统炎症的了解中得出的。炎症是人体对损伤的反应,它导致破坏相关组织的化学物质释放。当炎症严重时,附近的其他细胞将开始遭到这种“飞溅性损伤”的破坏或摧毁。我们相信这可以解释疾病的第二阶段,届时嗅觉神经细胞将受到损坏。
                              嗅觉的恢复要慢得多,因为嗅觉神经细胞需要时间再生。最初的恢复往往与被称为“嗅觉倒错”的嗅觉失真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东西闻起来的气味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对许多“嗅觉倒错”患者来说,咖啡的气味通常被描述为烧焦味、化学味和肮脏的味道,并且令人想起下水道的污水。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020年6月20日文章;2020年6月24日(第2241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617楼2020-06-24 14:28
                              回复